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荣蚠和乐间再次争吵了起来。
燕王看着自己面前的这副景象,心中的烦闷之意更加强烈,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莫要在寡人面前如此吵嚷,都给寡人闭嘴!汝等眼里到底还有没有寡人这大王的存在了!”
燕王一番破口大骂,总算是发泄了一下心中的怒火,然后愤愤的宣布散会,离开了这座让他心烦意乱的武阳台大殿。
在离开了武阳台之后,燕王犹豫了一会,朝着面前的驭手说道:“去望景台。”
望景台是燕后所居住的地方。
片刻之后,燕王来到了望景台之中,见到了年轻的燕后。
燕后显然对于燕王的到来有些意外,但这种惊讶和意外很快就从燕后的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本不该出现在她这个年纪的沉静:“小童见过大王。”
燕王应了一声,打量着面前比自己要整整年轻了二十岁的燕后。
必须要说的是,这名燕后无论是在容貌气质还是衣着谈吐上都显得无可挑剔,的确是经过了出色的宫廷教育,也的确拥有成为一个燕国贤王后的潜质。
只可惜···如果她要不是赵国人,那该多好。
惋惜的神情在燕王的脸上一闪而过。
燕后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发现燕王的异样,十分平静的注视着燕王:“大王前来,可是有事吩咐于小童?”
燕王十分勉强的笑了一笑,道:“王后误会了,寡人乃是许久不见王后,有些、有些···”
燕王有些语塞。
不知为何,明明“思念”这两个字就在嘴边,却是如何也说不出去。
直到听到来自燕后的一声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之后,燕王又蓦然惊觉,似乎说出这句话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
燕后道:“大王有事,便请吩咐吧。”
燕王在心中也是一声叹息,随后缓缓开口说道:“寡人今日前来,乃是希望燕后修书一封于那赵王丹,令燕赵两国得享和平。”
“和平?”燕后秀眉一皱,脸上露出了一丝奇异的神情:“燕王不是已向赵国求和?”
燕王有些无奈的摇头,道:“前日一支赵军进入武垣城地界,或是赵国欲要再开战之兆。”
“武垣城?”燕后的言语之中带着几丝惊讶的意味:“大王竟未将武垣城归还赵国?”
由于久居深宫,燕后虽然听说了燕赵言和,但是对于其中的详情并不了解。
或许是被燕后的质疑给弄得有些恼怒,燕王的语气也开始带上了几分火气:“王后,武垣城乃是寡人好不容易方才拿下来的,怎可轻易归还!”
燕后的表情看上去似乎显得有些无语,过了半晌之后才道:“若大王不归还武垣城,则赵国伐燕乃迟早之事,大王怎可为一城之地致使燕国遭此兵灾之祸?”
燕王闭嘴不言,大殿之中陷入了一阵沉默。
燕后定定的看着燕王,凤目之中神色难言。
对于这位夫君,燕后虽然很少接触,但是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这是一位有野心更有强烈自尊心的男人,而这样的一个男人却已经在赵国的手下吃了两次大亏,可以说是丢尽了脸。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明燕王已经打算向赵国服软,但是他却顾忌自己的脸面而不肯向赵国派去使者,只想要通过王后来求和,以保留几分颜面。
燕后又一次的叹了一口气。
明明不过二十来岁,正是人生之中最美丽的年华,但是这位燕后每天叹气的次数,却比那些韶华逝去、孤苦伶仃的老婆婆都要更多。
片刻之后,燕后开口打破了沉默:“大王之意,小童明矣。小童这便动笔去信于赵王。”
燕王身体一震,十分惊喜的抬起了头,道:“如此便多谢王后矣。”
燕后顿了一顿,道:“不过小童有一事相求。”
燕王闻言一愣,随后笑道:“王后请说。”
燕后道:“小童欲以公子轲为子,还请大王允之。”
公子轲,也就是燕王最小的儿子姬轲,今年刚刚两岁。其母名为朝鲜姬,是箕子朝鲜的公主,并不如何受宠。
很显然,这就是燕后提出来的条件交换了。
燕王闻言心中就有些犹豫。
燕后是没有孩子的,突然想要过继一个孩子,这是要干嘛?
