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这大概和张静兼任报业学院的校长有关。她是新军营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她喜欢的学校布局自然是带着军中那种整齐、规范的风格。
张昭将韩芷韵送到女生宿舍楼前的梧桐大道前,就在树荫下和她道别,“韩姑娘,你说你是张静发书信招收进来的吧?回头你有空就去和她说一声,把报业学院改为传媒学院或者新闻学院。这样好听一些。”
韩芷韵“啊”一声,略显茫然,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看着幽暗夜色中张昭的面孔,“这种事交给我去说合适吗?”
张昭负手而立,笑一笑,“这有什么不合适?另外,过几天你写份申请书给学校,申请读书的助学金。”
韩芷韵明白过来,学校的名字对她们这些学生而言是挺大的一件事,对张昭而言那真的是随口一句话,不过他改的确实更加符合他一贯取名字“晦涩”的风格。
只是刚明白过来,又是一头雾水,“我们学校没有助学金啊?”
张昭禁不住一笑,“过两天就有了。去吧!”
刚才吃饭时,韩芷韵不自觉的多吃了一点肉菜。他是何等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韩芷韵因家道中落,在学校中的开支有些紧。而且,今天第二次见面,她这身青色的长裙没有换过。
很多事他一想就明白。
韩芷韵恍然大悟,直视着张昭俊秀的脸庞,一句“谢谢”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他那份细微的心思她如何不懂?可是,可是…。还有,当初你为何要…
呆呆的看张昭几秒,韩芷韵才回过神她这样太失礼,难得的俏脸微红,福身一礼,向宿舍楼中走去。
夜风吹拂着两侧的梧桐树叶,清寒的风混合着皎洁的月光袭来。她冰冷的心却正变暖。
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临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从松花江直下,经佳木斯等地可抵达中俄的边界,然后沿江直下由乌苏里江来汇合,经过共青城等城至鄂霍次克海。
出海口的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城市:庙街!
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十九,这个时候自然不存在什么“界河”,这里都是大明的地方。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大明辽东军副将、辽东都司都指挥使李博涛率部两万余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沿着黑龙江终于抵达其出海口,即庙街。
十几艘大船、小船组成的船队浮在黑龙江上。旌旗在江风中飘扬,猎猎作响。号角、鼓声和号子声在江中响起,船队正徐徐的往岸边停靠。
大队的骑兵、民夫在岸边驻留,仿佛是簇拥着船队而来。这场景令沿岸被组织来观看的部族百姓终生难忘。
明军沿三江平原而下采取的是“改土归流”的政策,不再执行明初百年以来的羁縻州政策。
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部落可以拥有自治权,但必须要向大明缴纳赋税服徭役,而且要建立起完整的都司、府、县、乡、村的行政制度。
当然,奴儿干都司这里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想要构建完整的邮递、驿站系统不可能,想要修建巨城也很困难。
而且,地方上的部落势力比较大。各级官署都是由其部中的权贵充任。其律法在明面上是大明律,但基本还是部中自决。
同时,各地的学校、医院、报社都很难以建立起来。只能是在一些大城市中才有。
这便是奴儿干都司的大致情况。但明军的到来最终还是建立起自己的、有序的统治。
李博涛站在大船的船头,看着黑龙江江口那碧波汹涌的大海,再看看岸边来迎接他的各部百姓,江风吹着他的衣角,心中感慨难言。
“砰!”
厚厚的船板放下来落在码头上。李博涛看着大步走来的丁四娃,禁不住微微一笑,捻须而立。
丁四娃穿着灰色的军装,胖胖的身躯略显消瘦。作为大军的前锋,在秋季作战还是非常辛苦的。他都瘦了一些。
“末将参见将军。”丁四娃单膝跪地,抱拳行礼。
按照整训之后的军中礼仪,下官见上官只需要敬礼即可。但丁四娃出身于宁远卫。李博涛家中世袭宁远卫指挥使。他算是李副将的心腹下属。这时自然是单膝跪地参拜。
李博涛哈哈一笑,上前将他扶起来,“四娃,这一路辛苦你了。”说着,挽着他的手,带船中的众将校下船。
岸边候着的军中鼓手们奏起《进行曲》。激昂、熟悉的鼓声回荡在大河边。
被组织过来迎接大明副将的各个部落的首领、百姓约三千余人纷纷下跪,口中高呼:“参见李将军!”
只是因为此地久不服王化,各部的口音显得非常怪异。
李博涛四十多岁的年纪,穿着明军改革之后的新式将军制服,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如果要长期坐镇在这样的地方,就算身边全部是宁远卫的子弟兵他也受不了。幸而大帅给他安排的是辽东都司都指挥使的位置,还有统帅约两万辽东军。
即将来奴儿干都司这里上任的军事长官是新军营二团的千户孙启栋。直接提拔为都指挥、副将。统帅数万奴儿干军!
