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京营的士卒们纷纷回营。京中的仓储开始点检、统计,准备供应大军。市面的物资开始紧俏,这都给京中的居民带来影响。虽然明知到北虏打不到京师来,但这种备战的气氛开始影响到方方面面。
兵部中,正在这里选官的中低级武将们全部都得到消息。在兵部前院的大堂中议论纷纷。
一名身材高大,年龄约二十七八岁的军官对选官早就等得不耐烦。他从去年腊月等到今年四月,提升为副千户的事还没落实。将手里的敕牒往怀里一揣,怒道:“
玛德,老子不选官了。大战将起,好儿郎还怕没有功名、出路。有没有人愿意随我去新军卫参军的”
这话说的很有些内涵。
第一,中午时天子令保国公朱晖点兵,并没有明说新军卫要出京参战。但是,稍微关注四月初一会操的人都明白:如此强军,必定会被拉到战场上去走一遭。
第二,新军卫正在招募士卒扩军,他们一个卫的名额有五千多人,现在实际人数只有一千多人。以新军卫受天子重视的程度,只要在新军卫中立功,升官是必然的。不用担心兵部这里卡住。
但是,响应这名百户的人却是寥寥。
“韩百户,你别冲动。官职来之不易啊。”
“新军卫他们那里的规矩都是从小兵干起。你去了之后这个百户肯定保不住。”
“老韩,听哥哥一句劝,再等等吧。局势如此,会有我辈用武之地。”
韩百户没管众人的劝,再瞥一眼脸上带着嘲讽笑容的小吏,头也不回走出兵部大堂。
你们懂个屁!一群懦夫!
…
…
京西的平原上,三四十人的骑兵队伍在官道上疾驰,声势惊人。
张昭中午得到消息后,和娇妻美妾辞别,在新婚后的第三天,带着亲卫返回新军卫的军营。
此刻,他的心中充满着愧疚、感怀、激荡等等情绪。婉儿和方晶没拖他的后退,但是她们的眼泪,却是让他心中充满着愧疚。他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人啊!还属于她们。
同时,他心中亦是感慨难言。新婚后惬意的日子太短,他如何不想多呆几天呢他本以为可以休满十天的假期的。
只是在接到萧敬传来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判断出来,他肯定得出京前往西北作战。
而他练兵这么久,不就是为这一刻吗
张昭被亲卫们簇拥着,在三四点许初夏的阳光中抵达新军卫营地前的大道。他们刚要进营时,只见路边柳树下等候的一名将校到路中来,抱拳道:“下官韩瓒,特来投效新军卫。愿随张指挥前往西北杀鞑子。”
张昭的容貌,基本上见过一次就认得出来。李东阳夸他是宛平县的人样子实非虚言。
他一米八的身高,身材修长,风采玉立。他的容貌并非是潘安、宋玉那种俊美无双的男子,而是翩翩书生,五官俊朗,温秀俊逸。身上不见文弱气,反而是带着一种自信、沉静的气质,温润如玉。
“吁--”
张昭勒住马,“韩百户”
此人他略微有点印象。去年腊月,他在兵部去办理“入职”手续时,在大堂中和此人说过话。韩百户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浓眉大眼。这都是很显著的特点。
韩瓒道:“正是下官。下官原在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麾下任职
第一百七十八章 要到密旨
从张昭的命令下来,新军卫中便开始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是由军需后勤部门在京中采购粮草,准备足量的弹药,燧发枪,冬衣,准备牛、马大车运输等等。千头万绪。
仅靠兵部下发的给养,对新军卫而言未必够。而且,新军卫虽然被升格,但兵部那里是按照千户所发,还是按照一个卫所五千人来发,其实还没定。
其次,要准备战前动员。士卒们该写遗书的现在就要开始写。要激起士卒们参战的士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新军卫的伙食标准,饷银都远高于其他部队,这时就要有精兵的精气神: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再次,工匠们要分批,大部分留守在京中。少部分要随军行动。修理燧发枪。
学徒们要带一批跟着上战场。没有什么比战火更能淬炼出真正的钢铁!
