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话说,真以为张昭的圣眷是假的啊
天子现在叫他们看军报,难道只是分享喜悦之情刚才大家的耳朵有不聋。这是在隐晦的帮张昭找场子啊!
刚才可是一帮文臣列队附议呢。
吏部尚书马文升排在第四位,对谢迁递来的军报看都没看,直接递给旁边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微微的撇撇嘴。
他和刘大夏关系不大好。对刘大夏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的作为很不以为然。没有他干的好!
京师忽而遇到警讯,谢迁谢阁老感受到“压力”情有可原。谢于乔翰林出身,没见过刀兵的阵仗,第一反应是要问罪于张昭,其实于阁臣而言就是“惊慌”的一种表现。
但是,你刘大夏堂堂兵部尚书,到宣府处理过军饷,总督两广,就跟着谢阁老后面党同伐异。这算什么名臣还有点兵部尚书的样子吗
马文升轻轻的咳嗽一声,道:“刚才的提议作罢吧以本官看来,张昭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就让他处理后续事宜,再查一查蓟州镇总兵和古北口参将,到底怎么回事。”
以明朝的政治制度,首辅是无名有实的宰相,当面反驳首辅老大人的话都非常需要勇气。
但是,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还有一个人是可以不虚首辅的。那就是吏部尚书,雅号“天官”。外朝第一大佬。
强势的吏部天官通常是可以不卖首辅老大人的面子的。因为,首辅确实有多种办法让吏部尚书寸步难行。但反过来,吏部天官一样可以把首辅老大人的门生们折腾的不要不要。
马文升和当朝诸多重臣关系不好。除开他很讲原则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官职。在他这个位置上,一讲原则就要得罪人。谁没有三朋四友或者门生呢
马天官这话基本是冲着首辅刘健去的。但他确实有这个资格。而且,解开了当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未必庙堂诸公要老老实实站着等着给张昭打脸吗
刘健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道:“既然张昭已经解决警讯,臣方才提议孟浪。马尚书之言可行。”
这几乎是当面向弘治皇帝认错。但,这是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搞出这样的“事故”来,难道可以含糊的混过去不成吗他必须为群臣抗下来。
弘治皇帝温言安抚道:“刘先生言重。”说着,对张昭道:“张昭,此事交给你处理。若有玩忽职守者,报上来,朕绝不姑息。”
张昭躬身行礼,“臣遵旨。另外,臣有话要说。”说着,对谢迁拱拱手,“谢阁老,下官上个月层巡查整个蓟州镇防线,发现漏洞,调新兵营一团入驻密云。
下官方才要做解释,被阁老强硬的打断。阁老说我一问三不知,以当前的通信条件,这不是很正常吗
阁老又说,下官严令和没严令没有区别。这如何没有区别否则,新军营何以能伏击成功。
阁老是治世之能臣,但是你们不懂军事,还请指责下官之前,把情况了解清楚。否则,会贻笑大方。”
握草。
几名刚才置身事外的大臣如户部尚书侣钟等人略微惊讶的看着张昭“质问”谢迁。
张昭还真敢说啊!
左一句“阁老说”,右一句“阁老又说”,这和当面抽谢阁老的耳光有何区别而且,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阁下不懂军事,日后还请免开尊口。
够嚣张,够跋扈!当面质问阁臣啊,这是大明多少年没有发生的事情但是,确确实实站的住脚。
谢迁风度翩翩,此刻儒雅的脸上面无表情。当阁老的人嘛,脸皮肯定得厚一点。但是,他官袍袖子的右手紧紧的握成拳头,指甲深深的刺在肉中而不自知。
&nb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
张昭连续“喷人”,气势极盛。这个时候只要张昭不搞过火,基本不会有人拦着他。
乾清宫西暖阁中,大明朝的重臣们纷纷将目光落在暖阁正中的张昭身上,等待着他的奏请之事。
只是此时众人的心情各不相同。
弘治皇帝带着一点要奖赏张昭的想法。毕竟,张昭把防务打理的非常好。他对张昭在军事上的信任更进一层。
如首辅刘健、谢迁、刘大夏、张升、戴珊、成国公朱辅这几人,心里就不痛快。
但是,这一局已经失去先手,他们为之奈何谁又能想到张昭看着稚嫩,一个小年轻,竟然故意“挖坑”呢
捷报刚刚到来。张昭之前一直隐忍着不说他布置的后手,这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当然,张昭对他的布置确实够自信,他们也没有想到。
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欣慰。张昭在军事上的见解很明显是值得听一听的。他惟愿大明永昌。
张懋则是另外一种心情。大明的武勋集团没落的太久。如今总算出了一个强力人物。但是,他不会立即表态支持张昭,而是还要观察、等待。
如户部尚书侣钟几人则完全是“事不关已”看热闹的心态。张昭经过此事算是进一步奠定其在军事领域的话语权。在张昭犯错之前,这个话语权将会非常牢固。
…
…
朝阳徐徐升起,西暖阁中一片通明。
张昭奏道:“臣奏请陛下,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列为保密,不允许六科廊房中的书手抄录到报纸上。”
弘治皇帝刚刚还在想这事,“准。”
张昭再道:“臣奏请陛下成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用以招募、培训军中将领。”
弘治皇帝道:“准!”
