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臣张昭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卿,你近前来说话。”弘治皇帝头都没回,温和的招呼一声。然后将画笔搁在长案上,身旁候着的太监萧敬赶紧招呼小太监们端来热水。
张昭起身,缓步上前。他心里很清楚,这是弘治皇帝在表达不满。以弘治皇帝宽仁的明君范儿,若非心中有成见,肯定不会如此“怠慢”他。
一个为国开拓边疆三千里的大将回京陛见,那怕是“不请自来”都不应该是这个待遇。
张昭待弘治皇帝洗手完毕看过来时,躬身请罪道:“臣返京后因思念妻妾擅自回府,请陛下恕罪。”
按照明朝的惯例。外出公干的大员回京,首先是要等在会同馆中,向皇帝交完差事才能回家。以示先公后私。
而张昭自然是故意犯错。否则,此刻弘治皇帝怎么开口“敲打”他?他是把“借口”送给弘治皇帝。
张昭一路返京,固然是思念妻妾,但正事并没有忘记。他有多少敌人要应对他心里有数,而京中的政治气候他早就察觉。这是预留的一步棋。
弘治皇帝性情仁厚,见张昭请罪,不为己甚,站在阳台中感慨的道:“子尚,你为大明征战辛苦得胜归来,按理说朕应该是要赏你的。可你不能持宠而娇。国家制度还是要遵守。罚俸两年吧!”
这番话透漏出他为何要如此做派。张昭一听就知道,八成有人在弘治皇帝面前“吹风”了。“持宠而娇”这四个字是实实在在的敲打。
话很轻,点一点,听不听的进去就看你自己。
张昭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伸手虚点张昭。他登基十七年,张昭这点演技还瞒不过他。终归而言,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自己人”。弘治皇帝敲打完张昭,在他面前还是很随意的。
“你们都下去吧。朕和子尚单独聊几句。”弘治皇帝挥手将萧敬并几个小太监打发到房间外,走回到房内铺着坐褥的软椅中,喝口茶,道:“子尚,按照你的战略,鞑靼人的东线既清,下一步呢?”
张昭跟着弘治皇帝走回到温暖、富丽堂皇的房间中,不知道是否是错觉,他感觉到弘治皇帝看他的眼神似乎有点犀利。心里绷紧的神经再绷紧三分。
…
…
老太监萧敬在房间外等候着,远远的看到天子和张昭问答。心里叹口气。
可以说京师紧张的政治气氛,其焦点、压力现在全部都汇聚在这里。此时此刻看似清冷,就只是君臣二人对话,但实则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大明的朝局。
他不用问就知道,京师里够份量的人都已经得到张昭进宫的消息。而且,他们全部都在等着看天子究竟对张昭是赏还是罚。
…
…
张昭回京之前和人在开平的林文宁有过一次长谈。李幽能看不出来真正的杀机在弘治皇帝对他的看法,张昭如何看不出来。
那么,如何应对这次陛见?张昭早有推测,而昨晚李幽的一番分析给了他一些佐证。
张昭低着头,答道:“陛下,臣以为应当继续东攻朝鲜、东瀛。”
“哦?这是为何?”
弘治皇帝明显很诧异,之前张昭给他说的战略是:在完成东线的肃清之后,接着要肃清西域,完成对漠北的包围,然后大军出塞。
其实弘治皇帝并不怕张昭推行改革引发天下动荡。他如今怠政固然怠政,但终究是一代明君。什么对大明有利,什么对大明有害,他如何不知道?
他内心中最大的担忧,还是担心他死后太子年幼,张昭鼓动太子北伐鞑靼,再搞出一个土木堡之变来,赔上大明的国运。
此次陛见的关键点还是军事问题!
