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他是真不想来,昨天给一帮朋友拉着去教坊司中喝了一通花酒,他下午才缓过来。

    “久仰,久仰!”

    赵安一身文士长衫,拱手和客人寒暄。

    于掌柜介绍,这是一位从扬州来的盐商,姓封,想要收购一批战争债券,“封员外,子鱼是我们浙江会馆中最出色的商贾。而且,他还得到新秦伯的接见。你要购买会馆商人们手中的战争债券,说服子鱼即可。”

    赵安这才明白过来。其实,自京中消息传开,浙江会馆这里就有很多人找来,想要收购战争债券的。

    封盐商四十岁许,白白胖胖的,很富态,笑的很和气,道:“还请赵朋友帮忙。”

    赵安这段时间口水都说干了,道:“封员外,真理报上刊登过,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继续拍卖总面额两百万两的战争债券,您真心看好,等那时拍下就好。”

    “那价格恐怕不低吧”

    赵安点头,他昨天还和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卢员外见过面,道:“上次拍卖价格是六十两左右。拍卖的门槛不高。而如今消息传得也广。我个人预估会在八十两左右。”

    封盐商笑一笑,胖手拿着酒杯抿一口,说出一个让于掌柜、赵安震惊的消息,道:“赵朋友,你知道吗

    朝廷将会用发行的新银元兑这些债券。一银元的含银量大约只有六钱五分。

    也就是说,所有的债券面值最终都要打六五折。那么,现在不知道赵朋友有没有兴趣转让你手中的债券呢”

    于掌柜听得神情都沉郁下来,明显有转让的意图。

    赵安沉吟片刻,笑着举起酒杯,道:“封员外的意思是银元对付会影响债券的价值照我看实则不会。

    后军都督府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有把握推广银元使用。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只要可以使用银元缴税,其价值就不会差到那里去。”

    封员外这话也就糊弄外行人。张伯爷连用纸印刷的银票都能推出来流通,拿银子铸造的银元怎么可能流通不了

    国泰商行的经济体量非常大的。而且,地处京师,对天下而言有示范效应。

    &




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大明证券交易所里疯狂的拍卖场面,通过京中各家报纸往四周扩散而去。

    令每一个得知此消息的人都感到咋舌:什么时候大明这么富裕了

    大明皇家银行拿出来拍卖的两百万面额的证券,在半个时辰之内就被抢购一空,成交均价在每份战争证80.04两白银。

    而大明皇家银行还在私下里以每份证券75两白银的价格,销售给以封盐商为代表的两淮盐商100万两面额的证券。

    算下来,加上之前九月份分两批销售掉出的184万两的证券,后军都督府通过大明皇家银行总计发行484万两白银的债券。获得白银335.08万两。

    将发动对朵颜三卫的战争经费全部覆盖住。

    经张昭的“长史”林文宁的统计,此次战争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资,弹药,军饷,民夫的工食银,各种抚恤,奖赏总计耗费约为180万两白银。

    确实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

    想想看,在这一个月的战争时间中,光是新军营就动用1.6万余人,外加从北直隶、山东各地征来的近五万名民夫。每日光是口粮、饷银的消耗就很大的。

    这还是因为新军营采取最快的决战方式,若是这场战争持续到明年开春去,战争经费绝对会涨到500万两白银以上。

    而之所以经费没有超出两百万两白银以上,是因为战后的犒赏、抚恤有一部分使用兴州府的土地作为替代。

    比如,蓟镇军出征6000人,伤亡近两千人。他们这批士卒的奖赏、抚恤,基本都是土地。

    别看朵颜卫把兴州(承德)搞的乱七八糟,养八千人都费劲,日子过的苦哈哈。真正让大明的百姓来耕种。

    即便只是燕山山脉中几块小的平原区域,照样能养活十万以上的人口。中国的农耕技术是非常牛逼的。

    新军营的部分奖赏、抚恤是开平中屯卫那边的土地。真正需要支付银两的是那五万余征来民夫。他们都要带银子回家过年。

    …

    等到第二批债券发出来,后军都督府手中的资金顿时就宽裕起来。首先是,偿付国泰商行垫付的约六十万两白银,利息三万两。

    其次,将账本上奏朝廷,报请朝廷同意后军都督府对全军将士的犒赏、抚恤方案。

    这种程序上的问题,张昭是不会犯的。其实,朝廷同不同意,他都已经在按照这个方案在做。

    最后,剩下约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张昭不可能存在大明皇家银行吃利息,而是将投入到开平中屯卫的建设和大宁都司的开发中。

