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美食镇管委会承担着美食镇的各种官方上的功能:收税、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等。
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美食镇中的三层水泥“凹”形行政大楼中值班。
张昭这里派人过去,很快就把下水道管网的图纸送过来。
任何一座城市在修建之初都要设计排水渠。这种沟渠,有的是阴沟,有的是地下水道。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下雨时排水,防止城市内涝。
中国的城市建筑艺术自然是称雄当代。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大巴黎是欧洲著名的城市,但常年臭烘烘的。而中国在宋朝时的城市建设,就能抵御内涝。
北宋京师汴京因为地下水道修建的非常宽敞、发达,成为死囚和罪犯们的乐园。
而今美食镇现在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张昭让人设计的美食镇地下水道,同样是四通八达,最终通向河道。因为下水道不仅仅是排掉雨水,还要排掉城市中的生活废水。现代社会这部分基本也都是直接排到河流中。
而大便小便这种生活污水,和地下水道是管网是要分开的。中国古代普通的做法是“倒马桶”。城市里有专门的掏粪工人。
德国人当年在青岛修建的排水系统,被人吹爆,据闻设计的非常合理且耐用。
但是,这个排水系统却没有废水、污水分离。一到下雨天,德国租界没问题,中国人居住的地区就是各种污秽之物,臭不可闻。这一点,却没多少人去提。
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抹掉了国家在德国人的管网之上做的工作。认为城市防涝工作做的好,都是德国人的工程技术的体现。
…
张昭在美食镇的排污系统设计时,提出用铁管将其排到指定地点。目前美食镇就是这样的布局。那些新建的水泥筒子楼中,都是如此建造的。
回头他在京西北郊的新府邸也将采取这个设计。
图纸拿来,张昭也不参与,王武、于永、钱宁三人一商量,立即分头去堵下水道的出口,同时选调精干的好手,就由这个小院背后二十米处的排水口进入其中营救。
张昭这里发动时,住在南城的镇远侯府被惊动。
入秋以来,镇远侯顾溥的身体越来越不行。府里的事务尽数交给长子顾士隆照料。晚上八点多,还未到九点。作为权贵之家,此时自然还未入睡。
顾溥为人清慎守法,居官三十余年,家无私藏。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死后连棺材都置办不起。最终是英国公张懋帮他入殓。
现在镇远侯府的情况自然要很多。顾新跟着张昭做事,执掌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简称:基建商行。又投资美食镇,大把的银子赚回来,弥补府中的亏空。
涉及到张昭的事,顾士隆不敢掉以轻心,把弟弟顾新喊住,问道:“怎么回事”
顾新苦笑道:“大哥,这会我也不清楚。听说是新军营初级学堂的一个女学生被人掳走,张伯爷怒发冲冠。”
顾士隆就笑,“呵呵。”一副我懂的表情。
在京中的勋贵子弟当中,平江伯府的庶女陈夕凤的美貌可谓大名鼎鼎。多少人思而不得啊。
庶女肯定是不可能作为妻子的。前些年平江伯府兴盛时,自然有人愿意娶她。只是随后平江伯府没落,亲事都停掉。而娶妾的话,平江伯府没有必要这样讨好他们。
却不想,陈夕凤最终被张昭纳入房中,而且还陪嫁了一个堂妹,一个表妹,着实令人羡慕难言。张昭自然也是被传为“极其风流”。
顾新知道他大哥在想什么,摇摇头,“大哥,没这么简单的。”今天的阵势搞的有点大啊。说着,出门往美食镇而去。
…
…
美食镇的地下水道中,江大哥带着两名小弟疯狂的跑着。手底下的五六名女子自然全部都丢下。命都保不住,还要“银子”干什么
刚刚大伟冲出一个出口,被等候在那里的锦衣卫抓住。他们赶紧逃窜。
“大哥,这边,往这边,我记得有一个出口。”
听着身后遥遥传来的脚步声,江大哥大口喘气,往漆黑的下水道左边的通道跑去。
拐角处,一只大手忽而伸出来,伸手一带,一膝盖顶上去。
凄厉的惨叫声顿时响彻在下水道中。
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
张昭没有回真理报社,在知行酒楼接到闻讯赶来的陈夕凤。美食镇这里闹的鸡飞狗跳,自然会有人去通知她。
然后,在官道上略微等一等,和出来的王小娘子三人汇合,带着美妾们一起回府中。
回去的路上,马车中的气氛充满着喜悦。张静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被救回来,这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少爷,你真了不起。”
陈夕凤身边的俏丫鬟柳二姐忍不住心里激荡的情绪,壮着胆子夸奖道。漂亮的美眸崇敬的看着张昭。月光从玻璃窗落到车厢里,映在他的脸上,公子如玉。
张昭坐在马车中,略微有一点失神,微笑着对她点点头。
他没有矫情的认为现在欢快的气氛不好。张静人都解决出来,今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不去报社镇,是不想她父母感激他。受之有愧啊!
整件事对于他而言并未结束。他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
…
报社镇真理报社中,张静换过衣服,在同学高一典的陪伴下见到父母,亲朋好友。
一群人抱头痛哭。
这短短几个小时,要不是张伯爷亲自出手,搞不好就是天人永隔啊。
“得亏张伯爷啊!”
