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这两个例子,是甘奇能举出来,其实还有例子是甘奇此时不能举出来的,比如还有这北宋朝,一百多年后,人口突破了一个亿,却是外地抵御不了,内乱又频频而起。还有明朝,开国年间,人口五千万左右,到得末年,早已超过一亿,然后国家也是外敌艰难抵御,内乱直接逼得皇帝自尽。
从宏观层面来说,难道不是人口越多生产力就越大国家就越强盛
甘奇几问,满场所有人都陷入了这个问题之中,为何汉唐开国之时,反而文治武功,一个几十年灭匈奴,一个几十年灭突厥。到得人口暴涨许多倍的时候,反而还要亡国
所有人都在思考甘奇提出的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没有回答甘奇的问题。
第一百七十章 拜请甘先生教导
这惑自然是要解,甘奇头前说了那么一大通话语,也就是为了引出这个问题。w.com
便听甘奇环视一圈,开始解释:“诸位思虑一下,我大宋开国至今,马上快一百年了,人口涨了三四倍,田亩可有多出来三四倍”
苏辙此时真成了个认真的学生一般,立马答道:“道坚兄,人可以越生越多,越养越多,田亩却哪里能凭白变出来能产量的好田好地,历朝历代千年耕耘而下,能开发的早已开发出来了,能开荒出好田好地之处,早已被人占在囊中,岂能还留在荒野里等人去就算开荒,那也是一些贫瘠之处,种些瓜果菜色,种不得多少粮食。所以田亩之数,哪里能翻倍来涨便是官家所言,也说天下出产,已有定数。”
“对,天下出产,几乎就已是定数了,那多出来的几千万人,怎么又有饭吃呢”甘奇问道。
“那是我大宋地宝天华,物产丰富,再加上朝廷勤修水利灌溉,种植之法,种植用具,也多有发展,不是前朝能比。所以才养得活万万人口。”苏辙能当宰相的人,自然见识不一般。
甘奇点着头,说道:“嗯,子由大才。但是归根结底,再如何发展,田亩数也并不能凭空变出来,田间的出产,也不可能翻倍来涨,一亩多收些许粮食,那也是尽了最大的人事,上天也有恩赐。也就是说,开国之初全国一年产多少粮食,到得如今,这个总数也并未增长许多,反而人口暴涨了三四倍。天下之钱粮,不在民,就在官,如此说来,人口暴涨,养活这些人口需求的粮食就越多,是否意味着朝廷其实收入反不如以前”
苏辙想了想,脱口而出一语:“道坚兄此言也对,但是呢……好似又不对,按理说,朝廷岁入钱财的数目,当是比开国之时多了许多,如今一年岁入可达六千万贯呢。”
苏辙说得也不差,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不是钱的数目变多了,就代表收入涨了。
“但是子由兄有没有想过一个道理,开国之初,一头牛三贯钱,而今牛价早已达到了十贯。这钱,到底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若真是变多了,为何朝廷反而入不敷出了”甘奇问道。
苏辙舔了舔嘴唇,苏轼直接答道:“道坚此言有理,此言有理,朝廷岁入之钱数变多了,并不代表朝廷收入就真的变多了,反而是不如以前了。那这又与乱事危机有什么联系”
甘奇笑着说道:“这就要说道危机应对之道了,打个比方,比如全国一年产出之粮,共可养活万万人口,开国之初,全国三千多万人口。若是河北河东大旱,有一千万人口受灾,朝廷救之,是否不难”
“那自是不难,随便一算,全国其他地方之粮,足够养着灾民一年都不难,待得大灾过了,明年再耕就是。”苏辙答道。
“那又比如现在,全国一年产出之粮,依旧能养活万万人口。如今全国算八千万人口,河北河东还是大旱,有三千万人口受灾。朝廷救之,可难”甘奇再问。
苏辙心中一算,大惊失色,连忙说道:“且不说河北河东受灾不产粮食,就算还以养活万万人口的出产总粮数目来算,也救不得三千万人口之大灾也。”
甘奇立马再发一问:“救之不得,会如何”
会如何苏辙都用膝盖去想,也能知道会如何还能会如何自然是揭竿而起,劫掠四方,大贼一旦起来,这就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朝廷穷得怕是连出兵平叛的粮草都缺,后果……后果不堪设想。