还有,国泰商行要准备现金流。已经和各地的经销商打招呼,准备提供物资,保障、供应新军卫在行军途中的物资。从京中,到三边地区,需要行进三个月。
还有…
张昭想到的吩咐下去的准备工作,还有张昭没有想到的,庞大郎、王武、林文宁等人都自觉的在补漏。
整个新军卫在四月八日的下午动起来。身在军营的士卒们很快就感受到:要上战场了。
刚参加新军的陈文杰跟着小旗的兄弟们被叫停训练,在校场边上聚拢着,准备写遗书。他的目光有点茫然。
担任这个班的小旗正是林文宁的内弟,前宛平县县衙方贯。他刚刚得到提拔。此时的方贯,和当衙役时形象差别太大。最典型的改变就是皮肤变黑,腰板挺的直直的,举止利落赶紧,眼神平视带着自信,有明显的军人气质。
方贯给一个新兵写完信,拍拍陈文杰的肩膀,“怕不怕三天后就要出发。咱们新军卫会操第一,肯定会被点到。你口述,我帮你写遗书。”
这明显属于工作水平不够。但是,他真想着他的心事啊!要问他怕不怕,肯定是有点怕的。新军卫有时候口号喊的很凶的!比如,要为帝国的崛起而献身!要用我们的剑为华夏之民赢得生存空间!他哪有那么高的理想!
但他确实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跃跃欲试。他才只是个小旗,手里没有银钱,有什么资格娶韩娘子前几天回村里参加张相公的婚礼,他和韩娘子见过面,他依旧记得她在夜色里低头,脸红的答应他时的情景。她真美啊!
他真想抱一下她,又怕她生气。恰巧有人来喊她,这匆匆一面就此结束。令他在午夜里梦回,遐思。
陈文杰道:“不知道。”然后口述着。
军营中,一切都在为战争坐着准备,运行着。
…
…
乾清宫的门房处,张昭等了一个时辰,在夜幕降临时,才等到弘治皇帝的召见。
今天随侍在弘治皇帝身边的太监是李荣,御马监的大佬。他和张昭没什么交情,但弘治皇帝对张昭的喜爱,这是宫中人所尽知的,引张昭进暖阁时,提点道:“皇爷心忧西北大局,你要请战,尽量不要说大话、空话。”
张昭拱手致意,表示感谢。跟着头发苍白的老太监李公公到布局奢华的西暖阁中。
明亮的蜡烛早就点亮。各种造型优美的烛台,有的如龙,有的如凤,一支支蜡烛在烛台上燃烧着,映照着三十二岁的弘治皇帝白胖的脸庞上。
弘治皇帝下午刚催了几次西北的战报,又派人问阁臣们起用那名文臣去三边。这会儿真对着奏章沉思。偌大的王朝,并不是
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征。
张昭离开乾清宫后,并没有立即离开皇宫,而是前往奉先殿前的便殿中找朱厚照辞行。
虽然新军卫名义是太子的亲军,实际则是被弘治皇帝接管。但是张昭还是愿意和朱厚照聊一聊北虏的事情。
以他的估计,弘治皇帝未必肯以举国之力灭鞑靼、瓦刺。目前双方的主战场在明朝境内的三边、榆林、大同府一线。而名将王越也只是将河套的蒙古人赶走。这战线连和林都没有到。更别说消灭蒙古,北征大漠。
张昭将希望寄托在朱厚照身上。
不出意料,便殿里并没人。张昭寻个太监询问才知道朱厚照在坤宁宫张皇后处吃晚饭。张昭托人进去报个信。等了片刻,朱厚照带着几名太监匆匆而来。
朱厚照对张昭特意找他辞行非常高兴,语速急促的道:“母后让我出来见你。不然我还出不来。张昭,你不来找我,我明日也是要去找你的。”
“父皇许新军卫去三边和蒙古人较量,你好好打。打出排枪战术的威风来。让有些人无话可说。我等在京中,给你们庆功。”
朱厚照十一岁的年纪,就算是皇太子,本质上还是一个青春少年。他这个年纪需要被人尊重。真正的尊重,而非尊重权势。而张昭这个举动,就是对他的尊重。
所以,他很高兴。
他和张昭的关系变化从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张昭、张卿、张昭。按照张昭的说法,他们家乡的朋友,都是直接称呼姓名。他内心中将张昭当做朋友!
而非臣子。他现在在张昭面前都是自称“我”。
张昭感受着少年殷切的情谊,微笑着点头,道:“殿下放心,新军卫不会给殿下丢人。殿下还记得我说的平北虏三策吗”
朱厚照青涩的长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道:“上策是发展火器,爆兵出塞平推。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下策是选良臣名将坐守边塞要害之地。”
张昭笑一笑,自信的道:“臣这次去西北证明给殿下看,上策为何叫做上策。”
朱厚照拍手道:“好。”
刘瑾、谷大用两个对视一眼。只要张昭一来,感觉他们这些太监就要失业。
张昭再说道:“保国公此人纸上谈兵,并无血战之勇。殿下可以仔细观看他的水平。臣会从前线发密报给殿下告知详情。臣所教的比例尺,殿下还有印象吗殿下可以找兵部拿到详细的地图,在地图上临摹此战。”
只要想起保国公朱晖在正德朝还要再被重用一次,张昭心里头就不痛快。弘治皇帝交一次学费就算了。朱厚照再交一次,这算什么事而且,他和保国公不和,有机会当然要下眼药。
这个坑,保国公是跳定的!
