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富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明明不是十万两吗?
怎么变成一百两?
师父,您这也太狠了吧?
徐阶没敢说什么,只是将银票递给了王铎,王铎接过来,揉了揉眼睛,仔细确认,真的不是十万两,而是一百两!
缩水了足足一千倍啊!
好一个霸道的王岳!
他偷眼看看,发王岳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根本没有把他当回事,如果再敢废话,估计连着一百两也没有了。
他能说什么,只能磕头拜谢,然后转身离去。
这家伙失魂落魄,脚步虚浮,没走多远,竟然重重摔在了地上,面皮破了一大片,疼痛难忍,却又不敢大声叫唤,躺在地上,不停抽搐,凄凉如受伤的老流浪狗。
这就是得罪王岳的下场!
旁边的韩方秀看在眼里。兔死狐悲,下一个就是他了。
到底该怎么办?
如何才能活着?
当王岳抽出银票的时候,韩方秀没有接,而是突然用力磕头。
“王大人,卑职罪孽深重,卑职愿意个大人做事,哪怕是牵马坠蹬,卑职也心甘情愿啊!”他用力磕头,咚咚作响。
王岳冷哼了一声,“想给我牵马的人多了,你还排不上,若是你愿意,接下来修城的时候,你倒是可以负责搬砖!”
搬砖?
堂堂指挥使,不指挥兵马,改行当泥瓦匠了,这是何等的羞辱啊!身为大丈夫,赳赳武夫,铁骨铮铮,岂能……不答应!
韩方秀连忙磕头,“多谢大人提携,多谢大人,请大人放心,卑职一定好好干活!”
韩方秀在乎不是搬砖与否,而是给王岳搬砖!
能给王大人搬砖,那可不是一般的搬砖,乃是王大人的恩典……同样是伺候人,伺候天子和伺候寻常地主,能一样吗?
王大人是天子近臣,给他搬砖,就近似替天子搬砖,也算是给天子做事啊,和宫里的大珰都是一个档次的,这笔生意太值得了!
徐阶都产生了幻觉,怎么搬砖的比自己这个徒弟还要高兴啊?是不是自己低估了师父的影响力啊?
瞬间拿下天津三卫,王岳的权柄简直大到了骇人听闻,难道就没人会反对吗?
还真别说,当消息传到京城,所有人再一次震撼了。
尽管王岳干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但是直接朝着地方势力下手,一举消灭三卫,还是刷新了大家伙的认知。
荒唐!
太荒唐了!
天津三卫拱卫京师,让王岳一下子给废了,万一鞑子入寇,又该如何?这不是胡闹吗?
这位义正词严的御史大人,貌似忘记了,天津卫的人马,不但保护不了京城,还会成为累赘。
要指着这帮人拱卫京师,大明王朝还是趁早投降算了。
指着王岳的声音,多如牛毛。
但是却没有几个,敢真正上书弹劾……宫里已经传出了消息,这是太后答应的,也不知道太后怎么就那么喜欢王岳。
愣是把天津三卫扔给他随意折腾。有太后的承诺,王岳才敢直接对天津三卫下手。这要是弹劾王岳,弄不好触怒太后,那可就谁也救不了了。
不过有太后罩着,就能无往不利吗?
也不尽然。
王岳折腾天津卫,是想弄市舶司,在这里开海。这是朝廷人尽皆知的事情。可问题是开海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吗?想从天津赚钱,钱就那么容易来?
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费尽了心思,也没弄到多少银子啊!所以只要开海失败,看不到赚头儿,王岳也就完蛋了。
这小子之所以得到太后的欢心,还不是他生财有道,能抓住老太后的心,但若是王岳挣不到钱,相反,还赔了钱,老太后一怒之下,王富贵是不是就要垮台了?
他们觉得换个思路很重要,与其急着弹劾王岳,不如等着他开海失败,圣眷衰微,然后再一鼓作气,送王岳上西天。
人最宝贵的就是梦想,只要一直在梦里,什么都有!