但燕王转念一想,一个两岁的孩子,又能做得出什么事情?
于是燕王不再犹豫,十分肯定的点头:“此事,寡人准了!”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一十四章 虽然赵丹很想打秦国,然而(第二更)
对于其他国家君主们的小心思,赵丹完全就是一无所知,而且就算赵丹知道了,他也不会去理会这些东西。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赵国自身够硬,管他什么敌人那通通都是纸老虎。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整整半年,秋天来了。
又是一次会议在赵国邯郸龙台殿之中召开了。
赵丹精神奕奕的坐在最上首的王位之上,看着一旁的廉颇说道:“大将军,最近燕国方面可有何异动?”
廉颇摇了摇头,声如洪钟的说道:“燕国人这段时间可是老实的很。”
廉颇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表情看上去多少带着几分失望的神色。
看上去因为燕国人真的没有来挑衅,所以廉颇觉得很不高兴。
对于廉颇这样的将军来说,没仗打是一件非常难以忍受的事情。
在这几个月之中,燕赵边境其实爆发不少次小冲突,但是由于燕国方面的克制,所以说目前还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摩擦。
赵丹又问道:“南北两军的训练如何了?”
南北两军的指挥权并不在廉颇的手里,但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军方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对于新军的训练还是有权过问和知情的。
廉颇答道:“回大王新军已初步成型,可堪一战!”
“可堪一战?”赵丹闻言就是一愣,但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对于能不能作战,廉颇的标准和赵丹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廉颇这样的老将军来说,上战场才是最好的训练方式,死亡就是最好的淘汰方式。
等到十名士兵里面死到只剩一个人,那么剩下的这个人自然就是一名成熟的精锐老兵了。
虽然廉颇素来有爱兵如子的名声,但是在这一点上廉颇还是和其他战国时代的将军一样。
这也算是时代的局限性了。
对于这种方式赵丹当然是不能认同的。
要知道赵国的人口在战国七雄之中虽然并不是最少的,但也就是中游水平,距离人口最多的秦国还是差了一截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丹当然希望赵国的士兵们死亡的数量是越少越好。
所以赵丹开口道:“寡人之见,训练不可放松,务必要精益求精!”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嘛。
廉颇喏了一声,但是能不能听进去就天知道了。
赵丹微微点了点头,又转头看向了另外一边新上任没有多久的赵国中尉李伯,问道:“李卿,新任命下去的官员如今如何了?”
作为中尉,李伯所负责的便是“上计”,也就是赵国官员们的业绩考核。
李伯答道:“回大王,目前来看,官员们皆是尽心竭力以报大王。”
赵丹闻言,忍不住撇了撇嘴,尽心竭力报效王恩?这种话连赵丹自己都不相信。
不过从各地所潜伏着的监察卫报上来的情况来看,目前来说赵国的官员们还并没有露出来太多的马脚,至少还都在做事。
一个官员,做错事其实并不可怕,毕竟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只有犯错才能吸取教训更好的进步。
真正可怕的是什么也不做,也就是所谓的懒政。
从目前来说,赵丹对于赵国官员阶级的现状当然算不上是特别满意,但打一个及格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赵丹便道:“上计乃是大事,关系到赵国未来,李卿务必要多多费心!”
赵国的上计制度是一年一次,相当于官员们每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优秀者加官进爵,吊车尾降职处分。
所以官员们为了升官发财或者免受责罚,通常会在这个时候铤而走险,对数据进行造假。
每年都会查一批出来,然而还是每年都有人抱着侥幸心理。
所以赵丹又转头对着一旁的司寇赵豹说道:“平阳君,汝等司寇所属务必要协助好中尉所属,做好这一次的上计工作!”
赵豹同样也应了下来。
赵丹想了想,又对着一旁的繆贤问道:“繆卿,最近秦国方向可有什么消息?”
繆贤道:“回大王,秦国方面尚无消息。”
赵丹哼哼了两声,道:“这个秦王稷,还真是有耐心啊。魏国方面形势如何?”
