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1981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步枪
他大概不会忘记y10工程,怎么可能忘记呢?
没有办法,他没有任何办法。
去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y10项目就已经实际停止了,此时此刻,只不过是苟延残喘。
如果他穿越在大佬的身上,没准能努把力争取一番,但很可惜,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家。最要命的是,哪怕他现在有数千美元的外汇可以自主使用,哪怕他的奋远公司每个月都能带来上百挖美元的利润,哪怕他现在干着“履带加特制钢管”的大买卖,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私人企业主,他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小小乡镇的干部。
而他唯一能倚重的,是新光明厂公安保卫处副处长这个身份。自古三教九流,商贩走卒是较为低下的,尤其是在华夏,社会地位这个方面,甚至要一直到了云时代,民营企业家才能得到与之财富差不多匹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
换言之,对于y10项目,李路既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那个想法——只是白白浪费力气。
前世的特殊身份,让他能够接触到许多尚未解密的东西,他很清楚这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至少他知道,此时此刻,东海市那边已经在开始替麦道公司生产-82的机尾和机舱。
至此,1970年启动的y10项目,走向了落幕。
此时,试飞成功庆功宴的酒味都还在。
人员解散资料被毁,一切烟消云散。如果是因为资金原因而终止研制,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将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彻底销毁,包括技术图纸在内,积累下来的所有成果,全部体现在纸面上,而这些,会在明年被彻底的销毁。
这样的不正常,意味着该项目遭到了别有用心的对待。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三十年后,国家要搞大飞机,居然依然的是走替波音生产机尾机尾翼舱门这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道路!因为根基早在三十年前被毁了!甚至当年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死的死衰老的衰老,找遍全国也找不回几个人来。
那么多航空飞行器项目,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他们的研发团队里有一个共同的现象——科研人员是老中青三代共存,因为新人上不来,老人正在不断死去,出现了整整三十年的断层!
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难以言表。
y10的技术标准以及成品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甚至不输于三十年后的各国同等级主力客机型号。
破烂919搞十几年也搞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的底子已经没有了,基础是空白的,你要从头开始。
错过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干线飞机,更是一个庞大到每年数千亿的民用运输市场。甚至影响到了军用大飞机的发展,最终影响的是国防科工体系的整体发展。
李路没有马上答应王嘉庆,他需要冷静下来好好的思考思考应该怎么样做。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踩着这个时代特殊的脉络,把握住了每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的红星厂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王嘉庆老同学搞的航空发动机显然很明显了,那绝对是ws-8了。支撑这样一个研究项目,一年没几千万绝对不行。更加要命的是,红星厂根本没有这个研发条件,除了钱。
他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风险,第一是投入,第二是不可描述的危险。
站在那里一连抽了好几根烟,来来去去的机关干部走过,不断地和他打招呼,他都只是微微点头,满脸都是凝重的神情。
连履带都还不能生产的红星厂,一下子展开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这么大的步子,会不会扯着蛋蛋?
在现在这个情况下,一头扎进这样一件很容易引起个别方面憎恨的事情里,这个风险能扛下来吗?
他不能将红星厂数百职工的身家性命拿出来冒险,因此必须要慎重考虑其中的风险。如果这么干了,以后出现各种情况,应当如何应对。他得把这些都想清楚。如果是汽车发动机,他根本想都不想直接收归囊中。
远处的天上,一群从北方来的候鸟群从远处村落那些低矮瓦房上面掠过,发出欢快的叫声继续往南飞,寻找可以栖息过冬的湿地树林。
畏手畏脚的干什么呢?
抢救!
把那些即将要被销毁的技术图纸资料制造工艺资料抢救下来,能抢救下来多少就抢救多少!不就是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吗!大不了把油田卖了,把奋远公司卖了,把省城的所有资产卖了,除了红星厂,一切介可卖!
砸锅卖铁也要扛下来!
