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战国赵为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熙檬父
在返回宫城的马车上,小公主赵伊显然非常兴奋,不停的对着赵丹讲述着今天的经历。
“父王,真的有好多小朋友!”
“父王,小朋友们都不跟伊儿一起玩,伊儿去拉他们,他们就躲开了!”
“父王,那些小朋友还会哭!伊儿好像吓到他们了。”
……
小孩子很容易就累了,所以在回归宫城的半路上,小小的赵伊就在赵丹的怀中睡着了。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赵丹的车驾终于回到了宫城之中。
赵丹从马车上走下来,将熟睡的赵伊交给了迎上来的女官,转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太子赵恒:“恒儿,今日雏鹰营之行,汝有何感想?”
赵恒虽然不过只是个少年,但是此刻看上去已经有了几分沉稳模样,对着赵丹行了一礼之后说道:“父王,儿臣以为,雏鹰营当在全国推广。”
赵丹笑了笑,道:“尚无那个必要。寡人今天之所以带汝去雏鹰营,是相让要汝明白,兵者乃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更不可轻动刀兵,令百姓遭受无妄之灾也。”
赵恒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突然又开口道:“父王,如今七雄并立,若儿臣不动干戈,他国却悍然来犯,该当如何?”
赵丹哈哈大笑,用力的拍了拍赵恒的肩膀:“不可轻动刀兵,并非不可动刀兵也,汝可明白?还有,待到寡人将赵国交予汝之日,这天下便只有赵国一国,绝无他国之说!”
片刻之后,赵丹回到了龙台之中。
照理来说,回来之后的赵丹应该趁着还有时间处理一番政务,但是不知为何,今天的赵丹却有些心神不定,完全没有处理政务的心思。
“武灵王,武灵王……”赵丹皱着眉头,无意识的重复着这位“爷爷”的名字,手指轻轻的在桌子上敲打着。
在今天廉颇无意中提到武灵王之后,赵丹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抓住了什么,好像是某种灵感,但却偏偏又想不出来这到底是什么。
足足过了小半个时辰,仍旧一无所获的赵丹烦躁的拍了一下桌子,唤来了繆贤。
“持寡人的谕令去找史官,将武灵王时的史料拿来!”
很快的,几十斤的史料简牍就搬到了赵丹的面前。
赵丹不停的拿起一篇篇简牍仔细的阅读着,一读就读到了夜幕降临。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赵丹突然一拍大腿,放下了手中的一篇简牍,吼道:“繆卿,繆卿何在!”
繆贤很快出现在了赵丹的面前。
片刻之后,繆贤又急匆匆的走出了殿门。
足足过了一个时辰以后,繆贤再度出现在了赵丹的面前,手中捧着一份已经存放了数十年的帛书,恭敬的呈给了赵丹。
“大王,当是此物。”
赵丹几乎是迫不及待的一把抢过了繆贤手中的帛书,小心翼翼的打开阅读。
读着读着,赵丹的眼神渐渐发亮。
“原来这破秦之策,竟一直就在寡人眼皮底下,寡人却不知也!”
赵丹越想越是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四十八章 乐间,汝能否联络赵国?(第一更)
燕国下都,武阳城外。
肃穆的哀乐奏响,以燕王为首,许许多多的燕国大臣们站在一座坟冢面前,一个个神情之中都带着或多或少、或真心或假意的悲伤。
曾经一手扶立了当今燕王,并且执掌了燕国相邦长达十余年的成安君公孙操,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燕国的政坛来说,公孙操的死去无疑是一次大地震。
虽然公孙操犯下了弑君的罪名,但是对于如今的燕王也有扶立之功,其担任相邦期间燕国既有过对东胡和箕子朝鲜的连番胜利,也有前不久在赵国人手中吃到的代之战这样的失败。
这是一位毁誉参半的老人,同时也是一位在活着的时候堪称燕国定海神针一般存在的老人。
公孙**后,燕国的局势会走向何方?
