小人物的英杰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服部正成
“难道就不打算给正南一个惊喜?”
“可是根据我所知道的情报看,这样的做法并不会让正南感到太多的喜悦,或许惊讶反而会更多一些,甚至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惊恐也说不定,他可是和你一样都是聪明人,但她和你不一样的是。他一直游离于这个圈子之外,所以我很担心一个聪明人会在这种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当然,这还是比较好的结果,若是想岔了,那才是真的糟糕吧。”
“看样子授或许很幸运也说不定。”
“不。恰恰相反,这应该是我的幸运,因为以公与你的能力,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足够高的地位和足够多的尊重,而我若没有你们的帮助,可是绝对走不到今天的程度。”
“既然如此,那么授有些想法,不知道主公有兴趣一听否?”
“但说无妨。公与的意见都是值得一听的。”
“因为主公的放纵(瞅了瞅李书实),魏郡可以说是受到并州影响最小的地方之一,而且这里世家豪强的力量极为强大。甚至已经达到了郡内大量土地遭到兼并的程度。所以说对于主公而言,魏郡或许已经成为一个烫手的红薯,对于曹孟德而言也是一个不亚于当初兖州的巨大麻烦,可唯独对于袁本初,却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事实上袁本初在魏郡从来都没少下力气,就连近畿的三河和弘农也是如此。”
“也正因为如此。魏郡对于袁绍的意义才会更大。因为这里的价值并不在于土地或者人口,而在于人心。袁绍无法舍弃的人心。若是袁绍不理睬那些因为他的鼓动而背反的家族,那么这些家族唯一可能的结果便是被我军剿灭。
主公应该还记得您是怎么让并州与两河的世家豪强向您低头臣服的吧。”
“本来就对我不满。之后又被关东诸侯所煽动,可是当河东掀起大规模叛乱的时候关东联军却无法予以及时的救援以致河东世家豪强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折损,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才让那些家族看清了形势,知道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与并州军一较高下,之后有了这样底气的我们才有了施展种种手段的空间。嗯,我明白公与的意思了。”
“魏郡的家族与袁绍麾下的冀州本土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对于袁绍而言与并州和两河世家的意义还略有不同,若是袁绍放弃这些家族,那么一定会大幅度动摇袁绍麾下冀州本土派对袁绍的信心,而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袁绍的力量也必将会被大幅削弱。”
“袁绍必然要出兵的原因我已经知晓,可是如果任由对方安稳调度,谋划全局,对于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吧,也正因为当初有着这样的考量,我们才要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
“彼一时此一时尔。彼时未有大雪封路,以致于我等不得不坐看魏郡局势日渐糜烂,却也令北方战场偃旗息鼓,故而袁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营救魏郡叛民,却难以联络北方。
袁绍经营河北日久,除魏郡一地,不论赵国、常山,还是清河、巨鹿,皆是高壁深垒,如若铁桶,我军纵然实力更强,但羁縻于密布冀州的大小堡垒之间,面对对我们心怀恶念的世家豪强,对我们来说纵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付出的消耗和代价却无疑极为巨大。”
“是了!现在大雪封路,正好可以将袁绍一部分的力量引诱出来,然后先给他来一个迎头痛击,不但消灭他的有生力量,而且还能大大挫伤袁绍军和冀州世家的士气。之后难免的曹孟德就算再如何想要坐山观虎斗,恐怕也会按捺不住。到时候是继续对付袁绍,还是专心对付北方的那些因为今冬大雪而损失惨重的诸胡。一切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中了。
哼哼!我就不信天气纵然反复无常,但是南北方之间的地理差别会让北面的雪先化掉!”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不过是初步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可行性有多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李书实显然不可能仅凭沮授的一番话便作出决定。
