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失踪案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随着京师诸卫所的废除,约七八十万人口到京师附近工作、生活。
对这种情况,不能搞懒政,怠政。期待百姓不闹事。而是要主动去治理。朝廷的管理制度要跟上去。
臣提议,第一,组建顺天府警察局,专职负责京师附近的治安、交通、消防、刑事、户籍登记工作。将顺天府的快班衙役、五城兵马司都填充到其中。
同时,朝廷要审核,将其中的害群之马踢出去。组织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察。
第
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站在弘治皇帝的侧后方,看着暖阁里的大臣们“龙争虎斗”。
这在弘治年间,他见得多了。
现在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启。
张昭不知道因何缘故说动天子召集群臣议事。会议刚开始,其政敌兵部尚书刘大夏就出头反对。
而等张昭借助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帮助,把事情继续推进时,现在又引来阁臣谢大学士的反对。
“呵呵,到底还是太年轻啊。连朝堂诸公的喜好、政治观点都没有搞清楚就想着借天子之势捞取好处。何其之幼稚!”
陈宽心里点评了一句。
首先,张昭有个问题没搞清楚。当今首辅刘健刘大学士认为:如今国家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所以,张昭在数月之前想要推动国子监改革,被压下去。岂只有张皇后的缘故
现在一样如此。
吏部尚书马文升何等份量他都已经表态同意张昭的做法。但谢大学士还是要反对。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谢大学士和张昭之间的心结
关键还在于刘阁老啊!
增设警察局,是不是会搞出一批冗官来张昭还异想天开的搞考试录取“衙役”。
其次,张昭的目的。
张昭方才猛烈的开火,喷的兵部尚书刘大夏都不得不“乞骸骨”。真没想到这小子撕破脸,骂人还很有天赋的。
至于,礼部尚书张升,那纯粹此刻暖阁中水平最不行的一批人。不值得听他的话。
张昭的目的,在方才和天子奏对的一番话中说的明白。其一,成立警察局,美食镇那边的治安就明确由朝廷管辖。
相比于当前而言,美食镇再出任何问题,他都是没有责任的。而且,他不必再花大量的银钱在治安上。归朝廷出嘛。
其二,张昭似乎想要搞一批人去开平中屯卫去挖矿。
但是,对张昭这两个目的,他只想说:你想的真是美。
…
…
弘治皇帝不急于表态。果然,张昭立即高声道:“下官以为谢阁老所言不妥。”
谢迁侧过身来,似笑非笑的看张昭一眼。
你就闹吧,本官胜券在握。
张昭这小子以为有圣眷就可以在朝堂上为所欲为。但是,大明朝可不是天子的“一言堂”!
张昭道:“谢阁老,整个京师以京城周围四十里为界限,人口已经接近三百万人。这样的人口数量拥挤在这样狭小的区域当中,势必会滋生各种问题。
下官再重申一遍,请谢阁老执政为民,不要搞懒政、怠政。不能因为组建警察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牵扯到利益分配,就有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做事。
那和“泥塑六尚书”有何区别
五城兵马司原本就是: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
现在,要治理如此大的一个城市,如此多的人口,难道不应将五城兵马司的职权扩大吗
另外,下官也不能保证警察局的衙役是否会鱼肉百姓。所以,请在顺天府试行之,且要巡察御史在其中组建部门进行纠察。不法者开除,请有司审之。”
萧敬心里点头。张昭的观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一个主动寻求治理,和分散各衙门职权相互制衡的思路区别。但这个问题的关节不在这里。
谢迁对张昭将他和“泥塑六尚书”相提并论极其的不爽,冷眼看着张昭,这时只是轻蔑的一笑,并不答话。
这并非以能言善辩著称的谢阁老给张昭辩倒。而是他懒得和张昭“一般见识”。在他看来,张昭连这件事的门都没摸到。
第三百八十九章 达成基本目标
暖阁里的大臣中有人发出轻轻的惊讶声。
张昭一个武将,倒是对国朝的典故知道的很清楚。这是认真做了功课啊!
