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猛子
皇甫嵩知道卢植的心思,他无非想通过加强皇权来逼迫大将军何进图谋不轨。大将军何进在这种风雨欲来的情况下,退,绝对是死路一条,进,尚有一丝生存的希望,所以他为了皇统,为了自己家族的性命,只有奋起一搏。目前削弱皇权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铲除奸阉,以此来换取门阀士族的信任和支持。一旦奸阉除,何进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极有可能赢得皇统之争的胜利。
但这期间的斗争非常残酷,血雨腥风是免不了的,因为老奸巨猾的奸阉们肯也看出了其中蕴涵的无限杀机,天子利用这一招,把他们牢牢地钉在了自己的船上,任何和皇后有瓜葛的中官们都要想想自己的将来。如今的形势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中官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只有依靠陛下的强横势力,再次寻找机会扳倒由自己扶助起来的大将军。早知今日,中官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自毁诺言,在中平元年劝谏皇上再封这个大将军。所谓作茧自缚莫过如此。万幸的是陛下没有打算牺牲他们以换取门阀士族的支持,他迁升中常侍张恭的弟弟张颢为宗正,还是想借助自己十分信任和依赖的中官们的帮助。当年中常侍曹节和王甫在万分危急的深刻扳倒大将军窦武的事,对陛下而言印象太深刻了。
然而,无论是陛下赢得皇统还是皇后和大将军赢得皇统,如今的李弘都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小董侯继承皇统,天子赢了,大汉国因为内部倾轧不免要元气大伤,但如果小史侯继承皇统,皇后和大将军赢了,李弘势必要挟十万大军一泻而下,关东京畿之地将生灵涂炭,大汉国再无振兴之可能。
大汉国在此摇摇欲坠之时,身为大汉国中流砥柱的大臣们不群策群力再兴大汉,反而为了皇统和权势,将大汉国朝着倾覆的深渊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皇甫嵩怒视着卢植,恨不能一拳将他打翻在地。卢植低眉垂首,神情肃穆,仿若这一切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
卢植虽然兵行险着,但只要大汉国各地的叛乱皆平,李弘就有时间腾出手来帮助天子,则天子就有绝对完胜的把握。皇甫嵩虽然很惊骇,很忧虑,但他内心里还是希望天子能够如愿以偿。最令他生气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卢植把他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他和奸阉有仇怨,天下皆知,当年他率军在西凉平叛的时候,被天子罢官回家,起因就是中官赵忠弹劾他。
其次他和大将军何进有怨隙。中平元年他剿平黄巾蚁贼之后,被天子封为左车骑将军,兼领冀州牧,当时他在冀州手握重兵,总督军政,权势非常大。然而大将军何进担心他拥兵自重,祸乱朝纲,多次向天子进言,要求把他调到西凉战场,趁机削弱他的权势。天子最初不愿意,因为当时冀州的黄巾余孽盘踞在太行山一带,还非常猖獗。然而天子禁不住大将军和部分大臣的劝谏,还是匆忙把皇甫嵩调到了西凉平叛,但结果正如天子自己所料,皇甫嵩前脚刚走,黄巾军后脚就下了山。黄巾军在大首领张牛角的带领下,肆虐冀、青、兖、幽四州,为祸达一年之久。朝廷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平叛,其损耗之大,甚至超过了中平元年的平叛所需。天子为此曾经埋怨过大将军。而皇甫嵩更是恼火,回京后,他一直拒绝拜见大将军,而且还在不同的场合对大将军的行为表示了自己的愤慨之情。
皇甫嵩自从被天子重新征召为尚书令之后,就一直待在尚书台没有回过家,天子不允许他回去,他和朝中的大臣已经很久没有交流过了。今天这事,没有谁会天真的认为这道道圣旨都是天子的主意。从众臣看向皇甫嵩的目光就知道,大家毫无例外,都认为这一切是他皇甫嵩的杰作。
皇甫嵩通过这件事,首先可以换取天子的信任和重用,其次可以报复奸阉和大将军。
在李弘累累军功和战无不胜的神话面前,没有人会认为大将军还有胜算,除了大将军自己。看看天子脸上的强横和自信,看看站在天子身后中常侍张让那张皱巴巴的笑脸,看看小黄门蹇硕那双得意洋洋的眼睛,看看太尉崔烈、司徒许相、司空丁宫和一帮九卿大臣的惊愣和忧虑,看看大将军何进泥塑一般的身躯,就知道京师的形势霎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的确不是他皇甫嵩的杰作,但谁会相信?
