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就在这时,胡府尹的家仆从外面急匆匆的跑进来,“老爷,圣旨到。”

    “什么”胡溥、何愈、李道立三人顿时惊的从官帽椅中站起来,相互对视一眼,快步往大堂而去。

    …

    …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和胡溥、何愈、李道立三人在府衙大堂中见礼,他只是淡淡的点点头。

    第一,文官们和太监们在公开场合关系都是比较冷淡的。

    第二,他的地位远高于面前的三人,根本无需在意细节。

    陈宽咳嗽一声,道:“陛下有口谕。”话音一落,大堂内外所有人“哗啦”跪下。张昭自穿越以来,这是第一次下跪,心里不愿意,但只能是入乡随俗。

    陈宽肃容宣布道:“授宛平县生员张昭为勋卫散骑舍人,随侍东宫。”

    张昭愣住。什么鬼他的明史只是网文水平,这勋卫散骑舍人是什么官又是几品

    明朝东宫对应的机构是詹事府。没有太子时,这是用来给词臣升迁用的。有太子时,就是词臣们教太子读书。这勋卫散骑舍人是詹事府的官吗

    陈宽身边的一名小太监提醒道:“张秀才,还不快谢恩”

    张昭思路被打断,道:“臣谢陛下恩典。”

    至此口谕传完,大堂中的众人纷纷起身。陈宽打量着张昭,和颜悦色的道:“张舍人日后在东宫中要好生当差,勿令天子失望。”说罢,点点头,带着小太监们离去。

    张昭当然明白这位陈公公是在表示善意。但这同时恐怕也是在传达天子的某种意图吧

    等陈公公离去后,大堂内外顿时响起轻微的喧闹声。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事件主角张昭!天子派人来授官,并明确调张昭进东宫,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的案子还叫案子吗

    御史李道立看看站在原地思考的张昭,就知道他不懂其中的奥妙。眼角余光瞥一眼胡溥,他肯定是懂的。心里微微一笑。胡溥刚刚还想拖延,现在呢

    胡溥心里叹口气。他的算盘落空啊。天子都明确表态,他哪里还敢拖延至于怎么判案,看看司礼监掌印陈宽对张昭的态度就应该知道。

    …

    …

    余夫子愣愣的看着大堂中张昭挺拔的背影。心中“乐观”的情绪被击的粉碎。这一“巴掌”来自当今天子!

    寿宁侯的权势在天子面前算什么天子口谕里一个“张生员”就把事情定性,他还能做何想呢

    要他在族侄和张昭中选一个,他当然会选族侄。张昭在明理书院只是个不起眼的学子而已。然而…

    “唉…”余夫子痛苦的闭上眼睛。他不敢去看族侄的眼睛。

    府衙大堂外,李幽就站在距离余夫子两米外,他神情复杂的看着“天子口谕授官”这一幕。要说心中不羡慕那是假的!傻子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国朝的秀才很难进入仕途。天子授官明显是为后一个目的,将张昭调到东宫中去。

    虽说“随侍东宫”并不意味着是跟在太子身边,距离成为太子心腹还远着。但是,这说明天子对张昭有一定程度的认可!若张昭考中进士,进入仕途,绝对可以说一句“简在帝心”。

    如果说,张昭当众挑明是寿宁侯府在整他是“反攻”的话,那天子这道口谕就是“终结”。一锤定音!

    张昭从未和他说过青龙镇中和太子见面的事,但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猜得到张昭为何当场拒绝太子的招揽,现在算是得偿所愿啊!

    李幽检索着事情的来龙去脉,长长的叹一口气。

    按照常理来说,张昭有进东宫的可能,那就是潜力股。但是,国朝哪个太子会招揽有罪之人他是看到张昭没有翻盘的可能,才袖手旁观的。

    李幽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照是个例外。他的性格里有讲义气的一面。但是,刘瑾却又将朱厚照拦住。他有自己的小心思。而恰恰因为朱厚照给弘治皇帝提过张昭。

    弘治皇帝在调查张昭时,赶上这个案子。就是张昭在李教谕面前说的:他问心无愧。锦衣卫把所有的事情都查清楚,弘治皇帝自然会作出判断:张昭没有过线!

    其中细节有:张昭让钱宁散布的,拷打刘大户、方贯他没拿一分银子的消息。所以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才能一查便知。

    种种因素归结到最后,就是李幽现




第七十六章 尾声(上)
    张昭返回小安镇,而如潮水般扩撒的消息也传到各自的地方去。

    皇城,内阁中。

    李东阳和谢迁两人在文渊阁的大堂里叙话。路过的中书舍人们见两位大佬间气氛似乎不大对,各自脚步匆匆的散去。

    弘治一朝,极少见政治-斗争的描述。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譬如弘治朝三君子中的王恕,此老活到正德三年才去世,为何在弘治六年就罢官原因是他和时任的大学士丘濬不和。