就在文臣们等这王岳犯错的时候,突然一个消息传来,前往倭国的兵马返回了。
包括崔士林,汤庆,还有罗钦顺,他们带着跟倭国谈判的成果,载誉而归……这个消息瞬间压过了天津的事情。
其实从洪武年间,倭寇就不断骚扰大明,貌似只有永乐朝,倭寇才消停一点。
对于大明朝来说,太缺少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了。
天子运筹帷幄,将士跨海远征,一举严惩凶恶的倭国、
这实在是太让人血脉沸腾了。
尤其是崔士林!
这丫的可是有名的纨绔,还是纨绔里面比较笨的。他这是遇到了神仙不成?怎么一下子变得神勇起来了?
定国公之子徐延德第一个跑来天津,他要最先目睹崔士林的德行,看看这家伙是不是被附体了。
他来了,英国公之子张溶也来了,还有武定侯郭勋,当然了,郭家不是来看热闹的,他们还要寻觅新的商机。
别人都来了,永康公主能不来吗?
那可是自己的儿子啊!
倒是驸马崔元,听到消息之后,脸都黑了,整整一天没有说话。
作为驸马,他是有爵位的,不高,侯爷!
这也不是他有功,而是靠着外戚身份封爵,等于是白嫖。
放在以往,也没有什么,谁还不是靠着祖宗的恩荫呢?
可这回不一样了,对方还是自己的儿子,他靠着实打实的军功,混了个国公,他是国公爷了!
当爹的居然比不上儿子!
我还要不要脸啊?
“不管谁去,反正我不去!去了我的老脸就完了!”
这一次永康公主可不惯着丈夫了!
“你要不是不去,就连最后的一点气度都没有了!你儿子比你强,那是你的福气!我可告诉你,从今往后,你对咱儿子好点,不许疾言厉色的。”
崔元苦着老脸,哀求道:“公主啊,这话你留着跟他说吧!我怕那小子往后欺负他爹!这事他干得出来!”
我是王富贵 第262章 新贵(四更求票)
崔元是被媳妇拖着出了家门,踏上前往天津的道路,一路上,他们两口子就觉得人特别多。有些是勋贵的马车,他们都认识,但是有很多竟然是文官的马车,他们也急着往天津跑!
“难道说他们也去迎接那小子?”崔元惊得嘴巴老大,自己的儿子这么有面子了?
永康公主稍微想了想,立刻道:“想什么呢?这是去迎接罗钦顺罗老大人的!”
“哦!”
崔元恍然大悟,他这才想起来,原来罗钦顺作为使者,也去了一趟倭国,老头这么大年纪,还真是不容易啊!
岂止是不容易,简直是九死一生啊!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夸张,大明的航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前往倭国的航路也不陌生,出事情的概率很低。
但是在许多文官的眼里,坐船出海,就是送死,简直没有道理可讲,就像罗钦顺在出海之前,他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出使倭国。
要不是朱厚熜逼着,他才不会跑这一趟。
想想几个月前,他们还以为老夫必死无疑,根本没法活着回来。
可你们敢想吗?
老夫不但回来了,而且还立了大功!
罗钦顺觉得过去的时间,是他这辈子最魔幻的日子。
出海之后,果不其然,就开始晕船……吃不下,喝不下,生不如死,整日里天旋地转,他都想到了自杀。
幸好有那么多太医看着,罗钦顺才没有死成。
可是随着到达了倭国,罗钦顺立刻受到了不一般的待遇,整个大内家族,倾巢出动,他们甚至铺了足足一里长的红毯,两边都是跪拜的人群,就像是迎接神仙一般,将罗钦顺接到了城中。
这份风光,简直比当年考中进士,御街夸官还要威风百倍。
这帮倭寇太有意思了,不管说什么,都用力点头,腰永远都是弯着的。就冲他们懂礼的劲儿,把他们视作蛮夷,貌似也不是那么妥当啊!
罗钦顺满心感慨,到了晚上,竟然有四个美女过来,主动伺候着,其中两个女孩担心他着凉,每人抱着老头的一条腿,给他取暖。
软玉温香,罗老头算是享受到了这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转过天,他拖着肿胀的眼袋,跑去见汤庆和崔士林,他坚决主张,要给倭国优待,不能欺人太甚!
崔士林赏给他一个大白眼,“怎么?人家送了四个美女,您老就受不了了?他们给我可是送了72个哩!”