皇甫嵩冷笑几声,傲然挺直了身躯,高高地仰起了头。就算是我皇甫嵩的主意,我又怕了谁?
===
猛然,朝堂之上发出了一声惊天狂呼。
太尉崔烈“扑通”跪倒,连呼不可。他涨红了脸,激动地大声说道:“陛下,讨虏将军李弘入我大汉不足三年,从卢龙塞大战开始直到现在,虽然历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出身下贱,年纪尚小,资历太浅,如何能当大任?”
“臣闻他在军营里茹毛饮血,披头散发,为人粗鄙野蛮,嗜杀残忍,而且他不能断文识字,脑子也曾在鲜卑时被打坏过,这种人用他打打仗可以,怎么能付之以守疆重任?”
“我大汉国人才济济,文韬武略卓越者比比皆是,陛下用这种人统军守疆,岂不是让外夷四邦耻笑我大汉国无人?”
崔烈话音未落,随其跪倒者已经挤满朝堂,大家狂呼小叫,弹劾之声不绝于耳。
天子听来听去就那么几句话,无非抨击李弘是鲜卑人的奴隶出身,下贱野蛮,不识经文,不知忠义,也没什么新鲜东西。天子不怒反笑。
“我大汉国一个下贱的奴隶都可以做守疆重臣,那岂不更显示我大汉国人才济济吗?”
崔烈和大臣们头一晕,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如今李弘战功赫赫,名震天下,做一个守疆大臣,士族官僚们也认为没什么不妥,但关键是此时此刻,天子无论让谁去统领黄河以北的三地兵马,无论是李弘还是刘博,只要是天子的心腹,大臣们都会反对,都要寻找各种借口强烈反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天子的皇权,大汉国的皇统,各方权势的平衡,甚至更严重一点说它危及到了大汉国的命运,这才是大臣们极力反对的真正原因。
然而这些理由不能放到朝堂上来说,所以他们虽然忧心如焚,却没有任何办法劝谏天子放弃重用李弘的念头。
“陛下还记得光武皇帝时期的逆贼卢芳吗?”司空丁宫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人。
“卢芳诈称自己是武皇帝的曾孙刘文伯,骗得更始皇帝的信任,领军镇抚西凉,然后自称上将军,西平王,领军到了并州。他联合西羌、匈奴,割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还在匈奴人的帮助下自称皇帝。后来光武皇帝为了收复并州北方,和他打了十几年的战,最后才在大将军杜茂,并州牧郭汲为的努力下击败了卢芳,收复了北方五郡。”
“如今李弘和卢芳一样,也是手握重兵,也是坐镇并州,其权势之大,在大汉国也是无出其右,然而其出身蛮夷,残忍狡猾,手下将士大半也是胡人,如果他要象逆贼卢芳一样,意欲图谋不轨,拥兵自重,与鲜卑人、匈奴人、羌人联合反叛,我大汉国如何抵挡?我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如何保存?我洛阳京师,关东京畿如何保全?”
大臣们顿时就象抓到救命稻草一样,争先恐后地出言上奏,好象李弘就象卢芳一样,已经在并州拥兵造反了。
天子冷笑,问道:“那好,诸位爱卿说说,谁可以担此重任?”
朝堂上再次哑雀无声。
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皇甫嵩了,但他在众臣的眼里,现在是天子的人,不能用。其次就是将作大匠朱俊了,但他受到司徒许相和大将军何进等人的排挤,最近日子很不好过,已经告病回家了。
并州的形势谁都知道,外有鲜卑人阵兵雁门关外和匈奴人蓄势要反,内有张燕和杨凤的黄巾叛军,西河郡的蚁贼也在蠢蠢欲动,此时没有点真本事,谁都不敢去。打败了,自然要被天子重责,但如果把性命丢在了并州,那就化不来了。而且,要想到并州统领李弘,不是九卿以上的重臣,谁能镇得住?九卿以上的重臣,朝廷就这么几个,除了车骑将军何苗还真没有人。但何苗是什么货色谁都知道,而且,谁要是推荐了,必定要得罪皇后和何苗的母亲舞阳君,那真是没事自己找祸事了。
大家面面相觑,摇头苦笑。
看看高高上座的天子那一脸的不屑,崔烈心灰意冷,站起来退到了一边。他觉得自己已经为大汉国尽力了,大汉国将来兴也好,败也好,他都无能为力了。看看满朝文武,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王侯权贵、门阀士族的子弟,他们一个个养的膘肥体壮,油光满面,然而都是酒囊饭袋。有本事的受排挤,遭打击,再加上没钱买官,该走的都走了,没走的也就挂个议郎等小吏名头,站在朝堂上混混日子而已。
想想这几年大汉国在风雨飘零之中挣扎到现在,真正的中流砥柱也就那么几个人,但就是这么几个人,现在也因为各种权力倾轧的原因,没剩下几个了。张温不在了,刘虞不在了,王瀚也不在了,崔烈心里一酸,几乎想哭。如果没有皇甫嵩,没有李弘,没有董卓,没有郭典,没有无数的忠烈将士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大汉国早就物事人非了。然而如今的朝堂上,上至天子,下至百官,还在为权势而殊死相残,根本没有人顾及到大汉国的将来,也没有人想到要为大汉国的中兴而殚精竭虑。
天子等了很长时间,然后问道:“诸位爱卿,你们想好了吗?”
