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不游泳之鱼
以罗氏家目前的实力,若是单独面对岛津家与王直的任何一方,虽然最后很可能损失不少,但依然还是会获胜的,但要是这两家联合在一起,那就有点难说了(毕竟王直没有固定根基阿,打不赢就可以在海上逃跑,跟罗氏家玩游击战,不时袭击罗氏家的沿海,再配以在陆地上岛津家的反扑……),即便是最后获胜了,也是惨胜阿。
如此一来,将会造成怎样的情景呢?为了覆灭岛津家,罗氏家自然是会被岛津家的拼死抵抗而大大拖延了攻略南九州的步伐的,期间自然将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也将导致罗氏家失去在战国其他地区获得扩张机会的机遇,更为严重的是,在岛津家这一种拼死抵抗下,罗氏家也将会损失不少的常备甚至是家臣将领的。
或许对于一般的大名而言,领地、物资、人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政良而言,这三者当中,以罗氏家目前的情况,却是人才才是最为重要是阿。消耗物资,以罗氏家目前的实力是可以重新筹集或者再行生产的,而失去的领地也可以在日后重新夺取回来,但失去的人才,却并非那么容易可以获得了,尤其是那些出色的家臣将领。
失去的一般常备以及一般家臣还可以通过罗氏家的教育以及军事培训体系补充回来,但那些突出的家臣以及将领却不能如此了,毕竟他们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而且自身又具备这样的潜力下,才最终成长起来的。对此。政良绝对是无法培养的。
当然。若是岛津家最终依然选择与罗氏家死拼到底,那么政良自然是必须将岛津家清除掉了,即便在这个过程损失大量的资源、人力,被拖延大量的时间。
毕竟罗氏家日后需要扩张,像岛津家这样拼死抵抗的情况自然还是会遇到的,即便今天避免了,明天与另外的大名对战之时,这样的情况依然还会发生的。
只不过。正如此时的罗氏家与岛津家的情景一般,若是在可以避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在短期内获得岛津家的地盘,并且避免与岛津家激战的情况下,政良自然是会考虑网开一面,放岛津家一条生路的,而这条生路自然就是将岛津家转封到四国地区的伊豫国去了。这本来就是政良在为了获得更大利益的情况下的一种妥协选择了(按照政良一开始时的心思,可是需要将岛津家彻底解决掉的)。
当然,即便岛津家最终真的原意臣服于罗氏家,并且原意被转封。但罗氏家也必然会为此而付出不少的代价的。
首先,需要岛津家愿意转封。那么对岛津家必然的让步是必须的,否则岛津家即便是跟罗氏家死拼,也绝对不会臣服于罗氏家并且愿意被转封领地的。
对于具体如何让步,政良决定就让家臣在下面与岛津家好好谈判了,但基本的底线还是需要确定下来。
而政良的底线则是,岛津家上下必须离开南九州地区转封至四国的伊豫国地区,南九州岛津家的领地必须都交给罗氏家,岛津家的水军必须被罗氏家所吞并,就算岛津家的水军足轻不投靠罗氏家,但水军的战船也必须全部被罗氏家所没收。以后岛津家在四国只能在陆地上发展,但不能发展水军,他们领地的沿海将由罗氏家水军所防护。这同样也是一直限制岛津家的办法了。
上述就是政良要求岛津家臣服的底线条件了,当然,要是本家的家臣在与岛津家的谈判当中,要是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比如招揽岛津家的一些家臣,毕竟岛津家麾下不少家臣的能力的确是令政良很是觊觎的),那就更加好了。
其次,即便岛津家臣服于罗氏家,并且最终愿意转封离开南九州地区了,但岛津家在南九州当地的影响力依然还是没有立即被消除的。为此,政良可是已经准备好了几个消除岛津家在当地影响力的措施了。
一是,对当地豪族、各势力甚至是一般领民的迁移。这已经是罗氏家在占据了一处新的地方以后必做的事情了,为的就是打烂当地已经形成的利益关系网,从而令罗氏家得以强势介入当地,并且控制当地。
当然,这一种迁移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全面接收伊东、岛津家等南九州直属领地后,先是提前安抚该地区众势力,并且暗中令情报阁对当地各势力进行全面调查。打算配合罗氏家的势力,那么他们将得以留下。那些不配合甚至具有反抗意识的势力,将会被逐一在不同地区被情报阁嫁祸不同的罪名,从而遭受到转封的责罚。为了避免一个地区势力联合起来反抗,将采取分地区分目标进行罪名诬陷以及转封责罚。
