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一书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张围
长孙无忌站起身接着问道:“老夫年纪大了,活不了多久了,你们还年轻,也别怪老夫着急,老夫怕是等不了多久了。”
“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赵国公的意思。”裴行俭反问道。
“如果说是老夫的意思呢?”长孙无忌问道。
“那在下只好先上报中书省之后再由陛下定夺。”裴行俭说话道。
“那如果是陛下的意思呢?”长孙无忌莫名地笑了,见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些局促和紧张走到他的身前低声说道:“其实这是老夫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让你的老师离开相国这个位置,只是你不想违背你内心的那一份感恩而已,老夫说的对吗?不论是老夫的要求还是陛下的要求,对你来说都是一份煎熬。”
“赵国公此言差矣。”裴行俭直视着长孙无忌说道:“其实老师从来就没有在乎过相国这个位置,我和老师之间也没有这么多的束缚。”
长孙无忌眼神中带着疑惑。
裴行俭自信笑着说道:“赵国公你是在诈我对不对?可惜了,您这一招对在下而言没用。”
“没想到你如此刚愎自用。”长孙无忌失落地摇头。
“赵国公的意思其实在下都明白,让在下的老师退位,让在下亲手去做是为了让在下和老师有分歧?还是挑拨离间?”裴行俭笑着说道:“这些话语对别人或许有用对在下没用,可惜了让赵国公白费口舌。”
裴行俭走到长孙无忌的面前也低声说道:“能让老师退位的只有我而已,除了我开口,不论是谁都没用,也就是我才能让我的老师退位,至于是什么时候还要看我的心情,赵国公啊,都这么多年了,时过境迁了,我尊敬你们这些前辈,可是都变了,一切都变了,你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长孙无忌,而我的老师,也不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孩子。”
“这就是如今的情况,您已经没有力量在搅动风云了,何不退隐下来。”裴行俭的语气很轻,轻到只有两个人彼此才能听到,“赵国公,你老了!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朝堂还又几个是你认识的人?纵然是他李承乾,他能改变如今的朝堂吗?”
长孙无忌站在原地不在说话。
潮湿的屋檐角,滴落下一颗水滴,落在地上破碎。
“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在下就先告辞了。”裴行俭正要走转身对长孙无忌说道:“赵国公还要保重身体,您已经是晚年了,还恳请你,给你自己乃至长孙家一个好名声。”
裴行俭一路走出赵国公府,看了一眼已经老旧的大门,头也不回地离开。
长孙无忌和顾青的斗争,持续了很多年,裴行俭打心底对长孙无忌是尊敬,至少他也是为了大唐好,顾青在外出征之时其实很多次长孙无忌都可以趁着顾青不在对付顾青,可是他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大家都是为了大唐好,只是各自的方向不同,各自的目标也不同。
第930章 再来使臣
谁也不要想着做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有的不过是彼此真正的目的不同,也不要把自己想的太高尚,长孙无忌是权贵,从李世民登基开始他就伴君左右,很多时候长孙无忌都是为了皇家考虑,只有平衡好了世家和皇家之间的关系,大唐还是长治久安。
可是长孙无忌的做法恰恰和自己的老师相左,裴行俭一边走着一边想着,自己的老师顾青不一样,从小就跟着孙思邈在中原流浪,市井里长大的顾青接触地最多的就是平民,很多时候自己的老师都在为自己的村民谋求安定。
这也造就了世家和平民的之间的矛盾,真正撕破脸皮的时候是在书院创立的时期,世家一直以来手中掌握着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这些五姓七宗扶持起来的读书人进入朝中越来越多,就会影响朝政,李世民心中知道这一点,长孙无忌也知道这一点,对长孙无忌来说只要皇权和世家之间保持平衡就好。
可是对顾青来说,长孙无忌的这个做法只会让局势越加的病入膏肓,所以才会想着创立书院,让读书成为坊间的一个常态,李世民更加愿意相信顾青的做法,也是因为顾青的土豆和对外的几次大胜,让李世民有了这样的底气,给天下下一剂猛药,从而导致长孙家在李世民的眼中一落千丈。
书院的胜利是有目共睹的,世家从来只是少数,顾青手中积蓄了一定力量之后,第一击就是击溃了世家,从而建立起书院,或许顾青会失败,不过转而想想顾青的失败的机会大吗?