没有任何人知道。
燕王静静的站立在坟冢面前,整个人似乎化作了一座雕像。
一直到日头偏西,秋天的晚风吹来,让燕王身后的群臣们一个个瑟瑟发抖,燕王却恍若未觉,仍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一阵脚步声传来,年轻的燕后优雅的迈着步子,来到燕王的身边轻声道:“大王请节哀。天色已晚,不如大王回宫休息吧。”
燕后的这番话让燕国群臣们看到了希望,连忙一起出声附和。
“大王,成安君已去,请节哀。”
“大王需要保重自身才是啊。”
“大王,请还驾回宫吧。”
在这一片劝说声之中,燕王终于缓缓的开口了。
“寡人,要在此为成安君守灵一夜。”
此言一出,燕国众臣心中就是一惊。
君为臣守灵?这显然于礼不合。
但是看着燕王的表情,没有任何人敢将反对的话说出口。
半个时辰之后,一片简单的营地就出现了。
既然燕王并没有回宫,那么包括王后和众多燕国大臣在内的所有随行人员当然也不可能回返,只能就地宿营。
夜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坐在帐篷之中的昌国君乐间猛然惊醒,随后竟然是怎么也睡不着了。
有些心烦意乱的乐间披起了衣裳,点亮了灯火,对着帐篷外的随从们呼唤道:“且打些热水来。”
片刻之后,一名头戴罩帽的女子端着一盆热水走进了帐篷之中。
让人奇怪的是,这女子刚刚一进帐篷,便将热水放在了一边,并没有端到乐间的面前。
乐间惊讶的盯着这名女子,问道:“汝是何人?”
乐间这一次可没有带任何侍女出来。
女子摘下了罩帽,露出了里面一张清丽面容。
乐间大惊失色,慌忙站了起来,朝着女子行礼:“见过王后。”
这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燕国的王后,也是赵丹的亲姊妹。
这三更半夜的,燕后为何会出现在此?
就在乐间惊疑不定的时候,燕后已经开口了。
“昌国君,吾今日来,实为救汝一命也。”
乐间不由愕然:“王后何出此言?”
燕后神色平静,开口道:“汝可知成安君死后,大王欲立谁为相?”
乐间的心怦怦直跳,忍不住追问了一句:“谁?”
燕后道:“高阳君荣蚠。”
乐间脸色再变。
当今燕国朝堂,谁不知道高阳君荣蚠乃是昌国君乐间的死敌?
如果荣蚠真的接任了燕国相邦的位置,那么乐间接下来在燕国的日子那就绝对是极其难过的了。
乐间深吸了几口气,勉强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看着面前的燕后说道:“此事燕后如何得知?”
老实说,对于燕后的话,乐间有些怀疑。
毕竟燕国政坛之中所有人都知道,燕后和燕王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相当一般,说是陌路人也不为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后是怎么知道燕王准备立高阳君荣蚠为相邦的?
燕后的脸庞上露出了一丝让乐间捉摸不透的笑意,并没有回答乐间的问题,反而开口道:“听说昌国君与那赵国大将乐乘乃是同族之人。”
乐间点头。
燕后道:“既然如此,那么想必昌国君和那乐乘之间,当有秘密渠道能够联络。”
乐间身体一个激灵,下意识的说道:“王后切莫乱说,间虽和那乐乘为同族,但绝无勾结赵国、出卖燕国之事。”
燕后又一次的笑了起来:“昌国君误会了。吾只是想知道,若是燕国国内突发大事,那么昌国君能否第一时间联系到赵国?”
乐间疑惑的看了燕后一眼,犹豫了几秒钟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沉声道:“王后,天色已晚,还请速速归去吧。”
这是在下逐客令了。
然而燕后的脚步完全没有任何移动的迹象,美丽脸庞上的笑意反而更加的浓厚了,一双俏目盯着乐间。
几秒钟之后,乐间不自觉的低下了头去,只感觉心怦怦直跳,身体有些发热。
说起来,帐篷之中这一男一女,其实还正是同龄人啊……
就在乐间心中生出异样情绪的时候,燕后再一次的开口了。
“就在方才有宫人来报,大王因悲伤过度,守灵时吐血晕厥。”
“什么!”乐间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震惊。
燕王的身体一直都不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没想到竟然还吐血晕厥了?
燕后微微一笑,道:“若非如此,吾又怎会甘冒奇险,前来面见昌国君?”