同时,在对待当地的势力的时候,也是需要分顺序的,先是对当地一般小豪族开刀,以转封为主;在随后再对势力更为巨大的势力动手,同样以是转封为主;最后才对当地寺庙神社动手,这种势力则是以吞并覆灭为主了。
而且采取对比策略,全力经营好直属罗氏家的领地,当直属领地地区的领民生活更好后,诸如一般小豪族、寺庙的那些当地领民就会羡慕了,然后自然是会支持罗氏家的新法度,减少新法度推行的阻力了。同样的,给予那些首先配合罗氏家的小豪族、寺庙神社等势力更好的待遇,如下一来,当周围的势力在配合罗氏家的法度的推行后却得到很好的待遇的情况下,自然也会引发其他小豪族、寺庙神社等势力的跟风的。
为了配合这个对比策略,政良还准备在南九州当地下达专门允许当地领民可以自由在南九州各地迁移的临时法令。对领地内实施领民允许流动的政策,只要他们申请登记后,就可以自由流动,这样就能促进领地各地之间的竞争了,而且只要那里的生活将会更好,领民们在法度的支持下自然就会主动申请前往那里了,如此,就能搞混当地格局并且削弱当地的势力。
至于失去领民的地方,则是由不断涌入罗氏家领地的流民来代替(领民离开的田地以及房屋是要留下的),从而也体现了各地势力的政绩,为罗氏家责罚这些势力提供借口。相信在得知一些势力因为自身领地内政不行后,却遭受到了罗氏家诸如转封之类的责罚后,一些当地的势力将会更加专注于在罗氏家内政阁的辅助下打理好领地的,这又一定程度上分离了当地的利益集团。
当然,在潜入南九州当地的移民方面,除了主要是从罗氏家领地外不断涌入进来的其他豪强的流民外,政良还准备重点将今后从明国搜救而来的明国流民安置到南九州地区。由于这些新抵达的明国领民因为文化以及语言的原因,自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与当地融合起来的,这样也将导致这些新进的移民无法成为当地势力的依仗,反而是成为了罗氏家加速全面渗入当地的突破口了。
对于当地势力的转封以及新移民的迁入,政良准备采取的总体方针就是逐步开展(估计起码会持续两、三年的时间),将不配合者迁移,留下配合、忠诚者。而迁移的人,也将会得到更多田地以及更好的待遇,避免产生过多的矛盾。
除了这个转封、迁移策略外,政良还准备在萨摩国当地建立一座新的罗氏学府的分学府。毕竟以往罗氏家领地主要集中在九州的中部与北部以及西国地区,如今若是夺取南九州地区后,区域一下子就往南扩张了许多了,而肥前国的罗氏学府显然是无法及时将罗氏家文化、制度以及法度等相关体系的影响力辐射到南九州地区的。
为此,政良准备在萨摩地区建立一座罗氏学府分学府,将九州南部以及中部地区的人才集中到这里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也通过这一种方式,将罗氏家法度的影响力在当地开始扩散开来。
当然,由于涉及到诸如土地等最为根本的利益,所以必然是会有人反抗的,必然还会有冲突的,所以这一个过程是伴随着必然血腥的。
但实际上,此前在丰后国已经小范围实施过这个政策了,当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反抗,尤其是此后范围波及到丰后国、丰前国以及半个筑前国的寺庙神社势力一揆暴动,对此,罗氏家上下不但有了应对经验,而且在政良的指示下,军事阁、内政阁、情报阁等机构也将会有所准备的。
说到底,政良上述的策略,其实就是打烂了南九州地区的一切,然后罗氏家自己出钱又出力将南九州地区重建起来。
政良相信,只要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延以及罗氏家法度的推行(比如其中包含刀狩令当地势力的军势将被解散,当地领主只能拥有在法度规定下的护卫势力,抵抗则是会被立即覆灭),南九州地区必将与九州的中部、北部地区连为一体的,这样,九州将成为罗氏家日后往外扩张的基地,成为罗氏家真正的根基之地。(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战国之鹰 第975章 上洛思潮
. .
事实上,政良心中也有了一些建设南九州甚至是整个九州岛九国地区的想法。f,.2±3wx.
