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这几天,王承裕摸底工作已经结束。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第一批接收的人员,高达13万人。远超出张昭估计的千人。
张昭其实在组建“国企”为这次废除卫所所产生的“失业”军户兜底。
别看张昭、王承裕在奏章里写的吓人,要求建设商行自负盈亏。但是,镇远侯和张昭关系比较近,自然清楚建设商行的第一笔业务早就接洽好。
王武坐在马背上,扎着腰带,显得英武,道:“镇远侯府的顾新未必管得来这些人。咱们不可能永远都管着建设商行有活干。”
张昭摆摆手,“不说这个。”
他废除卫所,在勋贵中很得罪了一批人。镇远侯支持他,想要安排下其嫡子,情有可原。用不用再说,不必说镇远侯的怪话。
张昭带着亲卫一路回到新军营中,刚到,长随丁赞就来禀报:“少爷,李子远相公在营外求见。”
“李阁老有什么事吗”
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
李幽,表字子远。时年二十四岁,在顺天府府学中读书。担任着张昭和李东阳之间的沟通桥梁。
张昭治军严谨,没有让李幽进新军营。在营中巡视一圈,和吴臣、林文宁、孙启栋等军中将校交流情况,然后,在新军营外的小镇中和李幽见面。
京营的驻兵营地位于京城北十里。新军营当初不受重视,被分配在营地的最西端。
这一年来,新军营不断的发展,不仅仅是士卒增多,更重要的是从兵部要来了大批火器制造工匠,锻造燧发枪。
因而,营地早就开始扩张。修建工厂、兵营、家属宿舍区、学校、训练场等等。
主要是向北,向西,向南圈地,然后营建。其实张昭新划去的三千亩荒地,距离新军营的驻地就不远。只有不到一里路。
新军营向南建设有一个约500人的家属宿舍区。这是最早一批到新军卫的工匠的住所,逐步扩建而成。这批工匠们的待遇自不必说,家属们每日都要消费大量的物资。
在家属区五百米处,正好是一处交通要道,慢慢的行成一个小镇,名叫:新军集。
傍晚的夕阳在天际燃烧得通红。就仿佛如今京中如火如荼展开的废除卫所试点工作。
张昭在一间茶铺外招待着李幽,“目前王老大人在国子监毕业生中和吏部等着选官的人中抽调了一批人手,官吏约八十人,在朝阳门外设衙。
叫做试行改革卫所司。
将卫所土地核查,和人口核查一起进行。优先登记、更改军户的户籍。和顺天府诸县的官吏一起编造成册。土地赎买,这一块可以稍稍推迟。”
李幽有段时间和张昭没见面。他的形象倒是打理过,奈何自身条件不佳,看起来还是有些獐头鼠目。
李幽喝着粗茶,看着新军集中来来往往的百姓,微微一笑,道:“子尚兄,你何必诳我王老大人就算想推动赎买土地之事,恐怕也难。就我所知,京中大量的权贵涉足其中。
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三家都在其中。这是国朝最顶尖的一批勋贵。而且,寿龄侯张鹤龄、长宁伯周彧也都卷在其中。你想收钱,可不容易。
寿龄侯生性吝啬,试行改革卫所司敢去收他的银子,他必然会去宫中闹腾。”
李幽之前和张昭有心结。这段时间他担任沟通的桥梁,和张昭接触几次,那根刺淡去很多。主要是,张昭卖李教谕的人情,拉了他一把。他心中感恩。
所以,此时他直接把话说透。
张昭就笑,道:“李子远还是那个李子远啊”
李幽这个人,性情狷狂。他第一次见李幽时,李幽就是一边喷人,一边端着酒杯,仰着脖子猛灌美酒。
此时李幽这样说话,倒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其一贯说话的方式。甚至反而可以说,这是其亲近的一种表态。若是心里提防,李幽焉敢如此
李幽说的事,他当然知道。他的老泰山王承裕最近没少为此事发愁:寿龄侯就是个搅屎棍啊
李幽听的出张昭话里敲打的意思,配合的收敛起脾气,压低声音道:“子尚兄,你考虑不考虑杀鸡儆猴都察院江西道御史吕纪先就是很好的一只鸡。”
他没有详细的说明,但他相信张昭听的懂。
吕纪先阻扰废除卫所试点失败,声望大跌。而且和他搅合在一起的勋贵都放弃他。失败者没有人权。
张昭也有足够的理由整治他。怎么,当今天子面前的红人,国朝的名将就随便你骂吗不付出点代价
这可以通过李阁老去操作。
张昭悠然的一笑,喝着茶铺里的茶水,道:“这没有必要。反对者,什么时候都有。我难道能一个个的去打倒专心做事就好。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个吕纪先只是利益集团推出来的代言人而已,他打掉一个,将来还有另外一个。譬如现在张鹤龄就被推出来。