繆贤道:“自魏无忌回魏国为相以来,已有多名魏国重臣去职。以今来看,魏无忌当已有一定力量。可与魏王圉匹敌。”
一旁的虞信十分好奇的问了一句:“魏无忌素来忠心于魏国,为何要和魏王圉相抗?”
赵丹笑了一笑,并没有开口说话。
还能为啥?当然是为了自保呗。
首先是窃符救赵杀晋鄙,然后赵丹在中牟之会上又狠狠的添了一把火,利用魏无忌恶心了一把魏王圉,这些事情下来之后魏无忌和魏王圉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的崩坏了。
虽然说现在魏无忌有赵国的支持魏王圉不敢怎么样,但是赵国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持续一辈子的。
所以魏无忌想要自保,要么逃亡国外,要么就得发展出一支能够和魏王圉对抗的势力。
这也是赵丹事先就预见到的事情,毕竟以魏无忌的能力,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看上去似乎已经是万事俱备了。
虽然这一年来,赵国一直受到缺粮的困扰,但是秋收马上开始,等到秋收结束,粮草问题就可以基本缓解了。
赵丹的心中暗自作出了决定,等到明年春耕结束之后,差不多就是应该发兵征讨秦国的时候了。
通常来说,像长平之战这样的大战,没有个几年时间是比较难恢复元气的。
但由于赵国拿下了上党郡,获得了上党郡的土地和十几万军民,相当于回了一大口血。
反观秦国却失去了上党郡,而且这一年来在赵国的牵制下也并不敢出兵收复东南两郡,可以说失血非常的严重。
趁他病要他命啊。
赵丹咳嗽一声,正准备开口说话,突然一阵急促的梆梆声从殿外传了进来。
大殿之中的赵国君臣同时色变,繆贤更是直接站了起来,快步走出了宫殿之外。
这样的声音通常来说只代表着一种意思,那就是——紧急军情!
果然片刻之后,繆贤急匆匆的捧着一封简牍进来了。
“大王,北方急报,匈奴大举南下!”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一十五章 匈奴人来了(第三更)
匈奴南下了!
这个消息对于赵丹和在场的其他赵国大臣们来说,都十分的意想不到。
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是华夏诸国的边防大患,否则的话秦、赵、燕三国也不会不约而同的在北方边境修筑了一道道长城。
这个年代的匈奴,还并不是后世那个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东征西讨吊打一切的强大帝国,但却已经是一个在和宿敌月氏的对抗中渐渐成长的强大游牧部族了。
赵丹深吸了一口气,从繆贤的手中接过了这封急报。
这封急报乃是来自赵国北方五郡之中的云中郡。
“日前匈奴大量南下,骑兵逾万,原阳告急,请王速发兵救援!”
在急报的右下角,清楚无比的盖着云中郡郡守和郡尉的印章。
赵丹重重的哼了一声,将手中的急报扬了一扬:”众卿且都传阅一下!”
众位赵国大臣看完这封情报,脸色都是相当凝重。
上万骑兵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通常来说在这上万骑兵的背后,还会有好几倍的妇孺老人,已经算得上是匈奴的一个大部族了。
要知道在往年,匈奴的入侵通常都是小规模的、几百上千的,这一次突然上万骑兵入侵,可以说是声势浩大了。
赵丹看了繆贤一眼,道:“速召大行人郑朱!”
小半个时辰之后,郑朱急匆匆的来到了赵丹等人的面前:“参见大王!”
赵丹语气听起来非常不爽:“郑朱,寡人问你,林胡王今年可曾进贡?”
郑朱楞了一下,答道:“回大王,今年林胡王之进贡一如往常,并无变化。”
“是吗?”赵丹冷笑了一声,道:“可是匈奴一支万人骑兵却已经出现在了寡人的云中郡!”