他把烟头往地上一扔脚踩上去,用力碾碎,毅然转身直接推开厂长办公室的门,里面的王嘉庆猛地抬起头来看着李路。
李路带上门,大步走过去,表情十分的严肃,沉声道,“王厂,我愿意接纳你老同学的研发项目,完全遵照他的意愿展开研究。但我有条件。”
王嘉庆站起来,“哦?说说,什么条件。”
李路沉声说道,“红星厂没有任何这个方面的研究条件,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航空发动机方面的技术人员。要拉一个团队起来,需要您的老同学负责这个事情。”
“呵呵,我给你塞一个人,你反而要更多的人,看样子你的研究经费是很充足。”王嘉庆笑道。
李路却是一点笑容也没有,他非常的严肃,“王厂,马金涛总工您也认识。当初请他过来,也是同样的条件。我出钱,研究成果专利归我,其他的要求我能满足的尽量满足,满足不了的想方设法也要满足。鉴于科研人员最大的顾虑是家庭,我这边出解决方案。只要愿意来的科研人员,一家老小的生活红星厂负责,家眷安排工作,子女安排就学,医疗全包。当然,前提是,他们要放弃原单位的编制。”
王嘉庆略微思索着,说道,“这个不太好办,我尽量向老姚提一提,让他来想想办法。”
李路微微点头,“在此之前,我需要和您的老同学见一面,详细谈一谈这个事情。他在哪里?我马上安排时间去见他。”
摆了摆手,王嘉庆说,“刚才对你说的话你当耳旁风了。现在你的主要任务是盯紧外贸这个事情。老姚那边,我让他过来陆港。”
“好,我会尽快筹措资金。”
李路离开厂长办公室,王嘉庆不明白,李路为什么在这个事情上这么的严肃,他可从来没见过李路对任何事情如此慎重过。不过一想到涉及到数百万的资金投入,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嘉庆不知道李路估算的是一年数千万的研发投入,而不是几百万。
奋斗1981 第287章 国家大事放一边,回家砍甘蔗去!
大门岗那边的值班干事跑过来,气喘喘的,看见李路正好从机关楼上面下来,松了口气,连忙的跑过去。
“处长,有人找。”值班干事喘着气说。
李路问道,“谁?怎么不带办公室里来。”
值班干事说,“他说是你弟弟,叫李祖明,我没法核实,只能先汇报。”
“哦,我们家老四。”
李路示意值班干事上车,一脚油门往大门口那边去。
远远的就看见李祖明站在值班室门口那里,穿了一身绿色军装——李路淘汰下来被老妈蔡叶芬拿去改短,然后给老四穿,老四穿不了了,缝缝补补再给老五老六穿,什么,老五老六是女孩子不能穿?不存在的。
无奈摇了摇头,李路停下车跳下车,“老四,家里怎么了?”
李祖明直接找到这里来,显然是家里出事了,而且是急事。不是急事大事,蔡叶芬绝对不会让几个小的过来影响李路上班。在蔡叶芬眼里,什么事情都没有工作重要,更何况老三端的是铁饭碗,更是要好好的珍惜了。
李祖明踩着一双缝补过的解放胶鞋,鞋子明显是大了的,用袖子抹了一把鼻涕,他惊喜道,“三哥!妈叫你回家砍甘蔗!”
这个时候,值班室门口站着的那名保卫吐了吐舌头——真是处长的弟弟啊。谁会相信啊,穿着一堆补丁衣服拖着双明显过大的同样缝补过的解放胶鞋的农村少年,怎么会是处长的弟弟。
李路却是不在意这个,他的弟弟不管穿成什么样,都会是他的弟弟。李路穷吗,当然,但是蔡叶芬穷怕了,一块钱恨不得掰开了花,甚至李国光在那边负责国光建筑材料烧制厂之后,也依然是同样的思想。
大的衣服不合穿了,淘汰下来给小的穿,一个个接力棒这样下去,一件衣服穿十几二十年一点也不稀奇。这年头,谁家没几件家传衣服,尤其是军大衣,随便拎出一件,都比大多数人的岁数要大。
李路都懵了,我分分钟几百块钱上下,回家砍甘蔗?
“三哥,走啊!”李祖明看见李路在发愣,催促一句,忽然想到一点,疑惑地问道,“咦,你们工厂不放农忙假吗?我们学校放假了啊!”
李路回过神来,说,“放,当然放。走,回家去。”
说着他就要招呼李祖明上车,谁知李祖明指着那边停着的lc80,说,“三哥,妈叫你把大吉普开回去,可以拉点甘蔗。”
李路吓得都要昏迷了,那边的保卫干事更是差点咬了自己的舌头——我的天,上百万的豪华越野车,拉甘蔗?
