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第一,王华的仕途明显有起色。自御前会议开始慢慢形成制度,储相们的地位就逐步的固定下来。而王华就是公认的储相,得以离席会议。

    这是将名望转化为权势的一步。更何况现在阁臣还差一名。虽说吴宽、王鏊、焦芳都有机会,谁知道李阁老会不会挑选为人忠厚的王华入阁呢?

    第二,辽东是新设的布政司,在中原而言是苦寒之地,要把人调去做官,升官也是应该的。

    王守仁的职责明显是率守备团营,弹压原建州五部所在的地方。这得有点本事,需要能人才能干。

    王守仁接到朝廷的调令之后立即启程准备前往辽东。他在回信中答应张昭去辽东负责兵事,所以才有朝廷这封敕书来。

    “少爷,咱们今日在哪里住宿?”老仆跟在马旁,看着秋日里的斜阳徐徐落下,张罗起来。

    王守仁骑在马上,道:“今日先赶一赶路。到钱塘江边咱们这一路就会轻松下来。”

    如今江南地区和北方沟通,主要还是靠京杭大运河。不过随着国泰商行在华亭、宁波、金陵等地大量的采购物资,倒是让近海的海路逐渐兴盛起来。

    …

    …

    张昭在春城并没有停留多久,随着天气转冷以及京中的消息进一步传来:李阁老选择了礼部右侍郎焦芳顺序增补至内阁。

    以焦芳焦侍郎的资历,确实算顺序,他真是够资格的。当然人品很差就是。

    京中小道消息对此自然是各种评论。有的人骂李东阳识人不明,焦芳的名声那不是阿附阉党才坏掉的,他现在在文官们的圈子中名声就不好:为人阴狠,有地域之见不喜欢南官,粗鄙,品格不高。

    当然,焦侍郎的能力朝中也认可。

    稍微高级一点的路边社分析,这是李阁老在酬功。八成是焦芳走通张昭的路线,然后张昭向李东阳推荐的。

    种种说法不一。

    真实情况是张昭确实有受到从家中稍带来的焦芳的亲笔信。焦芳在信中言辞谦卑。这相当于是把一个把柄送到张昭手中,而目的就是请求张昭帮他运作辅臣之位。

    张昭确实帮焦芳写信给李东阳举荐。当然不是那种“挟功图报”的方式,而是推荐的方式。他就给李阁老说了一句话:焦芳具备服从精神。

    说白了,焦芳为做官不择手段的。你让他当这个辅臣,他肯定听话的。

    而李阁老估计很清楚,以焦芳七十岁的年纪只怕不会在内阁里搞事,想着争夺首辅之位。

    具体详情只有等张昭回京才知道。

    得知辅臣的位置确定后,张昭就率部返回沈阳城,准备回京事宜。另外也是随着时间流逝,他必须得把新军营都带回来。到十月份就不适合行军了。

    事实上,自新军营在春城休整完毕,将兵员补充好,就已经在分批次返回开平城。再等张昭上书朝廷征得同意就可以率部回京。

    张昭在沈阳城等阳明先生到来时,先等到了来叙职的锦义右参将杨升。




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顺
    杨乡时年五十六岁,鬓发皆白,穿着崭新的灰布棉袄军装自外面走进来。

    他的几名亲卫都在外面候着。

    张昭在沈阳城中的住处,位于城东的军官宿舍区中。拿钢筋混泥土建成的一栋两层楼房别墅小院,窗户上都是装着落地玻璃。

    上午时分,张昭正在阳台上晒太阳,藤椅、小桌。一把小铜壶里温热的黄酒,小吃是几碟可口的瓜果和芙蓉糕。

    张昭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站起来,招呼杨乡过来坐,道:“杨将军,过来坐。”

    “大帅!”杨乡自然的想要单膝跪下行礼,这才想起军事改革后的规定只需要抬手敬礼就可以,赶紧抬手敬礼。

    此时的张昭给杨乡的压力就不像二月份左右在广宁城中相见之时。那时候,就算国朝第一名将、征虏前将军、新秦伯张昭的名号再响又如何?

    他是辽东宿将,而且年纪五十多,难道还需要跪舔一个毛头小伙子不成?

    当然,杨参将混一辈子官场他也不会傻的去和张昭搞对抗。杨乡对张昭的要求都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但五十多岁的人和十九岁的青年怎么都会有代沟的。

    而且,他最终并没有出任广宁军指挥。像宁远参将李博涛就亲率儿郎随张昭出战。

    在大明这种情况而言,说为国家出战其实有点务虚,说的直白点,出关平定当时的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其实是在给张昭卖命。

    而杨乡不想参与。这个疏离的态度就是很明显的。

    但是,时间走到弘治十六年的九月底,杨乡此时再见张昭,感受的压力就非常大!

