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王富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鞑子杀了咱们的人,咱们就要上门问罪,杀戮十倍还之,这才是爷们的行为!
夏言的话,显然和之前不一样,才一个晚上,就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弯,这么快的车速,会闪到老腰的!
不过考虑到夏言素来的威名,六科和都察院竟然没人敢出来反驳。
刑部尚书赵鉴只能开口道:“夏言,倭国乃是太祖明定不征之国,你这样说,未免有违背祖制之嫌!”
夏言眉头一挑,怒道:“太祖虽说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可太祖并没有说过,连倭国打到大明,也不能还击吧?”
赵鉴黑着脸道:“太祖怎么会说这种话?更何况这一次也不算是倭国进攻大明……这件事情还是倭国双方使者争抢进贡资格,结果市舶司那边没有安排好,说到底,还是市舶司的错!夏大人,之前你不也是说过,要废掉市舶司吗?怎么,你这么快就改变想法了?”
夏言老脸微红,的确他改变的是有点快。
“赵大人,纵然市舶司有错,可倭国肆意屠杀大明子民,劫掠杀戮,不计其数,朝廷就要做个缩头乌龟吗?”
此刻礼部尚书罗钦顺也开口了,“夏言,你又如何懂得朝廷大事?倭国为什么会争相进贡?那是因为朝廷慷慨,每次的回赐都是数倍于贡品。说白了,是咱们大明吃亏啊!如今陛下整顿财政,充实国库,开源节流,情理之中啊!若是趁此机会,废了市舶司,不准倭人前来朝贡,损失的是他们。我以为已经足够惩罚倭国,当下我大明千头万绪,实在是不宜在倭国身上,浪费心思。”
罗钦顺的这一番话,竟然引来了一片集体膜拜。
“罗尚书之言,果然是老诚谋国,用心良苦。”
“臣等附议!”
“附议!”
……
朝堂之上,一片盛赞之声。
仿佛这种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胳膊折藏袖子里的举动,是无上的治国良方一般。
朱厚熜扫视着自己的这些官员,王岳跟他说,凡是主张废除市舶司,都是居心叵测,现在一看,混账东西,还真是不少啊!
“够了!”
朱厚熜豁然站起,大怒咆哮。
“你们不要脸,朕还要脸呢!我大明子民死伤了数千人,被抢走上千人,朕要是无动于衷,不敢报复倭寇,朕算什么君父?尔等又是什么父母官?”对得起百姓的税赋供养吗?”
朱厚熜的盛怒之声,在奉天殿回荡,所有臣子都吓得跪倒,两位尚书更是吓得浑身颤抖。
朱厚熜深吸口气,目光落在兵部尚书王琼身上。
“王老大人,朝廷有多少水师船只,能前往倭国问罪?”
王琼老脸苍白,无奈低声道:“陛下,朝廷一条船也没有!”





我是王富贵 第249章 大明的武人在哪里
没船?
“王卿,朝廷不是有那么多漕船吗?”
王琼苦笑,“陛下,那些漕船只能在平静的运河航行,若是到了海上,承受不住风浪,到不了倭国,就会粉身碎骨的。”
“那,那长江水师呢?他们也没有船?还有广东,不也有船只吗?”
“的确有,只是这些船只,要不是太小,就是只能在沿海航行,无法达到倭国。若是强行前往,老臣唯恐会重蹈当年元朝的覆辙。”
这下子朱厚熜傻眼了,元朝当年可是前后两次派遣大军,攻击倭国,结果都遇上了台风。其实这么说也不准确,如果造船技术过硬,船只是可以扛得住海浪的,不至于全军覆没。
但问题是蒙古人不信南方的汉人,非要在朝鲜设立征东行省,让朝鲜人替大军造船……结果就不用说了,几十万大军,两次下了饺子。
不过元朝的惨败,也给老朱敲了下警钟,倭国又远又穷,还难打,索性就不要征讨了。
这才有了不征之国的由来。可问题是现在倭国蹬鼻子上脸,如何能忍?
“王卿,当年太宗皇帝七下西洋,有那么多的船只,现在朝廷就一点都没了?”
