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富贵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堂堂上国钦差,自降身份,贬低过个,丢的可是大明的人。
事到如今,不能不说话了!
王准立刻找到了好友陆灿,这俩人商量之后,决定一起弹劾。
并且在上书之前,他们还把消息散布出去,崔士林谎报战功,罗钦顺有辱使命……这两位一下子成了罪人。
转眼又到了早朝,王准和陆灿信誓旦旦,站在了午门,怀里揣着弹劾的奏疏,就等着大显身手,痛斥奸佞。
可就在他们刚刚到来之时,突然从武将的堆里冲出来一个人,醋钵大的拳头,狠狠捶向了两个人。
他嘴里还骂道:“敢污蔑我儿子,老子打死你们!”
我是王富贵 第264章 天津开海的真相
驸马崔元和两位文官打起来了,而且还是在午门,这也太刺激了!早就说过,大明的官员比拳头,向来不是什么新闻,可驸马崔元,多老实巴交的一个人,竟然主动出手了,这就有趣了。
别看崔元年纪有点大,但身体还很好,也经常练习骑射,面对王准和陆灿两个给事中,竟然大占上风,两人被揍得屁滚尿流,王准的门牙都磕掉了一颗。
“黑了心的王八蛋!人家出去拼命,你们就会添乱,不打死你们,天理不容!”
说着崔元飞起一脚,踢到王准的软肋,疼得这位怪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崔元还要打人,这时候赵鉴,还有两位国公过来,又来了不少言官,总算是把这俩人保住了。
“驸马,不管如何,都由陛下决断,不该私自动手!”赵鉴厉声教训,崔元把嘴一撇,“赵大人,你也不用装好人,我把话放在这里,谁嘴贱我打谁,有本事就砍了老子!不然,早晚死一个!”
赵鉴脸色很难看,这时候王准和陆灿都被抢救过来,两个人简直死里逃生。
赵鉴吐了一口血,叫骂道:“崔元,你仗势欺人,敢在午门行凶,我要弹劾你!哎呦……我的腰啊!”
陆灿也跟着道:“有你这样的爹,就有欺君罔上的儿子,你们父子等着吧!”
“混账!”崔元的眉头都立起来了,还要往上冲。
偏偏此刻钟鼓响起,群臣要入奉天殿了,他没有办法,只能跟着人群进去。
众人朝拜天子,王准和陆灿直接趴在了地上。
“陛下,驸马崔元仗势欺人,殴打臣等,请陛下做主啊!”
朱厚熜嘴角上翘,看这俩人这么惨,他的心情还挺好。
“驸马崔元打你们,总要有个理由吧,不会是他得了失心疯吧?”
王准迟愣一下,连忙道:“陛下,根据臣等调查,崔,崔士林和罗钦顺等人欺君,至于还有没有人是他们的后台,臣还不得而知,或许需要彻查。”
朱厚熜呵呵两声,“欺君!好大的罪名!他们是怎么欺君了?”
“启奏陛下,他们,他们只是去了倭国西南,见了倭国的诸侯豪强大内氏,他们连倭王都没有见到,岂不是有辱大明威严?”
“哦!”朱厚熜失笑道:“这事啊,还真算不得欺君,因为朕也知道,而且还是朕答应的。至于原因吗?”
朱厚熜瞧了眼王岳,“王卿,你给他们指点迷津吧?”
王岳笑着道:“倭国当下局势混乱,诸侯林立,互相征伐。即便找到了倭王,还有幕府将军,也解决不了问题。在这里,我就想问问诸公,我们对倭国有什么要求,或者我们希望倭国如何?”
陆灿喘着粗气,忍着剧痛,“王大人,这还用问吗?自然是不许倭国为祸大明了!要求倭王,约束手下,难道不对吗?”
“当然不对!”王岳大笑道:“现在的倭王根本没有这个权力。相反,随着倭国局势越来越糟糕,战乱不断,会有越来越多的倭寇,跑到海上,以抢掠大明为生,我们海上的倭患就会越来越严重。”
王准哼道:“王大人这是夸大其词!再说了,正因为如此,我大明才应该扶持倭王,恢复正统,让他约束倭国上下,如此才能有长久的太平。”
他仰起头,对着所有人道:“诸位大人,你们不觉得下官讲的是对的吗?”