    因为张昭此时率部平定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虎尔哈、窝集诸部。为大明开疆拓土三千余里。而且,李博涛还在按照他的命令沿江直下奴儿干城。

    并且,张昭在半年的时间内已经大致完成对辽东军的整训。而且,传闻张昭参与了首辅更迭。

    试想,在这样的人物面前,杨乡那点军中宿将的底气还剩多少?

    一点都不剩的!

    按照辽东的军事变革的制度,张大帅现在要把他弄回去种田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他也别想着能喊冤或者折腾出什么浪花来,老老实实的回去种地。

    而张大帅事实上就在“敲打”他,将他从锦义右参将,舒服的辽西走廊调到了金州卫吹海风。

    他再在张大帅面前摆宿将的架子,接下来的命运可想而知。

    当然,心里怨气还是有的。这张大帅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一套能长久得了?只是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张昭一身青衫,微笑着点点头,让充当勤务兵的亲卫拿一个直筒玻璃杯子来,提壶给杨升斟半杯黄酒,道:“杨将军是军中的汉子,无需忸怩、拘束。”

    杨乡微微沉默的坐在椅中,心里的吐槽就不说了,拿起玻璃杯喝一口温软的黄酒,揣摩着张昭将他叫到沈阳来叙述的意图。

    张昭在藤椅中坐直身体,没和杨乡兜圈子,开门见山的道:“我调杨将军去金山卫,想必杨将军是很不理解的。”说着,顿了顿,看着杨乡。

    杨乡有些抵触的道:“末将会遵大帅的调令。”

    张昭微微一笑,从容而洒脱,话题跳跃的问道:“杨将军对大海怎么看?辽西走廊那里也有海。”

    杨乡在来的路上设想很多种情况,就是没有想过这种情况:张大帅问他对大海的看法。对于大海,他的印象就是海风潮湿、非常冷。他们卫所种地的军户贫苦,那些打渔的渔民、逃户更苦。纯粹是拿命在海中讨生活。

    他们在海上遇到一次风暴可能人就没了。而且个个患有风湿病,一到阴雨天气就疼的厉害。

    这一次辽东分配土地,基本上海边的渔民、逃户都放弃渔业,到岸上来种地。

    杨乡沉思一会,斟酌着答道:“大帅,末将是个旱鸭子。”

    张昭不以为意的一笑,说道:“那你平常要多关注下这方面的消息。国泰商行正在开发永平府开平城,那里就是一个优良的港口。现在天津卫和南方的贸易,大半都是国泰商行采购的各种物资。

    海禁迟早是要开的。不可能大明只允许南方享受海贸的利润,而北方这里却过苦寒的日子。

    金州卫(今大连)那里有优良的深水港。而且金州卫这里的地理位置,从供应关外四布政司的角度来说,比天津卫更优越。出兵征讨东瀛必然需要船队。这里会是舰队基地。”

    张昭对杨乡疏远的想法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他把杨乡调到金州卫,也就是未来的海军港口担任最高军事长官,也是看重其能力。

    这个位置不算重用,但远谈不上流放。

    从张昭的角度来,将军中的英才一网打尽是最好的。他可不想留下军事人才给政敌们拉拢。现在大明的国势正在向上,想要安排个把人还是很容易的。

    杨乡愣了一下。他又不是傻子,张昭这样解释一番,他纵然不熟悉大致还是听的懂的。他留在广宁当锦义右参将,随着朵颜三卫的覆灭,关外四布政司的设立,那里就是个养老的职位。他的新职位倒是颇有前途。

    他干的好,那将来东征东瀛四岛,张大帅就会调他参战。那升官进爵不在话下。而他这个金州卫参将,坐镇在海边,只要有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自江南流入。油水还是很丰厚的,权势自然重。

    当然,这不是说他准备捞一把。军中对这一块控制的很严,真理报上时常刊登警示文章。据闻后军都督府查账的账房非常厉害。

    张昭轻轻的抿一口酒,等杨乡消化完他说的话,再正式的问道:“杨将军可愿意去金州上任?”

    杨乡赶紧起身,躬身抱拳行礼,“末将愿意去。”

    张昭微笑着颔首。

    上午和熙的阳光落在二楼的阳台上,明亮、暖和。

    …

    …

    杨乡在沈阳城中停留了三日就往金州卫去赴任。作为辽东都司下的老参将,他在沈阳城中有不少故旧需要走动一下。

    张昭接见完杨乡,算是处理完最后一件大事,剩下便是等待王阳明来辽东。

    清晨的餐厅中,金黄色的阳光照在玻璃门上,反射着光芒。

    “小二,有王伯安的消息来吗?”