张昭继续道:“臣奏请陛下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以此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臣请陛下诏令北直隶、辽东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此两地的募兵之权,归后军都督府。”
弘治皇帝早看过张昭的奏章,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就是要拿卫所士卒转为民籍之恩,换取他们义务服兵役,补充边墙上的兵力。这是目前的做法。
此外,这个义务服兵役制度会作为募兵制的补充。
这其实相当于是留一个律法上的口子。一旦进行战争的全面动员,就要强制征兵。以前把征兵的任务都放在军户身上。现在是要放在所有人身上。
这个所有人,包括皇亲国戚家的奴仆,以及种种理由隐匿起来的人口。
弘治皇帝略微顿了顿,他其实是在给首辅刘健等人反对的机会,但阁臣们现在显然是不打算反对。
弘治皇帝便道:“准!”
张昭接着道:“因要主持移民辽东等事宜,臣奏请陛下增加后军都督府官吏编制。这批杂职官吏的俸禄由后军都督府承担。只是,其品阶需要吏部承认。若有功劳,日后可在全国流转、升迁。”
一批杂职官而已,弘治皇帝很干脆的道:“准!”
马文升微微点头。张昭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就好像不久前成立的东城警察局:给官吏的编制,但全部是杂职官。这不会引起士林的反制。
张昭一口气提了四个要求,弘治皇帝全部都应允。而这四个要求之中,其实某些条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譬如:军事保密制度,不仅仅是限制报纸报道那么简单啊!
再比如: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招生、毕业,这可都是军官。兵部到底认不认
武举这个东西,大明朝不是没有。但是兵部从来都不会给这些武举人合适的官职。
 
第三百九十九章 战争债券
张昭给弘治皇帝、朝廷所描摹的前景:覆灭朵颜三卫是为斩断鞑靼人在东线对大明的牵制。
而要覆灭朵颜三卫,朝廷并没有银子。所以,张昭说服朝廷,将北直隶军户迁往辽东屯田,积攒钱粮作为军资。
按照正常的逻辑,张昭这个计划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碰到天灾,指不定需要十年。
但是,就像不久之前,刘健、谢迁准备“赖账”收回张昭的兵权,把张昭踢到辽东去种地一样,张昭在一开始压根就没想靠种地积攒钱粮。
粮食,他准备通过海运,从东南沿海购买。直接运到开平中屯卫(唐山)的码头储存。
购买粮食的银子和军饷,他准备通过对高丽、东瀛的海贸去解决。
最多一年,他就会发起对朵颜三卫的攻势。
真当他会傻兮兮的在辽东屯田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张昭的计划中,解决朵颜三卫要分三步走。这个计划他给老泰山王承裕讲过。
第一,将开平中屯卫(唐山)建立成为反击的基地。
第二,从古北口、喜峰口两路出塞、夹击位于承德的朵颜卫,然后在松嫩平原上取得据点。即原大明朝的大宁城!
第三,依托大宁城囤积各种物资、兵力,择机横扫松嫩平原上的泰宁卫、福余卫。
在这三步走的计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他出兵塞外,需要向朝廷禀报,取得许可之后,方才能出兵。
这么做无可厚非。历代王朝,战争的发动权必然要控制在朝廷手中。绝不能让大将擅自动兵。否则,让枪指挥朝廷,后果不堪设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瀛。
战争最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
换做张昭在朝堂中执政,他也不会允许麾下大将擅开边衅。
只是,张昭现在为大将,这对他而言是一道“枷锁”。不过,现在朵颜三卫突然攻打古北口,这是把机会送到他面前来。他直接要把这道枷锁砸掉!