    再譬如,同为弘治朝三君子的马文升与刘大夏就不和。而刘大夏和李东阳是同乡。正德初年,两人联手将时任吏部尚书马文升逼走。

    所以,弘治朝的刘、李、谢三位阁老未必见得就是铁板一块,看法不同的时候未必就没有。君不见,正德朝内阁总辞职时,李东阳就没走。

    当然,这并非说李阁老就是反派。李东阳谥号文正,这是文人的最高谥号。这代表着时人对他的总评价。

    此时,谢迁便是和李东阳的看法有分歧。

    谢迁将茶碗放下,沉吟着道:“宾之兄,天子口谕授一名生员为勋卫散骑舍人无损官制,只是调其随侍东宫似有些不妥。”官位到他们这个地步,谈论评皇帝的旨意并无不妥。

    他是很坚定的文官政治拥护者。作为太子少傅,太子名义上的老师,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关注武事。而张昭进东宫,无疑是有某种可能。此子对北虏的战争颇有见地,就怕他鼓动太子日后往北用兵!

    所以,他派人给顺天府府尹胡溥打了个招呼:能把张昭压下去就要压下去。而且,他知道保张昭的就是李东阳。但刚刚结果传过来,并不如他的意。

    李东阳笑呵呵的道:“于乔,你是说张昭我族弟相铎(李教谕)对其评价很高,几次向我推荐。天子调他去东宫,也是人尽其才!于乔,堵不如疏啊!”

    他很清楚谢迁的想法。但是太子点名要张昭去参赞军务,且和天子说过。只是个八品官而已,何必为这点事和天子闹太子如今才十岁,可塑性很大。

    张昭不清楚勋卫散骑舍人是干什么。李东阳当然清楚。他当年可是在翰林院坐了九年的板凳。后来又修《宪宗实录》,对这些官职、典故非常熟悉。

    勋卫散骑舍人是皇宫里的禁卫。择公、侯、伯、都督、指挥之嫡次子充任。俸秩视八品,侍卫直宿外,或令署各卫所事及听差遣。

    但如今天子不亲征,充作亲卫的勋贵子弟纯粹就是值班站岗,没有任何前途。有品级的武官子弟都不屑于为此官。

    天子用这样连武官子弟都看不中的官职封给张昭,不会有人有异议。而勋卫散骑舍人,当然是可以到东宫当禁卫。这就是天子秉国十三年的水准体现。

    本朝以生员功名出仕的不是没有。像张昭这个年纪的,多半会在官场历练后,继续考取功名,获得更好的仕途起点、上限。

    所以,天子亦展露出对张昭某种程度的认可、期许。否则的话,就不是封这种无关紧要的官。说不定会给个三千营、五军营百户之类的官。

    谢迁无奈的看李东阳一眼。谢公尤侃侃。然而他的说辞还未出口,就被李东阳堵回去啊。说道:“宾之兄,既然你和张昭熟悉,那你和他谈一谈。别把太子引向邪路。国虽大,好战必亡!”

    以谢迁多年阁臣的政治经验,怎么会看不出张昭关于对蒙古战争一系列论述的本质这就是个好战份子!他主张灭掉蒙古诸部,占领漠北。

    李东阳笑道:“于乔不必忧心。我会和他谈一谈此事的。漠北之地取之无用。”

    这个观点他很早就和族弟李相铎说过。也答应在张昭取中生员后,召见张昭,为其扬名。不使人才籍籍无名!

    他行事平和,没有谢迁这样激进。他没想过通过阻拦张昭进东宫,压制太子喜欢战事的想法。还是那句话:堵不如疏。没有张昭,日后还有李昭、刘昭。

    谢迁见李东阳表态,心情略松,和李东阳谈起江--西赈灾的事宜。

    文渊阁大堂中的气氛就此变得轻松起来。

    &nb



第七十七章 尾声(下)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冬日小雨,天气日渐变冷。

    寿宁侯张鹤龄并没有呆在家中,而是带着管家、随从一行数十人到西山脚下自家的煤窑视察。

    这并非他多么的勤奋或者爱惜矿工。而是凛冬将至,煤窑即将成为他的摇钱树。他如何能不上心呢

    京城地区,自元代起就开始用煤。正所谓:柴尽煤出。到明中期时,京城附近山脉的木材资源日益窘迫,而煤炭资源被大量的使用。西山就是京城煤炭的产出地。

    西山并非是一座山的山名。而是指的太行山北段余脉,峰岭连延。历今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几个区县。像京西的妙峰山、百花山都是属于西山。

    张昭居住的青龙乡,便是位于西山山脉之下。

    午后时分,寿宁侯张鹤龄在他的几座煤窑里转过一圈,乘坐着豪华、宽敞的马车返回京城。

    马车中温暖如春,张鹤龄时年二十七岁,容貌不俗,正由两名美妾服侍着喝酒,案几前菜肴精致。他问着上车来汇报京中结果的管家:“府衙什么情况”

    他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张管家额头有些冒汗,弯着腰不敢直起身,咬牙道:“老爷,那张昭顺利脱身,小张差点被府衙的衙役被抓住。”

    “嗯”张鹤龄眉头一挑,手从美妾的裙衫里拿出来,鼻子里重重的哼一声,“怎么回事”

    张管家道:“老爷,天子下口谕,授张昭为勋卫散骑舍人,随侍东宫。顺天府的胡府尹立即就变了态度。不仅是张昭无罪,还采信他说的小张在诬陷他。没抓到小张后,还发出海捕文书。”

    张鹤龄怒气上涌,一把掀掉面前的案几,“他娘的!”