不过,就个人的观点而言,李书实还是很欣赏沮授的这个计划,因为也算是经历了足够多战争的他依然还记得当初统帅黄巾军时面对山阳郡境内以李典所在的李家为首的当地豪强作出的激烈抵抗,而那些家族之所以能够抵挡得住李书实所部的进攻,依托的便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坞堡。还有坞堡间守望相助的联系。
更不会忘记当初在汉阳的时候他还亲自参与训练了那些豪强的私兵,很清楚只要有善于训练的人或者规范的训练方式,那些豪强私兵的战斗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许中原地区的百姓实在无法与西凉那悍勇成风的地方相比,可燕赵男儿却也从来都不曾在胆气上认过输。
推平一个坞堡或许并不困难,可是十个、二十个、三十个……成本只会不断增加。士气则并不会因为胜利而减少,尤其是这些坞堡里驻扎的只不过是一些豪强私兵而已,还并未算上在一旁窥视的袁绍军主力。
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李书实经营北方的时候用来抵御异族的手段么——增加异族南下劫掠的成本,迟滞对方那来去如风的行动力,从而达到要么令北方草原上的异族知难而退,要么拖延时间为大军北上清剿做好准备。
袁绍用李书实打造的盾牌来迎击李书实精心磨砺的锋锐长枪,李书实可不想成为那个《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楚人。更不打算自己打生打死后被一旁坐山观虎斗的家伙捡了便宜。
说起来李书实将洛阳让给了大汉的皇帝和皇帝名义下军队的实质指挥者曹操,如今又将魏郡当做了诱饵抛给了袁绍,却不知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那场惊天动地的官渡之战还会发生么?
说起来因为自己这只蝴蝶的出现。不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要比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要弱不少——袁绍主要是地盘上的损失,并朔地区、河内和魏郡加在一起可是不小的面积和人口,另外若不是最近从鲜卑人和乌丸人那里获得了不少战马,前期一直缺乏稳定的战马来源的袁绍军骑兵部队还是当初皇甫嵩经营西北时留下的老底子。
至于曹操,地盘上的损失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各种人才上的损失绝对能够让老曹欲哭无泪。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没有了吕布这根中原地区最大的搅屎棍出现。曹操对于治下的经营比之前多了几分从容,虽然多出了孙策这根威力略逊的家伙同样让老曹头疼欲裂。
说起来也是有趣。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的时候,可是因为李书实这只越来越肥大的蝴蝶扇乎扇乎便提前两年将汉帝刘协从长安放了出来,所以这个位面的历史上没有了兴平这个年号,而是从初平四年直接进入到了建安元年。
这也意味着,当明年到来的时候,同样将步入建安五年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有着特殊意义名号的年份,而决定中原大地归属的战争也的确在并州军的计划下即将在明年展开。
莫非这是上天的恶作剧?
亦或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这样并无实际意义的猜想终将只会是李书实一个人无聊时的胡思乱想吧。
若是说出来的话,会不会被当做是胡思乱想呢?
李书实的思绪又再一次习惯性的飞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
潘森:《花开美利坚》的作者用马甲开了一本《东京绅士物语》,内容依旧很有趣,而且这一次作者竟然大洒金钱请了画师作立绘,当真是业界良心啊……(未完待续)
小人物的英杰传 2.大战之前让我们来盘点盘点吧
经过多年的锻炼,并州军的参谋部除了在信息获取能力上还远远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比之外,在情报收集和分析,还有战术制定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样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因为李书实做出了什么跨时代的指点,而是在李书实一次次布置任务的锻炼下,和一次次或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中逐渐总结的结果。
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时代人的智慧,因为他们唯一欠缺的只有眼界上的差别和知识上的积累,只要在这方面有所弥补,他们就能跨越时代达到原本完全达不到的高度。
当然,这并非是否认李书实的作用,毕竟很多时候时代的进步固然靠着的是普遍的积累,但普遍积累的意义只是为了更好的酝酿出天才闪动的智慧火花,如果没有智慧火花的出现从而引发质的变化,量的积累再如何多也只是量的积累,甚至会造成过剩。
而最糟糕的结果,大概就是会引发更加可怕的固步自封吧。