乐间摇了摇头,道:“间不明白王后之意。”
燕后柳眉微微一皱,低喝道:“乐间,汝何其愚蠢也!如今公孙操既死,荣蚠为相已成定局。若大王亦随那公孙操而去,新王登基时必以荣蚠为左膀右臂,荣蚠必将权倾朝野,届时便是汝之死期!”
乐间身体一震,终于明白了过来,冷汗从额头滚滚而下,半晌过后才醒过神来,死死的盯着燕后:“所以王后的意思是……”
燕后正色道:“汝明日立刻派人前去赵国,让乐乘转告赵王此事,赵王自有计较!记住,此乃是汝活命的唯一机会!”
说完这句话之后,燕后将罩帽重新戴上,再不看乐间一眼,转身离开了帐篷。
一阵冷风从掀开的幕布中吹了进来,让乐间瞬间清醒了不少。
年轻的昌国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突然响起了前不久自己听说过的消息。
久无子嗣的燕后经过燕王的同意,将公子轲收为子嗣。
从法理上来说,现在的燕后就是公子轲的母亲了。
再结合刚才燕后所说的那些话,乐间的心中突然跳出了一个想法。
难道说……
秋风吹入帐篷之中,将帐篷中的灯火吹得忽明忽暗,将灯下乐间的脸庞映得阴晴不定,久久无声。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四十九章 奇袭夷陵城(第二更)
公元前259年11月27日,晨。
夷陵城。
对于楚国来说,这是一座具有极其特殊意义的城市。
楚国的历代先王陵墓,曾经就埋葬在这里。
之所以说是曾经,那是因为在十九年前,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这里,并用一场大火将城外的楚国宗庙和历代楚国先王的陵墓付之一炬。
后世诗人胡曾曾经为此作诗一首:“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当然了,由于白起烧的是坟墓和宗庙,因此夷陵城依旧完好无损,只不过从楚国的地盘变成了秦国的一部分。
在这座夷陵城之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楚国人,他们大都是楚国王室派来守卫宗庙和先王坟墓的保卫者们所生下来的后代。
在去年的长平大战之中,在得知楚国大军开始进攻东南两郡之后,夷陵城之中的楚国居民们发动了叛乱,杀死了夷陵城之中的秦国城守,并且成功的抵挡住了秦军接下来的数次反攻,成为了东南两郡之中第一个响应楚国大军的城市。
在重归楚国怀抱之后,夷陵城之中的居民欢欣鼓舞,连续狂欢了六天六夜。
这一天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阳光照在夷陵城的城头,几朵白云缓缓的从天空飘过,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
几名楚国士兵一边在城头巡逻,一边说着闲话。
一名身材矮小,皮肤有些黝黑的楚国士兵道:“听说宛城处战事激烈,也不知谁胜谁负。”
他的同伴,一名高高瘦瘦的楚国士兵嗤笑道:“此还用说?当然是楚国得胜,秦国必败无疑!”
矮个士兵皱了皱眉头,道:“秦国乃是天下霸主,汝等难道忘了不久之前吾等都还是那秦国子民?吾看此战胜负难定。”
高瘦士兵呸了一声,道:“那是过去!如今秦国在长平之战遭受打败,早已今非昔比!加上又有上柱国领兵,此战必胜无疑!”
其他的几名楚国士兵听了这话也是纷纷附和,道:“对对对,那秦国人现在已是不强矣!”“若秦国真有那般强大,又怎会被咱夺回夷陵城和郢都?”“秦国,远不如赵国,亦不如楚国!”
一时间群情汹涌,话里话外分外透出了对秦国人的轻蔑和藐视。
矮个士兵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想了想还是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将目光移开。
下一瞬间,矮个士兵突然定住了。
矮个士兵这突然停步险些就让他身后的同伴撞上,被吓了一跳的同伴下意识的就想要开口抱怨,但马上就被矮个士兵所打断了。
“快看,有船!”
“船?”其他的楚国士兵们听了这话不觉有些好笑。
这夷陵城本就靠江,怎么可能没有船?
