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曾公亮闻言,双眼张得大大,吞了吞口水,转头看了看政事堂几十个老头,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他不是不信自己的儿子,而是得消化一下这个消息。
此时就在曾公亮身旁的富弼开口问道:“你这消息,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富相公,不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刚才下官都说了,下官就是从燕京城赶回来的,甘相公正在四处派人接收城池与燕山关隘,燕云已然尽在掌握。”曾孝宽重复着这些话语,丝毫不嫌麻烦,看着面前这些人目瞪口呆的模样,他没来由心中觉得爽快非常,好似是他自己带兵打破了燕京城一般,好像是他自己得了如此大的荣光一般,他在享受面前这些人的震惊。
众人互相对视几番,曾公亮的儿子如此激动,信誓旦旦,这消息恐怕是真?
这事情若是真的,那也太……吓人了一些。
“看来不假,应该是真的?”
“哈哈……燕云收复,大喜啊,大喜!”
“甘道坚,铸就不世之功也!”
“此子天才,天纵将帅之才,用兵如神呐!武侯在世也不过如此了。”
“快快快,入宫面圣,入宫面圣!”
曾公亮终于激动了起来:“好好好,好一个大捷,青史留名,青史留名啊!历代先皇之夙愿,一朝达成,甘道坚,便是那卫青霍去病,不逊于封狼居胥,也当勒石燕然。当开祭坛敬告天地,敬告祖先。”
一旁的富相公面色却难看起来,要说富弼也是难,刚才以为是兵败之事,他心情不好,着急不已。现在不是兵败了,是不世之功勋,他似乎也心情好不起来。但是你要说他心情不好吧,收复燕云这种举国欢庆的天大喜事,他心情又有点激动。
富弼这种复杂的情绪,实难以用言语以蔽之。
激动的曾公亮转过头去,开始招呼众人:“走走走,诸位快走,与我同去面圣,开祭坛,告祖先,把捷文贴满汴梁城,派钦差去各地昭告天下,还得着史官留文,把此事好好写出来,流传千古。”
一众老头带着激动,一蹦一跳往垂拱大殿而去,皇帝陛下早已在高台上等候多时了。
富弼带着复杂的心情与众人一起走进垂拱大殿,他刚才总想说上一点什么,却就是说不出来,但是说不出来吧,又憋得难受。说出来几句酸言算语吧,自己都觉得不合时宜。
垂拱大殿里的皇帝,此时如同商店门口招待人的小厮一般,一见得众人来了,喜笑颜开,口中连连说道:“诸位卿家都来了?请快快进来,里面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同喜同喜,君臣同喜,举国同喜!”
一众老头进来也不列班了,拥成一团,都在高台之下,皆是躬身祝贺。
不得多久,二府三司,三省六部,台谏两院,众多官员济济一堂。
这朝堂热闹得如樊楼门口的商业街。所有人互相分享着喜悦与激动,分享者作为一个宋人在这一刻的兴奋。
不论朝堂上的政治生态如何,也不论昔日里谁与谁对付不对付,还是谁与谁有仇有怨,在这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所有人的激动也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很多时候,很多国家,在解决不了国家内部的矛盾之时,就会对外发动战争?
原因就在今日这朝堂里,只要把矛头一致对外了,内部什么矛盾都可以暂时没有了。
皇帝赵曙在众人激动了许久之后,开口说道:“诸位,静一静。”
皇帝陛下开口,朝堂慢慢安静了下来。
赵曙接着说道:“甘奇甘道坚,今日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合该封赏,参战之军将士卒,也当封赏,如此才能激励军心,还请诸位出个主意,该如何封赏甘奇才算妥当?”
收复燕云者可以封王,可惜这句话应该是宋神宗小针针后来说的,几十年后的童贯就是记住了这句话,想方设法也要从金人手中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童贯也因此封了个广阳郡王。
此时在赵曙这一朝,可还没有哪个皇帝说收复燕云可以封王。
如何封赏甘奇,这倒还真是个问题。
“陛下,臣以为,如此大功,封国公不在话下,但是仅仅封个国公也不够,当给他连升几级,以表朝廷与陛下爱才之心,也为后来之人做个表率,便是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知晓,只要能立功,朝廷与陛下必然重赏。”曾公亮最先一个出来说话,这真是结善缘的时候了,之前想着跟甘奇结善缘是觉得甘奇乃是皇帝的妹夫,这辈子只要不做傻事,肯定倒不了,所以才让曾孝宽主动去与甘奇交好。
今日曾公亮的结善缘,就已经相当现实了,这位年纪轻轻的甘先生,已然就要是朝堂一方大佬了。不说朝堂,就是在民间,他甘道坚的名声怕是要超越任何一个人,光这份名声,就是谁也比不上的。
“臣也觉得该重赏,爵位要封,官阶也要升,如此才配得上甘道坚如此功勋。”
“臣觉得曾相公所言有理。”
想来许多人都知道甘奇要真正崛起了,而且很多人还知道甘奇的崛起与旁人不同,因为甘奇是皇帝的亲妹夫,谁都能看出来皇帝对甘奇信任有加,而且还是状元出身,如今大功在身,甘奇这一辈子只要不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他这一辈怕是离不开权力中心了。
众人之言,正合赵曙之意,自从碰上了甘道坚,赵曙是干啥都顺利,啥啥都成功,这个妹夫,好像真的就是上天赐给他的一般。
曾公亮立马开口说道:“陛下,燕云既然是甘道坚打下来的,那就封他一个燕国公如何?”