…
…
张昭提出要报复朵颜三卫,乾清宫西暖阁中顿时有点热闹。群臣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气氛还是振奋的。张昭发出的是时代转变的“强音”。他们怎么可能没有感触呢
弘治皇帝坐在铺着黄绸软垫的塌椅中,神情微微的兴奋。张昭这口号很对他的胃口。
弘治皇帝这个人其实很爱脸面的。这主要体现在有些事情他明知道是错的,但当时一定会把脸面圆上。其他的,事后再说。
比如:在原本的历史,弘治十四年保国公朱晖率军往西北作战,劳师无功。他依旧奖赏“有功”将士一万余人。朱晖、苗逵、史琳都受到封赏。但是,随后朱晖、史琳都被雪藏。
然而,此时户部尚书侣钟一句话是如同一盆凉水浇在弘治皇帝和群臣的心头。
五月份和鞑靼使臣谈判时还说没有银子开战,现在八月份就有银子夏税还要几天才进京,而且都有用的地方。
弘治皇帝脸上微微兴奋的情绪都低落下来,轻轻的握着塌椅扶手,注目着场中群臣们的讨论。
张昭道:“下官有办法。下官请户部发行战争债券。这批债券期限为两年,收益率为5%。以国家赋税作为担保,由大明皇家银行作为承销商,在京中公开募集白银五百万两,作为此次覆灭朵颜三卫的战争经费。”
“不可。”
“不行。”
张昭话音刚落顿时遭到一片反对之声。包括李东阳、马文升。寅吃卯粮这是执政的大忌。
战争债券,这个名词属于新名词。但是此刻在西暖阁中的诸公,智商绝对属于大明朝最顶尖的一拨人。稍微听张昭描述一下,就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四百章 抵达古北口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乾清宫西暖阁中御前会议的结果,很快就随着群臣们返回各自的衙门而传开。
京中略显慌乱的人心就此而平复。毕竟,昨天晚上几十里外的烽火清晰可见。
接着,下午时,弘治皇帝数道圣旨经由内阁下到六科。早等在午门外六科廊房中的各家报纸的书手们将消息进一步的扩散。
主要的消息有:第一,朵颜三卫突然攻打古北口。目前,官军已经稳守古北口。新军营一个团即将支援。
另有朵颜卫骑兵入关近百骑,被新军营一个小旗十二人伏击,斩杀八十余人,另有散落的骑兵遁入山林中。将由新军营后续的军队去捕杀。
第二,朵颜三卫无故犯大明。天子和朝堂诸公决意剿灭朵颜三卫,将由新秦伯张昭率兵出征。
其余的还有各种消息,诸如日后军务的奏章都要保密、要建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要试行新的都司制度、北直隶和辽东都司的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后军都督府不日就将举行考试招募官吏。
这一个个的消息如同炸弹一般,冲击着京师这潭深水,让京中的舆论震荡起来。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十八日的傍晚时分,文学报的总编李梦阳和主编余夫子余籍在望海楼的大堂中用餐。
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检验,坚持以文言文写稿的文学报正在残酷的报业竞争中正在逐步的掉队。所以,他们俩现在很悠闲。大堂里的各种议论声入耳。
“朵颜三卫,本是兀良哈种。三卫加起来不过两三万骑,竟然胆敢冒犯大明。简直是找死。”
“呵,泰宁卫去年七月还犯辽东呢。这是因为新秦伯在朝,所以咱们才有底气说这话。”
“朝廷大军一至,朵颜三卫俱为齑粉。只是这大宁都司旧地孤悬关外恐难以占据。”
“阁下一看就是没有看真理报的。之前,新秦伯早就上书朝廷,欲据大宁都司故地,必先实辽东。所以,才有北直隶诸卫所军户往辽东实边。”
“朵颜三卫根本不足为俱。倒是其余的圣旨颇令人注意啊!义务兵制什么的,暂时和我们没关系。倒是后军都督府又要招考啊。这致我等读书人于何地”
“呸。人家新秦伯没禁止你去考啊。你们这些读书人看不起九品、八品的杂官那有何办法最近一段时间,听闻各地的读书人都往京中来考试。美食镇那边新开放的一栋水泥楼都租满了。大部分都是读书人。”
“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一开,那些指望着朝廷恢复武举的将官子弟恐怕一样会涌到京中来。”
“诶,在下还听闻新秦伯有意通过大明皇家银行发行战争债券,不知道诸位有谁知道详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