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陶陶穿越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蓑烟雨任
她平静地说:“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们都是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大家都有对婚姻忠诚的责任。很不幸,我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而且已经根深蒂固,改变不了,也不想改变。所以你的行为,在这个时代当然没什么,在我,却是一种背叛和侮辱。我不能接受,也不打算原谅。所以,我想和你暂时分开。我打算住到越州去,希望你能同意。”
傅嘉昱好不容易才消化掉李陶陶所说的这一切,他知道她来历不凡,但没想到居然是一千年以后的那个世界,那定然是神仙天境吧难怪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她的世界实在精彩得难以想象!
他知道她和盘托出这一切,已是去意已定,无法挽留。难道他就肯这样放弃她吗不可能,他永远都不会放弃。既然她在气头上,那么就顺着她,凡事依着她,再大的仇恨也有淡忘的一天,何况他们还这么相爱,她总有一天会回到他身边的。再说越州不还是他的领地吗他依然可以保护她,做她的坚强后盾。现在,他能做的,只有以退为进了。
他望着她,有种不易察觉的紧张,“如果你答应我,不想着远遁海外或是销声匿迹,我就同意你去越州。”李陶陶苦笑一下,“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这里好,我能去哪里再说,这天下到处都在打仗,我能躲到哪里去你放心,我小命看得紧。”
他点点头,松了口气,“既如此,你出去走走也好。散散心,看看湖光山色,没准就开心了。越州现在也在我的版图之内,安全方面我倒不担心。但是,你还是要好好地照顾你自己。”他偷偷望一下她的脸色,说:“我不会把宋珮儿留在身边的,也不会纳其他侍妾,我心里只有你。”
李陶陶勉强笑一下,不置可否。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郑重地说:“你日后若要称帝,国号一定要叫‘宋’。因为在历史上,取代大唐的,最终就是‘宋’。”
傅嘉昱心念一动,大唐以后的历史,具体是怎样的呢陶陶所在的世界,到底又有多好呢他心里有无数的疑问,真想和她好好地交谈一番,但现在显然不是最好的时机。这才不过几日,两个最亲密的人,竟然如此生分了。他不禁有些难过。
但是,这种局面肯定只是暂时的。她这么爱他,肯定会原谅他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他们之间来日方长,在以后的岁月里,再慢慢讲述未来的世界吧。
想到这里,傅嘉昱的心里好过了一些。他说:“你把琰儿带走吧,他太小,还离不开你。”李陶陶一愣之下欣喜若狂,她最放心不下的,其实就是傅琰,不然也不会这么难以做出决定了。她知道傅琰对于傅嘉昱,乃至他下辖的所有臣民的重要性,想都不敢往这个方面想。现在,傅嘉昱却主动让她带走,她怎能不感动“真的吗你真的愿意让我带走琰儿”
傅嘉昱点点头,他当然也舍不得儿子,而且也没法对臣民交代。可是,琰儿必须跟她走,那是他们之间的牵绊。或许,看在琰儿的份上,她愿意早一点回心转意呢
李陶陶恨不得说走就走,只是她是堂堂国公夫人,出行实在不是那么简单。她只好派了个先遣队去了越州,维护修建李举人的那处宅子。这次是常住,怎么都要弄舒服了,所以好多地方需要改建一下。先遣队当然是工部的人,拿了她的图纸,美滋滋地去越州出差。
她留下黛蓝继续协助傅诚管理府邸,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也好知会于她。她则带走茶白,绛紫,雪青三人。此刻,她们正手忙脚乱地,指挥着婢女收拾她常用的一些东西。
她自己则到了商部,交代好一切事宜。特别是科技司,她叮嘱了又叮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科技改变世界。这些口号,商部的人都耳熟能详了。她又委派李瑛做了她在徐州的代表,虽然大事小事都由刘之洲全权处理,但李瑛也有监督权,随时可以单独跟她汇报。若有什么重大决策,刘之洲也可以到越州来和她商议,或者是通过信件往来。
李陶陶问了杜德纯的意见,他打算留在徐州,继续跟在金先生后面求学。但是他希望能够住校,和其他外地来的学子一样,住宿舍,吃食堂,自力更生。李陶陶考虑了一下,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虽然也是她儿子,也有傅嘉昱作为后盾,但傅嘉昱打造的帝国,毕竟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能靠自己,走出另一片天地。这孩子看来也是头脑清醒的,并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所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吃点苦遭点罪,磨砺历练自己,就很有必要了。