他的眼光不能那么肤浅,只关注到个体身上,而是要考虑如何肢解、消灭旧有利益集团。这样才能成功。
李幽一愣,他没想到张昭给出这么个答案。这和他设想的完全不符啊
张昭的性格不是有仇必报吗
张昭笑笑,他内心里对李幽并不是特别信任,进入正题道:“阁老让你来传什么话”
李幽回过神,说道:“阁老着我问你,税务使的人选可曾考虑好”
张昭沉吟着道:“阁老中意哪个人选”
李幽也不隐瞒,透漏道:“户部郎中徐贵。”徐郎中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和李阁老走动的很紧密。算是他夹袋里的人。唯一的问题是,徐郎中曾在弘治十三年把张昭坑惨了。
张昭奇怪的道:“徐郎中才只是正五品。担任正三品的税务使有点难吧”
李幽解释道:“朝廷现在是试行互市。只开榆林和宣府两个点。李阁老的意思是先让徐郎中升一格,以正四品的税务司副使的身份主持此事。”
这他娘的还能这么操作李大佬玩的真是溜啊
至于说徐郎中如何由正五品升正四品,这就是京官的优势。京官正五品,外放一个宣府的正四品有问题完全没问题。
张昭道:“我没有意见。新军卫最近正在开采铁矿。我希望兵部分一半冶炼矿石的工匠给我,还有剩余的全部火器制造工匠。以后兵部的火器由我提供。”
李幽想一想,道:“我会回去和阁老说明。问题不大。”一个主导互市贸易的税务司副使换一堆工匠,这谁不会算账
张昭笑道:“说起来,我倒是忘了问,兵部尚书的人选定了吗”
张昭固然是宠臣,且把手伸到边境贸易上,但他在朝堂上的职业定位还是个武将。六部这种大佬级别的人事,内阁和天子不可能去问他的意见。
原兵部尚书马文升升任吏部尚书后,这个位置便空着的。暂时由左侍郎熊绣署理。
李幽倒是知道些内幕,道:“李阁老中意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刘大夏。此事很有可能会在最近定下来。”
张昭和李幽谈完,目送他离开。自有长随和茶铺会账。张昭翻身上马,望家中而去,心中有些感慨。
弘治十三年,徐郎中一句话就让他从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辍学”。现在,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徐郎中的仕途。
这要在玄幻小说里,他都可以吼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不过,他和徐郎中的恩怨已经了结。他没那么大的杀气。当时站在徐郎中的立场,也不能说他做错了。
当然,他心里还是可以有些得意的。奋斗两年,他总算不是草民了
而刘大夏的到来,是一个变数。张昭对这位弘治名臣的印象很不好。据说,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就是他烧的。此人是否会给废除卫所改革造成困扰呢
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
张昭和李东阳完成“勾兑”后,结果很快就出来。
张昭用密折上奏,报出他中意的税务使人选。李阁老在御前议事时帮他说了话。
四月十六日朝廷的批复下发:户部郎中(正五品)徐贯出任税务司副使(正四品)。张昭则是如愿拿到兵部所有的火器制造工匠,以及几十名冶炼铁矿的工匠。
兵部仅有的技术家底,基本都被张昭掏空。
至此,明朝的火器制造,全部掌握在张昭手中。以后京营、边军的火器供应就得找张昭。
当然,西北王家还有一家能生产燧发枪的兵工厂。其主要供应西北军镇和地方上缙绅、堡寨的需求。
十八日上午,董朗从天津卫赶回到京师。张昭直接带他到新军营后占地几十亩的新建火器工厂中。
几经整合,新军营中拥有近两千名火器工匠,正在打造着燧发枪,还有其他火器。
而火器工厂隔壁的铁矿冶炼工厂中,二十多名冶炼的工匠正带着学徒、工人在搭建炼钢的炉子。一批铁矿石和煤炭随意的堆在空地中。
见张昭带着亲随进来,众工匠纷纷看过来,放下手头的活,站直身体低着头。
这年头,工匠拥有核心技术不假,但是要说能在张昭这个军中大佬面前硬气,那是不存在的。
为首的工匠,也是这批工匠的管事,加有一个从九品的官职,小跑着过来,“参见伯爷…”
张昭做个手势,截住管事工匠的话,道:“你们忙你们的。我就是过来看看。”
将此人打发走,张昭指着正在劳作的工匠们,微笑着道:“元明,工匠就在这里。你能忽悠多少人去永平府,全看你的本事。
我回头啊,还要和新任的刘兵部打口水官司。打造兵器的铁料,兵部承担一半,我这里承担一半。最终,还是让朝廷的铁矿直接到我这里最合适。”