其实站在顾青背后的才是大多数,黔首百姓才是大多数,长孙无忌心中想要平衡的世家只是少数。
对世家的针对,顾青的做法很雷厉风行,几乎不给世家任何反击的机会,一口救咬住了世家的要害,直到世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另外几个世家已经被顾青扑灭,剩下的只有几家只能蛰伏起来。
在这期间,长孙无忌根本来不及阻止,长孙无忌就没有想到顾青那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实力,心里想着裴行俭已经走到了承天门,说起来那时候的顾青是不是也在孤注一掷的赌呢,再赌谁的反应更快。
世家打过来的是拳头,而顾青刺过去的却是一把刀。
这期间李世民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长孙无忌为了平衡世家对付顾青到处走动,看着那时羽翼已经扩张的顾青痛下杀手,如果顾青失败了,那么李世民很有可能从此不再信任顾青,而是更加的相信长孙无忌的做法,书院也不可能会建立起来,如果顾青成功了,就是长孙无忌的落寞。
李世民其实谁也不相信,他只看结果,只看顾青和长孙无忌谁可以帮助他把世家治得服服帖帖,贞观开朝以来李世民也知道世家在朝堂的声音太多了,如若朝堂的声音都是为了世家的利益,朝堂也就病入膏肓了。
这一仗长孙无忌输了,因为长孙无忌不敢豁出去,不敢像顾青那般敢孤注一掷。
“想什么呢?”薛仁贵看着原地驻足的裴行俭。
回过神裴行俭看向薛仁贵,“薛老哥,今日怎么来长安了?”
“中书省下文书了,我要亲自来一趟核对文书。”薛仁贵舒展着筋骨,“刚刚收到的消息,出兵暂缓了是怎么回事。”
“这段时间薛老哥不在朝中,很多事情怕是不知道。”裴行俭踱步说着:“三言两语说不清,薛老哥不妨去问问师兄,尚书省还有不少事宜需要我去办,先告辞了。”
“你先去忙,我还要去拜访一下程家。”薛仁贵也说道。
薛仁贵一路走出承天门心中疑惑,怎么就突然暂缓出兵了?
长孙无忌坐在家中,其实李承乾这次来并不是因为顾青退位的事情,李承乾连提都没有提及,而是问询自己高句丽王胞弟的事情,当初高句丽王来大唐求援把自己的胞弟安排在了书院,这已经是第二次出使希望接高句丽王的胞弟回去,自己确确实实在诈裴行俭,只是这个年轻人不上自己的当,或许是已经有了安排,李承乾和顾青已经有了默契,自己再这么努力也无用了。
不过也不是白费功夫,至少套出了裴行俭的话,顾青迟早会退位的,而且已经决定了。
顾村
坐在家中的顾青收到范健禀报,“家主,高句丽使臣求见。”
“他们来做什么?使臣不是应该去见李承乾吗?”顾青搁下手中的笔问道。
“他们说是为了高句丽王胞弟的事情。”范健低声说道:“这一次高句丽使臣来长安备了不少钱财,来意除了接高句丽的胞弟回去还要送几个高句丽的学子进入书院,只是书院不好答应,孔颖达老夫子不想在插手政事,魏王希望家主来做主。”
“带了多少钱?”顾青低声问着。
“除去物产,银钱一共一万贯。”范健说道。
“一万贯?”顾青站起身笑了笑。
“看来高句丽往铁了心要把高句丽的孩子送入书院。”范健在一旁说道。
“带一个高句丽的使臣进来,就一个。”顾青低声说着。
“是。”
范健走出书房,不到一会儿就带着一个人回来。
来人走入书院见到顾青端庄地行了一个礼而后说道:“下臣,见过大唐顾候爷。”
“不用行这么大的礼。”顾青对范健说道:“给客人倒茶。”
这个高句丽的使臣又是行礼用不太流利的关中话说道:“顾候爷有所不知,如今就算是在高句丽顾候爷的名声依旧响亮,在高句丽流传着不少顾候爷的事迹,还有苏定方大将军,一万兵马大破渊盖苏文的五万大军,加之顾候爷在大唐边疆外的几次大战,都是杀的血流成河,边疆诸国听闻顾青二字,谁不退避三舍,凡是顾家商队,谁敢阻拦?都知道顾候爷威名所在,河西走廊一战!杀到边疆十数小国鸦雀无声。”
顾青使劲揉了揉自己的耳朵,“听你这话到底是在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噗通!
听闻这话使臣立刻跪倒在地,“下臣言语不逊还请顾候爷见谅。”
第931章 挖了个坑
“没关系,在长安也有不少人骂我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多说几句也无妨。”顾青瞧着这个高句丽的使臣说道:“你接着说吧。”
高句丽的使臣躬着身子低声说道:“下臣不敢说了。”
“那就聊聊你们的来意。”顾青换了一个坐姿看着窗外阴云密布的天空,“你们高句丽希望把你们的孩子送入书院读书,现如今你们想要安排多少个学子。”
谈到这件事,这个高句丽使臣立刻就来了精神,“回顾候爷,一共只有十个。”
“十个啊。”顾青状若烦恼地思索着,“你们去宫里见过那位了吗?”
