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推荐未来。
他希望王守仁能比原来的历史做出更夺目的成就!
...
…
朱厚照从谏如流,跟着张昭往后花园而去。经过两个月在东宫的相处,他对张昭的话很听的进去。
这也是刘瑾心里对张昭不爽的原因。因为,只要是“正事”,太子必定是问张昭的意见。而不是正事,吃喝玩乐,张昭也行,他怎么能看张昭顺眼
朱厚照对军事特别感兴趣,张昭提了话头,“伯安兄年轻时曾游历边关,于北事颇有见解。”朱厚照便和王守仁谈起战事。
张昭则是落后两步和李兆先并肩而先,关心道:“徵伯兄身体可受得住若撑不住,我给殿下说一声。”
李兆先心中一暖,点头道:“子尚,有劳你了。”他确实感觉身体有点吃不消。
李教谕则是对弟子的细心赞许的点头,不枉大兄对他的帮助啊,“子尚,你去太子面前随侍吧。我照看着徵伯。”他不大想听皇太子谈军事话题,借故离开。
…
…
张昭这边在陪朱厚照时,位于前院东面大院里国泰商行的经销商们也各自议论着。
这些都是各地有实力的大商贾,否则也拿不到总代理或者特约经销商的资格。
他们谈论的话题倒是没有围绕着今天张府来的那些客人。刚才长宁伯的长孙周修都来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忙碌的婚礼(下)
张府的老宅并不大,两进的院落。土墙黑瓦。带着陈旧的气息。这是张父张母留下来的遗产。
自新宅修建好之后,吴春时和大儿子一家还住在前院中。后院张昭和婉儿的住处老吴每天都会清扫。
张昭四月初四回来,婉儿和方晶两人便搬到这里住。此时,上午微微燥热的阳光,落在张昭穿越来的房间中。婉儿正穿着红色的嫁衣,由方晶陪着。
周大娘和韩娘子在门外候着。
方晶穿着灰金菊色的长衫,娴静秀丽,握着婉儿的小手,柔声安慰道:“婉儿,别紧张呀。你不是期待着这一天很久吗”
婉儿坐在落地玻璃镜子前,看着那个眉眼如画,精致白皙的新娘子,感觉怪怪的,微微挤出个笑容,很难看,郁闷的道:“方姐姐,我就是紧张啊。”
两人正说着话,外头虎子跑来,探头道:“姐,二哥要来了。你赶紧凤冠带起来。”
方晶笑道:“虎子,要叫嫂子。”
虎子才九岁,长的虎头虎脑的,挠挠头,苦恼的道:“方姐姐,我改不过来。”
婉儿给虎子的模样逗的一笑,心里紧张倒去了大半,摆出长姐的款儿,道:“那就不改吧。”
周大娘和韩娘子进来,帮着婉儿带上凤冠,盖起红盖头。此时唢呐声已经从摇摇传来。
方晶低声祝福道:“婉儿,你今天是最美丽的。”
…
…
张府新宅后花园中,小楼里,朱厚照正由王守仁、刘瑾、谷大用等人陪着观看整个婚礼。
朱厚照十一岁的年纪,正值叛逆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不过,他知道这次出来是作为父皇的代表庆贺张昭结婚。所以并没有到处乱跑,免得添乱。
“还是张昭了解我啊!这地方好。”朱厚照临高远眺,拍着栏杆,随意的说道。
王守仁等人都看到花轿已经抬出来,张昭带着花,骑在白马上。在喜庆的唢呐声中,娶亲的队伍要绕着整个南口村转一圈。再回到到新宅这里。然后就是拜堂的仪式。
朱厚照觉得有趣,想起刚刚张昭在这里说的“审美观”,“对称美”,“不对称美”的题目,“王卿,你来说说,这花园左边种梅林,右边种桃花林如何”
刘瑾心里撇撇嘴。他就觉得张昭在太子面前瞎扯淡。
王守仁进士出身,父亲又是状元,家学渊源。在诗文上颇有造诣。万历年间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评价他的文章: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王守仁从容的答道:“殿下,张子尚之意是让殿下体会山水园林在四季之美。譬如人间四月芳菲间,山寺桃花始盛开。又譬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这是他所追求的意境。其实此地面积有限,并不适合种桃花,或者作梅林。”
朱厚照虽然性情聪明,但是天天读四书五经,还要兼顾他的“个人爱好”,在诗词上的阅读量那是非常少的。听王守仁这两句诗,比刚刚张昭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忍不住道:“好诗!”
