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如果能在地图上标注,就会看到一个个的小红点,正如同百川归海般的顺着乡、县中的道路、官道,往大同镇聚拢而来。
十二天的时间过去,新军卫的征兵小队们即将“满载而归”。
当日,征兵的办法是由陈康和许澴伟两人提出来。所以,两人各自带着数十个以班为单位的征兵小队在大同府的各县、乡中征兵。许澴伟则是负责招募卫所兵。
当新军卫的主力停留在原地五日时,他们已经在大同盆地中深入乡县中。
陈康并没有将手下的征兵小队都带在身边,而是发散开。他带着两个班,共计24人,从蔚州向西,抵达灵丘县。此时,他麾下已经招募到200人。
清晨时分,灵丘县外的一处山坡上,陈康拿出地图,看着四周的山峦,顺口问道:“还有谁没回信咱们今日就要返回大同府。”
“去下面乡里的方贯还没给信。”
陈康道:“我们不能再等他了。让他自行往下一个汇聚点宁武关而去。我们折返去大同。去叫弟兄们起来,开始赶路。”
“好。”
在陈康深入县乡招募士卒时,往北走的许澴伟去各卫所中招募的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
五月初五,已经抵达大同左卫的许澴伟并不打算返回大同镇。这是走冤枉路。而是带着李逍遥和新招募的50人,前往平虎卫招募一波,再往新军卫的必经之地朔州和主力汇合。
 
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大同城南,桑干河河边的新军卫军营,在五月初五的下午变得热闹起来。原因嘛,自然是大批的新兵进入到军营中。
后勤部门已经忙的跳脚:安排营地,发军服,腰牌,登记造册等等。林文宁指挥着手下的军法官、文吏们连轴转。
大营门口,张昭看着乱糟糟、嘈杂的新兵们,脸上的笑容难掩。半个月的时间,就招募到一个团的新兵。证明这种征兵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在抵达榆林后,他肯定还能再招募到一个团的新兵。三千多人的队伍,一个老兵团,两个团的新兵,这样进入到三边的战场后,他心里就有底!
张昭扭头对陈康道:“哦什么好消息。”
陈康这大半个月在外面奔波,看起来更加的消瘦、黝黑,走到营门口的新兵中,喊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带到张昭面前,“他叫林同(第二卷末尾出现过)。浑源州人。去年十二月初,火筛部入侵大同,南掠百余里,将他村里的人屠杀一空。
他愤然去参军。但是大同这里半年都没有仗打。大同巡抚正奉命修筑边墙,他在路上遇到我们,便跟着过来。他在少年时在山里打猎为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斥候。”
张昭看着眼前的青年,身材壮实,穿着破破烂烂的军服,短眉毛,表情很平静,只有眼睛中藏着无尽的悲伤和怒火。张昭问道:“你为何要参加新军卫”
林同平静的看着张昭,这名年轻的书生,看起来像营中的大官,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他贱命一条。皇帝站在他面前,他都不怕。道:“杀鞑子,给我爹娘复仇。我要把火筛的人头拿来祭奠我们村子的人。大同这里的大官不敢打鞑子。陈老弟说你们新军卫去陕西杀鞑子,所以我就来了。”
张昭声音微微低沉的道:“好!等灭了火筛部,我允许你把他的人头带走。”
他从这青年的话语中听出了仇恨。血海深仇!他感同身受。耻辱啊!这是明朝的耻辱!
林同回到新兵的队伍中,等着排队。
张昭拍拍陈康的肩膀,“伯宁,做的不错。”一个优秀的斥候带来的欣喜,被林同的经历冲散不少。
他现在希望快点抵达榆林镇,血债唯有血偿!