比如,为了发展需要,准备沿着肥前国、肥后国、萨摩国沿海打造一条从北往南的西部水上交通以及发展要道;同样的,也沿着丰前国、丰后国、日向国打造一条从北往南的东部沿海陆路经济路线。
这两条路线都将与此时已经贯穿罗氏家领地东西部的岐埠城、学府城、岸岳山城经济中心交接起来。从而在带动南九州的发展以及融入罗氏家体系的同时,也将整个九州建设为一个无论是农业、商业、渔业、工业、教育等都非常繁荣的根基之地,为日后其他占据的领地提供示范作用,更为罗氏家此后的扩张提供强力后方支援。
当然,政良的打算是非常好的,但当他将自己准备对岛津家的处置以及对南九州将来的计划都告诉了还在争论应该如何处置岛津家的众家臣之后,却是令到几乎所有的家臣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了。本来还因为争论而热闹不已的军帐当中一下子就安静得可以听到军帐外一只夏季山林中常见的蚊子的叫声了,甚至还能够听到晚上远处河边的蛙叫了。
虽然军帐当中不少家臣是很早之前就跟随在政良身边,对于政良经常提出的一些新奇的决定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已经可以说是能够勉强跟得上政良的奇异思想的了,但即便如此,这一次也的确是被雷的里焦外嫩了(没办法啊。此时政良提出的想法。就像回到了古代。对一群古人提出要修建一条铁路一般。想想这样的情景吧,众人自然都被惊诧住了),所以众人都很安静,都在纷纷地思考着主公政良新提出的想法。
只是在安静了一会,在不少人狠狠地消化了一番政良的计划后,众家臣就纷纷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了(这是政良以往在家中刻意形成的一种氛围,在政良最终决定之前,所有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政良下决定后,不能再有人有异议,而是需要全身心地下去执行了。基本上达不到他这一要求的家臣,都被政良挪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职能位置去了。政良的这种做法反而也促使了众家臣快速地适应了政良这种商议事情时的方式)。
首先争论的,还是有关对岛津家的处置计划。本来就主张对岛津家以安抚为主的那一部分家臣,自然是提出了异议了,他们担忧,主公政良的转封条件,岛津家不但不会接受,甚至还会引发他们全力拼死抵抗罗氏家了。
这一部分家臣在提出异议的同时。那些主张直接趁机覆灭掉岛津家的家臣也同样有意见了,他们以为主公政良的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令到本家可以快速的掌控南九州地区,但依然留下了岛津家这个隐患了,还不如干脆将岛津家清除掉为好?
面对两方家臣的争论,政良真的有点无语了。的确,由于来自后世,见识更多,而且也知道整个战国的一定走势,所以政良在这个家族的整体布局以及前瞻方面,自然是无人能比的。同时,作为一个家督,代表的是家族上下的利益,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切实考虑到家族的实际利益的,从而在家族未来发展与现实利益之间争取取得一个平衡点,从而为家族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至于众家臣,由于没有政良的前瞻与大局观,所以在看问题的时候自然就有点不够全面了,这也是正常的,所以政良只好亲自将出自中国古代的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意思详细向大家陈述后,众人才终于又安静了下来。
“主公的意思是,此时的岛津家于本家而言,正是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本家既需要尽量避免与岛津家死战,从而避免为本家带来重大的损害,同时也不能为安抚岛津家而将岛津家这个隐患留在南九州地区,是故,才有了将岛津家转封至四国之决定?”在众人思索一番后,还是此时军帐当中资格最老、跟随政良最早的家老吉田重政最快想明白了过来,于是当即试探着向政良征询道。
“嗯。正是如此。”真不愧是自己麾下的重臣,有长进了啊,政良一边点头,一边心中对吉田重政赞扬道。
“原来如此!”
经吉田重政如此一说,还在沉思中的众家臣也随即纷纷醒悟过来了。随即众人最终还是同意了政良有关岛津家的处置决定了,接下来就要看与岛津家谈判的家臣能否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了。
但是,虽然同意了主公政良对岛津家的处置决定,但对于政良有关南九州将来的发展计划,尤其是当地势力的转封以及领民的迁移计划,众家臣却是有了更大的争议了。
这也难怪众家臣的意见如此之大,毕竟政良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计划,但却代表着罗氏家将会面临极大的资源消耗阿。
虽然众人都知道,主公政良采取如此策略,主要还是为了清除掉岛津家、伊东家等,尤其是岛津家在南九州地区的影响力,但对当地势力实施转封,大规模的迁移领民到各地,或者迁移新领民进入南九州地区,这将会消耗超级巨大的资源的。目前还在进行当中的西国迁移工作所造成的消耗已经令到众家臣感到压力了,如今又来一个甚至比西国地区的工作还要更加庞大的转封迁移计划?主公,你确定你的计划不是让人崩溃的吧?