千古传唱的名句,只要是中国人都能懂其中的韵律、意境之美。朱厚照好歹还是学过蒙学的,这点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王守仁笑笑。以他的智商,刚刚又是在旁听,明白张昭在干什么:他在培养朱厚照的“审美观”。但是这又何用更给谢阁老知道,又说张昭在诱使东宫往宋徽宗、李后主那帮亡国之君的路上走。
王守仁不知道的是:日后小朱同志是何其的奇葩!他在西苑里建造豹房,和野兽们玩耍。这就是典型的文学修养不够,还没有脱离低级趣味。
张昭正是要潜移默化、见缝插针的教教他。
…
…
朱厚照这边被“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时,皇宫中,弘治皇帝刚刚结束和大臣们的会面,在暖阁中和张皇后说话。
张皇后带着永嘉公主,搂着小公主,喝着酸梅汁,道:“不知道皇儿在南口村如何了”
&
第一百七十四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
主厅角落处,几名府学的同年看着张昭敬酒后往内院而去,各自感慨着。
“你们说张子尚何时会回府学读书咱们可以亲近亲近。”
谁成亲时要是天子送来的手书,那不得吹嘘一辈子今日这婚礼,是够资格成为弘治十四年茶余饭后的话题。
曹朗头戴儒巾,穿着月白色的儒衫。纵然是初夏的夜晚微微有些热,他正襟而坐,领口的扣子没有解开,风度峻整。说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咱们…”
话未说完,就听得外面的院落里有人喊道:“吴管家要跳河。”
这话唬的不少人出去查热闹。
…
...
只见院落东面的角门外,月亮的清幽的光芒照落在小河、树林、石桥上。
张昭的管家吴春时正抱着酒瓶子坐在地上大哭,哭的撕心裂肺,嘴里念叨道:“老爷,夫人,你们来看看啊。少爷今天成亲了。”
“都别拦着我。别拦着我。我要去把这个消息告诉老爷。”吴春时给人扶起来,却挣扎着要往河边走。唬的一群人赶紧拉住他。
吴臣在人群外。他很难理解这种情绪。在他看来,他父亲只是张家的长工而已。
有人来劝。负责酒厂生产的老吴的大儿子吴言叹口气,道:“今天少爷大喜的日子,让我爹高兴一下吧!”
他成年后便去通州码头卖力气。这些年回来的很少。直到去年才得以摆脱贫苦交加的困境,回到村里来做事。这些天,他目睹父亲尽心尽力的做事,有点明白父亲内心里的感受。
这里正闹腾着。只见吴春时的女婿、东刘村人、张昭的护卫队长刘二狗被人喊来。二狗大步流星的过来,将围着岳父的人扒拉开,一巴掌削在吴春时的脑袋上,再单手将吴春时给拎起来,喝道:“闹什么回去睡觉。”
吴春时瞪着眼睛要骂女婿,但终究是给拎走了。
“二狗这浑人,连他老泰山都敢打。”
围观的众人散去,一个小插曲就此消弭。
…
…
陈康听到消息时插曲已经结束,他想了想,便没回到酒席中去,而是返回家中。
他原来的家在蒋家庄中,后来少爷提供住处,寡母便搬过来住。中间还搬了一次家。现在住在新宅东面的居住区中。
前后邻居的瓦房小院中基本都亮着油灯。百米的巷子中安静。陈康带着微醺的酒意回到家中。
陈大娘早吃过流水席回来,打水给儿子洗脸,担忧的道:“康儿,你没做错什么事吧”她是个将近四十岁的妇人。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这些年很艰难的将儿子带大,小心谨慎。
陈康呼着酒气,在窗边洗着脸,“娘,你怎么问这个”
陈大娘坐在旁边的木椅中,道:“我在府里去吃流水席,听那些人你本来在国泰商行当掌柜,这两天又被少爷调去军中。康儿,咱们做人要有良心。娘把你养这么大,那么困难,没做过一件亏心事。少爷待咱们不薄。”
陈康擦着脸上的水珠,笑道:“娘,你想哪里去了是我主动给少爷提出来去军中。不久之后,新军卫肯定要上战场。我要去建功立业,给娘挣个诰命回来。”
陈大娘比较脆弱,一听独子要上战场,眼泪哗哗的掉下来,先把陈康数落了一顿,见事情不可更改,催道:“那娘给你说门亲事陈家不能断后。”