    马车内的美妾、管事都跪在地上。这话不知道是骂张昭,还是骂胡府尹,或者是骂…

    张鹤龄暴躁的在马车内走动着,一肚子的火气不知道朝谁发。他上次来青龙镇就看中张昭的白酒生意。长宁伯那个草包,给张昭一个五粮液的酒方给打发掉。须不知,真正赚钱的是“二锅头”。

    五粮液的口感甘美,味道醇厚,可以和上等黄酒比一比。但是,这价格就贵了。而二锅头价钱便宜,行销北直隶、宣府。这才是赚钱的利器。

    他眼馋这块肥肉多时。这样的好生意,怎么能让区区一个童生或者秀才掌握呢然而,到手的鸭子飞了!而且还是他的皇帝姐夫砸他的场子。他现在想要继续谋夺这个生意都不能。

    这如何能让他不愤怒呢

    而且,他这脸在整个京城的勋贵中都丢尽。

    “都给劳资滚!滚!”张鹤龄将美妾和管家都赶出去,脸上的神情阴郁的要滴水,“随侍东宫哼,劳资有你好看的。宫里这趟水可是很深!”

    …

    …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

    张昭前日去府学学宫里补办了生员的仪式。李幽、曹朗并十几个同年自发的前来观礼。经此一事,张昭在士林中名声极大。稍后,张昭去拜会李教谕,在小安镇中休假。

    一般而言,新科生员们都会有几天的假期,随后再到县学、府学中上课。当日在府学中拜见何提学时,各人都选择好学校。张昭选的是府学。

    不过,张昭的情况与别人不同。他被天子点为勋卫散骑舍人,要到东宫中当差。李教谕给他办理的是“保留学籍,暂时休学”的手续。日后,他离开东宫,再回来继续读书。

    有明一朝,终归科举是正途。这个观点深入人心。且是社会、官场的潜规则。大明朝官场鄙视链的顶端就是清流。而清流,就是翰林、御史。这都是读书读的好的。

    一代神人王阳明都没混上翰林和御史啊!

    “唉…”张昭在书桌前轻轻的叹口气,将毛笔搁在笔架上。自家事自家知道。他根本没有读书的天赋。这一去东宫,只怕他都不会回府学读书了。

    他前面的路已经非常清晰。去东宫当禁卫随侍,肯定不能算是太子朱厚照的心腹,就算是朱厚照邀请他参赞军务。更别说谋主、帝师。所以,这是他需要努力的目标。

    至于说当宠臣、舔狗,这个他真没兴趣。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他来到明朝,要权力来干什么

    他刚穿越来到明朝,就定下远大的目标:去朝堂中见识“弘治中兴”绚丽的风景!圣君、名臣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里面,有他不安分的因素,也有作为一个男儿天然的权力玉望!

    谁不喜欢大权在握,一呼百应呢孔夫子身边都要带几个学生跟着。

    而后,等他锦衣卫之行后,他意识到:权力,是他在明朝生存的保障。



第七十八章 小安镇日常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入冬后,小安镇中枯枝败叶飘落。清晨时分,张昭在内院和婉儿稳别,走出来,在院子里接过长随张泰平递来的马缰,带上皮帽、手套,翻身上马。

    “二锅头”的生意非常好,正在由北直隶向外辐射。南口村那边的产量正在逐步扩大,而工艺的改良也在试验中。至于说,这工艺能保密多久,这个倒真不好说。

    毕竟二锅头对当前的酿酒工艺而言实在太简单。保不定有酿酒师傅会勘破。或者,他这里有人泄密。清康熙年间,光京城做二锅头的就有三家。

    但是,这对他的生意的影响不大。首先,以如今的运输条件,他不可能将二锅头卖到全国去。所以,有些市场本来就不属于他的。比如其他高粱产地:关中、晋地,若有人酿造出二锅头,他也没辙。

    其次,在北直隶,就算工艺泄露,他如今背靠长宁伯府,外加在东宫当差,没点背景谁谁敢酿造、贩卖就算有背景,比如张国舅那种,在他前期把渠道建设好的情况下,他难道会怕市场竞争

    再一个,白酒酿造,每一口窖的口感是有差别的。张家的二锅头对消费者而言先入为主,带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会吸引消费者惯性购买。
1...2021222324...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