曾公亮说完,还左右看看众人,大概是想看看有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显然在这个节点上,没有人有什么意见,国公这种东西,在大宋就是一个荣誉头衔,多一些俸禄,并没有封地之类的实质性东西。王爷也是如此,仅仅是个名头,就如后来童贯封了一个广阳郡王,广阳郡也仅仅是个冠名,地盘可不归童贯所有。
而且王爷与王爷,国公与国公,也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比如郡王与亲王,是有区别的,赵允让是汝南郡王,童贯是广阳郡王,这都是王爷里面的最低级,赵允让死了之后,封了个濮王,这就涨了级别,最高级别是以国名冠之,比如燕王、赵王、秦王、楚王。
国公也一样,莒国公,级别比较低。但是燕国公,那就了不得了,级别到头了。
“好,那就给道坚封一个燕国公。”赵曙大手一挥,给自己妹夫封个燕国公,妥妥的,还不够,又道:“那道坚该升一个什么官呢?”
曾公亮接着开口:“臣以为……甘道坚既是状元之才,又能用兵如神,文承胡夫子与包相公,武承狄青狄将军,如此允文允武之大才,千百年难出一个。想来想去,不若……”
“不若如何?”赵曙接问一句。
曾公亮胆子有些大,善缘既然要结,自然得要帮上一个大忙,那燕国公算不得帮大忙,以甘奇如此功勋,这是应该的。那怎么才能帮上一个大忙呢?
此时大殿门口处的曾孝宽也一脸紧张看着头前说话的老爹,这个大忙他知道,这话就是他在进殿之前偷偷与曾公亮说的,也是甘奇在燕京交代了他一句。
甘奇想要的官,必须要到手,他一时半会回不来,自然就要想想办法,这个办法就在曾孝宽与曾公亮身上了。
曾公亮把话说出来了:“陛下,不若就给甘道坚封一个枢密使,枢密使这个官职,与甘奇之才正是相配!”
这话把皇帝都吓了一跳,俗话说升官,连升三级都是了不得的事情。北宋一朝,最出格的升官之事,也不过连升八级,这事情还是宋徽宗干出来的事情,宋徽宗给王黼升官,一次性连升了八级。
甘奇如果真的直接当上枢密使,这就不是连升八级了,哪怕甘奇如今知谏院,也与枢密使差得太远,枢密使,正儿八经说,正二品的宰相。甘奇这是连升了十级都不止。
这么说,富弼,熬了一辈子,也是正二品。
当然,宋朝的官阶很复杂,并不能直接这么论,但是现实情况下,他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曾公亮直接出言让甘奇当枢密使,皇帝都吓了一跳,满场一片嗡嗡声。
富弼终于寻到机会把一直憋得难受的话说出来了:“曾相公所言之事,不可,万万不可。想来诸位也知晓,甘道坚今年二十三岁还是二十四岁啊?岂能超晋十级?我大宋百年,何曾有过这般的先例?不妥不妥……”
第四百八十一章 听朕慢慢与你们讲……
燕云十六州收复了,富弼心中是激动的,但是甘奇要升官?而且还连升十级?那是坚决不行的。
富弼亲自下场了,曾公亮有些尴尬,富弼资格太老,本来已经是退休养老的状态,起起落落好几回,新君登基之后又到了台面之上,为新君稳住局势。
曾公亮作为小辈后辈,在面对同为宰相的富弼,总是有一种被压一头的感觉。只因为曾公亮还是比不得韩琦那般外放与犀利,也比不得韩琦那般根基与权柄,所以他一向是不与富弼真正去争夺什么的,大多时候都是一个有商有量的态度。
富弼本来也是一个圆滑之人,他这一辈子就是能苟,面对韩琦的时候,他就一直苟着,偏偏如今在甘奇这件事情上他不苟了。
但是甘奇把这件事情通过曾孝宽托付到曾公亮身上了,这件事情若是办不好,这善缘肯定就结不下,不仅结不下,以后曾孝宽在甘奇那里只怕也就没什么分量了。
念及于此,曾公亮哪怕是为了儿子的将来,也要往前走一步:“富相公,岂不闻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大宋百年是从未有过超晋十级的先例,可我大宋百年不也一直没有收复被契丹人占去的燕云吗?而今百年未归之燕云收复了,这等功勋是不是我百年大宋前无古人之事?那超晋十级这个先例,又有什么开不得?再说,如果如此泼天之功没有泼天之赏,那叫天下人怎么看?朝廷又以什么激励后辈人才为国效死?”