“什么?”郑朱大惊。
自从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国力大增,连续向北开疆拓土,将林胡、楼烦两部连连击败。
其中楼烦王率部归顺,成为赵国北方五郡的军民,而林胡部一部分成为赵国臣民,另外一部分则在林胡王的率领下向西逃窜,在狼山以西、阴山以北一代定居,并迫于赵国的威势而称臣进贡。
不仅如此,林胡部还经常会为赵国通风报信,而且大量的林胡部骑兵还曾经以雇佣兵的身份加入过赵国边骑军团之中作战。
照理来说,匈奴这种大规模的入侵是不应该瞒得过同在草原上的林胡部,但是在此之前赵国却完全没有收到林胡部的警告,不得不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作为负责赵国外交的大行人,郑朱和林胡部打交道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时期了。
郑朱想了想,十分肯定的说道:“臣以性命担保,林胡王并无消息传来。”
顿了一顿之后,郑朱突然想起了什么,又说道:“臣在年初接见林胡部使者之时,其人曾言林胡王身体有恙,神色中似颇有担忧,莫非···”
郑朱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在场的人都知道郑朱这句话的意思。
老林胡王很有可能已经死了!
根据赵丹的记忆,这位老林胡王在位已经三十多年,现在应该有五十多六十岁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年纪,什么时候死都不值得意外。
老王一死,那么林胡部必定内乱,在这种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就算知道单于出兵,恐怕也是懒得报信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猜想,但是却很有可能便是事情的真相。
就在众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的时候,又是一阵急促的梆梆声响起。
“什么?”赵丹和殿中众臣的脸色又是一变,均想:“难道还有警报?”
通常来说,像这种关于坏事的预感,那都会特别的准。
这一次也不例外。
繆贤又一次的急匆匆出去,然后再捧着一封新的急报急匆匆的进来:“大王,九原郡急报!”
这句话一说出来,整个大殿之中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了。
赵丹拿过密报看去,发现上面的内容同样是所差无几。
另外一支人数超过两万的匈奴骑兵沿着雁门郡南下,直扑雁门郡两大重镇平阴、平邑。
“混账!”赵丹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面色非常的难看:“匈奴人他娘的是疯了吗,竟然出动如此大军!”
比起历史上几十年后出现的那个号称“百万控弦之士”,白登山一战中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围困了刘邦七天七夜的匈奴帝国来说,三万兵马似乎有些不值一提。
但要知道的是,此时此刻的匈奴其实只不过是赵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之中的一员,草原上的许多部落都还没有被匈奴所收服,远远不能够和那个一度吊打汉朝的匈奴帝国相提并论。
作为穿越者,赵丹当然不可能对匈奴一无所知,事实上赵丹对于匈奴极为关注,并多次下令繆贤想办法收集关于匈奴方面的情报。
根据赵国多年来的情报判断,如今的匈奴本部大约人口在二十万人左右,以简单推算来看的话,男性大约有十万人,青壮男子的数量大约在五万人。
而如今出现在赵国境内的这两支匈奴骑兵,就已经超过三万、甚至有可能达到四万人!
这样的规模,以倾巢而出形容也不为过。
如果赵丹融合的记忆没有差错的话,上一次有如此规模的匈奴本部骑兵入侵,那已经是至少十年前的事情了。
来得还真不是时候!
赵丹深吸了一口气,发出了一连串的命令。
“传寡人命,令五原、九原两郡郡尉抽调精兵,支援云中郡!”
“令代郡、中山两郡郡尉抽调精兵,支援雁门郡!”
“命庞媛即刻率虎贲、羽林两部骑兵北上,支援雁门、云中两郡!”
“再传令云中、雁门两郡郡守郡尉,务必坚守待援!”
一旁的廉颇一听这话就有些不满了,立刻开口道:“大王,老臣请出战匈奴!”
赵丹摆了摆手,对着廉颇道:“大将军,匈奴不过三万兵马,虽具威胁,但尚不足以为大患。寡人想请大将军即刻赶往上党郡坐镇,以免秦军突袭上党!”
