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宋兴启正在上午时小口抿着酒,抒发他的思绪,给来人打断思路。却正好是他的熟人:李晟。

    改革司的小吏。

    此时,宋兴启发回京师的那篇《大明不可辱》的文章已经是轰动天下。

    “呀,李兄,你这是从哪里来”宋兴启起身和李晟见礼,邀请他落座,斟酒道:“前些时日,还在富裕镇遇到朱奕霏、瞿嘉、陈渠他们。他们说你在忙着给退役的将士分田地,可曾忙完”

    九月中的那一场秋雨,让他们几人结识。这段时间,他在这燕山山脉和赤峰城一线跑新闻,时常遇到、听到他们的消息,让他感慨之余,更珍惜这份友谊。

    李晟笑着举杯和宋兴启畅饮,道:“事情哪里做的完兴州府这里的土地,都是分配给蓟镇军伤亡将士的。军官也可以开始购买。

    朱奕霏,我前段时间遇着他。他现在应该跟着卫指挥李秀在镇守锦山镇。他还说可惜,没赶上大战。

    谁知道新军营这么厉害六个主力团就把朵颜三卫和察哈尔部的5.4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呢”

    宋兴启大笑,“哈哈。”

    李晟再道:“宋兄,你是从富裕镇那边过来的吧张大帅的中军刚刚南返。瞿嘉、陈渠两人不是带着人到处勘探金、银矿吗他们在宽城镇周边找到一批金矿。储量丰厚。”

    宋兴启一愣,随即开怀大笑,“好家伙。他们从南到北绕一圈,总算让他们找到了。他们当时要从喜峰口出关,只怕九月份就找到了。京城里的战争债券要大涨了。”【…… ¥最快更新】

    “谁说不是”

    李晟和宋兴启笑着,共同举杯。

    他们太知道金矿的发现,对张大帅,对后军都督府,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大宁都司可以很快立起来,辽东都司的改革会很快推行。

    …

    …

    张昭并没有率部在喜峰口停留,和驻守在这里的新军营主力六团魏安愚交待一番后,便继续南下。

    驻守在三屯营的蓟镇副总兵江懿在官道上候着,和张昭见了一面。

    此时,蓟镇军的整训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后军都督府通过招聘考试招募了一批官吏,在蓟州镇中核实军饷、士卒,裁撤老弱(有老兵愿意留下的,转志愿兵)。

    张昭初步只给蓟镇军1.5万人的名额。也就是燧发枪时代火器部队一个军的数量。

    剩余的,再给两万人的守备军名额,用于守备各关隘,镇守地方。

    换言之,蓟镇军将会有一半的士卒会退役,转为民户。

    第二,在裁军中一批表现优异的军官已经选拔进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步兵操典。等他们学成归来,就要开始整训军队,往纯火器军队方向转。

    “你这个总兵干的不错。”

    张昭在新建的水泥官道前,勉励了江懿一句,让江懿激动的不行。

    谈了一个时辰后,张昭翻身上马,带着亲卫们,跟着道路上穿梭不息的大军前往开平中屯卫。

    从喜峰口到开平中屯卫约两百余里,这两




第四百五十二章 军中会议
    张昭回到开平的第二天上午,就召集新军营的将校们开会。

    说是新军营,其实基本等同于后军都督府在开会。后军都督府的管理和新军营的后勤、军法体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寒冷的冬季中,略显简陋的军营到处带着冷气。

    开平城这里砖、水泥、木材都有。主力团返回的这段时间,军营早就建好。

    都是那种红砖黑瓦的大屋。整齐、简单。充满着军旅风格。

    张昭走进用作会议室的瓦屋中时,麾下的将校们已经来了不少,聚拢在一起扯淡。

    “老孙,你整天瘠薄吹牛,结果老哈河峡谷大战时,你们二团就喝口汤。连陈伯宁的七团都比不上。”

    “诶诶,什么叫连我们七团都不上,是不是要把兄弟们拉出来比划比划”

    林文宁和冯无忌等文职军官看着这帮家伙在那里吵闹,道:“大宁都司基本平定。相公给朝廷的承诺就剩下二十万户百姓的事。”

    冯无忌笑呵呵的道:“林大人,且不说永平府这里的户籍,以及大宁都司的田亩数。咱们把奴儿干都司那里改土归流,这二十万户基本就满足。”