“没了!全都没了!”王琼的老脸跟苦瓜汁泡出来似的,那叫一个为难。当年毁掉海图的那些人,王琼还算熟悉,海图没了,造船技术也没了,船厂停了,工匠遣散了。最要命的是连几万人的水师,也都凋零殆尽了。
朱厚熜真的气坏了,“这样吧,朕出钱,你们兵部立刻选址,建船厂,造船,招募工匠,招募水手,训练士兵……你说吧,要多少钱?朕都给你想办法!”
难得,朱厚熜为了出气,毫不吝惜花钱。
可是王琼依旧两手一摊。
“陛下,国初的时候,其实有元代海外贸易的基础,船队,水手,这些都不缺。太宗皇帝下了力气,自然能组建起船队。若是一切从头开始,老臣估算没有十年之功,没有每年百万两的投入,只怕无法看到成果啊!”
王琼都七十多了,他确信,自己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朱厚熜倒是年轻,可问题是这么长时间,这么大的投入,他也扛不住啊!
见皇帝陛下陷入沉思,有些人的脸上,就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小孩子,终究是需要社会毒打的。
这不,朱厚熜就老实了。
“陛下!”罗钦顺大声道:“臣以为倭国乃是蛮夷野人,身为上国,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陛下只需要禁止倭国贸易即可!跟他们纠缠,着实是有伤上国气度。”
“是啊,罗尚书之言,的确是有道理的,请陛下三思啊!”
臣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站出来,竟然有几十个之多。
刚刚朱厚熜还愤怒咆哮,可此刻竟然也无言以对。
“散朝!”
皇帝陛下烦躁宣布,满朝之臣,一纷纷散去。
从奉天殿出来,罗钦顺,赵鉴,还有一些老臣言官竟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皇帝陛下低头了!
这是个多么让人欣喜的成果啊!
要不是考虑朱厚熜的情绪,又害怕锦衣卫会发现,真该好好喝两杯,大肆庆祝一番。皇帝这一路生物,必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也行不可以无限膨胀。
过去杨廷和曾经想把天子束缚在一个很小的笼子里,结果被朱厚熜野蛮冲撞,给撕开了。接着还有王恭厂的事情,还有西山的事情……神佛都约束不住朱厚熜,眼看着这小皇帝就要翻江倒海,为所欲为。
终于出了个争贡事件,面对海外的倭国,你还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一道圣旨,就让倭国俯首吧?你也没有办法填平大海。
所以啊,不管怎么想,小皇帝这一次除了低头,没有别的选择了。而且皇帝陛下又不能无所作为,看起来废掉市舶司有希望了。
东南的那帮人啊,就是够狠!
哪怕杨廷和跟他们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
首辅没有兵权,可那帮人有!
他们坐拥船队,上面的水手全都是亡命徒,东南的兵马,在他们面前,就是一群任凭杀戮的猪羊。
说句不客气的,哪怕朱厚熜逼着水师出海,东南的那帮人也能把大明的水师给灭了。
……
真的要承认失败吗?
皇宫之中,朱厚熜满脸的憋屈。
他已经干掉了两朝首辅,成功捍卫了血统,他又踏平了西山,将数万僧人变成了奴隶……这两年的时间,他随心所欲,提拔亲信,推行清丈,征收商税,尽管有些挫折,但总体上,他是成功的,是无可阻挡的。
朱厚熜就像是一头横冲直撞的大野猪,在菜地里所向睥睨,可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鸿沟,靠着野蛮冲撞不管用了。
莫非说,朕也要品尝失败的苦涩吗?
朱厚熜思忖了许久,才缓缓道:“去把王岳叫来。”
没有办法,这种时候,只能靠着小富贵的才智了。
“说说吧,有什么办法?”
王岳很为难,“陛下,臣以为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建船厂,恢复船队,像太宗皇帝那样,走向海洋……顺便还能把海贸利润拿在手里,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利润,足以支撑陛下任何的行动了。”
朱厚熜略微沉吟,无奈点头。
“朕会这么做的。朕不会让那些人看笑话!”朱厚熜拳头紧握,“王岳,就在奉天殿上,那帮人劝朕不要给蛮夷一般见识,要有上国气度。这就是屁话!无非是拿人家无可奈何,自己安慰自己罢了!什么上国?哪有被蛮夷欺负的上国?”
“船厂要建,船只要造,水师要恢复……朕不是傻子,那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还哄骗不了朕,朕不是小孩子!”
