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来一碗卤煮、一碗豆泡汤,一碗面茶。再来几笼包子、烧饼来半斤。”

    余夫子熟门熟路的点着早餐,和李梦阳、方珍两人一起坐到酒楼的大堂中。

    这家名叫“望海楼”的酒楼,不仅经营中餐、晚餐。早餐也做。

    李梦阳时年三十一岁,在三人中算小子辈,但他却是《文学报》的主编。这时,乐呵呵的夹起汤包,慢条斯理的吃起来。报社通常在早上并不忙。

    他为办报,连户部点卯都懒得去。不过,鉴于他在士林上的声望,户部堂官侣钟也没管他。

    自六月中旬,朝廷开报禁之后。京中在极短的时间内新增了十一家报社。如今,加上真理报、论道报两家前辈,十三家报纸的报馆全部都在报社镇中。

    为此,报社镇的人流,新建的屋舍、厂房都在增多。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此时:整天街上来吃早餐的食客极多。

    南北走向的报社镇其繁华在向外延扩张。由一条街道,扩充为两条街道。

    文学报的报馆位于报社镇的南端。从那里出去,恰好可以顺着拐到南城外的法华寺一带。

    文人墨客都爱去那里啊!法华寺那一带的姑娘和教发司的姑娘各具风情。

    如今京师这里越发的繁华。夜生活丰富。城外没有宵禁,反而更受一些人的喜爱。

    五十多岁的方珍穿着洗的干净的蓝色文士长衫,头戴四方平定巾,环顾四周,忍不住微微感慨道:“报社镇是愈发的兴盛啊!望海楼早餐生意便如此之好。”

    余夫子吃着面茶,带着一种参与在时代洪流中的兴奋感,道:“连器,报业兴盛正是言路大开的表现啊!你我亦能藉此发挥余热啊!正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吾辈报业人之心愿。”

    方珍,表字连器。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话出自真理报张昭的某篇文章。如今流传的非常广。

    李梦阳笑一笑,喝着豆泡汤,说道:“这两天京中还在热议朝廷要剿灭朵颜三卫的国策。在下其实颇为不懂,且不说能不能剿灭朵颜三卫,这策略为何要公开呢”

    李梦阳是弘治六年的进士。因弹劾寿龄侯张鹤龄,成功“作死”一次,不久前才返回京中。他于文学上颇有见地,但在政治、军事上等同于小白。

    余夫子宦海多年,摇头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新军营要击败朵颜三卫不难,但是想要剿灭基本不可能。新军营名传天下。现在谁会把骑兵往他们枪阵上撞

    而且,故大宁都司之地易攻难守。大明打下来容易,却很难占据下来。否则当年宣宗皇帝何以宣示天威之后,仍许朵颜三卫占据此地”

    史载:初,大宁之弃,以其地畀朵颜、福馀、泰宁三卫,盖兀良哈归附者也。未几,遂不靖。宣宗尝因田猎,亲率师败之,自是畏服。故喜峰、密云止设都指挥镇守。

    余夫子接着,不屑的道:“由此可见,张昭是在虚张声势。他能总督三镇军事,关键是因为他承诺给朝廷新增二十万户在籍百姓。

    他想要借朵颜三卫捞取军功,再获封赏。但想要通过移民辽东积蓄钱粮北攻朵颜三卫,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去。”

    李梦阳一脸的恍然,拱手道:“余前辈高见。”

    余夫子微微一笑。神情略微自得。

    …

    方珍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心情




第三百七十七章 开平中屯卫见闻
    张昭和王承裕两人并没有沿运河到天津卫,而是直接从通州往东而来,直达开平中屯卫。

    开平中屯卫,就是日后的唐山。

    后世这里可是全国闻名的钢铁、煤炭产地。是工业重镇。然而,张昭从马车上下来,在黄土碾成的官道两侧,眼中一片荒凉的景色。只有稀稀朗朗的一些屋舍。

    这令张昭带来的队伍颇为显眼。

    王承裕一行轻车简从。他就把试行改革卫所司的官吏带了二十人过来。回头把永平府的卫所跑遍,就可以和当地的府县对接,把军户全部转为民户。

    而张昭就夸张得多。他带着新军的一个营。他本身的警卫连之外,还抽调一团吴臣麾下一个连队,全是韦州大战的老兵。外加韩瓒的骑兵连。后勤军队两个排。

    身边兵力总计500人。

    布满车辙的黄土路官道上旌旗招展。队列整齐的火铳兵们、板车、马队列队而行。

    “子尚,日头正烈。我们先到卫所休息下吧。”董朗带着副手们在官道边等着。还有开平中屯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们。这时,上前来说道。