甘奇说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人口暴涨了,其实就是整个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变低了。就比如,一个家庭,本来有五个人口,一起劳作生产出能养活十个人的粮食,有一块田被大水冲毁了,问题不大,匀一匀,大家还能都吃饱。
&n
第一百七十一章 哈哈……当真
c_t;甘奇提出了这么问题与见解,说出了这些危机。*随*梦*小*说
众人也在想着解决之道,但是总不能把同胞杀一批,让人口减回去
其实这种办法,还真有人在用,一直在用。比如草原,草原其实生存危机比中原王朝更大,因为草原的土地产出更低,低得可怜。草原民族不种地,放牧,一亩地长出来的草,不够一头羊吃几天的,一头羊一年不知道要吃掉多少亩地的草。但是一头羊又能让一个人吃几天呢
草原人口也会暴涨,资源不够怎么办那就得互相抢地盘抢草场,抢就要打仗,打仗,人口就会下降,人口下降了,需求就变低了,大家就可以稍微相安无事好好过日子了。
当草原统一的时候,资源不够怎么办那就与中原王朝打仗,与中原王朝打仗也是为了抢夺东西,即便打输了,其实也在间接消耗人口。
所以中原王朝有草原在侧,永远也不可能安宁得了,不论是来抢东西过冬,还是来消耗人口,草原都得与中原死磕。
这是古代生产力的局限性,是命。也是中原王朝为何会循环往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人还在等着甘奇说出解决之道,甘奇想了想,答道:“解决之道,并非没有,不外乎开源节流。开源,便是要增加朝廷的收入,让朝廷应对危机之时有更多的力量。节流,便是要朝廷在花钱的时候,尽量节约。如此而已。”
这般道理,不难,也不是没有人如此去做。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虽然没有想得如甘奇那般透彻,其实做法也就是这些,一边改革税收问题,清查天下的田亩,土地兼并之下的豪门大户,偷税漏输也在清查范围之内,让朝廷增加收入。
一边解决三冗问题,裁除冗兵,冗员,冗费,因为招兵制度问题,导致军队臃肿,养了许多无用之人。因为恩荫制度,以及许多老迈官员问题,导致官员系统臃肿。还有许多余不该有的花费问题。
王安石变法里面,先不论许多办法的实施难以性与合理性,但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是为国为民的强国之道。
大宋能不能渡过未来的危机,就看这变法能不能顺利推行下去了,其他问题,比如重文轻武之类的问题,可以一一来解决,但是国家朝廷是不是有应对危机的能力,这是首要的。
甘奇,是一个坚定的变法派,大宋不改革,靖康之变是一定躲不过去了。甘奇来到这里,娶妻生子,不可能让自己的后人经历这么一遭,甘奇甚至也怕万一自己活得久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经历这么一遭。
所以这个大宋,必须要改变。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是坚决不行的。
今日这开讲之事,甘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开讲的题目,也是甘奇深思熟虑之后准备好的,未来变法之争,甘奇一定会参与其中,那就一定要未雨绸缪,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眼前这些年轻的读书人,虽然绝大多数未来不会成为官员,但是这些人,未来一定是甘奇最得力的支持者。
苏轼开口问道:“道坚所言之开源节流,可有具体之策”
甘奇看了看苏轼,却是挥手说道:“具体之策今日先不谈,今日这堂课,就到这里吧。”
具体之策,今日还谈不了,特别是在苏轼面前,更谈不了。也没有到甘奇能直接来谈的时机,如今的甘奇,不过一届白身而已,谈也白谈。
为何在苏轼面前谈不了因为历史中的苏轼,其实是个偏向保守的一派,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是反对王安石的。但是苏轼又不是真正保守的一派,因为司马光上台之后,全盘否定了新法,苏轼又跳起来反对王安石全盘否定新法。这就是苏轼的悲剧了,两边不讨好,最后贬到了琼州去。