他这是公然求援了,赵鉴本不愿意替他们出头,但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开口。
“王大人,当年太宗皇帝,命令郑和船队下西洋,就是宣扬天威,如果遇到了蛮夷国内出现动乱,朝廷都会出手,帮助他们正君道,明人伦,铲奸除恶,安抚国内……而老夫觉得,王大人的作法,似乎不慎妥当啊!”
这话说的有些东西,把朱棣搬了出来,顿时好些言官,甚至是翰林都站了出来。
“没错,不管怎么样,跟大内氏谈,就是不对!我们堂堂天朝上国,怎么能搭理蛮夷的豪强?这不是乱套了吗?”
“对啊!长此以往,上国脸面何在啊?”
就连新任工部尚书汪俊都站出来了,“王大人,我上国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和大内氏媾和,确实有失体面啊!”
面对一大群人的质疑,王岳呵呵冷笑,“诸公真是高见!又是要海晏河清,又是要上国脸面。你们什么都要!为什么不要郑和船队?为什么要废了朝廷水师?为什么说下西洋是劳民伤财?说啊?”
王岳突然爆发,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这时候大学士张璁也站出来,冷笑道:“没错!蛮夷畏惧强权,而不知感恩戴德。偏偏我大明自废武功,这次出海的船只都是临时拼凑的。你们想要上国的威风可以,户部出钱,工部督造战船,兵部练兵……从上到下,全都动起来,把水师恢复了,自然什么都有了!”
这一番话,把赵鉴等人说得哑口无言。
而此刻一直没说话的罗钦顺也站出来。
“张阁老,放在以往,我必定反驳你的话,可这一次去了倭国,我的看法变了,彻头彻尾变了。”
“你们可知道,老夫在倭国的时候,威风十足,他们用尽了办法伺候,讨好我。你们知道原因何在吗?很简单,就是咱们的将士打出了威风!俞大猷和卢镗在海上用火攻,烧毁百艘战船,杀了数千人。登陆之后,数破倭寇,前后斩杀过万。”
罗钦顺说到这里,看了看这些高谈阔论的书生,轻蔑冷笑,“你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吗?咱们的人向大内氏问罪,他们居然弄出了数十个武士,跑到军营前面,公然剖开肚子,抓起内脏,扔向营门!”
“啊!”
一时间,大殿之上,尽是惊呼之声。
剖开肚子,抓出内脏,还扔向明军!
我的老天爷啊!
那该多疼啊!
这帮倭寇都是疯子,野人吗?
或许说他们是野兽才更恰当,人干得出来这事?
赵鉴脸都白了,光是听罗钦顺这么一说,他就不寒而栗。
“倭人性烈若此,真是不可轻视啊!”
瞧着赵鉴变颜变色的样子,罗钦顺更加鄙夷。
“光是听听就怕了?你们若是怕了,岂不是正中倭人下怀?福国公崔士林面对此情此景,继续下令处斩倭人,还拉来恶犬,尽食倭寇!”
我的天啊!
捷报只有大略的内容,谁也不会想到,居然凶险到了这个地步?
倭寇够狠!
可崔士林更狠!
“你们以为倭寇会群情激愤,同归于尽对不对?不对!错了!倭寇老实了,他们用伺候祖宗的方式,伺候我们,乖巧到了极点!”
罗钦顺道:“老夫现在就想明白了一点,对待蛮夷,就不能客气!跟他们讲仁义,讲规矩,那是我们自己犯傻!”
“对付蛮夷,就要用蛮夷的办法!”王岳笑着接过了话,“朝廷这次是问罪大内氏,固然给了大内氏脸面,可也激化了倭国内部的矛盾。”
“倭国的幕府将军,还有其他势力,唯恐大内氏获得大明的支持,因此必定争相派遣使者前来。”
赵鉴不解道:“王大人,你说的有理,可是来这么多使者,全都要和大明朝贡贸易,朝廷有多少钱可以浪费?”
“对啊,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面对这群白痴的质问,王岳简直被他们的智商感动哭了。
老子费这么大力气在天津设立市舶司,推动开海,敢情老子就是钱太多,要急着赔出去啊?你们能不能稍微有点脑子啊?