索性现在的并州军并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
审配被李书实调到了安定做太守,或许对于审配而言远离繁华的邺城跑到了西凉边陲,纵然距离三辅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但想来心理落差终归应该还是有的。
不过当李书实在晋阳看到他的时候,这个刚刚晋级成为50后,在这个时代可以算作是老人家的男人却并没有什么怨言,看起来反而像是松了口气的模样。
或许他的内心也在纠结吧。
就好像当初的程昱,虽然是被李书实使用了很糟糕的手段挟持到身边,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李书实给予了程昱很大的空间让他尽情施展他的才华。以致于有些时候程昱不得不主动向李书实提出来分权的问题,因为这位被李书实“折磨”的满鬓斑白,即将奔五成功的程昱可不想来个事业未尽,半道崩殂什么的,虽然以他的级别。怎么也够不上崩这个字。
所以久而久之,最初相识的那段经历也从原本的耿耿于怀,到现在变成了偶尔间的笑谈,或许未来的史书上还会作为一则轶事,在某些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配的名声很响,曾经在已故太尉陈球做廷尉的时候当过故吏。是冀州有名的刚正之士。可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韩馥主政冀州的时候并没能得到重用。
审配原本是打算投奔世族的太阳、未来和明天的袁绍,只可惜因为李书实和某个熟知魏郡人物的谋士的合谋,最终不得不留在了魏郡——恐怕时时的审配,心中充满了对李书实的怨恨。
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李书实对魏郡的事情固然有蓄意的放纵,但对于审配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只不过理念上的冲突终究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审配会后悔么?
肯定不会,因为那些家族都是一同生活在魏郡的乡党,彼此间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
只不过当他离开那里的时候,当他知道自己即将远赴那片遥远且未知土地的时候,审配却感觉心中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嗯,终于不必再为到底是帮助那些自己熟悉的乡党。还是执行李书实的政策而头疼。也不必为到底应该对那些世家豪强种种近乎于叛逆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如实上报而犹豫。
事实上审配在来到晋阳之前,已经做好了接受极刑的心理准备,毕竟名义上只是邺县一个县的县令。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实际上主管了整个魏郡的一应事务,那么最近魏郡所掀起的叛乱,显然他这个直接责任人绝对脱不了干系。
不过李书实不但没有过多责难于他,反而将他调任到安定并实受了两千石的职位。
这是信任?还是试探?
其实李书实有一点想错了,在这种事情上审配并没有思考那么多,那么复杂。对于现在的他而言。能够跳出那个复杂的旋涡,然后来到一个了无牵挂的地方任凭他施展。让他在乡党情谊和对自己所效命之人的忠义之间不需要再进行来回取舍和选择,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安定那地方……正好一直都对那些西凉人耿耿于怀。这一次可不会再坏了我审正南的风骨!
那些乡党会在李书实和袁绍的争斗中迎来怎样的结局,审配不打算再去考虑,或者说比起考虑那些已经令他纠结了这么久的家伙,如今的他更希望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人做事。
至少这样,才像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应该会做的事情。
相比于审配抛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被顶替了的樊稠的心情可没那么美好。
事实上这两年这位西凉军的先锋猛将过得很是憋屈。
事实上这种事情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固然让武将出任太守这样需要内政能力,至少也需要协调组织能力的工作似乎有些困难,但东汉是个甚至比宋朝更加强悍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将军基本上人人至少都会去修习哪怕是一门经学。