在明朝可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也没有中国知网这样的网站,想要知道这些数据,只有一个地方:翰林院中的藏书阁。
张昭能知道,当然是请李阁老帮忙的。对于李大佬而言,在翰林院找点资料还不简单。
…
首辅刘健神情没有任何的变动。
开玩笑,弘治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是翰林。而弘治皇帝登基之后,他是阁老,张昭说的数据他不知道余子俊的奏章他没看过吗
那怎么可能
他当然知道随着京师的人口繁衍要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增加。
以前,历次增加都是直接调派军士给五城兵马司,或者增加一名官员。
而按照张昭的提议,把五城兵马司统合起来,不仅仅要增加人手,还要调整京师地面上各衙门之间的职权。这样搞出的动静太大。
所以,他在张昭的奏章上的票拟是“镇之以静”。他不愿意按照张昭的建议去增加五城兵马司的力量。
有旧例可以遵循,且行之有效,为何要用张昭这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办法呢
张昭洋洋洒洒的说完一段话,刘阁老无动于衷,他并不气馁。因为,这只是铺垫而已。
“所以,要增加京城内外的治安力量是共识。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增加或者说,如何有效的治理新增的人口。
下官以为,核心部分,就是户籍。京师每一个人的区别,不在于姓名、年龄、容貌。而在于其手里拿着的由官府颁发的户籍。这是其身份的证明。
所以,五城兵马司应当具备户籍管理功能。而为了方便外地百姓来京工作、居住、生活。应当依托户籍,由五城兵马司重新构建一套‘居住证’系统,把所有的人都纳进去。
然后,五城兵马司应当有京师刑名之权,确保其在治理时的权威。五城兵马司没有杖型以上的刑事案件处理权限,如何震慑犯罪分子
这是下官提议的逻辑所在。
下官知道如今国库空虚,须得谨慎增加官吏编制。但是,依照下官的建议,其实耗费并不增多。
其一,若按照旧有的制度,东城兵马司至少要增加两百军士。而依下官的提议,依托于地方上的坊、铺,设立若干分所,官一名,吏员若干,专职处理坊、里中的事务。
若有刑事案件,即可派人上报。由总部进行支援。所需钱粮远低于新增两百余军士的花费。
其二,京中其余各处都设立分所,确保每一个里,每一个坊都有分所。如此,既加强治理,又可节省花费。但是,以急递铺伙夫、弓兵的素质断然无法胜任,所以,下官说需要考试选拔。”
说完之后,张昭向刘健拱手一礼。
暖阁中陷入沉思中。张昭说的信息量有点大。
首先,按照张昭的说法,新成立的警察局必须要握有户籍管理的权限。那意味着宛平、大兴两县的县衙就剩下差衙的职责。权力被侵夺。
同时,警察局还要向上侵夺刑部的职权。
大明朝的京师重地,极为慎刑。按照大明的国情,外地知县都一百杖之刑的权力。到京师之中,知县和知府都没这个权力,这是刑部的权力。再大的案件,那就要请天子圣裁。
所以,张昭说来说去,就是刚刚吏部尚书马文升总结的:总览京师司法之权!只是他这么解释一通,说服力大增。
管理户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点,这但凡是大明朝的亲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设户籍干吗百姓为何出门要开路引
其次,张昭主张依托本朝的坊、里、铺设分所来治理。这是众人没有听说的。
所以不怪谢迁刚刚要反对,说警察局里的衙役权力过大,势必会鱼肉百姓。
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居住区在城内叫做“坊”,在城乡结合部,叫做“厢”,在乡
第三百九十章 张昭的圣恩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小雨在七月底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顺着乾清宫的琉璃瓦滴落在地板上。
暖阁中的群臣对今日议事为何召开心知肚明。更何况,刚刚弘治皇帝帮张昭说话的倾向性太明显。
而张昭自进来之后,先抗住刘大夏,又和谢迁争锋,再到硬顶首辅刘健。从首辅刘健同意设立东城警察局时,局势就已经变得顺畅起来。
当即,左都御史戴珊,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书闵珪纷纷表态,“臣同意此事。”
庙堂诸公们对于张昭用峻法严刑,并不怎么抵触。因为,张昭的办法着实好!