李幽的猜测是错的。
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见(下)
上午的阳光静静的流淌在西苑万寿宫中偏厅的阳台上。厅内墙角半人高的青花瓷瓶被照出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张昭的脚边。
张昭心里深深的吸一口气,他虽然低着头没法看弘治皇帝的表情,但听到弘治皇帝语气惊诧,心里顿时了然。
政治从来都是变幻莫测。
他虽然得弘治皇帝看重,而且给弘治皇帝赚取大笔的银钱,但和弘治皇帝相处时,他心中始终紧绷着一个弦。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此时,他大致摸到弘治皇帝的脉。
“陛下,臣的平北策是一个大的方针、战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臣在东北悉闻自年中以来两京、各布政司遭受各种灾害,百姓困顿。
在此种情况之下,大明肯定是需要先积攒国力,再伺机推动平北策中的西线战略。”
张昭说着,不待弘治皇帝提问,解释道:“陛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简单点说,就是有国家利益才会发起战争。否则就是采取外交战、贸易战、恐吓等等手段。
战争固然能带来利益,但回报分为短期、长期。大明如果西征,攻占青海、西域,这肯定是千秋功业。但是短期之内却难有收益。这不像在辽东。
朝廷可以直接发战争债券,可以将勘测出来的金、银矿的开采权卖出去。从而可以完全的覆盖战争成本,甚至还有剩余资金用来搞开发。西域距离中原太远,难有这样的便利。
所以,臣不建议立即执行西线战略,而是建议继续向东作战,征服朝鲜、东瀛。
主要目标是占据东瀛四岛。因为这上面有足够的白银矿。其一,可以覆盖战争成本。其二,可以对大明当前的中央财政进行极大的补充。
而要攻占东瀛,则必须要先占据朝鲜半岛。”
其实,张昭还有一条理由没有说。战争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刺激国内经济。这一条可以做,最好不要去说破。国虽大,好战必亡。当然,忘战必危。
弘治皇帝赞同的点点头。张昭派商队和东瀛岛上的诸侯进行贸易的消息他知道,估计拿到东瀛岛上有大量白银矿产的消息。这不失为解决当前国内困境的一个办法!
现在朝廷是想要大规模的赈灾却拿不出粮食和银钱,只能通过减免各地的赋税来赈灾。
弘治皇帝吹着茶杯里的茶叶,碧绿的茶叶起起伏伏。他心中对张昭的疑虑还是没有完全消失,再询问道:“子尚,你觉得大明多久才可以积蓄足够的力量平定鞑靼?”
弘治皇帝作为上位者,他询问张昭的意见没有必须要遮掩自己的意图。简简单单,把话的意思讲清楚就行。因为他有这样的资格!
而张昭瞬间是感觉背后的汗毛都竖起来。这是一道“送命题”!
谈话进行到现在,张昭要是还没明白弘治皇帝的心思,那他就白混了!
要知道,他可是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第一,他只要在京中,和弘治皇帝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对这位“明君”的执政风格、性情还是有点把握。
第二,他终究是个穿越客,知道历史走势:弘治皇帝命不久矣。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皇帝最关心的是什么?
皇位传承?
在别的朝代可能会是如此,在大明朝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除朱老四这种牛人以外,整个明朝就没有非太子篡位的。当然,夺门之变不算。那是特殊情况。
张昭回京之前在开平城和老林分析一堆面圣时的可能,外加李幽给的佐证。此时心里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
张昭躬身行礼,神情郑重的道:“陛下,非二三十年之功不可!”
弘治皇帝看着张昭,哑然失笑,“呵呵。”他感觉张昭可能是猜到他的心思,所以给这么个非常规的答案。之前张昭给他讲、给其他人讲“平北策”时可不是这个时限。
想也是,张昭能帅大军屡战屡胜,心思肯定灵敏,猜出他的想法有什么难的?
“这是为何?”
张昭一脸“惭愧”的道:“陛下,臣以前年轻气盛,未入仕途所见有限,以为只要大明占据军事优势,拿到形胜之地,平定鞑靼在旦夕之间。
然而,臣如今接触朝政、民生,方才发现最容易的地方反而是最难的地方。后勤供给不足!
鞑靼部带骑十万,可谓大国。想要覆灭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战成功彻底的平定漠北,臣初步估算需要火器军三至五万人,常备军十万人。其中最好有三万左右的骑兵。同时,要征调民夫二十万,骡马数十万转运马匹。
这样的战争规模,以大明当前的国力和财富的积累速度,至少要二十年。十年改革,十年生息。
臣用兵之能平平,在战事时求稳。之前在陛下面前妄语,还请陛下恕罪。”
张昭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在扯淡。真正的火器军队要灭游牧民族需要十万大军?
扯淡!
只要看一看世界近代史,也就是西方横霸天下五百年,到处掠夺财富烧杀抢掠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是武器代差的降维打击,根本就是吊打。
但是,他现在不得不夸大平定鞑靼的难度。他总不能和弘治皇帝说:最多五年,等国内的生产力上去后,各种物资储备充足,我率军出塞就能把鞑靼人给灭咯。
弘治这个年号终于十八年,现在这个时间点已经相当于是弘治十七年。
换言之,弘治皇帝也就一年多的寿命。相信这个时候,弘治皇帝已经感受到他的身体出现问题。没见弘治皇帝很喜欢打醮?这就是向鬼神祈福。
他现在要是这样去刺激弘治皇帝,指不定弘治皇帝真能搞遗诏什么的。不一定要杀他,搞个“永不录用,流放琼州”还是很简单的。
细思张昭的用兵过程,弘治皇帝得承认张昭说的有道理。张昭确实非常稳。根本就不像那个他“言辞激进”的风格。
就算张昭猜出他的心思言辞有所夸大,打个对折也就是十年。届时他都三十岁,子嗣生息,应该会稳得住。
弘治皇帝根本不信自己的儿子会忍得住不动兵,届时形势怕是由不得他。但只要张昭和王振有区别,土木堡之变就应该不会再发生。
弘治皇帝心中垒块尽去,笑着道:“你现在也才二十岁而已。还是很年轻。行了,朕知道了。”说着,招招手,把门口的萧敬叫进来,“传旨,新秦伯张昭开拓疆域三千里,于国有功,晋为一等伯,食禄一千户。”
第五百八十六章 消息传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昭念着这万年的开场、退场台词离开万寿宫这间偏厅中。心中长长的舒一口气。
弘治皇帝坐着,看着张昭的身影消失在宫殿中,悠悠的叹一口气,“唉…”
老太监萧敬躬身道:“皇爷…,可是新秦伯奏对有误?”此时旨意他已经写就,送往内阁中润色、签押、明发。
弘治皇帝摇摇头,唏嘘的道:“希望朕将来在九泉之下不后悔今日的决定吧!”