董朗这段时间忙的整个人都瘦下来,小肚子都没了,圆脸也变瘦。见张昭已经搞定最难的技术部门,心中松口气,笑道:“嗨,亏我回京的路上还发愁。子尚你这里都准备好。
朝廷给工匠的待遇不行。不过,你肯定是按照新军营的规矩来补贴的。但是,架不住国泰商行财大气粗啊!我全部挖走肯定不行。
就先挖五个走吧,把架子搭起来。反正我那里暂时只是冶炼出能制造铁锅、农具的铁块就行。”
董朗之前在管知行商行二锅头的生意,被张昭调任国泰商行大掌柜(总经理)接替陈康。经过这一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不少。兼之张昭回京封爵后吩咐过,还是表字相称。他心里敬重张昭是一回事,在张昭面前,确实是收放自如。
唯唯诺诺,也干不好国泰商行的工作。这次去永平府买矿,更是洗去他身上的几分浮躁。
张昭就笑,“行啊。我已经派人摸过底。很有几个工匠不愿意把手里的技术交出来。你忽悠几个走。我这里要用来做技术研发基地。现在的冶炼水准太低,练不出好钢。满足不了建筑、工具、铺设铁轨的需求。”
在冷兵器时代,经历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发展。明朝就位于铁器时代。冶炼出的冷兵器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保证。所以,铁块向来是禁止向草原交易的。
当年一汉当五胡,汉朝的冶炼工业功不可没啊!汉军的武备水平明显高于诸胡。
而在排枪战术时代,铁器的主要用途便不是在冷兵器制造上。而是转化为制造枪、炮。剩下的能用钢铁增加国力的便是铁轨。
欧洲诸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几十年内,钢铁产量其实并没有立即爆发,而是慢慢增长。直到钢铁战舰、飞机、坦克的出现,钢铁产量才爆发。
张昭搞钢铁工业,先倒不急着上量,满足制造枪、火炮的需求后,他准备上铁轨。
蒸汽机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搞的出来的。马拉火车是一个选项。即便是马拉的火车,其运输量、速度也不是现在的官道和水路能比的。
董朗笑着应下来,“行啊。”
说着话,张昭带着董朗、王武、庞泰几人离开冶炼工厂,往新军营初级学堂而去。
张昭这段时间在新军营中,除开练兵,就是在关注教育。
初级学堂成立的初衷,本意是让火器工匠们的子弟有书读,技术能够传承下来,让新军营的军官得到补充。
现在,到处都在差识字的学徒。
张昭已经在考虑将新军营初级学堂设定为小学,扩大招生范围,降低招收学生的年龄。再增设两所中学。其一为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学徒。其二为军官学校。
但是,他现在缺少老师、资金。特别是资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得等国泰商行壮大后反哺啊!
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归新军营。
…
…
中午请董朗在家中吃了顿酒,张昭和他谈了谈钢铁产业的前景。国泰商行下属的冶铁公司,早期只做铁锅、农具这些活儿。之后,要承担冶炼钢铁的任务。
张昭指的是真正的钢铁,而非目前这种熟铁(低碳钢)。
董朗看到技术人员,心里有底,至于怎么忽悠技术工匠到永平府,这是接下来几天的事。他心中的大事去掉,心情舒畅。拜别张昭后,回青龙镇看他二嫂。
青龙镇里的董氏家族内部早就完成清洗和权力转移。董叙、董朗父子掌控着董家的前途。而原来的族长董鼎等人被边缘化。这两年董氏商行也赚了不少钱。
董朗的父亲董叙,就在帮知行商行打理着白酒生意。董家子弟、账房、伙计大都都投身到这个行业中。他们原来的布匹、煤窑等产业也壮大不少。
主要是张昭这块牌子好用。当然,董叙还是很明白的,不敢搞兼并、谋人家产的事。所以,他们的其他产业只是壮大,而不是膨胀起来成为大商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张昭所厌弃、打击的董鼎等人日子自然很难过。
董朗的二嫂李娘子,之前和他定过婚,然后退婚,嫁给其堂兄。董朗此时已经成亲,妻子是京郊的一个大户人家、缙绅。但他始终难忘初恋。
最近他堂兄和二嫂关系不佳。
张昭并不知道董朗的私事,送走董朗后,在书房里整理他的思路。
如何引导明朝改革,这是一个大课题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