“崔爱卿,你不是认为讨虏将军不合适吗?那你说说,谁合适啊?”
崔烈暗自长叹。这大汉国是天子的大汉国,这江山社稷是天子的江山社稷,这大汉子民也是天子的子民,是福是祸,随他去吧。
===
泰国最胸女主播全新激_情视频曝光 扑倒男主好饥_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线看: meinvxuan1 (长按三秒复制)!!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第十二节
大将军府司马何颙回到了京城,他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酒泉和张掖两郡的羌人趁着西疆战乱不止之际,举兵叛乱了。
天子没有太在意。酒泉和张掖两郡距离洛阳有四五千里之遥,他对那么偏远的地方没有什么印象,因此他也没有任何的危机感。
天子仔细询问了一下西疆的情况。
何颙到了西凉之后,和叛军首领王国、韩遂就招抚的事商谈了多次。当时鲜卑人的大军势不可挡,连下三关和高平等关隘城池,关西关中一带形势危急。王国趁机要挟,提出了许多过分要求,其中最不能让何颙忍受的就是王国要做凉州牧,他要督西凉军政,要任意任命各郡县的太守和都尉,要组建五万人的西凉边军。何颙心想你这也叫受抚?你这不就是割据一方,为所欲为嘛,这还要朝廷干什么?朝廷就是给你提供粮饷的库房啊?
双方虽然谈不拢,但何颙禀承天子的旨意,天天低声下气地跑到叛军大营讨价还价,希望拖一天是一天,只要汉军击败了鲜卑人,事情就有转机。
谁都没有想到鲜卑人败得那么快。何颙在接到汉军薄落谷大捷之后,立即神气起来,他不去叛军大营和王国等人商谈招抚了。王国等人有点心慌,急忙派人进城去请他,何颙说,要谈可以,进城来谈。王国无奈,只好让马腾护着黄衍进城商谈。
这个时候,何颙已经无心谈判了。谈成了,京城里关于大将军私通西凉叛逆的谣言可能流传得更厉害。他想杀死黄衍,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于是他蓄意挑衅,激怒了黄衍,两人大吵起来。
黄衍很愤怒。过去他在京城勉强混得还不错,但就是因为上了大将军何进和何颙的当,才弄到如今这种地步。翼城大败后,大将军对他的承诺自然不能兑现,他也认了,谁叫自己当初贪图富贵,鬼迷心窍,但大将军数次派人杀他,非要置他于死地,他就不能忍受了,欺人太甚嘛。
黄衍气怒攻心,失去理智,拔剑就要杀何颙,他忘了何颙乃是用剑的高手,武功不比学问差。何颙不待马腾跑过来阻止,随手一剑就把黄衍杀了,然后他叫马腾带着黄衍的人头回去了。双方撕破脸,随即开打。
此时叛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迷,人人都担心李弘的铁骑会随时出现在翼城城下,所以叛军攻了几天城池后,撤了。等董卓的大军赶到翼城,王国和韩遂都已经回到金城和陇西了。
何颙没有立即回京,他留在翼城和董卓、李儒等人盘桓了一段时间。他和董卓、李儒都认识,董卓私下和大将军来往还是李儒通过何颙的关系,由何颙引荐的。他留下来的目的很简单,他想看看董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何颙和卢植一样,不喜欢一个外戚做大将军,外戚大将军掌权之后对大汉社稷的危害非常大,本朝的惨痛教训实在太多。何颙虽然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投靠大将军,以借助大将军的力量铲除奸阉,但他也想趁着大将军和奸阉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借助另外一股力量推dao大将军。
这另外一股力量仅仅依靠门阀世族肯定不够,需要有手握重兵的武将做后盾。何颙当初不顾大将军何进的反对执意要到冀州,就是想当面了解一下李弘,但李弘的出身和年轻让他毫不犹豫的放弃了。一个出身蛮荒之地的奴隶,一个失去记忆的贱民,一个涉世不深甚至不懂朝政的武夫,一个年轻的浑身充满杀气的军官,只配做一只看家护院的豹子,实在不足以与其谋大事。他把目关转向了董卓。董卓出身小吏家庭,自小饱读经文,虽然久居边塞,沾染了胡人的彪悍和残忍,但他久历官场,深谙其中的阴险和黑暗。董卓明里和奸阉来往,暗里却主动投靠大将军,毫无顾忌的表明了自己对权势和财富的渴望,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何颙需要的就是这种老奸巨猾而又利欲熏心的人。但何颙一直没有和董卓接触过,他要和董卓深入谈谈,仔细的了解一下。
何颙为了大汉国的将来,殚精竭虑,而董卓为了自己的将来,何尝不是煞费苦心。