“谁说朝贡贸易就会赔钱的?他们可以进贡,朝廷也有回赐。但是可以限制总额啊!比如说送礼不能超过一百两,回礼不能超过二百两……至于其他的需求,都在天津市舶司,进行公平贸易!”
“公平贸易?”
“没错,就是只要出得起价钱,就能买到想要的货物,不管是大内氏,还是幕府将军,谁都一样!”
赵鉴眉头紧皱,“王大人,你这么干,岂不是大开国门,倭商都会跑来买东西了?”
“那又怎么样?只要他们按照规矩缴纳关税,朝廷没有理由反对贸易,相反,还应该大力推动啊!”
王岳的话说完,朝中的不少人,若有所思,终于摊牌了。天津市舶司,跟南边的三个市舶司完全不一样。朝廷不再靠着织造局贩卖丝绸赚钱,而是靠着征税,这一招简直是挖了东南大户的祖坟啊!
我是王富贵 第265章 大生意来了
王岳就像是一个老练的戏法高手,从浙江的倭乱着手,不断落子,等布局完成之后,才亮出最终的目的。
朝廷要得到开海的利益。
这一点在永乐朝实现过,而且还是独享!
当初的永乐大帝让上万人的船队,携带着各种上国货物,前往海外诸国,进行贸易,交换商品。
很多人都说这是劳民伤财,虚耗国库……或许从某个角度来看,的确是劳民伤财,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因为朱棣把收入拿走,用来发动对蒙古的征讨了。
如果把下西洋的时间,跟对草原大漠的征讨对起来,就会发现二者高度相关。
所以朱棣死后,就再也没有皇帝能“与民争利”,开海自然维持不下去。或者说,朝廷吃干抹净的官方贸易,行不通了。
王岳也不指望朱厚熜能达到朱老四的程度,这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朱棣那时候刚刚经过战乱,国力远没有恢复,能卖的东西着实有限。可现在不同了,这么多的商品货物,光靠着官方贸易,是绝对行不通的。
因此必须有民间参与,对于朝廷来说,需要拿到手里的,就是税收!
也只能是税收!
谁想出口赚钱,就要给朝廷缴纳关税。
王岳之所以对自己的计划信心满满,那是因为现在的海外贸易,从最初皇家包办,变成了几个大户包办。
广大的商人,甚至是晋商,都没法参与其中,他们只能被动靠着买点商品,弄点微薄的利润。真正的好处都被几个大家族拿走了。
这帮人包办了一切,他们甚至豢养船队,成为啸聚海上的超级力量,许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而王岳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不同的选择。
既然是从官方贸易,变成了收税,自然是希望贸易额越多越好,来买货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跟大内氏打交道。
说得再多都是废话,一切就是利益二字!
“朕在这里有几项重要的旨意要宣布,朕准备设立天津水师,以汤庆为水师总兵,福国公崔士林提督天津水师!”
此话一出,朝中的群臣都疯了,尤其是那些武人。
他们平时上早朝根本就是摆设,没什么发言的余地,反正也跟他们没多大关系。
但这消息是真的不一样了。
过去式三大国公,瓜分京营。在外的将门,掌控九边,彼此之间形成平衡。
可现在突然冒出了一支力量。
很显然,天津水师是给市舶司保驾护航的,而且这个水师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惊人。崔士林算个什么东西?他何德何能,可以掌控天津水师?
这不是胡闹吗?
正在大家伙要反对的时候,驸马崔元迈步站出来,“启奏陛下,臣以为水师断绝多年,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即便启用老臣,也谈不上经验阅历。这个位置关口还是胆魄和忠心。臣虽然身为崔士林的生父,但他的果断勇毅,也让臣叹为观止。若是有人觉得不妥,那就让他也出海,去跟蛮夷打交道,究竟能不能行,一目了然。总之,臣对崔士林充满了信心。”
朱厚熜哈哈大笑,“没错!朕也认为他最合适不过了,天津水师就由他负责。只是接下来天津市舶司,这个要谁来管,朕还没有定见。”
朱厚熜用眼角瞥了一下王岳,可又微不可查地摇摇头。
道理很简单,他不想把小富贵局限在天津。可未来的天津市舶司的确很重要,毕竟光是倭国银山每年就有几十万两入账,这个市舶司的潜力,几乎在户部之上!