这既是日常交往所必备的能力,同样也是这个朝代从开国起便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毕竟不论是开过的皇帝还是手下的功臣大将竟然大半都是儒生什么的,别的朝代完全就是拍马也赶不上的吧,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王莽的改革完全是激起了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在内几乎全国上上下下所有势力的反对,所以才会留下“诸朝皆国弱而亡,独汉强而亡”的悲歌。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而论,就好有有人生来就不擅长读书,但是却能够学会一门手艺并且将之发扬光大,甚至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人会被称为“大国重器”而成为稀有的人才。
不过呢,这样的人如果流落到古代。固然可以做到吃喝不愁,却也绝对不会拥有那么高的地位。毕竟古代的中国社会可是出了名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模式,纵然这年头陈群小盆友才刚刚出世,“九品官人法”这个能够影响中国思想千年的政令还未出现。
那么在古代既没有读书的本事。又想出人头地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当兵去吧,虽然如果没有身家背景的话想要在军口混出头同样不容易,如果没有战争的出现很有可能撑到死也不过是个低阶的小军官,然后可以凭借着资历和眼力在部队里耍耍横,又或者吃点空饷,投机倒把什么的。满足一下自己的物质需求。
若是运气好能捡到梁红玉那样的名妓……还是算了吧,小军头怎么可能那么有钱,有了钱又怎么能那么招摇,就算古代没有一群网友将开会时的照片从头到脚的分析,然后从手腕上的手表和桌子角的烟盒得出。或者干脆是车祸现场的笑容得出你的犯罪事实,但若是因此冲撞了某某“有身份的人”,甚至可能是传说中的“官家”,那么距离大难临头也就不远了。
索性现在处在真正的乱世之中,从来都不会缺少战争这能够激发人类所有本能的东西。
就好像樊稠,之前就曾经说过,虽然西汉开国功臣樊哙后裔这样的名字听起来很是耀眼,可是就和曹参后裔与夏侯婴后裔一样。若不是出了一个当宦官的成功人士,或许那所谓的后裔最多也不过是跟着陶谦混口饭吃的程度,对于天下的影响可以说微乎甚微。
更别说如樊稠这样的旁门支系。更是只能靠卖力气给人家做保镖来讨生活。
可想而知樊稠的受教育水平到底如何。
而且以他的性格,怎么也不可能会在功成名就之后再捡起来刻苦攻读什么的。
事实上董卓的西凉军麾下,书读的比较多的,还就是走仕途的董老大,唯一能够与他在这方面掰一掰手腕的,只有一直游离于体系外的段煨。
至于同样出身豪强的李傕等人。他们能够读到书的机会倒是比一般百姓还是要多出一点,只是在西凉这种动荡的地方。大多数人都需要与严酷的天气,稀少的资源。以及不断入侵的杂胡斗争,比起读书这种事情,还是弓马娴熟更能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下保护自己。
所以说阎忠、贾诩、傅燮这样的人才会在西凉得到极大的尊重——物以稀为贵嘛。
如今你让一个没怎么读过书,而且还是习惯了自由自在的将军去当一个循规蹈矩的太守,樊稠已经不知道该说李书实这是在褒奖他,还是一种另类的惩罚play的节奏。
其实若是将樊稠放到北地或者陇西这样的边郡,或许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每天要么跑去胡人部落吃吃喝喝,要么打打杀杀,反正这两件业务樊稠那都是门清,熟练的很。只是作为一名非嫡系的将领,李书实显然不可能放心让这尊“大佛”肆意行事,最后尾大不掉。
所以如今没有了恼人的公务,可以躲在军营里随便他折腾,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吧,唯一苦了的只有审配,樊稠留下的烂摊子估计够他喝一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州军的主力部队陆续开始集结。
最先到达的,是征讨西部程银、马玩叛乱,顺便在西边溜了一圈算是给那些不断深入西海腹地的商人们撑腰的关羽云长和他所率领的部队。
原本是打算让关羽带着他的本部人马留在西边,随时准备支援商人们的行动,可惜因为大战在即,东线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且关羽个人的参战意愿也很高,李书实也不忍拂了他的好意。
随后赶过来的,是之前就已经接到了命令秘密返回的凉州将军张辽与敦煌太守华雄。
虽然鲜卑依然还是保留了从檀石槐时期便留下来的习惯,将草原一分为三,分别由三部大人各自统领一方,其中西部鲜卑大人一般来说将会是弹汗山王庭的心腹,至少是前任领导者的心腹。又或者干脆是由单于自己兼任。可是随着鲜卑内部的变化逐渐加深,或者说随着弹汗山王庭对于依附于鲜卑的那些小型部落联盟的捕杀,使得其对于草原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如今弹汗山王庭所拥有的部队数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那些不需要后勤给养的部队纵然再如何多。也不会造成后勤上的压力,这让鲜卑变得极为危险的通是,却也在无形中降低了边塞受到袭扰的可能。
又或者说一旦遭遇到侵袭,能够守住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低。