甘奇真要说具体的对策,不说这满场众人,怕是苏轼第一个要与甘奇辩论不休。甘奇也不愿与苏轼辩论,甘奇要做的是准备工作,要慢慢影响这些人,潜移默化,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甚至是崇敬崇拜,再影响这些人对许多事情的看法角度,那个时候,甘奇应该也有官职在身,那个时候时机才到。
&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读书人的事情,叫作……折服
太学里,胡大儒皱着眉头在园子里走来走去,心情极其不好,只因为仁宗皇帝夺了文彦博的情,不允他辞官回乡,文彦博还在朝堂上好一番恳求,待得仁宗皇帝说几句夺情之语,文彦博又好一番感恩戴德。
回到太学的胡瑗,又岂能不心烦
太学首席刘几,跟在胡瑗身边,慢慢走着,许久之后,开口说道:“先生不必烦忧,依学生之见,那文相公当也不是什么坏人,虽然昔日升官入京之时讨了一些巧,兴许也并非他有意为之,而是凑巧而已。文相公送张贵妃一些蜀锦,也是因为两家本就相熟,人之常情而已。”
胡瑗停住了脚步,回头看着刘几,问道:“哦你当真如此想”
刘几点头说道:“先生,学士如此想,也是合理的。”
胡瑗又问:“刚才那一番话语,你可是与同窗们也是如此说的”
“嗯,学士如此想,便也如此说了。”刘几又答。
胡瑗忽然眉头一皱,颇为不爽,问道:“如今太学人人都恨那文彦博,唯独你与他说好话,你心中莫不是起了攀附之心”
刘几闻言一愣,连忙解释道:“先生误会了,学士不过一个太学学子,岂能攀附得上当朝相公先生实在误会了。”
“知道就好,那当朝的宰相岂是你能攀附得上的”胡瑗语气略重,又道:“文彦博此人,你想得太简单了些,他是何等手段头前不过几语,连老夫都被他轻易打发了,什么辞官,唉……也怪老夫气急攻心,想得简单了些……”
纱布包着头的孔子祥忽然从远处奔来,口中大喊:“先生,先生,新一期的报纸来了,先生快看呐,快看,那文彦博,着实不为人子,竟然如此打压异己,一个堂堂御史,竟然因为说他蜀锦之事,直接被贬到春州去了,此贼当真欺人太甚。”
胡瑗闻言,连忙说道:“拿来拿来,快拿来与老夫瞧瞧。”
孔子祥的报纸已然送到胡瑗手中,胡瑗拿着快速一读,立马满脸愤怒,其实胡瑗这个老头,平常里并不十分关心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而是一心治学研究,著书立说,他在这条道路上,也是很有成就的,几乎就是宋朝理学一派的先驱。
而今却让他杠上了文彦博这件事,这是他第一次亲身参与朝堂之事,越是这般潜心治学的老头,便越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因为他这一辈子主要就是在教育他人道德修养、圣人教诲,这样的老儒家,已然又怒,开口说道:“此子为贼也,国之大贼也,国之大贼,不除之难以平心中之怒。”
说完胡瑗还把报纸往刘几身上一扔,说道:“你看看,你看看,你看看此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几仓促一读,看着义愤填膺的胡瑗,连忙说道:“先生,此乃甘道坚一家之言,只怕……”
胡瑗闻言大怒,指着刘几说道:“刘伯寿刘伯寿,你莫不是以为在这太学里为文彦博说话,来日传到他耳中,他能提携与你”
“先生,学生万万不敢如此去想,兼听则明,甘道坚一家之言,岂可作数”刘几怕真让胡瑗给说中了,太学人人在攻讦文彦博,唯有刘几一人仗义执言,这事情若是稍稍传出一些,总能有很多人知道,太学可不是一般地方,保不齐那位文相公就听到了。刘几可不认为凭着甘奇几篇文章,就能让文彦博罢官回家。
“哼,孺子不可教也,以往老夫还觉得你是一个治学严谨之人,古文造诣不凡。未想你竟然这般不分是非,甘道坚何等人也如此大才之人,岂会信口开河编造是非何况此事还关乎当朝宰相与皇帝陛下,他又岂敢胡言乱语。当真是孺子不可教也。”胡瑗拂袖而去,走得几步,又是大喊:“子祥,速速把报纸都分发下去,老夫当去讲堂开言。”
孔子祥一边怒眼盯着刘几,一边连连点头:“是是是,学生这就去发。”
胡瑗忽然又问:“等等,甘道坚呢缘何报纸来了,却不见他的人”
孔子祥连忙停步答道:“先生,道坚兄不曾来,只听闻送报纸的人来说,说道坚兄在城外为千余学子开堂授讲,脱不开身。”
胡瑗闻言觉得有些奇怪,怎么在太学里叫甘奇多讲,甘奇百般推脱,反而却在城外与上千人讲起课来了
&nbs
第一百七十三章 哪个是甘奇?