朱厚熜的这番表态,几乎是确定了未来的基调,走向海洋是必然的。只是一切从无到有,实在是太慢了。
“王岳,朕叫你过来问计,朕是要一个最快的,有效的办法,能够惩罚倭国,能够震慑东南的那些人,朕要告诉他们,这天下是谁说了算!”
朱厚熜眼神坚定,直视王岳,“你一定有办法,对吧?”
王岳眼睛眨了眨,无奈道:“陛下,要说办法,臣还真有,只不过有点太冒险了。”
“那也比没有办法好,说出来!”
“陛下,说起船队,其实我爹手上有一些,而且还是能远海航行的。”
朱厚熜眉头紧皱,“你们家有海船?那王琼怎么说没有?”
“朝廷的确是没有,可东南的大户有啊……严格说起来,臣家中的也不是自己的,而是跟东南的一些海商合作的。还有,那些负责船队的龙头,不是我们家的,他们也不会听从我们的调遣,至少不会听命去倭国。”
朱厚熜脸越听越黑,这帮海商,怪不得要阻止朝廷呢!敢情他们都吃干抹净了。
“那要怎么办?抄家吗?”
“陛下,咱们在东南有可靠的力量吗?若是大举调兵,会不会惊动他们?而且这帮人手里都有船队,有水手,随便拉起几千人,上万人,为祸海疆,不是什么难事啊!”
朱厚熜越听越气!
“说到底,是朕手上无兵无将,不然怎么会被他们欺负?偏偏最知兵的王阳明又在家中守制,真是气死人了!”
“陛下,要说带领船队,前往倭国的人选,臣这里还真有。”王岳突然幽幽道。
“谁?”
“那几个西夷!”
朱厚熜一听大喜,手舞足蹈,“对啊!他们都能环球航行,又怎么会到不了倭国?小富贵啊,你可真是个宝啊!”
王岳轻哼了一声,你丫的别高兴太早啊!
“陛下,倭国人虽然没有战报上以一当十的本事,却也不是废物点心。就算船队能过去,咱们要是打不过倭寇,不但没法出气,还会给大明丢人啊!”
朱厚熜又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满脸纠结无奈……难道说,偌大的大明朝,就没有一个可用之将吗?




我是王富贵 第250章 小卒俞大猷
纵观整个朝堂,最缺的就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了,朱厚照驾崩之后,江彬被处死,外四家也废了,京中是真的没有可用之将,弄得阳明公一介书生,都不得不亲自统兵。
现在连阳明公都在家丁忧,根本没法出战,而且阳明公虽然学究天人,文武双全,但他也只是个凡人,不懂海战……大明本来就缺少将才,至于能统领水师的将才,就更加是熊猫中的七仔,超级稀有品种。
怎么看,朝廷都不可能跟倭国开战,天子也只有低头,总算能过安稳日子了。
对于所有官僚来说,天生就喜欢平稳,害怕变革。
只有平稳,才不会出错,只有平稳,才能拿到属于他们的利益。而一旦出现变数,会是什么结果,就不好说了。
可能更好,但更有可能变坏,所以大家伙还是安安稳稳过日子算了。
明朝的文官系统,越来越多输出追求平稳的官僚,他们最喜欢的是杨廷和,蒋冕,毛纪之流的,就连杨一清都不被他们接受,张璁更是异类中的异类,要不是大礼议,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
天子打算向倭国问罪,着简直逆天。
万一真的成行了,光是出兵,就要花费多少银子?
假如战败了,那后果更不堪设想,不但国威扫地,更重要倭国会趁机入寇,整个沿海都会遭到荼毒,损失更大、
即便战胜了……那比战败还要可怕,因为战胜了,就要提拔一大批武将,要花费更的钱去赏赐有功将士。
更可怕的是天子会觉得,他可以靠着武力,解决一切问题,这往后就会战争不断,东南西北,到处烽火狼烟……我的老天啊!
这么看,还是让天子小败,倭国乖乖在他们的岛上捞鱼最好了。
无论如何,也不要出乱子了……
“这帮该死的文人,他们绝对想不到,咱们已经准备差不多了。”朱厚熜脸上带着淡淡疲惫,疲惫之中,还透着一丝欣慰。
没错,这些日子他虽然销声匿迹,没有半点动静,但那只是表象,暗中朱厚熜和王岳不停准备着,甚至一刻不停,全力以赴。
这一场和江南大族的博弈,除了胜利,没有第二条路!
