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王承裕忍不住叹口气,随即调整好情绪,提起宁夏镇心中一动,问道“我回西北走的边镇。从红城堡那边过来时,听说你的长随陈康,年仅十六的百户对外放风,说你有一个生意,可以弥补那些将官们在田地上的损失。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昭解释道“王大人,这一次废除非服役军户们的户籍,分配土地。但两三年内肯定是看不到税收的。朝廷要免税。而且,军户们人数多,田地出的粮食未必够吃。
有一些富裕的劳动力需要消化。所以,我打算在灵州城、红城堡分办一个纺织厂。招募百姓进厂制造棉袄,羊毛衣。”
明代时,棉花早就已经普及开,而且纺织技术都有。成化朝的纸糊三阁老中的刘吉,绰号就是“刘棉花”。因为,棉花耐弹。以此可以得知棉花的推广程度。
但是弹棉花终究没有纺丝织布那么赚钱,江南一带的海贸都是出口丝绸。棉花制作的棉袄是主要的御寒衣物。明军的红胖袄里面就有棉花。
另外,羊毛可以用来制作成衣服可以御寒。这种技术在西北一带早就有。主要是羊毛有味道,所以没有推广开。
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在解决吃饭问题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穿衣。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而非偶然。
张昭希望开始逐渐涉足这个行业。
当然,纺织业能够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媒体的数据,新中国后,纺织产业解决了全国80的工人就业。
王承裕出身西北,对本地的民俗一清二楚,沉吟着道“那销路呢”
张昭一听就知道王承裕还不算是技术性官僚,过于务虚,道“办厂的事,我会让国泰商行接手,棉花可以向关中平原采购。羊毛则是通过收购所得。
办厂所得的利润,一个是用来兑现瑞昌号手中的银票。另一个就是分钱给军中的将士。这部分会以股份的形式发出去。军中百户及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购买。股份将来可以转让。
至于说销路。北地这么冷,卖的便宜点,总会有人要的。”
这年头,衣服是短缺的必须品。而能御寒的棉衣更是必须品。
并且,办这个工厂,他心中还另有计划。这只是一个开始。
王承裕忍不住点头,张昭说的很清楚。这足以解决他此次到西北来清查土地,废除军户们户籍所带的种种震荡、影响。再想想父亲在信里给他说的话。
他能来西北,不提王家和张昭的交换,里面还夹杂着他女儿的婚事,单说张昭这个办厂的想法,思虑的很周全。显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如棋手一般,走一步看三步。
此子确实非常有才干,才华横溢
当然,这种才华不是指的诗词、经义,而是指的经世济国之才
王承裕道“你中午留下来陪老夫喝一杯。”
他不自觉的摆起长辈的架子。而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
中午一顿酒结束后,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虽然没有到“贤婿”、“老泰山”这个级别,但也到了“大人”、“子尚”这样的关系。
张昭叫王承裕“王大人”,那就是工作关系。而古代时“大人”可以代指长辈。
不得不说,王承裕眼光和变通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张昭把纺织厂的事情解释清楚,他从中看到张昭的本事,就开始尝试着转变“不待见”的态度。
这一点,张昭的另一位老丈人方通判就比不上。方珍和张昭只是维持着一个面子关系。此公有点傲气。一个进士看不上一个秀才,那正常的很。
其实,八股文后世批评的很多。确实也该批评,因为科举考到最后,题目很难出,不得不搞什么“截搭题”。这就走歪路。要是正儿八经出题目,也不至于搞的乌烟瘴气。
但是,不管八股文怎么扯谈、落后,有一条,它确确实实起到选拔的作用,以及相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一堆人鼓吹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素质教育,只会让寒门子弟丧失改变在高考时改变命运的机会,将相对公平都搞掉,从此阶级固化。
如果你没有个几百万的身家,最好不要跟着信奉这一套。因为,学校搞素质教育,最后还是得去校外补课。其费用远不是中产可以承担的起的。
知识,你不刻苦学习,它能到你的脑袋里去
别扯什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跟你一个普通人有个毛线的关系。智商或者天赋没有高于某个值,就别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科举制度下,能考中进士的人,除了真正的书呆子,那智商都不是假的。
王承裕一代大儒,明显就是属于把书读活的一类人,意识到张昭的能力后,就作出调整。
张昭和王承裕的关系变化,让他没有在雪停之后就立即前往灵州,而是在固原城中住下来。
一个是,他要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才和父亲见面。虽然,他知道日后会天堑变通途,不是分别后就有可能是再不见面。但王小娘子并不知道啊。
另外,他坐镇固原,也是对王承裕的一种支持。谁敢闹事
稍后,曾家、吴家的处理结果就出来。曾家作为此次清查田地的典型被下狱问罪,其全族的结局可想而知。甘州卫的吴桉等人被夺职,抄家,贬为平民。