朱厚照回想一会,再问张昭比列尺、地图的细节,眼看着宫门要落锁,道:“张昭,预祝你此战一切顺利。”
“借殿下吉言。”张昭笑笑,拱手一礼,往苍茫的夜色中走去。
…
…
京中大军的备战速度很快。弘治朝对外作战固然是屡屡失利,但是此时朝廷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三贤相辅政,外加有名臣在朝中,朝廷机器运转起来。
这些年弘治皇帝积攒了些家底。太仓中有粮食、布匹、白银。内库中虽然紧张,还是能挤出些银子来。
保国公朱晖按照惯例抽调十二团营中的精锐士卒,合计四万余人,共五个营。奋武营在其中。再加上弘治皇帝许可,抽调新军卫。数万大军在四月十一日整装待发。
弘治皇帝让保国公朱晖佩大将军印,任大军总兵官,以远在三边的史林为提督,以太监苗逵为建军,在北郊誓师西征。
十一日的上午,京城北,京营的驻地中。保国公朱晖在点将台上宣读出征的祭文,又有出征前的祭
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
此章节?
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
此章节?
第一百八十二章 陈康的想法
此章节?
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个团
四月十一日,大军从京师出发。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宣府镇西。
在保国公朱晖率军先行之后,张昭派信使和后军的都指挥刘宁、御史王用联系上。在宣府西面的怀安卫停留五日,再于六日后抵达四百里外的大同镇。
大同镇是九边重镇,人口众多,经济繁华。有一件事大约可以说明大同镇的繁华:大同的名妓在北地很有名气,可与扬州瘦马相当。
城中有藩王代王,亦有大同巡抚治理地方。
张昭行军至此,朝廷早就行文至大同。张昭只需要和大同总兵府交接文书即可。
额外说一句,明朝的边镇军事体系和京营、卫所都不相同。军官的称号各不相同。譬如大同,设总兵官一人,驻大同镇城。左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九人,游击将军二人,守备三十九人。
这套体系的是由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职务构成。然而,各职务却没有品级,不固定人数。完全依赖于军镇下辖的城池的数量、大小。
和大同总兵府文书交接后,又给巡抚衙门送去文书,请求在大同镇购买米面、盐等军需。随后,新军卫八百余人的主力驻扎在桑干河岸。后军的辎重队伍陆续前来。
河边连片的军营中,夏日的暮色徐徐降临。张昭打量着训练回营的士卒们。
新军卫的士卒体能超过团营一大截。张昭是掐着时间,落后保国公朱晖所率的大军一天的行程抵达大同镇。新军卫在这里将会有四天的时间休整,并训练。
接下来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赶到约两百多里的太原镇。
太原镇并非是太原城,而是指的偏头关。从大同府沿着桑干河,走应州、朔州、宁武、偏头。
新军卫并不需要前出偏头关,到太原镇的治所地。而是直接在宁武关交令。然后,可以经由神木到榆林镇,行程约500里。到了榆林镇,基本就是算进入西北的战场。
张昭缓缓的沿着河踱步,军营中飘荡着饭菜的香气。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衫,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山峦。
“平安,有征兵的小队回来吗”
张泰平这几天累的嗷嗷叫,他自带了一匹蒙古矮马,否则还要更惨。十一岁的年纪在军中确实苦啊。驻营后,他拨了一个新兵来当勤务兵。可算是松口气。
“少爷,哪有那么快咱们都是急行军。一天有70里路。他们那些新招募来的菜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速度”
张昭失笑的点点头。他有点急了。
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保国公朱晖必定会在抵达榆林镇之后,将担任前锋的奋武营换下来,改派新军卫担任前锋。
所以,他必须要在担任全军的先锋时,招募到足够的兵源。增加新军卫的战力。以确保在困境中有足够的自保能力。
这并非是说招募来的新兵在两三个月内的行程中就可以训练成新军卫会操时那样的精锐,这不现实。但让他们担任辅兵,或者作为预备兵源进行补充,这是可以的。
…
…
夜幕中,张昭沿河转了转,回营帐中去吃晚饭。他不知道的是,各个征兵小队正在不断的向大同镇汇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