    张昭道:“行啊。”对众人微微点点头。

    开平中屯卫的卫所就在距离官道不远处的小镇子中。镇中的道路上到处是煤渣。这是一处依托着煤炭和铁矿发展的小镇。

    小镇中的军户们都被动员出来迎接京中“大人物”。将近一千名军户拥挤在小镇口的道路上。为首的是几个老者,他们身后是面黄肌瘦的军户们。

    他们的年龄从十岁左右的萝卜丁到四十多岁满脸麻木的中年汉子。各自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衫,如同难民。

    张昭骑在马上,清楚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裤子在上午十时许旷野的秋风中被吹开,屁股上的洞怎么都遮不住。小男孩的脸燥的通红。但不敢跑开。

    张昭对他点点头,径直带着队伍走过去。他没有下马。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做出来,比他此时去空口白话的安慰小男孩更好。

    …

    …

    开平中屯卫里的物资还比不上张昭的辎重营。

    简单的听过卫所的情况,吃过午饭后,张昭将曹指挥使和他的下属们都打发走。和王承裕、董朗到旷野里新军营的营寨中说话。

    张昭想起进镇时衣不遮体的小男孩,感慨的道:“开平中屯卫这里还是穷啊!连衣服都不够。我回头写封信回京,京中的纺织厂这个月一定要投产。”

    王承裕点点头,叹道:“所以,老夫从不后悔废除卫所。接下来,能把全国的卫所废除掉,我就算功德圆满,可以回三原教授弟子读书。”

    张昭问董朗,“元明,你没想着从京中调一批水泥过来建造房屋,改善下这个小镇的居住环境”

    董朗心中一紧。他和张昭相识于微末中,而且张昭委他以重任。但此时张昭什么地位、身份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征虏前将军,总督辽东、蓟州、宣府三镇军事。

    他坐在张昭面前,很难不产生压力啊!

    这时,连忙解释道:“子尚,我平时都在滦州城那边的钢铁厂。这边的铁矿都是交给下面的人管理。这里的矿工都在矿上住着。我回头就去办。”

    张昭只是随口问一句,没想到董朗反应这么大。

    他其实是想着后世唐山为重镇,人口肯定不下几百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
    张昭给王承裕喊回来,苦笑一声。今天不说点东西估计老泰山是不会放他走,道:“泰山大人,我在天子面前的承诺是不费朝廷的钱粮。但我没打算通过屯田去积攒。”

    那是扯谈和糊弄朝堂上反对者的话。否则,这个国策那里那么容易通过

    正是因为刘大夏等人以为他最少要三到五年才能发起对朵颜三卫的进攻,才肯通过。

    朝廷之中,不愿意打仗的文臣一大把。当然,国库里没钱粮确实也打不起。

    王承裕一拍桌子,来了兴趣,笑道:“我就说。那你准备怎么筹措钱粮”

    张昭吐出两个字,“海贸。”

    屯毛的田。靠屯田的税收,他何年何月才能积攒到北上剿灭朵颜三卫的钱粮

    张昭这两个字是两层意思。第一,通过海贸赚钱。第二,通过海贸运粮来永平府这里。

    这两层意思,不管那一层,都是可以做,但绝对不能说。

    目前,明朝还处在明面上禁海的状态。但是东南沿海的海贸生意红火的如同金银在流淌。张昭没打算去那边搀和一手。但是在天津卫搞码头,往高丽、东瀛去做生意,一样利润丰厚。

    另外,大连、秦皇岛,这都是很优质的港口啊!都在他目前的管辖范围内。

    至于说张昭卖什么。

    国泰商行的核心产品还是有不少的。玻璃、美酒、刀剑、布匹。再加上国内常见出口品:丝绸、瓷器。去高丽、东瀛可以换回药材、金银等物。

    王承裕一代名儒,智商是不差的,当即就领悟过来,恍然的道:“怪不得。”

    张昭道:“泰山大人,不是我不肯说,而是说不得。钱粮到位之后,如何解决朵颜三卫。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我们要将永平府这里打造成反击的基地。”

    …

    打开明王朝的地图就可以发现,朵颜三卫占据着大宁都司旧地,在秦汉时设置的是辽西郡。

    即今承德、赤峰、朝阳、阜新、通辽这几市的区域。

    在地形图上看,就是明长城和大兴安岭之间夹着的这片区域。这里最主要的河流就是辽河。

    所以,此时弘治十五年,明王朝和朵颜三卫分别对应着的主要边关隘口分别蓟州镇的“古北口”,同样属于蓟州镇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永平府的“喜峰口”。