罗钦顺一脸懵,崔士林继续道:“说实话吧,您老享受的,前些日子都是用在我们身上的,倭人听说您是正使,立刻就把给我们的待遇送给您了……我见过势利眼,可没见过这么势力的。就冲这一点,我就不会放过他们!”
其他几个将领也是很不客气,全都主张狠狠惩罚倭国。
罗钦顺还能说什么,他出海本就是意外,一切都听崔士林的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是双方激烈交锋,整天都在争吵,崔士林破口大骂,骂得对方跟孙子似的。
奈何倭人就是不松口,他们不停鞠躬,嗨、嗨的没完,可让他们签字承认,却又千难万难。
崔士林干脆也不管什么,他直接让人马退到海边,随时准备撤走,他又派人去联络细川氏,倭国四分五裂,又不光是大内氏,还有其他一大堆的势力,咱们就放开了手脚,看谁玩的过谁!
在崔士林的流氓攻势之下,大内氏终于低头了。
罗钦顺带着从来不敢想的条件,返回了大明。
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立了大功!
顶大顶大的那种!
里子面子,他们都拿到了。
再回来的时候,老头甚至都不晕船了,站在船头,他就不停在想,赵鉴那帮老混球,要是看到他回去了,还立了大功,也不知道会试何等惊讶。
这么一看,海上也不是那么可怕,相反,海洋是他咸鱼翻身的好机会。过去他被困在杨廷和的那堆人里出不来。
总觉得不能背叛杨阁老,不能不要脸,哪怕会输,也要跟天子周旋。
可走了这一趟,心胸立刻就不一样了。
什么杨廷和啊,什么继统,继嗣啊,不过是浮云而已。什么都不如实实在在的利益打动人心。
别的不说,光是倭国送的美女,就有二十名,这老腰啊,还真受不了……回头要不要去找牛鼻子老道,弄点好药?
罗钦顺满脑子烂七八糟的念头,简直半点没有重臣的样子。
反倒是崔士林,他特别单纯,单纯到了只想跟着师父喝一碗豆汁儿,吃一顿爆肚儿,说一句师父,弟子做到了!
崔士林也不是一时抽风,非要往海外跑。
可之前王岳跟他说的那番话,领他看的那些金银,彻底颠覆了这小子的三观。
师父把最大的秘密告诉自己,把那么重要耳朵事情,托付给自己。
可扪心自问,你崔士林何德何能?
你扛得起来吗?
论文,你比不过张璁,甚至比不过杨博。
论武,哪怕是在勋贵子弟里面,也不值一提。
轮才智,啥也别说了,直接两行泪。
说实在点吧!
就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那你凭什么扛起师父的托付啊?是从现在开始,读书习武吗?显然太晚了……他没有任何过人之处,唯一一点,就是要比别人黑,比别人狠,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情……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做到了。
现在船队的将士,谁不尊他一声崔爷!
就连俞大猷、汤克宽这些人,都对他钦佩有加。整个和大内氏的谈判,就是他主导的。
拜师这么长时间,总算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师父!弟子回来了!”
崔士林站在船头,拼命挥手,刚刚放下跳板,他就往下跑,三步两步,冲到了王岳面前,满脸兴奋。
“师父!弟子,弟子不负所托,弟子回来了!”
兴奋之下,崔士林竟然单膝跪倒。
王岳连忙拉起他,特意盯着腿部,急切道:“伤怎么样了?”
“好了,我都能跳了,要不要跳一个瞧瞧!”
王岳赶快拦住了他,“别丢人了,你没事我就放心了。你爹也来了,快去瞧瞧他吧!”
听说老爹来了,崔士林下意识往人群瞧了瞧,正好看到了崔元尴尬的笑容。谁知下一秒,崔士林竟然扭头,把他爹扔在了一边。
“别管他,咱们先公后私,谈正事要紧!”
好家伙,这货真的把他爹扔在了一边。
崔士林拉着王岳,到了临时休息的地方,他瞬间打开了话匣子,谈论这一次的收获。
首先,他趁着大内氏还不清楚石见银山的状况,就花了一千两,将整个矿场租到了手里,并且留了三百名士兵守卫。
“师父,弟子是这么想的,这里既是咱们的财源,又是咱们定下的一颗钉子……弟子打听过来,石见银山在好几个势力中间,现在大内氏强盛,才把石见银山纳入掌握的。我们掌握了这里,暗中蓄养武士,再合纵连横,想要灭掉大内氏,也不是难事啊!”