    单靠金矿的开采去偿还战争债券的本息,肯定会有缺额。这两地在两年内产生的税收才是关键。

    当然,现在宽城镇那里的几座金矿的开采权、经营权还没有开始拍卖,价格未知。

    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顺水推舟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拒绝。十一月二十日,张昭就收到朝廷批复的行文。

    同时,还有弘治皇帝派来犒赏三军的使者: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官、詹事府右谕德王华携御酒、牛羊而来。

    他下面还有礼部官员会带着御酒往古北口、喜峰口、兴州镇、富裕镇、大宁去犒赏大明的将士。

    张昭召集在开平卫的全军将士,在校场上听王华宣读嘉奖三军将士的圣旨。

    全场一片欢呼声。

    张大帅没有在赏赐、抚恤上亏待大家。而朝廷的嘉奖到来,官职不要钱似的正式下发,让众将士更加振奋。这意味着针对朵颜三卫的战争正式落下帷幕。

     



第四百五十七章 妻妾忽至
    成书于弘治年间的《大明会典》,是后世研究明朝的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资料。

    简称,明会典。

    其内容涉及: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与职掌、官吏的任免、文书制度、行政管理和监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土地制度、赋税、户役、财政等经济政策,天文、历法、习俗、文教等。

    《明会典》所记录的明代行政法规和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史志所载不详者,多具始末。

    这本书于正德年间发布后,朝廷各衙门施政都会参阅。在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不断的修改、增订。

    张昭想要刊印明会典就是看重这一点。

    这是一本汇聚大明朝历年来发布的各种法律条文、条款、行政法规的书籍。相当于是由官方发布的一部法典。

    有这个蓝本在,完全可以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拓展成为一个明王朝的各种政策、法规的体系。

    再把大明律改一改,架构出刑法、民法。在法律制度这一块,基本就算齐全。

    这是文治很重要的一部分。依赖于法律、法规治国,逐步减少人治的比重。

    …

    大明会典就是由翰林们编修而成。王华作为老资格的翰林对大明会典的编纂进度,自然一清二楚。预计会在十二月份成书。

    中午酒宴结束,送走王华后,张昭的思绪还停留在刊印大明会典上。

    想想看,在后世连公司都有章程、制度,而如今各衙门的权利、职责全部依赖于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及堂官们的博弈。

    大明立国之今已经一百多年,历年的圣旨、内阁行文,这谁记得住所以,大明会典的修撰是很有必要的。

    也不怪日后那些衙门的官吏会时时参阅啊。这完全是对各部门的规则制度的总结、陈述。

    说起来,大明在这方面的文件还是太少。

    张昭在都督府后院的卧室里,斜倚在塌椅中,书桌上热茶袅袅,炭火熊熊,室内温暖。

    他整个人都松懈下来。

    凛冬已至,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停止。大战已经结束了。朝廷的赏赐都下来。

    对于新军营的将士们而言,接下来是冬训。而对他而言,却是可以休息的。这算是一点特权吧。

    开平中屯卫这里的建设,在有大笔资金注入的情况下,需要他操心的地方不多。

    兴州府那边,天寒地冻不适合开垦、移民。暂时先等一等。开春再说。

    是以,张昭的思绪又转到京师的战争债券上的收益上。

    他个人一共购买了十八万两白银的战争债券,其中找大明皇家银行借贷十三万两。贷款利率是5%。

    他鼓动弘治皇帝买二十万两面额的债券,他自己当然也要买。否则别人哪有信心

    这笔债券让他赚的盆满钵满啊!

    不知道家里的日常开销是否够他给婉儿写信,她也没说。可以先卖一部分的,不必等到两年后去兑现。

    正想着,忽而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张昭也懒得起身,歪着身体,问道:“小二,什么事”

    “噗嗤…”

    卧室门口响起几声女子的娇笑声。张昭听的耳熟,坐直身体,看到门口的倩影,顿时愣住。好半响才回过神来,惊喜的站起来,“婉儿,晶儿,你们怎么来了”

    站在门口的正是他的妻妾:李婉和方晶。还有两个俏丽无端的丫鬟。以及琴艺大家南宫雪。

    婉儿顾不得矜持,小跑着过来,紧紧的抱着张昭,“二哥…”一声呼喊,将书信里说不尽的相思倾泻而出。

    纵然是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家中收入和支出
    慕容雪来开平的原因是张昭猜的。

