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开元情诗与剑榜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庆二年

    众人纷纷道:“中流兄过谦矣!你四人乃众望所归!”

    “今日兄弟齐心,各显山水,必挫此妄人也!”

    看到自己几个人如此受到推崇,“宣城四秀”齐齐起身,向众人叉手行礼:

    “敢负所托!必尽心竭力,不胜不休!”

    “恭请各位望重之士,今儿个共同作个见证!”

    众人纷纷说好,就是不知道这狂妄绍生,几时能到

    “无妨,”“大秀”看看窗外阴沉的天色:“前番有雨,现在又像要下雨的样子,山道湿滑,他迟来片刻,也是无妨。我与诸君在此静候便是了。”从人群中这个人看到那个人。

    虽然他说“无妨”,可现场的人见绍生可能迟到,让自己这么多人等他一个人,不满情绪更甚:

    “好生无礼!”

    “早出门一时半刻,会死么”

    “我也与中流兄观点一致,我们作为东道,礼数足了,时候他输了也无话可说。”一人笑道:“就怕他知我宣城‘四秀’名高,吓得不敢来了!”

    “哈哈哈哈!”

    众人纷纷大笑。

    “咱也不能干等着啊,寻点别的事做好了。”“大秀”王中流笑着,从案上抽了一张纸稿来,轻轻念到:“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n




第69章 你家的画有声音吗?(第二更)
    当“四秀”与陈成说话的时候,楼外真的又下起了雨来。

    陈成第一反应是,等自己二人离开的时候,虽然江森带了雨具,可要回船上路途迢迢,免不了被淋湿。

    对方说话也听得心不在焉。

    等到对方忽然要“和诗”,“和”完了还要自己评价好坏——

    注意力终于被拉回来了。

    东道主又是道歉,又是主动“和诗”,那还能说不好吗

    起码也要帮他尬吹一下,互相抬一下嘛!

    “这是‘宣城四秀’中年龄最小的第四秀,申诗树——”耳边忽然有人介绍道:“最擅长依他人韵脚和诗,却往往有超出原诗奇句!”

    “被他和了诗,有时候原作者却要下不来台呢!”

    陈成回头一看,惊讶道:“靠,老哥你啥时候跑回来了”

    说话的正是刚刚说“晕车了要出去吐”的芜湖老哥,陈成原以为这老哥走得不凑巧,刚走楼里就来满了人,怕是只能留在一楼,挤不进来了呢!

    哪知道他还回来得非常巧!

    “嘿嘿,吐好了!”芜湖老哥抹抹嘴,一副意犹未尽地样子:“现在神清气爽!”

    他俩搭着话,那边四秀申诗树却又问了一声道:“小兄弟你再听吗觉得我的和诗如何”

    陈成拍拍芜湖老哥胳膊,对他向自己介绍“四秀儿”的概况表示感谢,上前道:

    “我觉得——很不好。”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

    哪来的邋遢少年,说话如此刻薄!

    你家大人没教过你,小朋友出门在外要讲文明,懂礼貌吗

    何况申诗树素有“疾才”之称,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依着韵脚“柔”、“游”、“愁”三个字作出另一首诗来,结合眼前情境,很是不俗——

    更何况这诗本身也作得很流畅自然啊!

    你怎么能说“很不好”

    陈成依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并不在乎旁观者的非议。

    一开始他的确是准备夸夸对方的,只要你写出来了,我硬要找优点难道还找不到吗

    只是……

    我为什么要找你的优点呢

    自己今天来,本来就是奔着要赢绍生来的,是要替孟夫子正名的——

    他真正的弟子才华几许!

    但如果只赢了绍生,与“四秀”相比反而落了下乘,那依然不能说明孟夫子的了得。

    怕什么!

    难得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自己难道还能错过不成

    只要不像绍生那么狂傲就成了!

    嘴上说着“很不好”,陈成的礼节却仍然很到位,不疾不徐道:“申兄疾才,小弟是佩服得紧的,要我在这么短时间里,立即和一首诗出来,我是做不出的。”

    “只是和诗,难免束缚于原诗的固定韵脚,影响诗人意思表达——”陈成这句说的是诸如“和韵”、“次韵”、“藏头诗”之类固定了某几个字的创作形式的通病,并没有错,别人也不好否认。

    “申兄言陵阳、敬亭之山径美景,小弟早上上山来,也已经见识过了,宛如画中,流连忘返!”

    “只不过——”

    陈成念到:“‘风清岭翠雨声柔,拾级苍苔入画游’——在场诸君,见画中‘风清岭翠尚可说,有谁能见,哪一幅画还能听见‘雨声柔’的呢”

    众人为之一滞!

    似乎……

    没有错啊!

    哪一幅画,还能听到声音的

    申诗树脸色一红,分辩道:“这——这——,这是‘通感’!见我陵阳美景,已是心醉!目之,听之,嗅之,抚之,无处不美!说是‘画’,有何不对!”

    “小兄弟过于拘泥,反而不美了!”