董卓一直和朝中的中官来往密切,这谁都知道,但和中官来往,对董卓来说,只是借此升官的捷径,如果长久下去,对自己的声名没有任何好处,西凉大将前太尉段颎的结局就是自己最好的前车之鉴。董卓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士族官僚的认可,跻身三公之列,但以他的出身和依靠中官晋升的事实,要想得到那些眼告于顶,目空一切的士族支持,几乎不可能。于是李儒告诉他,去投靠大将军吧,以皇后和大将军的势力,完全可以帮助他做上三公之位。
李儒一心要杀奸阉,于公于私,他都希望董卓羽翼丰满之后,转投士族或者大将军,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帮助董卓权倾朝野,然后他就可以借助董卓的力量,为所欲为,以发泄自己心中对朝廷,对皇族,对奸阉的满腔仇恨。
何颙是大汉国有名的党人,他的身份和地位超然,在门阀士族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和举荐,董卓极有可能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如此一来,董卓的仕途前景将大为改观。董卓用尽浑身解数,尽力结交这位名震天下的人物。如果自己成了何颙的朋友,那身份和声名将一跃而起。
当年党锢之祸天子下诏捕杀党人的时候,许多士子以自己榜上无名不是党人而感到羞耻,更有甚者,自己上书告诉天子自己是党人,要求获罪入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前度辽将军皇甫规。皇甫规上书天子,说自己曾经举荐过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是结党营私,而且,自己当年被奸阉陷害的时候,一帮党人纠集太学生们为自己上书请愿,在北宫门外游行闹事。因此,他非要说自己是个党人,要天子以党人之罪给予处置。天子哭笑不得,心想这个老家伙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天子吩咐中官们不要理睬他,随他闹去。皇甫规没有如愿,郁郁寡欢了很久。由此可见当时党人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
任凭董卓如何努力,何颙还是把他当作一件可用的工具,没有自降身份和他以朋友论交。董卓很失望,心里愤懑不平,带着大军西上金城郡平叛去了。
酒泉和张掖的叛乱羌人在武威郡一带大肆掳掠,掌西凉军政大权的董卓不能坐视不理,但要北上武威郡,就要从金城北渡黄河,所以董卓还是打算先到金城郡找韩遂谈谈。他希望王国、韩遂等人不要在他掌管西凉的时候闹事,大家过去都是朋友,又都是西凉人,有什么事好商量,要钱给钱,要粮给粮,不要撕破脸皮非要打个你死我活。现在老边和北宫伯玉都死了,西羌豪雄六月惊雷也死了,叛军既没有后援,也没有实力,打是打不过的,所以,你做你的叛逆,我做我的将军,大家各居一方,相安无事为好。王国和韩遂为图恢复元气,满口答应,各自龟缩于湟中和抱罕一带蓄积力量。
董卓带着大军北渡黄河,到武威郡去了。有人担心王国和韩遂出尔反尔,再次进攻汉阳切断大军的退路或者沿途抢劫大军的粮草辎重。董卓很不屑地说道:“敢惹我?我谅他们也没有这个胆子。”
何颙得到董卓渡过黄河,北上武威郡平叛的消息后,立即启程回洛阳。李儒出城相送,路上,他对何颙说,将来只要大将军需要,董将军一定会鼎力相助。何颙笑而不语。
天子听到何颙说,西疆叛军已经难成气候,只要董将军努力,一两年之内当能彻底平定,不禁大为高兴,吩咐重赏何颙,让他回家歇息。
何颙刚出宫门,就被闻讯赶来的大将军府掾史接走了。
大将军何进亲自站在书房门外迎接。听完袁绍的叙说,何颙坐在席上半天没言语,神情震骇。他万万没想到,一夜之间,京中形势变得这样险恶。
袁绍看他半天不说话,出言相催,立即就被何进摇手打断了,何进说:“本初,你还是让伯求多想想吧。这个时候,容不得再出半分差错。”
何颙趴在地图上看了很长时间,突然问道:“你们说,年初在冀州的时候,李弘对我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将军没有说话,这个时候他无从判断李弘的心思。袁绍捻须沉思,良久说道:“应该是真的。如果他一心为了皇统,就不会放走襄楷。李弘失去了过去的记忆,许多事都不甚明了,除了打仗,别的方面他都非常愚钝,对朝廷事务更是一知半解,从他的内心来说,维护大汉国的疆土和稳定才是他心中的第一要务,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他心里只有大汉国,至于大汉国的天子是谁,他就不关心了,是这样吗?”何颙望着袁绍,问道。