    “还没有。”

    “行吧。我们去城里走走。”



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阳城中(上)
    京师。

    有道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在辽东九月底景象越发的萧瑟,而京师之中还是深秋景象。

    香山上的枫叶红艳如火,引得游人如织。大明京师人口按照警察局的统计约有三百六十万人。当然这不是宛平、大兴两县的人口统计,还包括大半的顺天府下属州、县。

    上午出门时给太阳晒一晒还有些热。李幽大早上到小时雍坊的李府中等候着。到上午**点许才得到李阁老的接见。

    今日是休沐日。

    在精雅的小舍中,李东阳的侍妾帮他梳头离开,他坐在桌边吃着点心,“子远吃过早饭了吗?”

    李幽虽然身材短小,但在礼仪上还是很注意,作揖道:“回阁老的话,学生刚在府中吃过。三鲜馅的汤包味道可口。”

    李东阳手里拿着筷子正好在喝稀饭吃汤包,打趣道:“你倒是不见外。”喝一口香甜的稀饭,道:“关于辽东战役奖赏的问题,兵部那边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户部确实也拿不出钱来。你去信和张昭那边说一声。”

    他也很难。

    刚刚坐在首辅这个位置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事问题,而等他确定三辅的人选,就要对有功的将士进行奖赏。这需要花一大笔银子。

    而且,由刘大夏主导的兵部那边并不认可张昭麾下士卒的战功。道理也说的过去:关外叛乱的女真部和南方叛乱的土司有多大的区别,难道因为这就要按斩首论功?

    道理归道理,实际上还是刘大夏对张昭极其的不满。更重要的原因是朝堂重臣都知道张昭已经提前对有功的将士发过奖赏,想要省下这笔银子。

    而作为首辅,压力就汇聚到他这里。

    “是,阁老。”李幽先应下来,再主动的道:“阁老,听闻张昭在辽东已经以朝廷的名义下发奖赏。户部拿不出钱来倒可以理解。只是兵部那边关于升迁…”

    李东阳道:“唉…,这是我要和刘东山沟通的。立功的将士银钱赏赐可以少,但官位不能不给。不然天子那里过不去。又是一番口水官司啊!”

    李幽附和的笑一笑,心里明白。

    京师这里对张昭的阻力越来越大,并没有因为张昭军功而减弱。

    …

    …

    京师的政治气候如何,身在沈阳的张昭却是感受不到。他此时一身青衫士子装束,带着王武并两个亲卫在城中闲逛。

    沈阳城自定为辽东布政司、辽东都司所在地之后,新城扩建,日渐的繁华起来。

    四月份时张昭率部出关作战,大量的俘虏作为奴隶被送到沈阳城中来安置开发。

    同时源源不断的后勤物资自开平城往辽东输送。

    当然,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开平和京中运来的物资主要包括弹药、武器、夏装等。粮食都是抽调辽东这里各卫所的储备。

    而人口、物资的到来加速了沈阳城的发展。再加上资本的投入,将近半年的时间过去,整个沈阳城在王承裕的治理下安稳祥和,生机勃勃。

    100百里的城市圈正在不断的构建中。张昭给沈阳规划的是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这里将是整个东北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

    沈阳城这里的规划还是依照张昭的风格: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等。就如同汉唐时的长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而且,这里如同京中、开平城中一样出现大量的由后军都督府出资创建的五年制小学,普及教育。

    当然,私货是免不了的。小学教材是语文、数学、自然、地理、思想品德。

    这些教材中数学、自然、地理对儒学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而且这批小学生识字步入社会后,他们是相信长久以来的教育、事实,还是相信儒家纯理论的那一套?

    答案不言而喻。

    张昭本来是闲着没事到城中看一看,走动走动。上午在一所小学的课堂外听了小半节的自然课,然后往商业区去考察布匹的价格。这是他目前所关心的两个点:教育、工业化。

    沈阳城的东城区新建成的一条街道中,两侧的商铺基本都是布匹店,张昭在一个店面一个店面的问询过去。

    “这人是谁啊?光问不卖,莫不是真理报社的记者吗?”一家布匹店里的大伙计目送着张昭出门,在柜台处小声和掌柜嘀咕着。

    掌柜本来就给张昭东问西问的搞的有点烦,一巴掌抽在伙计的头上,不爽的道:“你看到那个记者出卖采访带着价值千金的玉佩?赶紧干活。哟,客官你买点什么?”最后一句话是对从门口进来的客人说的。

    张昭出店铺们,直接到隔壁店里“考察”市场。隔壁的布匹店明显要大一些,分前后两间。外面的布架上放置着各种颜色的布匹。几名女销售员正在招揽顾客。
1...203204205206207...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