麾下是宁远军参将的丁四娃、辽阳军第一师参将杜声。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征服整个新的奴儿干都司,打到外兴安岭去。而向东要征服苦兀。
这种事他是干不来的。这个奴儿干军副将、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相当于土皇帝,但任务不轻啊!大帅一向是赏罚分明的。
就这么一些人马、几条枪,物资供应主要依赖数千里之外的春城、阿城。难度不小。
李博涛率部在南岸的奴儿干城中安歇下来。
宣德九年,太监亦失哈重返奴儿干城宣扬大明天威,远近部落皆服。亦失哈重建“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百年以后永宁碑依旧被各族人民所供奉。
大军前锋丁四娃率部已经扫灭不臣,李博涛这时候进奴儿干城非常放松。
次日,李博涛在奴儿干城中的官署设宴大会诸将,并招待新任的由各部头人、权贵们充任的各府、县、乡的官员。
其实奴儿干都司这里的诸部对大明的态度基本都是不怎么亲附,主要是离的太远。之前中间还隔着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地盘。
现在明军大军开过来,并且要求“改土归流”,以服王化。有些部落的首领因利益受损真带人反抗,结局当然是可想而知。而愿意和大明合作的部落,好处自然也是非常多的。
李博涛在官署的宴会上再次强调一遍。
五日后,李博涛率明军将士一万余人,并随军民夫两万,外加归顺大明的诸部军民五千余人登上奴儿干城外的永宁寺,祭祀天地、观音,勒石记功。
十月二十五日,天晴。奴儿干都司这里已是比较寒冷。干冷的冬季风中,一队队的军士、百姓从山脚下延伸到庙中。
李博涛穿着新军服,笔挺的制服让他倍显精神,带着铁质的大帽,系着腰带,穿着军靴,在众将士的簇拥下走进永宁寺中。
永宁寺中供奉的是观音,寓意是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
“大人…,吉时到了。”
丁四娃和李博涛的副官负责安排一应祭祀事宜,这时丁四娃打断上香之后在庙中微微沉思、感慨的李博涛。
李博涛点点头,走出观音庙,在寺庙外布置好的祭坛上祭祀天地,拿出表文当众朗读:“
维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圣天子以征虏前将军、新秦伯、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昭任总兵官复大明奴儿干都司故地。当是时,甲士横于原野,车骑纵于城郭。旌旗遮空。惟我圣朝隆盛久矣。
旧地既复,张昭乃令都指挥使李博涛率官军两万,巨船三十,再至奴儿干城。百年之后再临,重宣大明仁德。明如日月,恩泽优渥,四海之民莫不闻风向化而来…故为文记之,万世不朽。”
随着李博涛宣读完表文,他揭开披在一座新立的石碑上的红绸,将碑文展现出来。
站在祭坛上的李博涛看着下面的奴儿干都司诸部,知道他们大半人都听不懂。但是,此时此刻,青史当为我记之:
大明再临!
第五百六十八章 这美丽的冬季(上)
十月下旬,整个辽东大地上已是寒冬。张昭因此停留在沈阳城中。
辽东距离京师数千里,这个春节他注定是没法回京师过。风雪封路啊!
在没有机器动力的时代,冬季赶路本来就不明智。特别还是辽东这种天寒地冻的区域。马匹,车夫都很难忍受。
二十八日,信使将李博涛派前锋收复奴儿干城的消息传回来,张昭在都督府里批阅军中的文件。
新军营的各主力部队都跟着他返回沈阳。这个冬季也要在沈阳城中度过。新军营的训练等事务都是习惯,并不需要他特别的去盯着。倒是调派各部新军需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
毕竟,张昭作为总兵官,负责整体的东北防务,整训出来的新军需要派往各地。
都督府的随员们最近都在忙这些事情。而且,辽东军副将李博涛现在并不在位置上。算是把辽东军的事务也接过来。
“小于,查一下,王伯安到哪里了?”都督府的二堂中,张昭搁下毛笔,问着来收发文书的于参谋。
于参谋十七八岁的年纪,穿着军装颇显英姿,他早有准备,答道:“大帅,王参议已经抵达辽阳。大约三五天后就会抵达沈阳。”
沈阳城和辽阳城距离约一百多里,在冬季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张昭点点头,站起来伸个懒腰,“行。那就再等等。”
他等在辽东没有返回京师,一方面是等着李博涛率部至奴儿干城重建奴儿干都司,以竞全功。一方面则是等候王圣人到来。
之前许诺给他的“剿匪”、“平叛”的任务估计不会再有。辽东这里固然是地广人稀。但新建的辽东布政司轻徭薄赋,根本不会有人愿意上山做盗贼。
而才被横扫的建州女真诸部基本没有反叛的实力。大批的青壮被分散安置在黑土地上。他们就算想要造反在短时间内也没有实力。
所以,张昭得和王圣人好好聊一聊。这一件事毕竟是他“失信”在先。但他没有料到手下的将校这么能打啊!