    几名文职军官听的都笑起来。

    二十四日,张大帅在大帅岭敲打那帮胡酋,他们估计以为安稳了。等他们知道这个消息,不知道会不会哭出来。

    “最多两年,这件事就能做完。届时,咱们新军营的目光应该放在哪里”

    “那还用问顺势把高丽(注1)和东瀛拿下来。”

    “也不尽然吧咱们新军营的战力,浪费在高丽身上应该是出西宁收复青海,或者出嘉峪关,攻略西域。相公不是说过,要灭鞑虏,必先得西域。”

    “鞑靼控弦之士十万,咱们虽然不怕小王子。但是想要像朵颜三卫这样逮住他,逼他决战,却是非常困难。咱们大明的国力还不足啊。要我说,咱们应当南下,重置安南布政司。那地方一季三熟,膏腴之地啊!”

    “扯淡吧!咱们大明向来是北军强于南军。否则,相公怎么只胜鞑靼一阵就是国朝军中第一将要收复安南,遣一文臣,率五六万大军即可。用得着咱们吗我们目光要放长远一点。听说西域更西边的河中地区,有个布哈拉汗国,国力强大。大唐铁骑能到的地方,咱们新军营凭什么不能到”

    张昭进来,就听到这帮人的闲扯,对纷纷行礼的众人摆摆手,微笑着道:“都坐吧。今天算是战后的总结会。把杂务都一一处理掉。咱们准备冬训。”

    新军营没有假期这一说法。只有训练和作战两种状态。朵颜三卫已经被剿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军营就能懈怠,刀枪入库。而是要立即投入到训练中。

    军中的小吏进来倒茶。

    方才闹哄哄的瓦屋中安静下来。张昭坐到上首的位置。面前放着书案,官帽椅。

    监军张雄按照惯例告假。他的位置和张昭是并排的。

    其余将校各自坐在椅中。文左武右。

    随着张昭履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以及新军营的扩编、退役,还有幽州商行的组建,新军营中的文职官员越发的多起来。以林文宁为文职军官之首。

    张昭对他非常器重。

    一个议题一个议题的过着,张昭这里处理事情比弘治皇帝的御前会议要快得多。他这边基本是讨论一会后,就可以定下来。朝堂上那就是利益纠葛。

    新军营这边会抽调一批立功的士卒和目前还在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的蓟镇军将校混编,到蓟镇军中任职。帮助蓟镇军往纯火器部队方向转。

    新军营的编制,目前来看,基本不会再扩编。这些立功的士卒的上升途径反而被堵死。张昭也要为他们考虑。

    由乙等兵升为甲等兵还说,由甲等兵升为小旗,或者小旗升总旗的,军中哪有这么多职位安置

    调到蓟镇军中就不一样。原本的小旗都会升一级至总旗。总旗会升为百户。

    当然,要尊重个人意愿。

    而新军营“流失”和伤亡的缺额,主力团由



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
    “你还不知道”

    张昭禁不住笑起来,和王武、庞泰几个亲卫、参谋,并董朗一起往食堂里走去。

    董朗一脸的茫然,“知道什么”

    张昭笑着做个手势,道:“后军都督府和工部的工匠已经在宽城一线发现金矿。而且,探明的储量就很大。银矿也在慢慢的勘探中。肯定是有的。”

    “啊…”

    董朗大吃一惊,随即反应过来,眉开眼笑的道:“那我是白担心了。我今天上午从矿区那边过来的。”

    张昭点点头,和众人一起到属于军官的小食堂中,道:“我的信使已经往京中而去。估计这会京中已经沸腾起来。”

    董朗满脸笑容,“那是当然的。”打饭菜之后,坐下来边吃边聊,道:“子尚,还有一件事,我琢磨着要和你提一提。”

    “什么事”

    董朗道:“开平卫钢铁厂这次出产的制式腰刀,用的材质是钢,远胜于军中的制式武器。由后军都督府下属的幽州商行采购,进入蓟镇、辽东镇。只是京师那边,兵部未必肯花这钱。”

    明军的装备都是朝廷制造的,然后下发给各支军队使用。

    而按照明军的重要性程度,在京中十二团营尚有战力的情况下,显然他们的换装序列是优先于蓟镇、辽东镇。

    所以,张昭给蓟镇军换兵器,需要考虑给十二团营这边换装。问题是,谁出钱

    张昭和兵部尚书刘大夏的关系基本撕破脸。想要兵部出钱采购,肯定没门。兵部令国泰商行把铸造技术拿出来倒是很有可能。

    张昭笑道:“元明兄,你能看到这一点,看来是深入思考过啊。这事老林给我提过,我已经写奏章给朝廷,看朝堂诸公的决断吧。”