曾公亮这一番话是有道理的,甘奇这一回,从背水一战开始,生死置之度外,这且不说,甘奇还丝毫没有靠过东京朝廷任何一点助力,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带着区区两万五千人,打败了强盛如斯的辽国,把燕云收归大宋。
这般的功劳,再如何封赏也不为过。
高台上的皇帝听得曾公亮这一番话,也点头在笑,今日若是没有曾公亮在朝帮着甘奇说话,赵曙在封赏这件事情上还真有些难做了。
富弼也看了看左右之人,没想到曾公亮一番话语,还真有一些人在点头,富弼不免有些着急,他心中有一些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胜负欲。
这种胜负欲并非是要与曾公亮在朝堂上争胜,也不是要与甘奇这个年轻人比官职高低。
而是因为富弼潜意识里有一种对比,他也是靠着辽宋之间的事情真正崛起到权力中心的,不仅昔日里,哪怕是到现在,因为昔日出使之事,依旧还有人夸赞富弼一言能当百万兵。
富弼解决过辽宋之间的矛盾,捍卫过国家主权与利益,这件事也是他一生的巅峰,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迹,这件事让他昂首过了半辈子,也是史书留名的功绩。
但是今日,富弼半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将来子孙万代会在史书上瞻仰敬佩的事情,好像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也骄傲不到哪里去了,也算不得什么功绩了。
为何?
因为今日,真的有一个人,真的做了一人能当百万兵的事情,不仅当了百万兵,还把燕云十六州直接收回来了。
这让富弼一辈子引以为傲的功绩显得那么的不足为道,那一言能当百万兵,不过就是去辽人的燕京求个和而已。
而今,有人把他昔日去求和的城池都拿下来了。
两相对比,天壤之别。
发散一下说,富弼一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在与今日之事比起来,倒成了某种“污点”一般。
这种感受,富弼虽然没有去深思其中,但是潜意识里就有这么一种不是滋味的滋味,好像一辈子最成功的事迹,陡然间皆被人否定了一样。
富弼开口:“陛下,诸位同僚,此事还待从长计议……”
皇帝赵曙连忙问道:“富相,赏赐功勋之事,还从长计议什么?”
曾公亮也道:“富相公,而今刚得燕云,大局初定而已,燕云之地契丹众多,免不得还要防备反复之事,辽人大败,怕也还有卷土重来之心。此时不重赏以激励军心,以使将士更加奋勇,还更待何时?”
富弼老神在在,一脸是高深莫测,慢慢说道:“此事谁之功绩,还未可定也!”
“此话怎讲?”曾公亮立马再问。
“诸位可还记得谁在雄州军中?”富弼表情上仿佛看透了一切。
“还请富相把话讲完。”曾公亮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富弼也不多等:“狄青,狄青一直都在甘奇身边,也一直都在军中。若要说如此泼天之功皆是甘奇一人所立,老夫如何也是不相信的,甘奇就算在如何文武全才,面对辽国十几万大军指挥调度领,若是没有狄青这个战阵百胜之将出谋划策,没有狄青事无巨细事事操办,诸位觉得可能吗?”
这一句,满场皆是恍然大悟,有道理。
富弼还加了一句:“只怕这场仗,主要谋划决断,指挥调度,事无巨细之人,就是狄青!说不定狄青还亲自身先士卒奋勇在前!所以才有这场大胜。”
这分析得……太他妈有道理了。
昔日里,满朝这些老头,哪个都不会觉得狄青真正有多么了不得,什么运筹帷幄,什么百胜之将。今日里,仿佛都想起来狄青在战场上是如何能打了,连富弼都想起来了。
甘奇这是沾了狄青的光。
富弼说完这一番话语,连自己都佩服自己如此睿智,能一眼就看透了其中。
富弼有些得意,又道:“所以,这场大胜,功劳主要在谁,还不一定,所以还得从长计议。”
甘奇不能连升十级,仿佛这件事情都功勋与历史定位就不会那么高了。主要功劳在狄青,一个脸上刺着字的军汉立了什么大功,好像也不那么厉害了,那都是朝廷领导有方,那都是相公们用人得当,相公们谋划深远。
史官,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算富弼不与他们说什么,他们也在潜意识里知道怎么写,因为史官们也都是文人,这场大胜就不是狄青一个人的了,是整个国家整个朝廷所有人众志成城的结果。
如果是甘奇立下的大功,那史官们的笔,绝对都在甘奇身上,什么胡子亲传,儒家正统,状元及第,绝世大才……
富相公,老了。
老了老了,对自己身后的名声与历史定位看得比什么都重了。兴许史书该这么写:富弼宰相之时,收燕云十六州。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富相公所言,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是啊,若真是狄青居首功,若是让甘道坚窃居首功,把甘道坚如此重赏,必会适得其反,还教军将们心有不忿,是当慎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