太学里,胡瑗拿出了上一次就写好的万言血书,正在学堂里慷慨激昂:“……我辈读书人,学圣贤之道,奉圣贤之教,入则修身齐家,出则为国为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而优则仕,仕者,学之优也,相者,文人之楷模也……如此无德之人,窃居高位,是为国贼……”
孔子祥早已激动不已,听得胡瑗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只待得孔子祥稍稍停歇间隙,连忙开口:“先生,于公于私,于国于民,于江山社稷,定要除此无德之贼,学生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进言朝廷,不教此贼蒙蔽圣上,蒙蔽天下。”
胡瑗大手一挥:“好,子祥,你去叫甘道坚来与我等汇合,太学内舍一百八十六人,外舍三百二十七人,加上直讲博士十九人,今日一道去那宫门之外上书请命。”
“好好好,先生待得片刻,学生去去就回。”孔子祥已然转头飞奔而走。
此时的甘奇,正坐在家中,苏轼苏辙陪在一旁,才坐不久,却见甘霸周侗狄咏等人忽然都拿出了兵刃,家宅之中,两百多号汉子站得满满,一个个刀枪在手。
兄弟俩大惊失色,连忙问甘奇:“道坚兄,你这是作甚呢怎么这么多人提着兵刃聚在家中”
甘奇笑了笑,说道:“时候不早了,二位赶紧回家去吧,今日我这里有事要发生。”
甘奇这般动作,自然是知道有事要发生,今日这报纸一出,就不得不防了,这一幕本不准备让苏轼苏辙兄弟俩看到的,也是甘奇没有想到苏轼苏辙兄弟俩讲完课还不走,非要到家中来坐坐。
今日这报纸虽然没有人愿意上街去卖,也没有人上街去读,但是太学里发了一百多份,梨园春里也发了一千来份,这报纸也就传出去了,要不得多久就会到得文彦博手中。
甘奇做好了准备,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兄弟俩听得甘奇之言,互相对视一眼,却并未起身,便听苏轼开口说道:“道坚,你近来所做之事,我兄弟并非不知,但是今日这报纸之言,实在出乎我的预料,你说你家中有事要发生,说来说去,便也是这件事情了。既然被我撞上了这件事,那我此时再走,岂不枉顾了你我相交一场”
“是啊是啊,兄长说得是,道坚兄所做之事,实在教人敬佩,那文彦博乃是当朝宰相,权柄正盛,道坚兄不过一介白身,却敢如此与之斗争,我苏子由是相信道坚兄不会胡言乱语的。昔日里,我三人共同佩剑,便是钦佩道坚兄有舍生取义之勇,今日好似又到了舍生取义之事,既然撞上了,那我苏子由是如何也不会离开了。不如此,何以全你我相交之义”苏辙说完,看向自己的兄长。
这兄弟二人,着实不凡,一辈子互相扶持,如今,好似又加上了一个甘奇。
苏轼又接道:“我大宋不以言论获罪,便是布衣之徒,也能在树荫之下议论朝政,言官清流,更是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道坚你也不必担忧,他文彦博还能把你杀了不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