    …

    …

    张昭留在开平中屯卫梳理开发、建设之时,在兴州府,燕山山脉中发现金矿的消息被张昭的信使带入京中。

    张昭回京的信使去了两个地方。第一,真理报社,告知主编汤玄策。这年头并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互联网。报纸是如今传播信息的第一选择。

    第二,去皇宫。将消息告知萧敬,由萧敬专呈给天子。

    报社镇。

    十一月初的午后,天阴沉着,寒风呼啸而过。即便如此天气,这里的大小酒楼、茶铺酒馆依旧是生意红火。

    盖因,报社镇是如今京师里的消息集散地。

    很多记者的稿件其实早回来,但是要到第二天或者几天后才能发。而这就是消息来源。再加上来打听消息的各权贵家奴仆,他们本身自带消息。

    因而就有眼前这么一番局面。

    报社镇中最大的酒楼望海楼二楼雅间中,按照惯例,一帮报社的主编在此聚会,喝茶闲聊。

    论道报的主编张名尹和几名“朋友”聊了一会京中养济院、漏泽园的近况。

    京中如今销量超过一千份的报纸已经达到二十余家。所以报业协会里面都是分成极大派系。

    弘治十五年七月,弘治皇帝令各边卫设养济院、漏泽园,即养老院和孤儿院。这将大明这一善政推到报纸的关注之下。京师之中当然也有设置。

    “不查不知道。京师之中的养济院、漏泽园弊端且不去说。听闻新军营下属的国泰商行捐赠最多,而且领养的孤儿也最多。听说都去新军营中读书。”

    领养孤儿,参军,这是很有点犯忌讳的事。

    张名尹笑呵呵的看向真理报主编汤玄策,“汤兄,你们真理报不报道一下”

    其余十几名总编都看向汤玄策。

    真理报势力最大,除各报纸背后的东家和张昭交好的报纸以为,其他报社基本都和真理报关系一般般。

    真理报倒了,大家才有饭吃啊!盼着同行死,明代一样有。道理是相通的嘛。

    汤玄策呵呵一笑,懒得去理这些所谓的“报业风云”,慢悠悠的道:“在下有一个消息,倒是要要请诸位留意。喜峰口外的宽城镇附近山脉中发现金矿。储量丰富。”

    “喔…”

    方才故作矜持的十几家报社的总编们在瞬间七嘴八舌的询问起详情来。

    关外的大战才刚刚平息,他们这些总编当然知道“喜峰口”是那里。

    而原朵颜卫的放牧地上发现大量的金矿又意味着什么后军都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即将大涨。

    而对于他们这些报社总编来说,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就意味着销量啊。所以,他们纷纷丢下矜持询问汤玄策。细节,细节很重要知道吗

    这就像张昭看网文时,所熟知的某个作者,经常在某个时候写“细节不用赘述”,但其实细节很重要啊。



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获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整个京师都处在一片沸腾之中。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躁动。

    兴州府下辖的燕山山脉中找到金矿了。那么,银矿还会远吗甚至,有没有银矿又有什么关系呢金矿就足够偿付那一百八十四万的战争债券啊!

    以真理报、论道报为首的报纸上的消息,京师中的士民,还将信将疑。

    而宫中传出来的消息就不得不令人相信啊!

    难不成弘治皇帝撒谎

    接着,又有人从三位阁臣那里得知确切的消息。他们昨天下午被弘治皇帝召进宫中,商谈铸造银元的事情。

    今年,弘治皇帝令工部铸造一批弘治通宝(铜钱),现在像再铸造一批银元,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问题在于,1银元当做一两银子用。其含银量为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这铸币税收的有点狠。各地缙绅、商家们认不认呢

    而铸造银元又关系到两项国策:第一,矿山经营权拍卖,且每年要收税。第二,全国所有的金、银矿出产的金银只能卖给户部,充实国库。以银元兑付。

    关于货币改革的消息,还只是在官面上流传。普通民众的躁动,全部是针对后军都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而去的。

    之前赌一把,买战争债券的人要发横财了。至少两倍的收益率啊。

    …

    位于京城内城东的浙江会馆之中,最近人来人往,全部都是道喜之声。

    夜色徐徐的降临。赵安午休起来没一会,给于掌柜叫着,在会馆里最好的庭院中参加一个推不掉的酒宴。
1...165166167168169...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