而且这个计划又涉及到了当地势力的转封,一听到这些内容,不少的内政阁家臣当即就要破口骂人了(但军事阁的家臣却是满眼红光)。要知道,在罗氏家崛起的过程当中,除了肥前国与筑后国(当时这两地的豪族长期内战而且大内家、大友家长期在这两地激战。导致内部各方势力相对较少。而且罗氏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几乎都将这些势力或覆灭或吞并掉了)。其余的地区都是有暴动的。
可以说,几乎罗氏家每占据一个地区,就有一次暴动。上一次在西国攻略之时,在后方的丰后国、丰前国、筑前国等地的暴动就已经将罗氏家众人弄得够呛的了,尤其是内政阁家臣,当时为了保证领地稳定以及对政良西国攻略的后勤支援,众内政阁家臣可谓是呕心沥血了。
现在主公政良又要在南九州地区弄一个转封的计划,那么当地势力那有不反抗的?届时自然又是一番血雨腥风了。家中的资源又将会消耗不少了,内政阁众家臣已经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工作压力了,一些家臣甚至已经一脸痛苦地捂着脑袋了。
更加令到众家臣郁闷的是,主公政良那所谓的经济线计划,也实在是太过消耗资源了(仅仅只是修筑道路就会令到内政阁吃不消了)。而且此时西国地区也正在实行重建计划呢?为此众人不由得心中哀嚎道:
“主公啊!你只是提出计划而已,而我等众人却是具体实际执行的人啊,这还能让人活吗?”
按照主公政良的计划,的确会造成罗氏家内部大量资源的消耗。毕竟届时,在进行着整个罗氏家领地一般领地建设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对西国地区以及南九州地区进行建设。期间消耗的资源已经几乎令到罗氏家无法在这未来一段时间里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而随着罗氏家的不断扩张,尤其是眼看就要入主南九州地区。彻底统一九州岛后,此前已经逐渐在众人心中形成的上洛心思,此时却是极大的膨胀起来了。
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一个家臣开始提出上洛的心思的,结果这一心思却迅速在罗氏家众家臣当中传播起来了,以东乡平次、木下昌直、吉田重政为首的不少家中家臣都已经不止一次地在此前与政良的交谈当中隐隐提及过这个问题了。
毕竟只要是战国当中出生的武士,其心中都有着上洛的激情的,而现在罗氏家明显已经具备了上洛的实力了,他们自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跟随着政良一起上洛的,这可是他们一生当中的荣光啊。
只是,现在主公政良却突然弄出这么一个建设计划,导致罗氏家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那岂不是说罗氏家的上洛还需要再等上一段时间?这让他们如何能够接受?于是他们出奇一致地建议主公政暂缓对南九州的有关计划了。
对于众家臣的劝解,政良却是以其一直以来的强势直接下达了这个决定,拒绝了众家臣的建议。无奈之下,众家臣只得向在肥前国中的家中最老资格的家老东乡平次求援了。
毕竟东乡平次不但是最早跟随主公政良的家臣之一,作为内政阁的执政,是主公的左臂右膀,而且还是主公正室菊姬夫人的父亲,有着主公岳父的身份,能否令到主公暂缓南九州的建设计划,现在也只能依靠这位老大人了。
而在接到内政阁家臣的通知的东乡平次还真的马上将手上的工作交给政良的嫡子罗氏辉良后,就马不停蹄地上路了。当他来到政良的面前的时候,岛津家与罗氏家的谈判还没有结束呢。
看到东乡平次后,政良却显得很平静,一点也不为东乡平次的到来而感到惊讶。实际上,在东乡平次上路的那一刻,情报阁就将他上路的消息利用罗氏家海东青情报传送网络向政良禀报了,要不是政良下令不要阻止东乡平次的前行,估计东乡平次早就已经被情报阁软禁起来了(毕竟在罗氏家法度中,未经主公允许而随意离开工作岗位的,是有谋反嫌疑的)。
至于东乡平次到来的目的,政良也是非常清楚的。但在政良看来,这些家臣都被上洛心思所遮蔽双眼了,上洛那是这么好上的?