首先,他们需要一位能领兵的将领……算来算去,在杨一清的推荐之下,他们找到了江防总兵汤庆,好歹这家伙是个会水的,不至于被淹死。
汤庆在三天前,秘密进京。
跟着汤庆一起来的,还有个年轻人,是汤庆的儿子,叫汤克宽!
王岳对汤庆毫无印象,觉得他最多就是个比路人乙强一点的路人甲。
可是在见到那个年轻人之后,王岳露出惊喜的神色!
名将!
绝对的名将!
汤克宽的资历甚至比人尽皆知的俞大猷和戚继光还要老很多,而且作战勇敢,毫不在二人之下,有人要问了,为啥他名声不那么大呢?
这就要说时运了。
汤克宽是追随朱纨的。
朱纨又是第一代抗倭统帅,原本的历史可没有王富贵指点,朱厚熜还摸不清楚状况,因此误杀了朱纨。
没跟对人,成了汤克宽最大的悲剧。
就在汤家父子之前,还有一个年轻人进京,准备办理手续,承袭父亲的位置,此人叫卢镗,正好被王岳撞见,留在了京中。
要说起来,他比汤克宽还惨,明明攻破海上倭巢有功,却受到朱纨牵连,下狱论死,坐了好几年黑牢,最后倭寇越来越凶,不得已才把卢镗从大牢里放出来,让他继续领兵。在这种情况之下,卢镗依旧表现忠勇,立下惊天动地的大功。
世人公认,在抗倭之中,卢镗的战绩,仅次于戚继光和俞大猷,绝对是一个猛人。
眼下的卢镗才刚刚十八岁,就像所有的将门子弟一样,卢镗的任务就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等候老爹退下来,然后由他递补,在继续把位置传下去。
可是和一般武夫不一样,卢镗并不甘心只依靠祖上恩荫,他努力读书习武,练习弓马骑射,出身比一般人好,还比一般人努力,真是不让一般人活!
一位老将两个年轻人,框架总算有了。
负责这一次航海行动的,则是两个西夷,确切的说,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确保船队安全到达倭国。
既然提到了船队,那大明的船队在哪呢?
正好王老爹有一支四十艘船组成的运送木材的船队,停在天津外海,按照计划,他们是要给北京外城建设提供物料的。
当然了,这也是对外的借口。
锦衣卫已经出动了,他们把船队所有的人都给控制起来。
那些当头的,悉数被控制起来,船队不回来,他们别想逃跑。
至于剩下的水手,则是要归两个西夷鬼子率领。
将领、船只、技术,万事俱备。
可王岳和朱厚熜丝毫高兴不起来、
这是讨伐倭寇吗?怎么弄得跟做贼似的?这也太滑稽了。不过他们两个都清楚,江南大族手里是有船队的,而且还豢养了许多亡命徒,一旦他们嗅到了味道,出动兵马,全力以赴,这支杂牌船队,有可能提前全军覆没。
半点侥幸都没有,所以他们必须瞒天过海。
“陛下,现在就剩下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去倭国问罪,总要有强悍的实力,能够打赢对方吧?
不然千里迢迢,跨越大海,跑去送死么?
一定要有一支强悍的步兵,保证百战百胜。
为了这一支人马,王岳和朱厚熜出现在了校场。
君臣在行走之间,朱厚熜就叹道:“朕还记得,一年半之前,就是咱们君臣,一起来到军中,给士兵发放俸禄。他们高喊着领陛下的饷,吃陛下的饭……朕现在的耳边,似乎还有他们的喊声……王岳,朕觉得这一次我们君臣还能赌赢!虽然没有多大把握,可朕就是这么想的,这就叫天命所归!你说是不是?”
“那是自然,臣一直对陛下信心十足,胜利属于……吾皇!”
王岳发自肺腑赞叹,朱厚熜笑得开怀。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王岳已经挖坑了,反正这一次的主谋是你,如果出事了,自然也是你的责任。
军营深处,一共一千五百名士兵,全副武装,正等待着他们的皇帝。
当朱厚熜驾临的时候,士兵齐刷刷跪倒。
“拜见吾皇!”