刚刚谈判,就要往死里整。
在心狠手黑这块,他是真的得到了王岳的真传,甚至还要胜过师父三分。
“对了,除此之外,弟子还要求倭国将西南的岛屿交给咱们,就是那个叫,叫种子岛的地方,下次再去,也就有了落脚之地了。”
“还有,弟子让大内氏给所有受损的百姓赔偿,一共赔偿五十万两,还有严惩凶手,约束手下……”他滔滔不断,讲了十几个条件。
王岳希望的他拿到了,王岳没想到的,他也要到了。
“师父,弟子唯一的让步,就是准许大内氏到天津贸易,偏偏这帮蠢材还感激涕零,甚至要扩大贸易呢!殊不知生意做得越大,他们损失就越多。”
王岳轻笑,“那可未必,大内氏估计是打算垄断大明和倭国的利益。他损失的要让其他大名来补偿了……不过这也没什么,有了倭国的市场和金银在,天津港口也就算是活了!”
王岳正说着,突然外面喧嚷起来,有钦差送来旨意。
加封崔士林为福国公,岁禄三千石,一跃成为朝廷新贵……
我是王富贵 第263章 大战午门之前
居然是福国公,他还真是好福气!
武定侯郭勋气得咬牙切齿,咚咚放屁,他跳得这么欢,就是想把自家的爵位提上一格,从侯爵变成国公。
奈何他折腾了这么久,一点效果没有,反而差点把整个家族都搭进去。
崔士林这个小崽子,不过去了海外一趟,回来就成了国公,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啊!郭勋暗暗后悔,假如当初自己有这个魄力,搏上一搏,说不定现在郭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想到这里,郭勋下意识看了眼崔元,发现这位驸马爷脸色古怪,也不知道是喜还是怒,竟然杵在那里,不知道动弹。
郭勋迈步走过来,“崔驸马,这可是大喜事,走吧。咱们去瞧瞧令郎,让老夫领教一下少年国公的气度。”
有郭勋张罗,崔元也只好跟着,另外还有好几位少年勋贵,一起涌到了休息的地方,嚷嚷着要拜见福国公,前来道喜。
门卫连忙进去,半晌苦着脸出来。
“那个……福国公身体疲惫,已经休息了,还请各位暂时回去吧。”
崔元愣住了,不让自己见面?
丫的,小兔崽子,你敢让你爹吃闭门羹?
他的脸色霎时间格外难看,黑如锅底儿,一旁的郭勋一直在盯着他,见崔元变色,忍不住揶揄道:“崔驸马,福国公少年英才,身负重担,和咱们这些富贵闲人不一样,那就不要打扰了,反正早晚都能见面,不急于一时……”
郭勋还没说完,崔元就迈着大步向前,一把推开了守门的,直接往里面闯!
臭小子,你出海这么多天,我和你娘提心吊胆,成天为了你的安全着想,现在好容易回来了,竟然不想跟我们报个平安,你眼里还有没有父母?还有没有规矩?
他迈步冲进去,刚走了十几步,有人轻咳道:“驸马请留步。”
崔元猛地抬头,发现等在这里的正是王岳。
“王大人!”
他吸了口气,“犬子在哪里?”
王岳低声道:“令郎睡了。”
“睡了?他,他怎么睡得着?”崔元大怒。
王岳突然把眼睛一瞪,“他都出海好几个月了。身在异国,又是打仗,又是谈判,还受过伤,身心俱疲,他怎么不能睡觉?”
“这……这总该说一声,难道我这个当爹的,提心吊胆,也不能问问吗?”
王岳轻哼,“崔驸马,你不光怎么说,也是在大明府邸里坐享其成,令郎才是出海辛苦的人,他们提着脑袋在拼,现在好容易回来,给他们计较什么?我已经给陛下打招呼,准许所有将士,在天津休息七天,然后再返回京城,向天子报捷。”
“崔驸马,陛下对待功臣,也不可怠慢,你觉得呢?”
“我!”