把犯事都打发出京师,或者去挖矿,或者流放辽东。这不就搞出一个朗朗乾坤吗
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
至于像礼部尚书张升这样有心给罪犯们争取人权的,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张昭现在气势正盛啊!
…
…
其实,张昭都做好出血的准备,让开平钢铁厂多交点税给户部,换取朝廷把这些罪犯都送去挖矿。
董朗早就和他说过,挖矿缺人。他是舍不得用卫所里转为民籍的百姓去挖矿,伤亡率太高。他心里一直留意着。
这批罪犯倒是解他的“燃眉之急”。
他没想到这事如此轻松的通过。庙堂诸公们似乎不在乎这种小事。
接着,在弘治皇帝的主持下,御前会议开始讨论城东警察局局长的人选。
司礼太监陈宽看着嘴角带着笑,神游天外的张昭,嘴角抽搐一下。心中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他刚刚还觉得张昭想要达成其两个目的是痴心妄想。结果呢
城东成立警察局,其后的各种管理,就有这个衙门来接手。张昭作为地主,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惩罚罪犯去挖矿的事,更是一点磕碰都被打,直接通过。
这他娘的。
这种一直错误的事实,让陈宽都有点快要怀疑自己的政治判断力。怎么这小子屡屡打破常规呢
…
&
第三百九十二章 筹备成立
张昭带着装有大明最先进甚至有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造船术的典籍回到新军营中。
此时,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将会给大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
在原本的历史上,本该是烧掉这批资料的主角,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兵部衙门中,还在推敲上午在御前议事的“失败”。
“天子留张昭谈了半个时辰”
“是的,大司马。”
刘大夏挥挥手,让进来汇报“天子索要郑和航海图和造船术典籍”的小吏出去,坐在简朴的公房中,皱眉沉思着。
天子对张昭越来越宠信,以他看来,本质上的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张昭能带兵。第二,张昭经商,为天子收刮到大量的钱财。
有些事情不是秘密。国泰商行的背景,张昭给宫中送银子,朝堂重臣们基本都知道。
现在除非是抓住张昭的痛脚,否则很难动摇天子对张昭的信任。
这非人力可为啊!
刘大夏捻须深思,“绝不能让此子擅开边衅。我很有必要和宾之谈一谈。”
…
…
御前会议的消息在下午时分迅速的传遍京师各衙门。第二天随着报纸传遍顺天府。
京师将在城东设警察局,囊括东城兵马司、东城巡捕营的人员,暂为品级为正五品。试行局所制度,管理户籍、治安、缉盗、行事、防火等事。
李阁老的门生、御史李道立被选为东城警察局局长。
其实,竞争这个职位的人并不多。
首先,二十七日的御前会议上弘治皇帝和重臣们只是决定了这个职务的品级、职责、归属。一个正五品的官员归吏部部推。
所谓部推,就是吏部推荐若干候选人,分第一候选人和其他两类,报给皇帝圣裁。通常情况下,皇帝会直接同意第一候选人。
其次,原先的东城巡查御史并不愿意放弃都察院的职位来干这个“刑名官”。
御史是清流,将来官场的发展轨迹就部院大臣。而转为顺天府下属的佐贰官,这那有什么前途而且还只是官升四级而已。这对御史而言是亏的。
李道立还没有走马上任,城东的报社镇那边流言已经传的飞起。据闻城东这里要设三四十个警卫所。
其中设指挥一人,正八品。副指挥两人,正九品。吏目一人,不入流。吏员十人,专职管理治下的治安种种事务。
而重头戏是警卫所的官吏要经过考试录取。这京师中有志于做官的人们闻风而动。这多出几十个杂职官位让人眼馋难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