至于“博文师范学校”,就更不需要她了。学校的一切,都已走上正轨,而且自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标准,没有她,完全能够正常运转。看来,她只能做个名誉校长了,李陶陶有点惆怅地想。值得欣慰的是,大娘傅婉兮越来越像个女强人了。她似乎找到了人生目标,越干越有劲,越活越精彩。
这次越州之行,李陶陶还带上了李嬷嬷和如娘。一是因为杜德纯已经长大,而且住到学校去了,李嬷嬷也算光荣地完成了使命。二是李嬷嬷年岁已长,快六十的人了,难免思念故乡,所谓叶落归根嘛。如娘呢,则被她提升为越州的大管家。李瑛和黛蓝都被她委以了重任,现在能用的,只有如娘了,而且她也的确颇具才干。
她坚决拒绝了傅嘉昱的亲自护送。傅嘉昱无奈,只好委任了张致远做侍卫队长。把他手下的十人队,增加到了一百人,而且挑的全是军中身怀绝技的高手。张致远晕晕乎乎的,一时半会也没适应过来。他从一个管十人的什长,一步登天做了队正,现在管一百个人。而且这些人个个武艺高强,恃才傲物,以前都是鼻孔朝天的,现在却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也难怪他会不知所措了。
第九十四章 父子
腊月中旬,李陶陶一行终于到了越州。她本想低调行事的,但实力实在不允许。作为国公夫人,而且还带着世子,光侍卫随从都是好几百人,这行藏怎么掩盖得住再加上傅嘉昱又心疼她们娘俩,行李物件装了满满几十大车,囊括了所有的衣食住行。所以这一路行来,声势浩大,人声鼎沸,所过州县无不被惊扰。虽然李陶陶一再强调无需接送,但沿途的所有官员,还是早早地就候着,殷勤侍奉。
到越州的第二天,就有乡绅名流前来投贴拜见。大家都很好奇,这位出自他们越州的国公夫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关于她的传闻,民间流传的可不少,修路搭桥,扶弱济贫。带着农民种棉花,织的棉布卖遍大江南北,而且还供不应求。听说她还是商部的尚书,那可是中央核心的高官,作为一个女子,那肯定是有相当能耐的。她还派出庞大的商队,远走海外,赚取巨额军费。凡此种种,无不让人悠然神往。
其中最传奇的,莫过于她以寡妇之身,再嫁镇北国公,得到万千宠爱。要知道,在这乱世,自立为王的比比皆是。其中镇北国公是呼声最高,最有资格称帝的。但却迟迟未见动静。他目前下辖六个藩镇,兖海、武宁军、淮南、宣歙、浙西、浙东,比占领了长安的梁国的领地都要多。而且目测在未来,只会更多。
那镇北国公为什么就不称帝呢自有那熟读经史的出来解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帝,这个策略懂不懂现在这天下一盘散沙,各路诸侯争权夺利,早已杀红了眼。那些称了帝的,更是围攻的目标。国公爷又何必去做这出头鸟呢只有默默地多占土地,发展民生,积蓄财富,才是正途。国公爷是真正干大事的人,胸有丘壑,高瞻远瞩,岂是那些跳梁小丑可比的
众人恍然大悟,国公爷在他们心目中,就更是超凡脱俗,英明神武起来。于是,镇北国公在民间就被神化了,人们也早就把他当帝王看待,这位夫人嘛,自然就是未来的皇后。而且这位皇后还出自他们越州,他们真是感到无上的光荣。现在这位夫人就在越州,近水楼台,他们此时不去亲近更待何时
一时间,到李宅投贴的人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李陶陶让茶白全部收下,分门别类地做好记录,再找时间,一批一批地进行接见。她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少不得要搞搞民间外交,为傅嘉昱的领地的安定团结做点贡献。
那些找不到门路的,脑筋急转弯,居然找到了李陶陶的大伯三叔家。李昌李盛两兄弟在这越州城,突然就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每天来下帖请吃饭,套交情的人川流不息。而且还尽是一些,平常他们根本高攀不起的达官显贵。现在情形大反转,轮到他们这些人对这兄弟俩曲意奉承,百般讨好。
李昌李盛反应迟钝,过了两天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二娘。那个被他们鄙视嘲笑二嫁的亲侄女,现在摇身一变,居然成了国公夫人,未来的皇后殿下。顿时把这二人吓出一身冷汗,他们思前想后,苦苦思索。以前,他们应该没有得罪过她吧也没有欺负过她吧她两次来越州,虽然有点小小的不愉快,但也算不上深仇大恨吧
到底是惶恐不安,李昌也没心情喝茶了,早早回到家,叫来儿子李学林商量对策。李学林也刚从一个饭局出来,他神情兴奋,气势高昂,“父亲,属于我们李家的时代就要到来了!看什么人还敢欺负我们!我的妹婿可是镇北国公!”他眉飞色舞,“你知道吗今晚的饭局,就是经常刁难我们家的,那个王主簿请的,我都不想搭理他。要不是秦大郎说情,我立马要他好看。”