听着士兵激动人心的吼声,朱厚熜没来由的平静了不少。
光是这一个见面,就让他多了两成胜算。
这才是朕的爪牙!
大明的利剑!
王阳明在京期间,整顿禁军,挑选精锐,严格训练。这些人就是王阳明心血的一部分。从知道了争贡之役开始,王岳和朱厚熜就在军中挑选精通水性的士兵。
奈何,这是北方,会水的太少了,很多人也就能狗刨,不至于被淹死罢了。
可即便如此,也被挑选出来,成为这一次前往倭国的主要战力。
另外意外的是,在一群人里面,竟然还有个熟悉的面孔,不是别人,正是崔士林!
王岳很想不通,这兔崽子怎么一听说,就嚷嚷着要去倭国,他连狗刨都不会,去了能干什么?
“陛下,师父!这一次失去惩罚倭国,必须脸皮厚,心黑手狠,不在乎规矩。你们想想,礼部的人行吗?朝中谁能行?或许师父是合适人选,可问题是一旦出事,师父有了闪失,就会搓动锐气,影响大明威风。我去就不一样了,若是办成了,陛下可以事后授予我官职印信,功劳是朝廷的。”
“如果出事了,我死在了海上,就,就当是我胡闹,不干朝廷的事!”
“放屁!”
面对徒弟如此卑微的要求,王岳直接爆粗口了。
“你要是死了,我们会用十年时间,造船,练兵,然后彻底荡平倭岛,杀个干干净净,不留一个活口。全都让他们给你陪葬!”
崔士林惊喜交加,抹了一把眼角,大声道:“弟子可以放心赴死了!”
朱厚熜二话不说,掏出了一块玉佩,塞在了崔士林手里。
“拿着吧,这是朕一路带进京城的,能保佑你顺利归来。别动不动就死死的,该死的是倭国人,还有江南的那些大族!朕对天发誓,任何勾结倭寇的人,朕都不会放过他!”
朱厚熜和王岳在军营待了两个多时辰,他们给每一个即将出征的将士发军饷,然后询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有什么要跟家里讲的话,全都写下来,万一他们牺牲了,天子会完成他们的遗愿。
会写字的自己动兵,不会写的,就请人代笔,写好之后,交给王岳保存……就这样,王岳将一份份简短,字迹拙劣的书信,仔细收好,半点不敢含糊。
王岳收了一大半的信,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有个年轻人,运笔如飞,工整的楷书从笔尖儿流出,写的字竟然比王岳好了无数倍,这家伙都能去考秀才了。
“这是你的家书?”
对面的年轻人脸上泛红,“这,这是我操练火器的心得,我觉得这一次对付倭寇,必须以火器制胜,正好可以在船上演练。”
王岳拿起他写的东西,一忍不住瞪大眼睛,有点真才实学,绝不像是普通的无名之辈!
“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的话,小卒……俞大猷!”




我是王富贵 第251章 朝堂沸腾了
嘉靖二年的春天,不管是朱厚熜,还是王岳,都是繁忙的。首先,天子在南郊祭祀天地,前后忙活了好多天。
九边又传来警讯,蒙古人试图入寇,好在规模不大,调遣边军兵力,足够应付。
随后辽东发生饥荒,朱厚熜命令王岳为赈灾钦使,携带二十万两,前往辽东,代表天子,赈济灾民。
凑巧的是,今年又是大比之年。
去年唐伯虎夺得恩科状元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今年又有数以千计的士子,摩拳擦掌,想要蟾宫折桂,一举得中,好跻身大明的士人阶层。
在一片热火朝天之中,唯一感到失落的,恐怕就是浙江的士子了。作为一个科举强省,浙江的学子素来都是状元的热门人选。
今科也不例外。
来自浙江慈溪的姚涞被寄予厚望,好几位翰林都点评过他的文章,甚至以同僚之礼对待。要知道今年是没有馆选的。能进翰林院,就表示这位至少有前三甲的实力。
面对着无数人羡慕仰望,这位大才子丝毫高兴不起来,他接连拒绝了好几个人文会,把自己关在客栈里,无精打采,意兴阑珊。
1...9091929394...2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