陈康好不容易哄好自己的老娘,这时给追婚,道:“娘,我喜欢的姑娘还没长大。”
小霞还小。
…
…
陈大娘催儿子结婚时,张昭已经走回到正房大院中。一溜的红色灯笼在夜色中喜庆的挂在屋檐。
“咯吱…”
张昭推开正房的大门,就看到这么一副场景:卧室里,本来应该乖乖
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后日常
正房这里面积宽敞,卧室、正厅、书房加起来约有四百平。张昭在陈设精美却有宽敞的正厅中陪着不良于行的婉儿、方晶两人吃过丰盛早餐,到前院里来转一转。
陈康等人并家中的内外管事、奴仆们早就等在前院的大厅中,纷纷贺喜,“恭喜少爷。祝少爷和夫人早生贵子。”
张昭父母双亡,而他又没有儿子。在明代的世情习俗中,只能被称为少爷。
大管家吴春时宿醉未醒,这会还在床上躺着。张昭听吴言说起昨晚的事,心里颇有些感慨。老吴对张家确实够忠诚啊!他询问了府里的情况。
这会,府里只余下热闹后的狼藉。
听了两句,张昭便让陈康在外头负责处理琐务,转身回到正房大院里来。正在里头说话的周大娘识趣的告退。婉儿和方晶两人的俏脸上都有点娇羞的神情。
婉儿没穿昨日大红色的凤冠霞帔,而是穿着件浅粉色的对襟褂子,水灵灵的小葱般。她现在的个头约有一米六六,身段显得修长、窈窕。瓜子脸儿,五官精致无瑕,明丽动人。漂亮的杏眼落在张昭身上,脱口而出,“二哥…”
这一声呼喊里有着初为新妇的幸福、甜蜜。在张府下人面前,她聪明能干、有决断、仁厚。而在张昭面前,她是明丽、娇美、柔情的少女。
方晶坐在婉儿身旁偷笑。昨日虎子没法改口,今天婉儿一样是习惯成自然,难以改口。
她穿着她喜欢的白裙,一米七的身高,身段曼妙匀称,雪峰细腰,尽展婀娜的身姿,韶华正好。她的五官明秀,肌肤晶莹如玉。坐在椅中,有一股大家闺秀的娴静、端庄感。
只不过张昭知道她私下里并不呆板。而是活泼,柔婉。见张昭进来,偷笑之余,漆黑如星的美眸看向张昭,柔情似水,俄而微微低头,心中轻快。
她是那种传统的女子。昨日名分定下来,又有夫妻之实,她的情丝便系在眼前英俊的男子身上。此时再见到他,便会感觉昔日的种种阴霾都被驱散。只剩下安稳、踏实、阳光。
张昭并不介意,应婉儿一声,“嗯。”笑着走过来,坐在中间,笑道:“周大娘给你们说什么呢如果是说开枝散叶的事,你们可别听她的。太早对你们身体不好。来,难得我这两天清闲,陪我下棋。”
婉儿轻拍张昭一下,嗔道:“二哥,周大娘是好意。”她是想的。
方晶抿嘴轻笑,明眸和张昭对视,轻声道:“我听相公的。”
张昭家里一个长辈都没有,新婚之后的第二天,和娇妻美妾在一起,自由自在。
…
…
王守仁四月六日参加完张昭的婚礼,回到位于大时雍坊的家中。第二天的傍晚,和父亲王华一起吃完饭。
姨娘将美酒佳肴送上来,自到隔壁屋子里去吃饭。留下父子俩说话。
王华夹一筷子鸡肉,道:“伯安,你真的决定辞官”
王华多年的翰林,在余姚算大族。京城大,居不易。但日常开销对他而言还是负担的起。
王守仁刚刚从江北审案回来,在家休假。这个刑部主事他当的实在没意思,准备辞官回乡。虽然有张昭在太子面前鼎力推荐,但他心意未改。
“父亲,在各地奔波审案并非我想要的。我想精下心来研究学问、边事。”
王华思想比较开明,否则也不会有“离经叛道”的儿子,道:“也好。哦,你对张昭什么看法”昨天的事,儿子对他说过。张昭这人颇有点意思。
王守仁微微沉吟,道:“张子尚一代人杰。”
第一百七十六章 惊闻入寇
此章节?
第一百七十七章 骑兵将领
四月初八,张昭新婚后的第三天。下午时分,整个京城的气氛都变得凝重、躁动起来。
保国公朱晖奉命点兵出征。三大营、十二团营二十万余人要挑选出三四万人的野战精锐,前往西北和蒙古人作战。
准确的地点就是三边:甘肃、宁夏、延绥。蒙古诸部是从河套地区南下入侵。
在弘治十一年,名将王越去世后,明朝的“搜套”、“捣剿”行动几乎停止。小王子部重回河套地区放牧。在卫所糜烂的背景下,连续两任“三边总制”的文臣都无法担当防御国土的重任。
三边地区全部暴露在北虏的兵锋之下。时称“套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