高句丽使臣知道顾青说的是当今的大唐皇帝李承乾,现如今这个顾候爷和大唐皇帝之间的关系很不好,这几乎是已经在长安人尽皆知的,当初来大唐说起书院的事情,李承乾根本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复,只有交给书院,可是书院又要交给顾青,而且那座书院也是顾青一手搭起来的。
思量了许久之后这个高句丽使臣开口说道:“还未曾去过,只不过大唐陛下有言在先,全凭书院做主,如此我们找到了书院,书院不想干涉朝政,只好让我等前来求见顾候爷。”
“你们就不怕得罪他?”顾青饶有兴致的反问道。
高句丽的使臣接着说道:“我们的王有过嘱咐,宁可得罪大唐陛下,也不可得罪大唐顾候爷。”
“这个高句丽王还真是以我马首是瞻了?”
“没有顾候爷当初千里驰援高句丽,血战渊盖苏文,就没有如今的高句丽。”他躬身说着话。
范健把茶端到这个高句丽使臣的面前说道:“喝口茶吧。”
“多谢。”这个高句丽使臣一口喝下说道:“好茶,多谢顾候爷赐茶。”
“你们一路来到中原也有够劳累了的。”顾青又说道:“这已经第二次前来给你们高句丽的孩子求学了,我可以答应让你们高句丽的孩子进入书院读书,不过一年只有二十个名额,每个学子一年一千贯,至于现如今的这批学子,就不用付钱,我答应让他们进入书院学子,一万贯你们拿回去,我顾青不稀罕这区区一万贯。”
“多谢!”这个使臣躬身激动地说道,几乎就要跪倒在地。
“每年只有二十个名额,不能再多了。”顾青说道。
“下臣明白,是下臣疏忽,用这一万贯银钱是小人心渡君子之腹了。”这个使臣接着说道:“只是从高句丽带来的物产还请顾候爷收下。”
“我收了。”顾青微微点头。
见事情顺了,使臣再次说道:“还有一件事,还请侯爷应允。”
“说得够多了,你们就先回去吧休息吧,有什么事情我们改日再谈。”
顾青的话像是逐客令,高句丽使臣的面色带着凝重躬身说道:“下臣告辞。”
直到这个高句丽的使臣离开之后,范健拿着这张字条而来说道:“侯爷,这是书院的魏王殿下托人送来的字条。”
顾青打开字条看了一眼放在一边说道:“没想到这个使臣还是高句丽王如今最倚重的大臣。”
“需要防备吗?”范健问道,“可以让和尚的人去盯着。”
“倒是不必。”顾青站起身说道:“胖子送来的字条里说了,这个高句丽的使臣经常在中原和高句丽往来做生意,在高句丽有不少朝中派出去的棋子,这个家伙被高句丽王看中,从而让他做了大臣,现如今也就来了这里。”
书房恢复安静,高句丽的使臣走出顾家面色凝重。
“顾候爷答应了吗?”几个随从用高丽话问着。
“答应了,每年我们的高句丽的学子都有二十个名额来长安的书院读书,而且这一次的钱不收让我们拿回去。”
“太好了。”几个随从纷纷说道:“没想到,长安的顾候爷是这么好的人。”
随从这么说着,这个高句丽的使臣面色越加凝重,对顾青的评论众说纷纭,其中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顾青是一个死要钱的,而且这和顾青如今富可敌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顾青不是一个这么好的人,高句丽的使臣心里想着,除了可以让高句丽的孩子来长安的书院读书,顾青完全没有说起高句丽王胞弟这件事,也没有给自己提及这件事的机会。
顾青是一个厉害的人物,顾家能够发家也足以说明顾青是一个有手段的人,但就担心这一次顾青答应的太爽快了,爽快的让人诧异,高句丽王胞弟的事情他就没有答应。
想着这些,高句丽使臣心中断定,这个顾青要得可能不是这区区一万贯,或许想要的更多,才肯让高句丽王的胞弟回家。
区区一万贯,这一万贯在高句丽其实是有很大的分量,虽说对顾青来讲本就不起眼,可是对高句丽的国库来讲有这一万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顾青一定会要的更多,或者要高句丽付出更大的代价。
有时候不是没想过让高句丽王放弃这个胞弟,因为这个弟弟高句丽已经几次三番派出使臣来大唐了,可对于高句丽王来说那是他唯一的弟弟,也是他唯一的血亲。
这一次顾青没收钱就当是卖人情,这个人情高句丽不得不收,如果不收在道理上是不买顾青的面子,如今的高句丽宁可得罪大唐的皇帝也不敢得罪现在的顾青,就因为自己这么说了顾青才会把这个人情抛过来。
现在是欠了人情,还要让高句丽王的胞弟回家,再这么要求高句丽要向顾青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想到这一来一回高句丽使臣面色更加难看,几句话功夫自己就已经吃了这么大的亏,到头来是自己被顾青摆了一道,身边的随从还笑呵呵以为捡到了便宜,实则顾青已经挖了一个让自己不得不跳下去的坑。
是顾青要用这区区一万贯换取换取更大的利益,这一万贯对顾青来说又值得了多少。
这个使臣对身边的随从说道:“你们都先不要太高兴,去长安城里打探打探,如今大唐有哪些大动作,尤其是东海以东和山海关以北的动作。”
“是。”
第932章 李孝恭上门
书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