崔元被问得老脸通红,扪心自问,他也挺关心儿子的,提心吊胆,默默祈福,生怕他出事……可反过来说,他貌似又真的不理解儿子在做什么,承担了什么样的风险,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他觉得回家了,跟老爹汇报,让老爹安心,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每个儿子的本分。
可他忘了,崔士林回来,先来找王岳,那是汇报公务,把最紧要的事情交代清楚……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崔士林都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国公。
跟王岳谈了一会儿,端着酒杯,还没喝下去,竟然就睡着了,发出震天响的鼾声。
崔元听到这些,满脸的羞愧。
都说少不更事,原来我这个当爹的,才是最不懂事的人。他心中尽是感叹,七天的时间,所有士兵都得到了相当充裕的休息。
大家伙精神百倍,返回京城。
一千五百人离京,除去留在倭国的三百人,还有沿途和战斗中牺牲的,只有八百余人,能够返回京城,享受胜利的荣耀。
朱厚熜给予了这些士兵最高的荣耀,英国公张屯,定国公徐光祚,亲自迎接。三千锦衣卫,护送着将士们返京。
沿途鼓乐喧天,迎接的队伍不断。
自从郑和船队停止之后,海外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片陌生的莽荒,如今终于有勇士敢于出海,而且还痛击倭国,振奋国威。
这是何等英雄!
尤其是朱厚熜登基之后,先是王阳明领兵北上,痛击鞑子,接着又慑服倭国,陆海两战,两战皆胜,当真是国威大振,与有荣焉。
所以崔士林等人越是邻近京城,欢迎的队伍就越多,那些新科进士,三千太学生,全都跑来,仰望着这些鲜衣怒马的猛士。
谁还敢说武人粗鄙?
谁还敢瞧不起武夫。
汉唐的文人,渴望的是提三尺剑。沙场报国,扬名天下。
只有北宋之后,金榜题名,东华门唱名,才成了英雄。
但是说实话,哪个更有面子,谁不知道?
历代官修史册,对战争胜利描述的篇幅,远远超过科举中进士,说到底,还是大宋打的胜仗太少了,没什么可吹的罢了。
整个大明朝,都处在热情洋溢之中,到处张灯结彩,花枝招展,迎接有功将士。
不过就在这一片欢腾之中,也有意外。
比如兵科给事中王准,他就找到了刑部尚书赵鉴。
“老大人,这些日子,下官仔细探究,终于发现,这一次朝廷讨伐的不是倭国,而是倭国的一个诸侯,大内家族而已。”
赵鉴脸很黑,他没有料到,罗钦顺竟然欢蹦乱跳回来了,而且这老家伙似乎对自己很有敌意,这让赵鉴很苦恼,也很为难,无故树敌,让他本就不好的处境,变得更糟了。
“不管怎么说,人家打赢了,这就是功劳,而且是大功劳,你不要揪着这些小事情不放。”
王准连忙点头,“部堂教训的是,可罗钦顺身为朝廷二品尚书,大明钦差,他居然也只是跟大内氏谈了,让他们道歉赔偿。这样做,是不是太丢朝廷的脸了?”
“这个……”赵鉴陷入了沉吟,“按理说,大明的钦差,应该去找倭王,听说倭国眼下是什么幕府将军说了算,当不管怎么讲,也不该去找地方诸侯谈,更不能跟他们签国书。”
王准连忙点头,“大人高见,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卑职以为,这一次的事情,会不会是崔士林、汤庆,还有罗钦顺这些人谎报战功,欺骗朝廷?又或者,他们跟那个大内氏演戏,为了所谓通贡开海。若真是如此,这可是欺天的大罪啊!”
赵鉴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可正因为知道,才不敢相信。
“你不要胡说八道,捷报已经明发天下,你不要节外生枝。”
赵鉴顿了顿,“你又没有确切证据,万一触怒了天子,岂不是害了自己的性命?”
王准略微迟疑,还是点头了。
可是他回到了家中,越想越觉得不是这么简单,大人虽然反对,但是不是有了证据,就能弹劾了呢?
这位还真下了功夫,经过他的调查,随同归来的倭国使者,的确代表大内氏。而且他还打听到,罗钦顺的船队只到了倭国西南,根本没有见到倭王,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倭国将军,这一次成功的出使,根本是自欺欺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