正因为如此,李书实才敢于提前布置,将张辽和华雄两员干将召回。而两个人身边在西北战场锻炼出的精兵,则成为李书实手中暂时还不为人知的一张底牌。
就连他们驻扎的地点,除了李书实和贾诩之外,知晓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不过更让李书实庆幸的,是他这道命令发出的很早。这才让部队躲过了突降的大雪,否则别说是隐秘行军,就算是传递消息,在这茫茫雪原中也会造成巨大的迟滞甚至阻碍,说不定这两位根本不会有参与到这场大概可以决定北方归属权战争的机会。
就比如像武威太守王柔,就因为命令下达的比较晚,等到收拾妥当准备上路的时候,却发现可能要到来年夏季雪化后泥泞的土地比较干燥的时候。才能真正上路。这也意味着李书实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概是见不到这位在武威表现出相当不错军事素质的太原王氏嫡系子弟。
“伯济,你去元龙那里看一下,问问他军粮和民粮的调配情况。是否有什么问题。”
“主公是否还需要淮顺便去病曹那里那里询问一下兵甲相关的事宜。”
“嗯,的确报告还没有递上来,那就顺便去一趟好了,看看贾梁道那里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那么属下先行告退。”
看着属下离去的背影,李书实终于可以使劲揉了揉自己的脑袋,头顶原本打理得真整齐齐的发髻也因为这个动作而变得散乱起来。没有人的时候,李书实终于不用继续那副严肃的表情。就算整个表情都垮下来也不会被人看了笑话,从而让自己得到难得的休息和放松。
不得不说程昱不在身边的时候李书实一开始还觉得稍稍有些兴奋。毕竟那多少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自己要决定更多的事情,主动去倾听臣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与僚属讨论每一件事的解决方略——可以说因为大战来临的刺激,李书实难得展现出了其勤劳的一面。
虽然劳累的工作很快便榨干了他几乎全部的精力和体力,每每夜幕降临,若是没有苏小萝莉特制的爱心夜宵,李书实很怀疑自己能不能够有力气从那书山文海中走回到自己的寝室。
欺负家里女孩子什么的更是想也不要想,当真是有心无力。
“虽然很久以前就已经感慨过仲德的不容易,但是从来没有想到竟然这么不容易。”
固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和积累,李书实属下的力量已经远超当年初入西河之时,可是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所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繁多起来,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一边是即将展开的大战,另一边则需要处理因为雪灾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前者是国之大事,无论如何也不能有丝毫懈怠,而后者若是处理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民乱,又或者是粮食危机,这同样会成为影响到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是否能够维持住士气的关键之所在。
李书实觉得只要是个勤政的皇帝,大概忙完了一天都没有能力再去搞风搞雨,哪怕水晶宫中存有佳丽三千,可是奈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若是强自硬上,只怕第二天就该准备丧葬事宜。
毕竟这个世界可没有什么能够提供补魔服务的神奇存在,晚上愉快的玩耍完全可以当做吃十全大补丸看待,第二天不但腰不酸背不疼,而且精神倍棒吃嘛嘛香。
【爸爸又开始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而且还忘记了下午的点心。涅涅只是按照苏玉妈妈的吩咐来检查爸爸的工作状态,绝对不是偷偷跑过来干扰爸爸工作的~】
直到心底传来那略显娇嗔又带着一点奶香气息的声音,李书实才恍惚间注意到自己的桌角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多了一盘点心,只是因为旁边便是“高耸”的文件山。虽然仔细看还是可以注意到,不过若是忙过了头而没有注意到也并不算多么奇怪的事情。
“我的小涅涅这么心疼爸爸,来提醒爸爸注意身体,爸爸怎么可能会不高兴呢~不,应该说高兴得来不及。来来~~作为奖励。小涅涅和爸爸一起吃点心吧。”
【涅涅不要,那是给爸爸补身体的,涅涅如果吃了的话爸爸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应付工作了。】
“哈哈,不要紧不要紧,正好爸爸我要去整理整理仪容,趁机偷偷懒。大不了让你的苏玉妈妈再多做一些好了。总是这么工作的话,就算是你爸爸我也是需要休息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