没成想,李路一口答应下来,道,“好,开大吉普回去。”
李祖明屁颠屁颠的就往lc80那边快步走,在他眼里,212吉普车多丑,根本比不上这个体型庞大的大吉普。当然他不知道这样的大吉普能换二十多台212吉普车。
上了车,李路一边启动,一边对值班干事说,“你告诉张队长,我回家一趟,我不在厂里,保卫处的事情让他负责。”
“是!”值班干事敬礼。
李路带着李祖明火速赶回家。
十二月份到二月份,是农忙时期,当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就是甘蔗,大片大片的甘蔗,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甘蔗是陆港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包产到户第三个年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甘蔗,每年春节前一两个月就是收成的时候。收获了成果过大年。
包产到户是按照人口来分的田地,家里人口多,就给多分点地,当然上缴的粮食是不变的。种稻谷的要少一些,因此每年大家会按照标准交钱,俗称交公粮。
百兴村是城郊村,村里的人口多,分到手的田地相对较少,人均二点五亩,李家八口人,有二十亩地。年头种植季节的时候,李家都还在外省五一农场那边,自然的无法种植。他们家的地被村里其他人给占了去,全都种上了甘蔗。
李国光拖家带口回来后,找村里要地,村里连忙的协调把地还了回来,李家要补种子钱和工钱给占地的村民,他们哪里敢要,再说他们已经占了两年有了额外的收入。
彼时,李路担任光明厂保卫科副科长,村里谁敢和李家对着干,不需要多说一句话,乖乖的把田地还回来。
就这么的,李家的二十亩地,全都是甘蔗。今年台风少,长势很不错。种植甘蔗的农户最怕的就是台风。陆港地区的台风通常集中在六月到十月,这个时间的甘蔗正是长肉的时候。
成熟的甘蔗有两米多高,台风季的甘蔗已经成年人那么高了。这个时候来一场台风全给你打了,根基受到了破坏影响营养的吸收这还算好的,给你扫倒了,这一年就算是白忙活了。
成长期持续十个月的甘蔗,并不是好伺候的庄稼,但是这种农作物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必需品的原材料——糖。
因此,陆港地区素有甜港之称。
华夏蔗糖产量最大的省份是南方省,而南方省之中,以陆港地区为主,几乎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分量。
可以说,种植甘蔗是陆港地区农业的支出,而制糖业则是陆港地区当前最有活力的工业细分类企业。当然,此时此刻,整个地区的制糖厂全都是地方国营企业,规模最大的新百制糖厂就在西河县,西河县因此有甜港之中的舔县之称。
因此,砍甘蔗,在当地农民眼里,是天大的事情。
蔡叶芬那么重视李路现在这份工作的情况下,她都要赶李路回去帮忙砍甘蔗。从这点看可想而知砍甘蔗的重要性。
砍甘蔗是当地农民一年之中的盛事,如同年头种植甘蔗一样,全家老小齐上阵,亲戚朋友来帮忙,先你家再我家,田地之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李路可不敢不回去,蔡叶芬可不知道她家老三已经和外国人做起了军火和石油生意。再者说,这些生意在蔡叶芬的脑子里,是没有概念的。
能有砍甘蔗这个事大?
自古以来,农民们不关心谁当皇帝,但是今年少了一分收成,他们都能把天给操个窟窿出来。如果国家能把税给免除了,那么他们就一定会高喊盛世到来,尽管那只不过是区区每年每人几十块钱的农业税。
当然,在当前,十几块的农业税,就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
李路开着lc80一路飞驰回百兴村,放眼望去,平坦的田地之上都是忙碌的身影。这会儿夕阳开始西下,正是晚饭之前加班劲多干点活的好时候。
“老四,想不想学开车?”李路忽然问李祖明。
李祖明两眼放光,直接站了起来,脑袋撞车顶上面去,嗷的一声惨叫,随即不顾疼痛,兴奋地说,“想啊想啊,三哥你教我?”
“嗯,但有个条件,期末考拿个前三。”李路说。
李祖明一副克服一切困难的样子,毅然答应:“没问题!我肯定能考前三!”