但是等到他们将目光也都转到江上之后,所有楚国士兵们脸上的笑容都瞬间冻结了。
群山环绕,大江蜿蜒,一艘大船从山后平静的长江水面之中驶出,在这艘船高大的桅杆顶部,一面黑色的大旗烈烈飞扬,上面的“秦”字无比的显眼。
在这艘大船之后,一艘又一艘的大船从群山之中驶出,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江面,看上去极具震撼力。
“咕咚。”矮个士兵下意识的吞了一口口水,突然整个人跳了起来,用不知道是惊讶还是恐惧的声音吼了起来。
“敌袭,秦军,是秦军来了!”
由于是顺流而下,所以这些秦国战船的来势极快,看上去就好像一支支利箭般朝着夷陵城而来。
等到夷陵城的城头开始响起铛铛铛的警报声之时,城外的码头上已经开始有秦国战船靠岸了。
一身盔甲的司马靳第一个从船上跳到了码头上,看着码头之中那些目瞪口呆的楚国人,一双虎目圆睁,吼道:“都给本将军跪下!”
吼完了这句话之后,司马靳也不停留,直接就朝着不远处的城门冲了过去。
在司马靳的身后,一名又一名的秦军士兵纷纷跳下船只,紧紧的跟随着司马靳的脚步,朝着面前的夷陵城发起了进攻。
夷陵城乃是靠江而建,因此它的南城门距离码头并不算远,大约也就数百丈的距离。
司马靳迈开大步一路狂奔,堪堪冲到城门口,正好看见上百名楚国守军士兵手忙脚乱的推着沉重的城门,想要把城门关上。
司马靳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抽出了手中的长剑,口中舌绽春雷就是一声暴喝:“楚蛮子,受死!”
下一刻,司马靳便犹如猛虎下山般重重的撞入了楚军士兵之中,手中的长剑不停挥舞,每一剑起落间都带起大量血花和惨叫,肆意的收割着性命。
在司马靳的身后,一名又一名秦军士兵冲进城门之中,和楚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这些冲在最前方的秦军士兵们一个个身着盔甲,头上也带着皮盔,正是赫赫有名的秦锐士!
不过短短几十息时间,司马靳和秦锐士们就轻而易举的击溃了面前的敌人,想要阻挡司马靳前进步伐的这上百名守军丢下了几十具尸体,四散而逃。
浑身浴血的司马靳放声大笑,看着面前无数惊慌尖叫逃命的夷陵城居民,扯开大嗓门就是一声狂吼。
“楚蛮子们听着,汝的老秦人耶耶又回来了!”
这一幕全部都被还在船上没有登陆的王陵看在了眼里,让王陵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笑容。
虽然王陵的老上司白起如今已经被秦王稷给软禁了,但是这并不影响秦王稷对王陵委以重任,让王陵全权指挥这支奇袭楚国的奇兵。
事实上秦王稷所忌惮的,从来就只有白起一个人而已。
王陵身旁的一名部将有些不解的说道:“将军,为何此处的楚军毫不设防,战斗力亦是如此弱小?”
要知道在几十年前,秦国大将司马错就已经发动过两次“浮江伐楚”的大战了。
在那两次战役之中,每一次秦军最先攻击的地方都是上游数百里之外的鱼复城,接下来就是这座夷陵城。
楚国人就算再傻,被连续打了两次下来,也应该有点准备了吧。
王陵微微一笑,道:“不是楚人不守,而是楚人已无兵可守。如今楚国之兵力尽在中原和王龁军以及齐军相抗,如何还有兵力镇守此处?”
王陵身边的众部将这才恍然大悟。
王陵看着面前仍旧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夷陵城之中的秦军士兵,脸上的表情越发的愉快了,就连说话的语气也透着几分轻松的意味。
“传令下去,速战速决,吾等可没有时间浪费在这里,还有许多地方等着去攻克呢!”




战国赵为王 第二百五十章 繆贤带来的好消息和坏消息(第三更)
公元前259年12月3号。
这一天赵丹和往常一样来到了邯郸龙台偏殿,开始处理一天的政务。
一阵脚步声响起,繆贤处入偏殿之中,朝着赵丹俯身行礼:“见过大王。”
赵丹抬起了头,看了一眼繆贤,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原来是繆卿啊。怎么,又有什么新的消息了吗?”