廉颇犹豫了一下,还是应了下来:“唯。”
诸事安排完毕,赵国诸大臣纷纷起身离席,快步朝着殿外走去。
赵丹看着大臣们离开的身影,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心中悄然浮起。
匈奴,这个大名鼎鼎的部族,终于要和寡人开始交手了!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一十六章 捣毁这座烽燧台!(第四更)
当赵丹和赵国群臣们还在邯郸城之中调兵遣将的时候,千里之外的赵国北方边境上,已经是狼烟处处了。
阴山山脉东侧某处。
一队队的匈奴骑兵穿过赵国的长城,无视烽燧上点燃的道道狼烟,朝着南方一路疾进。
秋天的大草原正适合骑兵的奔驰,匈奴骑兵们欢快无比的举着手中的弓箭乱吼乱叫着,无数马蹄在地上卷起滚滚烟尘,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
这些匈奴人一个个脑袋硕大,身体强壮,手臂长而有力,腿脚看上去却有些偏短,双眼之中眼窝深陷,鼻子扁平,头上是卷曲而肮脏的毛发,上身穿着直襟式皮短衣,下身则是合裆皮裤,头无功而返,但是下山时候匈奴百夫长回头看看正在已经被火光完全笼罩的烽燧台,心里还是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丝破坏的快感。
山脚就在眼前,这群匈奴人距离他们的马不过只有两三百步。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阵密集的马蹄声突然响起。
匈奴骑兵们下意识的朝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看去,随后个个脸色狂变。
“不好,是赵国骑兵!”
数百名赵国骑兵突然从山脚的另外一个拐弯处冲了出来,朝着这些匈奴人而来。
匈奴百夫长见到这支数量远胜于己的赵国骑兵,心中大叫不妙,一边拔腿朝着山下马匹所在的地方跑去,一边高声呼喝:“快,快逃!”
“嗖!”
匈奴百夫长的呼喝还没有结束,一支利箭便划破空气,准确无比的贯穿了这名匈奴百夫长的喉咙。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一十七章 赵国骑兵五百主李牧(第一更)
突然出现在匈奴面前的,是一支五百人的赵国骑兵。
这些赵国骑兵一个个面色坚毅,其中许多人的长相和面前的匈奴人颇有几分相似,正是来自于赵国北方五郡的林胡、楼烦骑兵。
而刚才一箭射死这名匈奴百夫长的,便是这支赵国骑兵的首领,年轻的赵军五百主李牧。
蹄声如雷,五百赵国骑兵高坐马鞍之上,齐齐弯弓搭箭,密集的箭雨瞬间将还没有来得及和坐骑会合的这几十名匈奴士兵给全部覆盖。
这些匈奴骑兵一个个都是身着简单皮衣,少数几个人身上的皮甲在密集的箭雨覆盖之下根本毫无作用,当场就被射翻了一大片。
等到箭雨覆盖完毕之后,还能够站着的匈奴人不过只有十来个人了。
这些匈奴人根本无心恋战,一个个翻身上马,亡命逃窜。
李牧冷笑一声,从背后箭袋又摸出一支利箭,弯弓拉弦。
“既已来了,就统统把脑袋留下罢!”
弓如满月,箭似流星。
“嗖嗖嗖!”
匈奴骑兵接二连三中箭倒地,随后被赶上来的赵国骑兵一刀枭首。
李牧再度拉弓射去,一箭射中了最后一名仍在逃窜的匈奴骑士胯下战马后腿,战马吃痛之下无法保持平衡倒地,马上的匈奴骑兵好像一个炮弹一样被甩飞出去,划出一道抛物线重重摔在地上,整个人被摔得七荤八素,不知东西南北。
等到这名匈奴骑兵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赵国骑兵们策马团团围住,一张张脸杀气腾腾,一把把刀剑寒光闪烁,还滴着热血。
这名匈奴骑兵大叫一声,竟然直接被吓晕了过去。
一滩水渍从匈奴骑兵的裤裆缓缓流出,让草地都湿了一小片。
这一幕显然让所有的赵国骑兵都有些意想不到,不由得面面相觑,均觉有些好笑。
“五百主,咋办?”
李牧同样也是有些无语,想了想才道:“把这匈奴人弄醒,问问情况!”
由于多年和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作战,赵国北方五郡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特有的防御机制。
整个北方五郡之中一旦出现匈奴,就会通过烽燧台的狼烟相互通传。
1...7071727374...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