李昌老脸一抽,打断了他,“你先别忙着得意轻狂,我们可是得罪过你那堂妹的。别沾不到光,到时候反而找我们的麻烦。”李学林一愣,“我们什么时候得罪过她了只是这些年来往得少了一些。这是我们不对,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李昌冷笑一声,“你二叔死后,我们跟她好多年不通音讯,她最艰难的时候,你可曾伸出过援手还有那年,为了田地的事,我们闹得非常不愉快,还差点见官。你都忘了”
李学林大叫一声,“这些都是你做的好不好摆脸色,争田产,我都替你感到羞愧。当时我劝都劝不住,你还把我大骂一顿。现在怎么样你儿子我可是对的”李昌老脸一红,“当时哪想到她会有这番际遇你二叔的产业,从他在的时候,就一直是我们在打理,那当然是舍不得的。”
李学林皱皱眉头,“不好。那时候,二娘身边的那个保镖正是国公爷,你还和他起过正面冲突。”他竖起大拇指,讥讽地说:“阿爷我可真是崇拜你!那可是战神啊,你都敢和他正面刚!”李昌吓得脸色发白,“坏了坏了,这可如何是好”
李学林说:“好在二娘并不介意这件事,看我的面子,也算是揭过去了。只是在国公爷那里,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大大影响前程啊。”李昌更是长吁短叹,后悔莫及。李学林赶紧安慰,“你也别太着急,事情还是可以补救的。只要二娘认我们,国公爷就无话可说。幸亏我聪明啊,早就看出了二娘的不同凡响,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兄妹俩都相处得甚好。那时候,她在越州办厂开店铺什么的,我还出过不少力。”
李昌这才松了口气,“算你小子机灵,怎么这些事从没听你说起过”李学林叹口气,“不是我说您啊,您这人心眼又小,目光又短浅,我要跟您说了,您还不啰嗦个没完举手之劳的事,我顺手就给办了,就懒得跟您说了。”
李昌笑骂道:“臭小子,哪有这样说你爹的。”他眼珠一转,“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和二娘把关系处好。据你看,你那堂妹可是小气之人”李学林嗤之以鼻,“人家日后是要做皇后的人,合着都跟你一样小肚鸡肠啊我看她根本就没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李昌放下心来,也不计较儿子的态度。他感叹一声,“谁曾想到,绝户的老二居然有如此造化!我们李家的兴旺,到底还是要着落在他的身上”
李学林接着说:“二叔虽然不在了,可我们李家还在嘛。父亲你知道吗唐六郎那小子居然早就做了官,那时候越州还不是国公爷的呢。他眼光倒贼好,知道一早就跟着二娘混。”李昌吃惊地说,“唐衡,你姑母的那个儿子他做官了”
“是啊,他早早地就投靠了国公爷。官还不小,正五品的一个郎中,权力可大了,掌管一个司呢。”李学林羡慕不已,“我今天才知道,唐六郎这次出海,带了整整两百艘船的船队!倾几个藩镇的财力所置办的货物!天哪,这规模,简直难以想象!而且还有军队为他们保驾护航,啧啧,真是威风八面,光宗耀祖呢。听说他人还没回来,唐家已急着联络感情了,都去过他家好几趟了。姑母倒也罢了,只是他娘子不冷不热,不大好说话。”
李昌兴奋地说:“你是她堂兄,岂不比唐六郎那小子更亲近你也去求个官来做。”李学林长叹一声,“人家落难的时候不见你搭理,现在有了好处就急吼吼地上,这多难看多让人反感哪依我说,我们还是先把感情搞好,我们毕竟是一家人嘛,血浓于水。”李昌连连点头,“是是是,你小子的这个思路再正确不过了。那咱们爷俩明天就去拜访拜访”
李昌父子早就打听过了,这国公夫人是一面难求啊。要想见她的面,必须按正常的程序走。先投贴,然后回去等通知。夫人会派人登记造册,再按先后顺序,一一安排时间接见。所以他们投了贴,也没想着今天就能见上面。
岂料李陶陶听到禀报,竟然亲自出来迎接他们。父子俩在感到无限荣耀的同时,又有点惭愧。以前的确是他们做的不好,他们太自私太无情了。李陶陶谈笑风生,热情款待,丝毫不提那些不愉快的往事。父子俩如释重负,心情也渐渐轻松起来。
李陶陶虽然觉得这大伯实在不怎么样,但毕竟也是原身的亲人。她既然占了原主的身体,自然要好好对待她的家人,也算是一点回报吧。再说,这堂兄还是不错的,以前对她帮助颇多。而且能力也有,有机会,她也愿意提拔提拔他。李家的其他人,只要有本事的,她都愿意给他们机会。毕竟李家能兴旺昌盛,一直是李举人和原来的李陶陶的心愿,她愿意代替他们来完成这个愿望。
第九十五章 桑基鱼塘
黛蓝的信跟后就到了,李陶陶有点吃惊,还以为徐州发生了什么大事。原来她前脚刚走,傅嘉昱就开始处罚他身边的一干人等。该卖的卖,该撵的撵,还有一个被打杀了。
这次出卖情报给宋珮儿的,是另一个二等小厮。宋珮儿早就用重金收买了他,傅嘉昱的一言一行,事无巨细,他都汇报给了宋珮儿。而那些值班的侍卫,听差的仆从,甚至墨砚,都是平日里拿了她的好处的。所以那晚才会睁只眼闭只眼,让她抓住机会,顺利进了书房。
李陶陶看罢,觉得不寒而栗,这样被人时刻窥视的感觉可真是要命。“最难消受美人恩”,傅嘉昱这是幸呢还是不幸黛蓝的信中还说,宋珮儿死皮赖脸地,撵都撵不走,逼急了就寻死觅活,说什么都要在府里再住上几个月。