…
…
招募新兵的工作,至此就算告一个段落。方法对路,接下来只需要认真执行就好。
而张昭所担忧的斥候问题。有一批骑兵到位,还有一个优秀的斥候加入。再加上有骑兵经验的百户韩瓒。大致上把架构搭起来。
这些问题都解决。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行军途中训练新兵的问题。
张昭按照吴臣的建议,将新兵团留下来整训。各征兵小队自然抽调半数的人作为各级军官和老兵充实到新兵团中。由吴臣带着他麾下的模范排做教官。
张昭则是率新军卫的主力和后军一起前往宁武关和保国公朱晖的大军汇合。
在朔州和宁武关,张昭汇合了许澴伟、李逍遥、方贯等人。方贯给了他一个惊喜,招募到200余人。方贯衙役出身,混迹在底层,硬凭着一张嘴,招募到一批新兵。
按照明军的规矩,招募新兵,要给安家银三两。方贯带着的一个班,手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银子。他纯粹靠忽悠,把乡中的青壮拉来。当然,这笔银子新军卫会补上。
再加上许澴伟带回来的80人,正好将空余的兵额补上。在大帐中军议时都督张安的发难,张昭毫不客气的将其堵回去。
新军卫可以自行募兵是兵部给权力。他带一千余人士卒在指定时间内抵达宁武关,如何算逾期
这边张昭和张安理论时,滞留在大同镇南桑水河畔的新兵团早就开始整训。
骑兵连百户韩瓒作为新人,亦留下
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
六月十一日,保国公朱晖率4万精锐抵达榆林镇后,并没有立即进入三边地区的战场。
三边地区指的是:甘肃、宁夏、延绥。这被分别是九边的甘肃镇、宁夏镇、榆林镇。
但是鉴于明长城根本就拦不住蒙古骑兵。套虏从花马池南下后,会入侵陕西的州县。所以,将平凉府下辖的开成县改为固原州,为三边总制的治所。
弘治十年,弘治皇帝启用名将王越坐镇西北,重设三边总制。这个职务的全称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总揽四镇的军务。这四地的巡抚皆受其节制。
所以,此时的战场并不在明长城一带,战场最南端是要算上固原镇所下辖的地区。
这里要说一下战场的地形。为何套虏打到固原镇就不再南下关中地区不是更富裕吗怎么不去抢
固原镇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是关中四关之一的萧关。萧关镶嵌在六盘山和黄土高原,以萧关古道连接宁夏府和关中地区。控制固原,就可以和萧关形成防御纵深。使得北虏根本无法进攻关中。
所以,战事到最南的地区就是固原镇。
还要再继续说一下地形。众所周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是一个“几”字形的地形。宁夏镇在这个“几”字的东面,榆林镇在西。这个“几”字下面的“豁口”就是明长城来防御。
那么,为什么套虏入寇每年都要从宁夏镇的“花马池”这个地区进来,然后入侵宁夏镇所属的州县为什么他们不顺着黄河往东打榆林镇呢
实际上在最开始时并不是这样。成化年间,鞑靼各部照样入侵延绥各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杀掳居民。
然而,明成化年间的名臣余子俊率领军民四万余人,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西到花马池的长城,并在长城内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彻底堵住了由河套往东南方向入侵延绥、内地的通道。
所以,弘治年间西北地区的战事,基本就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北虏骑兵择日突然从花马池发起进攻,越过长城,往西南方向入侵宁夏镇和固原镇所属的州、县。
弘治十四年四月开始的战争,一样是这个套路。
所以,保国公朱晖大军在榆林镇,看似到了边关,但实际上还是非常安全的。延绥地区在边境几十里内有着大量的堡垒,蒙古骑兵根本打不过来。
但他以休整的借口,在此城停留数日,派心腹去打探固原镇那里的战事情况。
…
…
六月十五日,吴臣率领新兵团共计1400余人(新兵1100余人,再加征兵队充实的240人,外加警卫排、后勤分队),抵达太原镇的治所宁武关。此时,他距离榆林镇还有500里。按照新军卫的行军速度,也就七天的时间。
在宁武关,吴臣接到张昭派信使传来的最新消息,得知整个大军最新的动态。
宁武关是天下雄关,扼守着大同盆地的最西端,其形状如同凤凰,又名“凤凰关”。十五日下午时,吴臣带着几名部属登上二十里长的边墙,眺望着远景。
吴臣浓眉大眼,在盛夏时穿着土布军装,时年二十三岁。面色黝黑,拍着城墙,愤然的道:“果然如少爷所料啊!”
在新军卫的军事会议上,张昭早就将他的推断传达下来。新军卫百户级的军官都知道。连李逍遥这样和百户们比较亲近的乙等兵都知道。
韩瓒作为骑兵百户,在吴臣身边自然是有个位置,心里其实有点不理解又有点释然。
韩瓒今年二十八岁,在辽东都司混到百户,虽然在新军卫中有两个月,思想观念上还是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
榆林镇是西北重镇。昔日东胜卫内迁,由此延绥下属的米脂、鱼河等三百里地暴露在蒙古的铁蹄之下。正统年间,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附属营堡二十四座,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军驻守。
成化名臣余子俊坐镇西北后,将延绥镇的治所迁移到榆林城。由此,延绥镇也称为榆林镇。
关于这座城池,明朝那些事里有很精彩的一段描述:“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
“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明史》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
这里的兵员素质是真的高。秦兵的主力啊!