    四秀儿这么一说,似乎也有道理。

    毕竟高中时候一看到那种有毛病的句子,语文老师们总能解释出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互文”、“歧谬”、“通感”更是这里面的佼佼者。

    他竟说出“通感”却让小陈有些意外,心想唐代人竟然也会“套模板”!

    脸上却是笑了:“家师曾有言,‘诗之道,在色相俱空,如羚羊挂角,无迹求也!画家谓之逸品!’”

    陈成引用了两句孟浩然写给他的《诗论》中



第70章 给你笔你来写!(第一更)
    小陈心想:过去让我说那些传世诗作哪里好,小陈我不大说得出来;

    可是,让我挑毛病,我可是一等一的小能手啊!

    你没毛病我也能找出毛病来!

    而且,“宣城四秀”似乎在后世并无什么名声,想来应该不是一流大家,挑他们的刺,也不算小陈我头铁。

    见对方一时答不上自己的话,小陈叹了口气,似乎很是感慨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明朝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一阙辛弃疾的名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吟完,直把申诗树说得面红耳赤,“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格外刺耳!

    分明便是指责他为凑韵而凑韵,为说愁强说愁啊!

    围观者议论纷纷,不仅有对“四秀儿”新愁、旧愁的争论的,更是惊诧于小陈这阙“少年不识愁滋味”格外有滋味,十分不凡!

    这邋遢少年,难道确有高人指点

    陈成也觉得自己一下就拿出辛稼轩的大作出来有点欺负人,搞不好要让今天的诗会办不下去,拱拱手道:“这是家师昔年随口所作,我念与在场诸君听听,对也不对。”

    ……

    当然,在看了孟老师的许多诗,和他独家授予自己的“艺论”之后,小陈的审美眼光似乎是有那么一点提高。

    同样是山水诗,为何孟老师就那么高妙

    不着痕迹,说起来简单,可千古之下,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一旦可以,便是大家!

    且看孟老师的名篇:《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没有不认识的字吧

    似乎也没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样一看就知道必然流传后世的名句吧

    那么高明在哪里呢

    如此平淡!

    没错,这诗一开始就是平平淡淡的,还带有一点失落——

    孟老师费劲千辛万苦,九江、宣城、扬州、镇江……

    一路的漫游,没能与名山相逢。

    岂能小看这区区一个“逢”字!

    你可以“逢”到的,那都是你的朋友!

    像是友人之间的感情一般,山,不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了,它还可以是交流的老友,有着炙热的情感。

    孟老师乘坐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似乎只是“不出意外”地“始见香炉峰”,可小陈依然可以想象得出孟老师当时看到庐山时内心的激动、热切!

    孟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他还不清楚吗

    面冷心热!

    而且,是极热!

    孟老师看到这样令自己欣喜的景色,之后想起了晋代隐居在庐山的高僧晋庐山释慧远,阅读对方的传记时,认为自己有着和慧远一样的隐逸情怀。

    可是晋唐之间,已是数百年!

    高僧圆寂,无法追逐前尘,空闻钟声,清凉悠远!

    但传来的又岂止是东林寺的钟声

    陈成没去过庐山东林寺游玩,但很喜欢听许巍的一首歌《喜悦》:“

    和风中的雨丝,

    庐山东林的晚钟.

    梵音飘渺在耳边,

    回旋向天际。”

    他能感觉东林寺的钟声带给孟老师的是寞落,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

    因此这首诗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在“都未逢”、“始见”等字眼中含蓄地流露出来!

    清代的王士禛就格外推崇此诗,认为是至臻妙品,而他评论此诗的妙处,与孟老师留给小陈“艺论”中所说,参差仿佛。

    可见自身达到了足够的境界,就能从古人的文章中细品出创作的不二法门了!

    眼前的“四秀儿”,纵有急才,熟读篇章,毕竟只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又怎么能与大宗师们的眼光相比呢!

    &nb



第71章 外地人小陈,此番败了!(第二更)
    柳塘新绿却温柔,频倚阑干不可游……

    情知已被山遮断,晚日寒鸦一片愁……

    在场的人默念着这几句,内心很受冲击!

    陈成吟诵的这首诗,根源仍然是来自辛弃疾的词,也是名篇: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因为“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句可以用在爱情上的名句,小陈也是想不熟都难。

    不过这阙词的好,不仅仅在这句会被人误以为是现代情歌歌词的“不信人间有白头”,写景却也写得极好。

    “柳塘新绿”,这是初春,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后面“温柔”何解

    自然相对于严冬,初春的水显得“温”,但说它“温柔”,却已经是包含了主人公的感情——

    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自然可以联想到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这才是真正的“通感”,因为温柔的可不是水,而是人嘛!

    后一句说“频倚阑干不可游”让人困惑——

    因为小陈不仅改动了两个字,还调整了辛弃疾词的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却不出去走走呢

    下一句就给了答案:

    因为男女主人公已经被山峦所阻隔。

    没有你,我一个人出去也没有意思。

    宁愿在栏杆这一直凝望,盼着你回来(当然不可能回来),而不能罢休。

    这也就知道了,第一句写的美景,其实是对相逢时甜蜜的感触,并不是此刻的心境。

    真到眼前呢
1...2324252627...1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