人的身体不好,意志就会消沉一些。
这场君臣奏对,张昭洞悉弘治皇帝的想法,强调的是征讨鞑靼之难,必须要稳住。正所谓:十年改革,十年生息。先修内政,再御外敌。
然而,张昭能“过关”,却是因为弘治皇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弘治皇帝是想:张昭年及三十,肯定不会如二十岁这般鲁莽,会贸然发起国运之战。不考虑自己妻妾、儿孙的吗?
但同时,弘治皇帝作为一个执政多年的帝王,政治上非常成熟。他总觉得张昭用“太年轻”这个理由把“平北策”变得太快。焉知日后张昭不会变?
只是一时半会他也想不出“制衡”张昭日后变卦的思路。
此时此刻,他也只能选择信任张昭。毕竟张昭的“奏对”还是符合他的胃口的。他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去自断臂膀吧?
萧敬低着头,搞不清皇爷的烦恼在何处。坐在这个宝座上,皇爷也很难啊!
…
…
张昭晋升为“一等伯,食禄一千户”的消息随着宫中的谕令到内阁中随即就传开。
明代圣旨的流程是:皇帝下达指示,由近侍们书写。这个近侍可以是司礼监太监,也可以是随侍的翰林学士。然后,送到内阁去拟旨。圣旨的执笔者就是翰林学士。
正式的圣旨文本写出来后,还要送到宫中,也就是皇帝面前去复核,用印。通常司礼监会帮助皇帝完成这个工作。圣旨再到内阁中,由阁臣们副署。再下发到六科。六科给事中不驳回的话,则归档、明发天下。
从这一连串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只要关注宫中动静的人很容易就得到消息。
正午时分,正西坊的武安侯府中。
世子郑宏正招待着他的便宜大舅子阳州先生吃酒。两人推杯换盏,在美妾的服侍下谈兴正浓。
大肌肉块头猛将形象的世子和中年文士形象的名士详谈甚欢。
阳州先生道:“张昭进宫见天子。看似是向天子汇报奴儿干都司战役的结果。大将军回京嘛,总归是要面圣的。但他实际上是想利用圣眷保全自身。但是天子怎么可能再信任他?”
郑宏道:“那是当然。张昭胆子不小啊。不仅仅手握新军营,还将辽东十万大军掌控在手中,听闻他还想将大宁都司的兵权彻底控制住。那个谁,叫什么来着?”
阳州先生笑呵呵的道:“吴臣。张昭麾下的第一大将。原本是他管家的儿子被提拔起来。张昭任人唯亲,可见一斑。”
郑宏拍着桌子道:“就是他。我听我爹说,张昭给朝廷上奏章推荐此人出任大宁军副将。呵呵,他倒是想得美。蓟镇军本就是全部是他的亲信,现在新组建的大宁军也要掌控在手中。那大宁总兵定西候蒋骥岂不是要被架空?想屁吃呢!”
阳州先生吃着一筷子牛肉,慢悠悠的道:“世子,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张昭此子就是仰仗圣眷肆意妄为,堪称国贼。不过这个贼子今日要付出代价。”
郑宏仰头大笑,“哈哈,哈哈!来,阳州先生你我共饮一杯。今晚去东楼鉴赏花魁,庆贺张昭倒台。”
弘治皇帝的性格,即便是郑宏这种满脑子女人和肌肉的小青年都知道。张昭进宫不会丢掉性命。但丢掉权势却是肯定的!
郑宏一杯酒喝完,扭头冲门外喝道:“宫中的消息还没有来吗?”
外头候着的长随赶紧道:“世子,小的这就去外头看看。”拔腿就走,还没出院子的月门就被赶着来送消息的一名仆人拦回来,一起汇报最新情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