新军卫在这几天征得延绥巡抚陈寿、榆林总兵同意后,早在城中开始招募新兵。以新军卫开出的募兵条件,比京营的军饷还高,自然是招募到大批素质优良的士卒。
不过,张昭等人的驻地并不在榆林城内。四万余人的京营增援队伍,榆林城是军镇,哪里安置的下。他们的营盘在五十里外的归德堡外。
张昭从自己的军帐中出来,带着长随和亲卫,与监军张雄一起,骑马前往中军大帐。数万的营盘,连绵数里。自然不能靠步行。
大帐中,保国公朱晖在沙盘前微微沉思着。几名先到的都督和太监监军在三三两两的说着军情。张昭和张雄进来,与朱晖见礼后,略等片刻,军议的将校便到齐。
保国公道:“固原镇那边的军情已经到了。套虏正在往北退却。韦州、萌城、灵州、盐池一线还在套虏手中。宁夏镇诸将都在固守。所以,本官决定派新军卫为大军前锋,沿靖边一线向西,伺机打通和宁夏镇的联系。本官率大军随后。”
戏肉来了。
张安等几名都督都看向末席的张昭,眼中都带着奚落的笑意。得罪保国公,现在知道后果了吧在战场上,主帅要坑你,办法多的是。
和张昭关系不错的周豫没说话。他也不可能为张昭得罪保国公。否则,保国公继续让他的奋武营做前锋怎么办
这任务说的很简单,叫做打通和宁夏镇的联系。但是怎么打通是直接去堵住长城的关口花马池吗那不得给北归的蒙古铁骑踏死才怪。
而从定边营西出,进入盐池城一带,大概率要和鞑靼的主力撞上。十万骑兵啊!迎头撞上去,你指望后面的大军来救你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保国公朱晖看向张昭,扳着脸,以不容拒绝的语气道:“新军卫是全军的精锐,自出京以来士气高涨。这一战,希望你们打出皇明的威风来。”
新军卫一帮人不是整天嗷嗷叫,想要打仗吗什么“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行,本国公现在给你们机会。去死吧!
张昭早知道保国公会坑他,从椅中站起来,昂首抱拳道:“末将领命。”
监军苗逵知道张昭颇受天子和太子的看重,沉吟几秒,插话道:“张指挥,如何用兵咱家就不多扯。要珍惜兄弟们的性命,不可贪功冒进。”
保国公朱晖冷眼看着。他不好对苗逵发火。这个太监现在是内廷“知兵”第一人,将来他还要和苗逵一起领兵。但是,也仅限于提醒了。
新军卫要是敢畏缩不进,他的军法不是摆设。至于新军卫被围困,他肯定不会发兵去救援。
战场之上,生死有命。
张昭倒没想到苗逵会来提醒他,他对苗逵没什么好印象,或者说他对太监监军都没什么好印象。这帮人只会帮倒忙。抱拳道:“末将明白。”
军议稍后就结束。
…
…
夜空清朗。
随着张昭将最新的命令下达,新军卫的营地中顿时动起来,开始明天拔营的准备。而张昭这半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整个新军卫中并没有因被委派为大军前锋而畏惧,反而在夜里以班为单位的讨
第一百八十八章 进入战区
“砰砰!”
数万京营的精锐士卒顶着仲夏下午的烈日,沿着长城内一线行军。无数的脚步落在大地上,发出整齐的响声。
靖边的清平堡的严把总在时隔四日后再一次的看到西进的大军。他奉命提供粮草。
清平堡的城墙上几名戍卒在扯淡。
“哟呵。京营这帮孙子终于肯去宁夏镇了。你们看旗帜,帅旗都在。这应该是主力。”
“屁话,数万大军不是主力,前几日过去的新军卫一千人是主力啊套虏四月初来抢掠,这都过去两个月早就抢饱往北撤了。”
“这不是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新军卫作为前锋与大军主力的位置有点远差四天的路程,将近两百余里。”
几人正说着话,忽而远处一匹快马自宁夏镇方向奔驰而来,打断众人的交谈。显然,是前面有消息传来。
信使很快被带到保国公朱晖的面前。
保国公朱晖在马上读着新军卫传来的军报:新军卫所部于六月二十四上午抵达定边县。属下率部西出小盐池,届时北上灵州,打通和宁夏城的联系。
朱晖随手将军报递给身边的张安,对信使道:“本官已经知晓。同意新军卫的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