到底谁更合适呢?
朱厚熜沉吟之时,王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新的市舶司和以前的市舶司不一样,不如改名为海关税务司,臣保举礼部尚书罗大人担任总督一职。”
朱厚熜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先把地位提上来,然后赛个重臣过去。
像开海这种事情,千头万绪,一般的年轻臣子扛不下来。
罗钦顺的本事足够,而且这次出海让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估计也不会跟那些保守派搅在一起了。
“嗯,既然如此,就按王卿所言,加罗钦顺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总督天津海关税务司!”
朱厚熜笑呵呵看着罗钦顺,笑道:“罗卿,这个海关税赋司,可是朕的钱袋子,也是我大明的一道门户,你可要替朕看好了。”
罗钦顺激动地跪在地上,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
对于他们这些杨廷和的旧部来说,选择不多,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就被人搞下去……就像他,几乎要滚蛋了,偏偏因为出海一趟,因祸得福。
海关税务司官位够高,利润也够丰厚,离着京城也不算远,这么好的位置,求都求不来。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圣恩!”
朱厚熜欣然点头,“这样朕就放心了,你们两位一文一武,最合适不过了。至于王准和陆灿……虽说你们是言官,可以风闻言事,但是却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陷害功臣!你们对国家大政毫无了解,心胸狭隘,用心险恶……按理说,朕是应该严惩不贷的。可崔驸马替朕出手,打了你们,也就算是惩罚了。”
“你们两个去给崔驸马行礼致谢吧!”
什么?
挨了打,还要说打得好!
这也太欺负人了。
士可杀不可辱啊!
这俩人纠结了三秒钟,算是给了圣贤面子。
然后乖乖跪在了崔元面前。
“我们捕风捉影,诬陷忠良,多谢驸马教训,我等知错了!”
我的老天爷啊!
难道是我幻听了吗?
铁骨铮铮的言官,竟然向勋贵皇亲低头?
这种事情,在明面上,貌似还是第一次啊!
爽!
简直太爽了!
武人要想有面子,就要自己争气!
你瞧崔士林,他跑海外一趟,有了功劳,连他爹说话都硬气了,这就是差距啊!
大家伙带着满腹的思量,纷纷下朝。
这些人并没有注意到,在崔士林和罗钦顺之下,还有一个任命,那就是新任天津知县……是新科的探花徐阶。
“我说师父,光是我一个人就够了,小师弟细皮嫩肉的,你让他跟蛮夷打交道,会吃亏的!”
崔士林大言不惭,王岳哼了一声,“我倒是想都交给你,可你会建设码头吗?会开办船厂吗?能兴建新城吗?夷商来了要怎么接待,咱们的商人运送货物过来,要怎么存储?如何给商货估价,如何征税?”
崔士林被问得赶快低下了头,对不起了,这些事情跟他无缘。
徐阶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很显然,天津知县的位置很关键,多少人都想不来,这是师父对自己的偏爱。
可要说这个位置一点负担没有,那也是骗人的,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师父,这一切都好说,只是天津开海之后,就要有买有卖,要是没有人气,弟子唯恐什么都办不成啊!”
王岳轻笑着点头,“不用担心,这点面子我还是有点,再说了,就算我不行,还有你们师爷啊!”
“师爷?”
他们这才想起了,还有老王的存在!
要不说王翰生也不容易,明明那么胖,存在感还那么低,这替他捉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大显身手……
“好小子,你把新徒弟,老徒弟,全都送去了天津,这块地方往后就是你们家的了。”能跟王岳这么说话的,自然是首辅杨一清。
王岳也满不在乎,“我说元翁,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也是你们晋商的大事,说吧,准备出多大的力气?”
杨一清把眼睛一瞪,“什么叫你们晋商?咱不是一家人嘛!目前暂定五十万两,毕竟倭国太穷了,能卖出这些,已经可以偷着笑了。”
就在王岳和杨一清谈话的同时,另外两家也在商议着……“这是师父的事情,无论如何,我在个当徒弟的都不能落后,至少准备八十万两货物!”杨博断然道:“若是赔了,算在我的账上,不管怎么样,也不能让天津开海场面难看!”