他十四岁了,上学较晚,这会儿才上初一。
这个年纪,学驾驶也是没问题的了。
奋斗1981 枪团第三营QQ群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w .xxbi quge.c0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奋斗1981 第288章 天大地大没种地大
村头的那条机耕道早已经变成了村里通往市区的主要道路,能够通行卡车,只是下雨的时候到处都是坑洼积水,寸步难行。
李路有些自责,忙生意,忘了建设美好家乡。
心里暗暗记下这件事情,李祖明已经指着左侧那一大片甘蔗林里说,“在那边!大哥二哥都会回来了,不过爸没回来,他说工厂忙走不开。”
“哦,大哥二哥也回来了。”李路找了一块硬点的地把车停好,然后和李祖明往自家甘蔗林那边走去。
到处都是砍甘蔗的,李路不断的打招呼,扯上几句闲篇,一路走过去,竟然有十几户人家同时在这片广阔平坦的田地之上劳作。再有一个多月就过大年了,家家户户都在抓紧时间收获甘蔗。
路过杨青松家的甘蔗林,李路没看见杨青松,只有爹妈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干活,他们家也是一大家子。
“杨叔,青松呢,他怎么没回来?”李路和杨青松的屠夫老爹打招呼,杨青松的老爹连猪都不杀了,帮着家里砍甘蔗,可见这事在大家心里多重要。
杨老爹停下挥舞的短锄头,抹了一把汗水,说,“忙着呢,他那个工厂士气高太多,这不就没让他回来。你爸不也没回来吗。”
“是啊,砖厂是很忙。”李路笑道。
杨老爹说,“你怎么跑回来了,听说你都当处长了,可不得更忙。”
这会儿杨青松的大哥说,“爸,领导怎么会忙,你懂不懂啊。”
李路笑着依次和其他人打招呼,随即说,“不是很忙,我先过去干活了,杨叔。”
“快去,你家里可没几个劳力了。”杨老爹挥手道。
李路摆摆手连忙的去了。
他家里的青壮劳力就四兄弟,老五老六是女孩子,老五年纪大些能削甘蔗叶子了,老六就是个货真价实打酱油的,到处的乱跑,几个小屁孩聚在一起这里摸摸那里玩玩。每年这个时候,被甘蔗根部扎上脚的人可不少,包括成年人。砍掉的甘蔗,地上留着根,突出地面的是断截面,那个位置可是蛮锋利的,不穿鞋的话踩中能蹭下一块脚皮来。
“幺妹!别乱跑!你鞋子呢!把鞋子穿上!”李路一看见老六光着脚丫子,连忙的呵斥道。
李祖明跑过去找老六的鞋子,追上她抱住硬生生的把鞋子给穿上,老六挣扎着只顾手里的甘蔗叶子。田地泥土清凉清凉的,光脚踩上去不知道多舒服,小屁孩们都喜欢在地里跑。
李耀华是主力手,他负责砍。砍甘蔗用的是八十公分到一米长的锄头,而且是锋利的薄锄头,轻重要适合,锄头与锄头把子通常要成九十度角,这样最便于操作。熟练的砍手通常会左手反向把好几根甘蔗向后揽,像是反手抱孩子那样,然后右手挥舞锄头照着根部一根一锄头地砍,尽量贴着地面砍。之所以不使用砍刀,是因为使用这样的特制锄头可以直立站着,劳作起来的速度更快,并且用砍刀蹲着砍非常的累。
李家华跟在他后面作为第一镰刀手,也是特制的镰刀,左手握着甘蔗顶部,右手的镰刀刀刃带住叶子和枝干之间的结合处,然后顺着往下一拉,叶子就纷纷的被削掉,左手旋转甘蔗削几下,基本上就完成了褪叶这个流程,然后左手略微一抖楼,把甘蔗头尾掉转过来,把顶部的甘蔗尾巴砍掉,这样一根符合入厂标准的甘蔗就完成了收割。
而被砍下来的甘蔗尾巴清脆香嫩,是喂牛的上好材料。
蔡叶芬和李晓琳在李家华的两侧,作为第二和第三镰刀手,做着和李家华同样的工作。李晓琳虽然只是比老六李倩凡大两岁,但是却已经能做很多农活了。李倩凡因为是最小的,全家人都宠着,才上小学一年级,基本上还是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李晓琳则喂猪打草什么的,都熟手熟脚的了。