袁绍想想,点头道:“对李弘来说,他更喜欢打仗,更喜欢戍守边疆,对洛阳和朝政,他好象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和退缩。那次,我和曹孟德请他喝酒,他喝多了,说了不少心里话,其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你想想,他从鲜卑国逃到卢龙塞后,就一直在打仗,不停地打仗,他有停下来过吗?他有停下来仔细想想的时间吗?你看看他写的字,如果他有时间练习,会那么难看吗?那次,他说如果不打仗了,他只做两件事,一是拜一个老师学习经文,一是寻找自己的父母亲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还不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权臣,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武夫。”
“另外,他从有记忆开始,耳濡目染的都是鲜卑人的野蛮和凶残,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蛮胡痕迹。想想西凉肃贪的起因,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本性,他是只豹子,他信奉的是自己的武功和实力,而不是什么大王和天子。”
“所以……”袁绍迟疑了一下说道,“他心里应该只有大汉国,而没有大汉国的天子。”
“天子指望把他培养成自己的坚强后盾,以求象过去的武皇帝一样,皇权独揽,为所欲为,但陛下有武皇帝的雄才大略吗?他能犹刃自如地控制李弘吗?天子在玩火*,而皇甫嵩的这个主意根本就是在葬送大汉社稷。为了防止边疆大吏拥兵自重,危害国家,本朝已经多少年没在边陲设过镇北将军了,就是看护南匈奴的度辽将军,也是设设停停,多以护匈奴中郎将代之。而今,天子为了皇权,为了皇统,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违反祖制,重建镇北将军部,实在是令人夷非所思。”
何颙看看忧心忡忡的袁绍,再次问道:“本初,你肯定是这样?”
“只要战事不停,李弘就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袁绍说道,“伯求兄,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该当机立断的时候还是要当机立断。”
袁绍很着急。天子利用北疆叛乱四起之际,重用李弘,征召宗室为卿加固皇权,其目的就是为了独揽皇权,而独揽皇权的目的还是为了皇统。一旦大将军倾覆,追随大将军左右的门生子弟,士族官僚势必无一幸免。但何颙却不这么想,皇甫嵩的这个主意虽然非常冒险,但有一箭双雕之意,正和自己心意。他一再询问袁绍,只是想肯定一下,袁绍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以皇甫嵩的学识敢提此议,必定有他独到的眼光,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李弘成为祸乱社稷的根源,如果真如大家所担心的那样,他皇甫嵩不就成了大汉国的千古罪人。皇甫嵩一定知道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不是就是袁绍所说呢?
李弘不过是两虎相争的一个重饵,如果一虎死,一虎伤,抛去李弘可能产生的危险,那天子不就可以如愿所偿了。自己何尝不也是如愿所偿。何颙暗暗钦佩皇甫嵩,摇头感叹,不愧是兵法大家,兵不血刃,就能解决几十年的难题。
“冀州之行,李弘对我所说的话也算是对大将军的一个承诺。”何颙面对大将军何进,缓缓说道,“大人和镇北将军在某些事情上是有默契的,缺少的只是一个沟通之人。”
何进平静的面色上顿时露出一丝笑容。
“伯求的想法总是出人意料。”何进赞道,“那你说,谁合适?”
“老大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忠心为国,朝野上下无不敬慕。昔日,他在并州为官,对御敌强边很有心得,其所著《御边论》名扬海内。而李弘年初回京,还专门为御边一事登门拜访过老大人。老大人似乎很喜欢他,对他颇为欣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