新军营的家属们纷纷感慨着。凝聚力在无声中加强。
谢浚、姜承业、赵统几名张静的同学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有一种难言的感慨。狗日的高一典还扶着小静啊。
张静在新军营初级学堂中四五百人中追求者众多。她时年十五岁,已经可以谈婚论嫁了。赵统后天就要和她一起去辽东。谁料到横刺里杀出个程咬金来
至于,张静在今晚中所受到伤害,她被人贩子掳走,只怕不再是冰清玉洁。有的人在意这事,有的人却希望呵护她,让她忘记这意外的、一切的伤痛。
小院里,众人喜极而泣时,真理报社中,数百人拥堵在大院中感叹着。
“可算是把人救回来。张伯爷这权势…啧啧,连锦衣卫都听他驱使。”
“呵呵。之前张静的家人来王氏酒馆问,问出来了吗不非得锦衣卫的校尉来吓唬,你们肯提供线索”
“这话说的是。就是这张编辑以后的日子怎么办会不会有人娶她名节败坏,娶进来有辱门风啊。”
“听说这次一同的救出来的还有五名女子。这些拐子可恶啊,毁人一生。张伯爷真是硬气啊,在美食镇中当众杖毙。也算是对这些人渣的一次震慑。”
“张伯爷能救这一次,还能救一世吗散了,散了吧。”
夜色中,围在真理报社附近的“吃瓜”人群逐渐的散去。报社镇本就是全京师各种消息流通最密集的地方。
张静被绑架、又被救出,再到人贩子被打死的一幕幕,在明天肯定会传遍整个京师。很多小报都指望着这种猎奇的新闻吃饭。
真理报社的后门,王掌柜把“书信”、银子,分别交给那五个女孩,安排人送她们回家。幸好都是宛平、大兴两县人氏。
书信,是真理报社给的感谢信,大致就是说招募女工,让她们加班了几天,写信特意表示感谢。并加盖真理报社的印鉴。几钱银子是她们的薪酬。
这是为她们这几日消失准备的“理由”。
“唉…”王掌柜轻轻的叹口气,自家少爷确实思绪缜密。但这个世道啊,希望布置的能有用吧。而更大的难题,是报社中那个小娘子。她的名字被透出去。这麻烦的很。得尽快派她去辽东,并改名躲避这次风波。
王掌柜关上报社的后门。
月影洒落在报社镇中的屋舍、庭院里。突然因为人贩子闹出来的一场风波就此结束。或许明日会有一些猎奇的新闻,但都只是这座城市里的日常。
就
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昭的提议
“乞骸骨”,就是申请退休的意思。
但是,在大明朝,“乞骸骨”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向皇帝申请退休的意思。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政治含义。
比如,大明朝的阁老、重臣们在遭受到言官们的弹劾之后,需要顿首免冠,向天子请求“乞骸骨”,以示绝无眷恋权位的心思。而正常的操作是,天子通常会当场挽留。
那么,弹劾阁老、重臣的言官们就得被斥退。言官们的攻讦是不是就被化解
有明一代,文臣们向皇帝请辞,称病求去是家常便饭。
比如,今年以来李东阳就一直以身体不适向弘治皇帝“乞骸骨”。但是弘治皇帝不批准。
再比如:刘大夏在上任兵部尚书之初,同样屡次推辞,不肯上任。如此再三,最终才接任兵部尚书。
这并非说大明的文臣们都高风亮节,有官不当。那是扯淡。“乞骸骨”,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刘大夏三朝老臣,负天下名臣之望,六十六的朝廷重臣,他和张昭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年轻在御前“吵架”,传出去,损害的是谁的名声
闻者八成会笑刘大夏。
所以,刘兵部根本不和张昭废话,直接上“终究手段”,乞骸骨。
在御前的政z斗争,不管是何种手段:什么言语上下套埋坑,搞黑材料,群起而攻之,这种种戏法,都没有“乞骸骨”来的直接!
这是直接比拼双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俗称的:圣眷。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路子。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荣辱。
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此刻,西暖阁中的庙堂诸公们都是在各种政z风波中的胜利者和幸存者,见惯各种套路。这种直接、强硬的手段,真是让吃瓜的他们喜闻乐见啊!刘东山名不虚传。
刘大夏搞出这么一手来,局势立即转变。谢迁迈出的半只脚就收回去。
李东阳则是满脸的苦笑。一个是和他私交极好的同年、同乡,一个是他支持、提携起来的新秀,而且还是在军中。他该支持谁
首辅刘健紧锁着眉头。
弘治皇帝被刘大夏“抛”到风暴的正中心,头疼又无奈,温言道:“朕不许。刘尚书先起来。”再训斥道:“张昭,不可再对诸公无理。就是论事,说你具体的措施。”
弘治皇帝选择了“和稀泥”。他既要依赖刘大夏执行政务,又要依赖张昭处理军务。
刘大夏当然没指望一次“乞骸骨”就把张昭给拼掉,张昭的圣眷,满朝文武谁没看在眼里从西暖阁的地板上慢慢的站起来。
...
西暖阁中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吏部尚书马文升在一旁看得想笑。刘东山气势汹汹,最终只能靠这种手段来扳回一城。张昭的战斗力不错啊。
马天官固然是名臣,但他和李东阳、刘大夏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和睦。反倒他当了十四年的兵部尚书,对张昭做事,还看的入眼。新军营有他的一份支持在里面。
“臣遵旨。”张昭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行礼,条理清晰的道:“严惩失踪案的相关者,是为警告后来者。但治标不治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