先不要说在整个战国历史中那些上洛后或者上洛过程中的大名的下场有多么凄惨了,仅仅就以此前已经上洛并且上洛成功的大内义兴与细川晴元为例吧。
先说大内义兴。在经过四方征战。最终在西国地区建立了大内家这个巨人后。他奉室町幕府第十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材(又名足利义稙)的号召,率领大军上洛成功并且扶持足利义材正式复辟(此前由于政变,足利义材被夺去了征夷大将军之位,只能到处流浪)。
在京都期间,大内义兴也过的很不轻松,为了保护足利义材的地位以及自己因此得来的地位,他不得不与近畿周围的势力纠缠战斗,甚至还在后来与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材产生了矛盾。变得吃力不讨好,弄得头昏眼花的。而且在当初上洛之时,他也为大内家留下两个祸患。
一个是导致大量的失势公卿前往大内家的山口地区定居,从而令到那里成为了小京都,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京都文化,令到他留在家中的儿子大内义隆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极大影响,为大内义隆日后的颓废留下了祸根。
当然,这还不是大内义兴上洛之时留下的最大的祸根,比这更大的祸害却是,令到大内家的邻居尼子家乘机崛起。原本尼子家就在尼子经久的带领下就逐渐崛起的了。但此时尼子经久与大内义兴的关系还算不错的,尼子经久甚至还应了大内义兴的邀请。到京都协助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可是最后却得不到相当的报酬,此事令到尼子经久怀恨在心。就在大内义兴还在京都为上洛成功而高兴不已之时,回到出云国地区的尼子经久便暗中策划起对大内家的侵略行动了,甚至到了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地侵略了。
见到尼子家如此凶狠,大内家的另外一个好邻居、好亲戚大友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两家纷纷趁着大内义兴在在京都享受着上洛成功的美梦之时,开始从东西两边大举侵占大内家领地。如此情形下,大内义兴只得放下在京都的一切事务返回领地应战了。
而回到领地的大内义兴,积极的率军和不断东侵的尼子家以及北进的大友家交战。1523年(大永三年)大内家在安艺国的据点镜山城被尼子家附庸毛利元就(毛利家原本归附大内家,毛利元就成为当主后又归降尼子家了)给夺取,大内义兴在翌年出兵安艺国,恢复了一些势力。1525年(大永五年),毛利元就与尼子家断交自立,大内义兴趁机打算恢复他上洛之前大内家在安艺、石见等地的势力范围。只是正当大内义兴准备大展身手时,不幸于1528年(享禄元年)出兵安艺国时病倒,返回山口后不久病死,年仅五十二岁。
而政良所想到的另外一位主角,细川晴元,凭借着当时细川家在近畿地区的势力,也是在后来顺利上洛成功,并且将当时的幕府第十二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晴以及第十三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弄得死去活来的。
不过细川晴元同样是被上洛所遮蔽了双眼,没有意识到家中家臣三好家上下的威胁,只醉心于与近畿地区周围势力的勾心斗角,最终被三好长庆这个家臣夺取了家业,甚至被流放到了近江等地去,按照历史发展,最近应该在暗中联络足利义辉(实在是令人感到可笑,当初两人可是极大的仇人了,现在却为了应对三好家,两人不得不联合起来了),企图再一次上洛了。
从这两人上洛后的遭遇来看,上洛是成功了,但下场却是很凄惨阿。不但如此,以大内义兴为例,要不是他在没有确保领地安稳并且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基的情况下就上洛,旁边的尼子家与大友家就不会趁机侵略,而且尼子家也不会趁机成长为庞然大物(尼子家在尼子经久的带领下甚至发展成为了拥有山阴山阳十一国的超级大名,被后人誉为战国“阴阳一太守”)。
这样,大内义兴就不会在与尼子家激战途中病死,后来的继承人大内义隆也就不会陷入与尼子家、大友家激战的困境当中了,更加不会有后来大内义隆对出云国的出征而惨败,导致他的继承人在逃跑之时因为船只沉而被淹死。大内义隆就不会因为继承人的惨死而颓废起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