    开平卫这里还没有蜡烛卖。张昭正房的花厅中用的是油灯。数盏油灯下,古香古色的花厅中光线略显柔和。

    橘色的灯光中,张昭和妻妾们吃着可口晚餐,随意的闲聊。欢声笑语不断。

    这并非张昭有多么高超的“撩妹”技巧,而是在他离家的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中,确实发生了一些趣事。婉儿、方晶愿意和他说这日常的小趣事。

    他也和她们说起行军至燕山山脉的美景,引起她们的惊叹。生活本来就是平淡之中见真。

    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穿越者、名将或者是大美人们,都是如此。将这些情绪和最亲近的人分享、诉说,一起高兴、一起欢笑不是很正常吗

    同席而坐的慕容雪偶尔插几句话。她是婉儿的古琴老师,算是家里的“客卿”,得以坐在这桌上。

    在旁边小桌子上吃饭的冯夕夕、宁瑶两个俏丫鬟时不时的跟着笑起来。她们没插话,但听着张昭几人闲聊。她们在进张府前,都受过严格的礼仪训练。

    这并非是张昭要求的。冯夕夕是驸马都尉崔元送的,她本是绿绮楼准备用来争后年花魁的美人胚子。时年十五岁,中等身量,娇嫩清纯。能弹琴,工歌舞。

    而宁瑶则是蒋太监蓄养在府中的“歌姬”。以蒋太监的权势,其蓄养的歌姬的质量可想而知。宁瑶是二十人中最美者。时年十七岁,五官娇艳,靓丽动人。身姿高挑、亭亭玉立。

    张昭喝着鱼汤,关心道:“婉儿,家里开销够不够战争债券现在大涨到八十两白银,可以卖掉一部分。”

    婉儿道:“有一点点紧。但是,能撑得过来。二哥,可以不卖的。”说着,给张昭说府里的资金情况。

    家里现在的主要开销,除开仆人开销、日常用度、人情往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正在修建的新府邸。陆陆续续已经投进去六万三千两白银。

    每个月都要支出约五千两银子。不过,工期进度非常快。预估到弘治十六年夏就可以完工。

    当然,这只是主体建筑完工。想要把精美的庭院修建完成,还需要时间。

    不过,张昭可以住进去之后,再慢慢的修缮。花几十年的时间慢慢营造都是可以的。

    像那些名传后世的江南园林、皇家园林也没有一次性就建成的。

    家里现在最主要的收入是白酒、知行酒楼,美食镇的租金(股份)这三部分。

    其中,白酒的利润每年约有两万两白银。最近,其利润正在徐徐的下降。

    因为南口村的酒厂没有扩大产能。迫于市场旺盛的需求,北直隶这里大量的酒坊开始仿制二锅头。二锅头的制作工艺基本都被摸透。

    当然,因为酒窖的不同,张府的二锅头口感还是和市面上的酒不同。但市场依旧在慢慢流失。

    而五粮液做为高端白酒,销售量维持着稳定。

    白酒的收入基本就是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去年略有盈余。今年白酒销量下滑,这部分盈余就没了。

    知行酒楼凭借“味精”这独特的鲜味秘方,日进斗金,是美食镇中第一酒楼。一个月的盈余就有两千两。这盈利能力相当恐怖。但受限于场地,也止步于此。

    真正的收入大头来自于美食镇的分红。美食镇的股东们收入主要有三种。

    第一,各勾栏、瓦舍等商户被美食镇强制入股两成,作为租金。

    第二,出租其他类型的店铺、十几栋作为附近工人宿舍楼的六层高的筒子楼的租金。单间租金不高,但胜在量大啊!最近东南角那边还在陆续的开工建设筒子楼。

    第三,出售镇中各类住宅、物业的收入。

    预估每年能给新秦伯府带来二十万两白银的纯利润。张昭一个人占美食镇52%的利润。这利润就相当的丰厚。

    当然,随着美食镇的物业不断的出售,利润会降低一些。但就凭着那些勾栏、瓦舍的“租金”,日子就能过的非常舒服。

    张昭听的明白,想一想,道:“快过年了,卖一部分债券吧。没必要让家里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反正这是空手套白狼。只要赚到就行。钱嘛,以后我再去赚。”

    婉
1...16616716816917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