不用李路说,李祖明连忙的找了把镰刀就过去加入了收割流程。李路过去把李晓琳的镰刀接上,说,“你去路边那里把手套戴上,姑娘家家的你看看你的手,快去。”
李晓琳的手都是被倒刺扎的红色,还有开裂的口子。这冬天空气干燥,皮肤很容易缺水。
“干活还能不伤着手。”那边的蔡叶芬却是不以为然,道。
李路对李晓琳说,“去,把手套拿过来一人发一副,都要戴上。干活也要注意保护措施,妈,这叫劳动保护,我们厂里都是这么干的。”
“哦,厂里也是这样啊。”蔡叶芬这才答应。
李晓琳连忙的去了。
家里除了老妈蔡叶芬,俩妹妹谁的话都不听,唯独三哥的。
李路熟手熟脚的劳作起来,对老妈说,“妈,我找几个人过来帮忙吧,咱家三十多亩甘蔗呢,这么搞过完年也搞不完。”
“就是啊,妈,你看老三都这么说了,找几个人有什么关系。”李耀华有无奈地说,不断地给李路打眼色。
看样子,李路回来之前,李耀华和李家华显然是提过建议了,而且是被蔡叶芬给坚决给否决了。
“浪费那个钱干什么!你们山叔那边快砍完了,砍完了过来帮咱们家砍,那不就块多了。”蔡叶芬果然态度很坚决。
请人过来砍?
抱歉,这年头的农民还没这种意识——他们都还是顾不饱肚子的人,怎么可能会请工人。而且,在农村人的思想里,只有地主才会雇短工——那不是开玩笑呢嘛!
李家华苦着脸说,“妈,我公司那边一堆事呢,非常的忙,整个公司的账都是我做,还有一堆的财务上的事情,你说你把我抓回来砍甘蔗,你真是……”
也许几个小时之前,李家华还是西装革履的坐在现代化的办公室里批示着各种报销单据,现在,又回到了一年前的青年农民状态,只是劳作依然是很娴熟。刻到了骨子里的东西很难不熟悉。
蔡叶芬瞪了李家华一眼,不屑地说,“哎哟就你那个工作,离了你单位就不转了?老老实实的给我待着,把家里的甘蔗砍完了你再回去上班。香港人的单位,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
这一下连李路都无语了。
很明显,蔡叶芬根本不知道她几个儿子在外面做的都是什么工作。每个月几百上千万的资金往来,在蔡叶芬这里是不存在的。她不满意的是,李家华工作的单位是香港人开的,那个是不靠谱的。
还是老三的国企靠谱,铁饭碗。
试想,在国企当干部的老三都被她给抓回来干活了,老二这个私人企业的会计,又算得了什么。
李耀华和李家华不是没有对蔡叶芬说过工作这个事情,但是蔡叶芬根本不相信!什么每个月上百万上下,蔡叶芬只当他们在吹牛,为此已经多次狠狠的教训他们为人处世要诚实!
大哥二哥求助地看向李路,李路无奈得很,眼神示意他们稍安勿躁之后,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事情。
李耀华是红星厂的主事人,奋远公司的财政大权在李家华手里,他们俩不在个三两天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很明显,家里这些甘蔗绝不是三两天能砍完的,以家里这几个劳动力,没一个多月根本不行。
手里干活不停,李路想了个办法,斟酌着说道,“妈,大哥和二哥的单位都能找到人帮忙,我这里也可以,咱们不请人,请同事过来帮忙干几天活,这个是可以的。”
果然,蔡叶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同事能帮着砍甘蔗?做不来吧他们城里人。”
“有什么做不来的,都是农家孩子出身,谁家里没几亩地,都干过这活。”李路说。
李家华一看老妈动心了,连忙的说道,“对的对啊,妈,我单位不但有很多同事,还有卡车,可以借过来把甘蔗拉制糖厂去!”
“那不行,不能白用。”蔡叶芬想了想,摇头说,“这个不好这个不好,影响了工作不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