武定侯府!
“王岳这一次开海,肯定要大赚的,那些海商大户,早就弄得天怒人怨了,大明的商人不喜他们,海外的夷商更是苦不堪言。”郭大小姐笑呵呵道:“爹,咱们至少要准备二百万两的货物,我看后续还有的卖!”
我是王富贵 第266章 汇聚津门
如果说嘉靖二年,前一半最重要的事情是惩罚倭国,那么后一半,就是天津开海了。
所谓的祖制,永远不是最大的问题,再说了,老朱也不是一定不许出海。更何况还有朱棣呢!
太祖皇帝的话是祖制,太宗皇帝的也是祖制,至于听太祖的,还是听太宗的,那就要看朕的心情了。
朝中诸公也不是傻子,那些反对开海的人也知道,在朝堂上,根本阻挡不了。希望只能放在其他方面。
比如说天津开海了,可没人来做生意。没有卖货的,也没有买货的,折腾来,折腾去,朝廷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钱,估计也就废了。
要说怎么搞破坏,这帮人的心得还是不少。
就在筹备的这段时间,江南的大族全力以赴,在暗中运作起来。他们发动自己的人,去游说商贾,然后又调集力量,在海上围堵,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天津成了。
“走到了这一步,真是不容易啊!”蒋太后对朱厚熜道:“还有三天,就是天津开海的日子,为娘在宫里待了这么长时间,腿都僵了,难得出去瞧瞧。我打算去天津,你说怎么样?”
朱厚熜苦兮兮的,“母后,实不相瞒,我也想去瞧瞧!”
蒋太后思索了半晌,“你还是别了,人家做生意的地方,你一个天子去了,势必弄得一团大乱,大家伙都无心发财了。我这个老太太都要悄悄过去,不能惊动别人。等为娘看完了,回头再告诉你,也是一样的!”
朱厚熜翻了翻白眼,这能一样吗?
不过身为天子,他是真的不好轻易跑过去,弄得朕好像很在乎钱似的,不,朕不是这样的人,真的不是!
蒋太后偷偷离开了皇宫,踏上了前往天津的路上。
走出来没多远,蒋太后就感觉到不对劲儿了。
这人怎么这么多啊?
整个官道都被挤满了,其中有些是新科进士,他们还在观政阶段,时间很充裕,跑天津看热闹,也算是观政的一种。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太学生,心学门下,包括一些心学大儒……坦白讲,王阳明虽然打算将心学托付给王岳,但是那些心学大佬却未必赞同,他们还要看看王岳的真本事。
外城算是一个,天津又是一个。
假如王岳真的能办成,他的这套学问,有助于富国强兵,那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有人冲着王岳的面子去的,那就有人冲着崔士林的面子去的。比如在京的勋贵,尤其是那些年轻一代。
诸如徐延德啊,张溶啊,他们都羡慕坏了。
自从崔士林回来,大家伙天天谈论,就离不开这家伙。
什么年少有为啊,胆魄过人啊,还说他心怀大志,非同凡响……徐延德听七大姑八大姨夸崔士林,气得都想放屁。
这小子以前什么德行,他们又不是不知道。
还不是交了好运,福国公,这个封号还真是恰如其分。
我们跟崔士林比,差的是才能本事吗?
显然不是啊,我们差的是一个天子近臣的师父好不?
要说这些人只是好奇,想来凑热闹,那么接下来一个个重量级的人物,悉数登场。
首先,山西商人调来了大批的物资,包括丝绸、布匹、茶叶、瓷器,铁器等等,琳琅满目,价值几十万两。
除了集体行动之外,杨家还分成好几拨,送来了近百万两的物资。
“师弟,够意思,师父没白疼你!”崔士林赞道:“三师弟啊,你现在最需要就是考个功名,最好是榜眼和状元,不然我怕你被小师弟取代了。”
杨博气得想打人!
你丫的别说当国公,就算当皇帝,你也不会说人话!
我功名跟不上,不是我年纪小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