张昭招呼王武一声,脚步步匆匆的出了都督府。
幕府中的幕僚和参谋们相顾一笑。他们都知道张大帅最近和医学院的一个小娘子打的火热。
…
…
张昭的都督府是临时征用的一处府邸,距离辽东布政司官署不远。本来是修建起来卖给“权贵”们的府邸。
张昭出都督府,正是中午12点许,坐马车到十几里开外的大学城。正值中午,大学城外面的商业区几条街中到处可见青春靓丽的小娘和年轻的青年学生。
“相逢”酒吧此时已经改为茶馆,并提供中式简餐。当然,收费一如既往的贵。
但因其茶叶正宗,环境幽雅,反倒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为附近大学城里学生们所青睐的高端餐饮场所。更何况茶馆的女掌柜容颜靓丽,娇嫩。
张昭到相逢茶馆时,里头正值用餐高峰期,三三两两的小娘子和青年们各自在卡座中用着餐。像当日张昭和佟璇、韩芷韵、步小娘子那样同座的几乎没有。
世风日下也是需要时间的啊!
张昭对亲自担任“送餐员”的丰小娘子笑一笑,径直上了二楼,在装饰着落地玻璃窗囊括阳台的雅间中稍坐。
相逢茶馆这里所在的联排民国风情小楼都是三层楼高。丰小娘子挺有生意头脑的。在生意大火之后,立即把二楼、三楼也给租赁下来。三楼作为她的住处,二楼是包厢。
张昭所在的“天”字包厢是环境最好的。主要是这间包厢有阳台,视野开阔,可以远眺商业街旁边的医学院。曲曲折折的中式园林校园非常漂亮。
前些天下了一场小雪,医学院的园林楼阁更是银装素裹,美景如画。
吃着王武送进来的羊肉汤面条,张昭想起那个美好的下午,嘴角微微的翘起来,心中充满着期盼。他在期盼那高挑、修长的倩影到来。今天周五。
“铛铛铛!”
在没有电铃的时代,下课铃声都是通过“敲钟”的方式来进行。校园里当然不可能如同佛教寺庙般搞一口大铜钟,而是悬挂一块铁,用小铁锤敲击。
钟声摇摇的传来。
张昭在阳台上沐浴着冬季午后的阳光,心里盘算着时间。这是下午第二节课结束的铃声。时间是下午3:40。还有两节课,韩芷韵才会下课。
医学院里在深秋的郊游,他终究是没去。听韩芷韵说佟璇偷偷的哭过。而随后的几天她便生了一场病。张昭没有去看她,而是写了一封信让来告知他消息的韩芷韵送给她,鼓励她战胜病魔。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和佟璇通信。信使就是韩芷韵。书信的内容从朋友式的聊天也渐渐的变的更加深入。从日常的兴趣爱好一直谈到爱情观。
张昭想着佟小娘子那端庄美丽的容颜,一双冷艳的丹凤眼就这么闯入到他的脑海中。他拿起阳台中小圆桌上温热的黄酒轻轻的抿一口,想着她的家事。
她是前鸦鹘关守备佟进的庶女。她母亲是来自于董鄂部的美人,但因为出身,在家中地位不高。她因此被疼爱她的父亲送到沈阳来读书。希望将来在军中找一个好人家。
在这一轮的改革大潮中,佟守备主动放弃官职,在鸦鹘关内的一个乡中当地主。当然因为他身具官职,被任命为乡长。但是,他这个乡长怕是做不长
“咚咚”
听到敲门声,张昭微微扬声道:“小二,进来吧。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讲规矩?”
张昭在“咯吱”声中回头,却见一个姿容绝丽二九年华的小娘子正推开门进来。
她轻轻的对张昭一笑,带着一点点的娇羞,顺势侧身关上门。在她绽放笑容的瞬间,其绝色的容颜灿若春华,姣若秋月。清雅绝伦的大美人。
张昭看着韩芷韵修长窈窕的背影,从阳台走到包厢中,嘴角带着笑,这个举动更像是迎着她。张昭笑道:“韩姑娘,你们下午不是有课吗?”
韩芷韵清声解释道:“张公子,我们新闻学院的课程调了。喏,这是小璇给你的书信。”她洁白的小手晃一晃,手里拿着一封漂亮的书笺。
新闻学院的课根本没有调整。她逃了最后两节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