姚贤十分恭敬的点了点头,对着赵丹说道:“刚刚传回来的消息,已经找到大王所说的那所谓的石···呃,煤矿了。”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赵丹精神一振,赶忙追问道:“可有样品?”
廖贤挥了挥手,立刻便有两名宫廷侍卫抬着一个箩筐走了进来。
赵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了箩筐的面前,果然发现在这箩筐之中满满的都是黑色的煤石。
煤,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根据明朝学者陆深的考证,在山西阳泉平定有一座东浮山,这座东浮山远远看去好像一座炉灶,这里便是上古时代女娲炼七彩石补天的地方,而煤正是女娲用来烧制七彩石的原料,这个说法得到了同为明朝学者的顾炎武的赞同。
除此之外,一代奇书《山海经》之中的《山经·北山经》也曾经说过:“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的一种称呼,其中的“孟门之山”大约说的就是太行山南部,而“贲门之山”说的则是太行山北部。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煤还并没有得到推广,真正让煤开始得到应用的朝代其实是汉朝,而大规模推广开来更是以后的事情了。
煤,对于如今的赵丹和赵国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够好好利用这种资源,那么就能够为赵丹在统一天下的路上提供极大的便利。
虽然早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这筐煤真的出现在赵丹面前的时候,赵丹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激动。
有了这些煤炭,并且利用这些煤炭制作出焦煤之后,赵丹那高炉炼钢的构想就算是可以开始进入筹划阶段了。
赵丹想了想,又开口朝着缪贤问道:“缪卿,寡人吩咐你所寻找的铁矿,你可找到了?”
到了现在这个战国后期,华夏大地其实已经开始迈入了铁器时代,赵国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赵国本身其实也是有便利的,赵国都城邯郸这一代就是铁矿的产地,邯郸城之中就有好几个赵国的官方铁矿冶炼场。
像秦国之所以一直发展青铜兵器,就是因为秦国境内缺乏铁矿,这种情况一直要到战国后期秦国从韩国和楚国手中夺得铁矿产地和冶炼基地宛城、邓城以及宜阳之后才有所好转。
赵国在这方面比起秦国来说那就要强上太多了,除了邯郸之外如今的赵国领土之中其实还有着好几处大大小小的铁矿,赵丹上次给繆贤的那一幅地图之中所记载的各种标识,正是赵丹记忆之中赵国的铁矿所在。
和先前一样,一直办事都非常靠谱的繆贤这一次也同样给了赵丹一个足够满意的回答。
“大王说话的那几处地方之中,已经有两处发现了铁矿。其余的地方暂时尚未有发现,臣还在组织人继续勘探。”
老实说,对于这些煤矿和铁矿的发现,繆贤心中其实是非常震惊的。
要知道繆贤在赵丹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服侍赵丹老爹赵惠文王了,可以说是看着赵丹长大的。
在繆贤的记忆之中,赵丹似乎从来都没有去过地图上所标示出来的哪些地方。
所以赵丹到底是怎么知道那些地方有铁矿和煤矿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臣子,繆贤并不打算追问,只是把这个疑惑埋在了心底。
赵丹并不知道繆贤心中的所思所想,但是繆贤所带来的这些消息还是让赵丹完全放下心来。
只要有足够的铁矿,再加上赵国领土之中那堪称无穷无尽的煤矿,赵丹有信心在未来将赵国军队打造成一支兵甲装备冠绝天下的“铁”军。
不但有铁一般的意志,更有锋利无比的铁制武器!
所以赵丹立刻就吩咐道:“繆卿,汝立刻去找虞卿,让他调拨一批工匠和奴隶,去这些地方建立矿场和冶炼场。此事务必要保密,不能给任何其他人知道,明白了吗?”
高炉这种东西,如果在邯郸城之中弄出来的话,那简直太显眼不过,分分钟就给其他六国的间谍和细作们注意到了。
但如果在那些荒郊野岭,附近几十里都没有什么村落的山脉矿场旁搞出来的话,那么隐蔽性就强了不知道多少千百倍去了,只要控制好内部,那么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1...8081828384...3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