    这两个关口是不是很熟悉明末之时,满清常常从这里入关抢掠啊!因为可以绕过防守严密的辽锦防线。

    而张昭的想法就是要从喜峰口北上,顺着洪武年间运粮到大宁城的路线出塞。

    这里出塞对着的是朵颜卫的地盘。

    因辽河河套一带地形复杂。属于朵颜三卫的泰宁卫、福余卫并没有贴近明长城,而是在松嫩平原中放牧。即今赤峰、通辽、白城一线。

    前文说过辽东都司的范围,大致是今辽东省。所以远在松花江边上的福余卫要抢掠的话,都是进来抢女真人。

    而在通辽附近的泰宁卫就会顺着松嫩平原过来,往铁岭、沈阳方向攻击。这里属于辽河平原。明王朝在这里修建了长城。

    所以,整个蓟州镇和辽东镇的地形决定的,张昭会把反击基地放在永平府,准备从喜峰口出塞。

    如果从铁岭卫,沈阳中卫出塞,补给线拉得太长。距离京师和港口太远啊。要知道边镇苦寒,根本无法为大军提供补给。现在还是手工业时代。

    辽东镇日后会是重工业基地。但在这个时候,矿产资源又不能拿来吃,铁路又没修建,农业开发又不够。

    张昭需要先把辽东这边的经济、人口提起来。通过屯田、开垦实现粮食上的自足,才



第三百七十九章 难堪大用
    王承裕当天下午就带着试行改革卫所司的官吏二十人往永平府城而去。

    说是官吏二十人,其实是一名副使,十九名吏员。

    试行改革卫所司仿照的是市舶提举司的架构。设正使一人,副使两人,吏目一人。

    副使姓李,从七品,由吏部选官而来。吏员基本都是王承裕在国子监中招募的毕业监生。

    毕业监生们虽然具备会试资格,但如今不是国朝初年,监生们的水平在会试中根本不够看。监生们是奔着毕业监生可以做官这个资格来的。

    但是,在大明朝想要做官,需要到吏部选官。就算是进士们都是这个待遇。而没门路,选个毛线。

    是以,每年大批的毕业监生被充实到朝廷各衙门中打杂。监生最“热门”的去处便是行人司。主要任务是陪着朝廷命官出差,又苦又累。监生大概是大明官场上最苦逼的品种。

    试行改革卫所司虽然苦,且是一个临时机构。但还是吸引到大批的毕业监生前来效力。

    …

    张昭在视察过唐山境内的铁矿和煤矿之后,于第二天清晨带着他的卫队离开开平中屯卫,往北向喜峰口而去。

    蓟州镇总兵驻扎在三屯营,距离喜峰口数十里。三屯营在他这一路过去的行程中。

    董朗和几名铁矿上的管事,还有开平中屯卫的曹指挥使、指挥使同知、佥事等人在官道边相送。

    铁矿的价值自不必说。能在开平中屯卫这里占一座矿山的主儿,最少是永平府当地缙绅。

    而这里荒凉,东家们肯定都不在。也赶不及。只能是这些管事们来送张昭。

    “走吧。”

    董朗和得力的助手,老步打一声招呼,往自家的矿山而去。

    老步三十三岁的年纪,皮肤粗糙,看着像块黑炭一样。他是董朗从京西煤窑中招募来的管事。拥有丰富的管人经验。

    走在已经被矿车碾压的面目全非的黄土官道上,老步看看后面不远处说笑的几家铁矿的管事,低声道:“掌柜的,咱们的铁矿储量太小,在这里不占优势,你有没有向张伯爷提出来,把他们这几家的矿山给吃掉”

    董朗微微一笑,“老步,这事我心里有数。”

    董朗这边在说话时,曹指挥使和几名同僚一起回到卫所小镇中。镇子口一些没有去种地、衣不遮体的老人、小孩看着他们。眼中带着希望。

    昨天下午,京中来的大人物派亲卫一家一户发了一斤粟米。

    曹指挥使挥手驱散道:“都散了,散了。张大帅走了。”

    看着卫所中老弱失望的表情,跟在曹指挥使的刘同知嘿嘿一笑,这才对吗搞的好像来了个救星似的。和同僚说道:“张大帅过来视察,只说要把咱们开平中屯卫建设成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却丝毫不提废除卫所的方案。”

    “就是啊。谁知道他怎么想的关于土地的事情,一句话都不给。”

    “要是像顺天府、天津卫那样,允许我们赎买土地就好了。像宁夏镇那样把土地收回去,允许入股也行。就怕像平凉府那样直接分土地就完蛋。”

    这些卫所的“大人物”议论着走进小镇中那象征着权力的卫指挥使府中时,镇口的老人、小孩们那希望的眼神,如同星星之火,慢慢的熄灭。

    京师来的张大帅给他们留下吃一两天饱饭的希望,又这样没有任何改变的离开。

    但,真的如此吗
1...14614714814915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