她的理由也很充分,说万一她怀孕了,可是国公爷的孩子,岂能流落在外林夭夭也深以为然,亲自去求傅嘉昱。傅嘉昱看她的面子,也实在不好强行把宋珮儿扔出去,只好听之任之。只希望她自己觉得无趣了,绝望了,能早早离开。
李陶陶真是无语,美人的美,在骨不在皮,姿势最重要。宋珮儿这样死乞白赖,真是白瞎了一副好样貌。其实她开局不错,只要继续伪装下去,假以时日,也不是没有机会的。她这样的美女,傅嘉昱并不反感,日久生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太年轻,太性急了,偏偏用了最卑劣的一招,几个回合之下,便露了原形。
宋珮儿学她,也毕竟只学了个皮毛,真正的自强自立,却没学到半分。骨子里市井无赖的本质,在关键时候还是占了上风,硬生生地把自己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开场时候塑造的绝美形象,什么风华绝代,什么知书达理,她已经全然顾不上了。抓住眼前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还是见识浅薄呀,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现在又是年底了,这是李陶陶穿越过来的第五个年头。
种棉花的好处已经完全显现出来,棉花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应,让各州县的官员无不目瞪口呆。三个藩镇的老百姓,因了棉花,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种棉花的,收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印染的,售卖的,这一流水线上的所有人,无不赚得喜笑颜开,眉花眼笑。因着棉花的畅销,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车马行,饭店,旅馆,脚力行,米店,炭火等行业,无一不是受益者。
大家这才意识到,李陶陶这是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这不仅仅是种棉花,这是一整个产业链啊,它甚至带动了好几个藩镇的经济!棉布的火爆畅销,还是大大超出了众人的预计。现在各州县的订单已经接到做不出来,幸亏今年各地的棉花都是大丰收,不然看到的钱赚不了,心里更难受。
当然了,这棉布柔软,花色又多又漂亮,做出来的衣衫不仅好看,而且比丝绸耐磨。价格却只是丝绸的十分之一,当然会一上市,就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了。现在不止国公爷名下的六个藩镇,棉布早已卖往大唐的每个角落。而且价格一翻再翻,还是供不应求。棉布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早已脱下麻衣,纷纷换上了棉衣。而这项资源和技术,只有他们才有,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为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啊。
各州县纷纷上报给商部,要求明年加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宣歙、浙西、浙东这三藩,去年没赶上的,看到兖海,武宁军,淮南三藩赚得盆满钵满,早就红了眼,急吼吼地也要种棉花。
李陶陶哭笑不得,有些地方,并不一定适合种棉花。再说这六藩,除了兖海,历来都是丝绸的生产重地,怎么能舍本逐末呢丝绸,那是历经几千年也不衰败的瑰宝,那是我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那是高大上的存在,那是立足海外的资本!所以,丝绸的份额,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必须想办法增产!
她让刘之洲给各州县下文,过完年后,会派专家到各地考察,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商部会统一安排,请大家稍安勿躁,静候佳音。
说到丝绸,李陶陶想到了后世著名的桑基鱼塘,这是一种把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深挖塘,把塘泥堆砌在池埂上或是池塘附近,然后在上面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作鱼饵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养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皆取的效果。总的来说,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