吴桉将女儿吴姗嫁给张昭的亲卫首领王武为妻,才算是勉强度过这次风波。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日后计,卫所军官其实追究的都不重。反而是侵占田地的豪绅要严加处罚。
十二月初八,张昭带着王小娘子一行北上,从红城堡,经由宁夏中卫去往灵州。
此时,新军卫的辎重早就运过去。十一月底的雪停之后新军卫的辎重就起运。
跟着张昭队伍的是王小娘子的嫁妆,装了好几辆马车,还有同行的王承裕。
他业已经清查完固原镇这里的四个卫所,现在固原城后到红城堡,现在则是转场前往宁夏城。之前他到红城堡办公,张昭就带王小娘子跟着,主要是照顾王小娘子的心情。
马车在天寒地冻的平原中行走。张昭的亲卫们护送着。城池、山峦都在寒风中渐渐消失不见。
张昭在宽敞、精美由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内处理着公务。王小娘子在一旁充当文秘。
瑶琴、秋月两个也在帮忙。
张昭现在的事务逐渐的多起来。第一,之前各军镇来灵州受训的火铳兵要返回各军镇。这有些公务往来。
第二,关于建造纺织厂的事情。虽说有国泰商行的掌柜来出面,但要分配股份,大事还是要报到他这里。
第三,新军卫已经等着起行,准备返回京师。上上下下都期盼着。因为回京后,才能论功行赏啊朝廷不可能把赏赐搬到西北来。
而之前新军卫有些大约两百余名将士在西北成亲。女眷若是怀孕,这天寒地冻的根本没法赶路。这需要张昭决定他们的去留。
张昭准备将他们派到军镇中担任教官等职务。回头在两三年内分批调动、返回京师归建,或者直接就散出去了。
这没办法,以这年头的医疗条件,幼儿同样不适合长途跋涉。他得为底下的士卒负责。
有一批士卒想让怀孕的妻子回老家,而非跟着去京师。榆林镇这里招募的士卒还好。山西镇就不行。从灵州出发,路途太远。更别大同府招募的。
这又是一堆的工作。
忙碌的间隙中,张昭伸个懒腰,到马车窗户边看看风景。
正帮忙整理文书的瑶琴拿着杯温茶走过来,身姿修长、曼妙。双手奉给张昭,低声道“少爷,要到灵州了呢”
张昭一愣,随即想起来,笑着道“少爷我记着的,傻丫头。”温柔乡里待久了,他现在也堕落了。在两个俏丫鬟面前都习惯自称少爷。
瑶琴飞快的看自家少爷一眼,眼波荡漾,娇羞的低下头。
秋月在一旁服侍王小娘子吃茶,掩嘴吃吃的笑,道“少爷,她哪里傻这小蹄子分明是聪明的很。你说的话,她都记在心里呢”
瑶琴不满的道“你就没想上次谁给我说牛奶”
王小娘子笑着看两个丫鬟斗嘴,走到张昭身边,微微倚着他,和张昭提起正事,“夫君,我们年后就走吗”
张昭点头,“嗯。等老泰山把宁夏镇这边清查完,我就会给朝廷上书,准备回京。也不知道保国公的大军走到哪里了估计正月会抵达京中。”
“絮雪,我想回京中啊。不仅仅是西北之战的封赏,还有政z上的考量,还有婉儿她们在等着我啊”
他是新婚第四天被叫到军营中,随即点兵出征。
王小娘子懂张昭的心情,轻轻的握着他的手,道“夫君,婉儿姐姐和方姐姐喜欢什么我想挑两件礼物送给她们。”
甜蜜的蜜月要结束了。她即将离开西北,前往京师。而她的生活又多出一件事来,和张昭的妻妾们相处。
张昭安慰道“絮雪,别担心。婉儿很好相处的。她比较喜欢临摹颜真卿的碑帖。我给她搜寻了不少。你要送的话,可以送写琴谱给她。她上次给我说想找个老师教她。晶儿那里,按你们闺中密友的相处方式即可。”
王小娘子“嗯”了一声。握着张昭的手更紧了些。
弘治十四年的春节在钟声中过去。弘治十五年正月十六日,张昭接到弘治皇帝的诏令,率大军东返京师
张昭返回京师,此刻他的身份是新秦伯,军中未来带兵的第一人选,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局面。他又将如何实现他的理想
新的画卷,将徐徐展开。
第四卷完
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
弘治十五年的早春,张昭率两万余精兵返京,沿途各军镇、府县瞩目。
这没办法不关注。因为他们要负责为大军粮草。所以,整个大军的行程都在朝廷的掌握中。
两千多里的路程,新军卫在正月十七日启程,将于三月初抵达京师。
漫长的归途,挡不住将士们回京的渴望。
当热,这里面得有所区分。
新军卫最早的核心、精锐老兵都是天津卫调派过来,以及王武在京师附近招募的少量士卒。对他们而言,这次活着、赚取军功从西北回来是衣锦还乡。
新军卫在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分别招募了一个团的士卒,韦州大捷后,又奉命在甘、凉地区招募士兵,补充战损。
对这批士卒而言,返回京师,有点去天子脚下见见世面的意思。同样非常期待。
在韦州大捷后的这段时间,新军卫的士卒刻苦训练。即便是最后招募的补充兵力都也已渡过两个月的新兵期。而老兵自是更加的精锐。一共四个团,共5600余人的新军卫精气神十足。
暂时归张昭率领的奋武营、神威营,两营共计1600余人的团营精锐,基本都在京师安家落户。
他们对于东返同样的非常渴望。团营精锐固然没有功劳,但是辛苦一场,朝廷还是会发一些赏赐。而且,他们出征大半年,亦有思乡之情。
路途一月余,从早春走到仲春,时间在不能装逼的日子里过得飞快。三月初六,张昭率军过居庸关抵达昌平州城,距离京师40里。回京在即。
初六的傍晚,大军的信使已经进城。消息正在缓慢的传开。而此时一场春雨正浸润着京师大地。
细密的雨如同水雾遮掩着这座百年古都。红墙朱瓦依旧未褪去它的颜色。
京西五十里南口村中,傍晚时昏暗的光线带来晦涩感。潮湿的地面,春雨令人难受。
村东的张府里,李婉儿和方晶在明亮的油灯光芒下坐在八仙桌前吃着晚餐。
一起吃饭的还有明显长高不少的虎子。毕竟,以张昭的个头,他弟弟自然不会矮。
两名侍女在旁边侍奉着。
方晶穿着白裙,凶挺腰细,娇滴滴的大美人儿,身上带着一股娴静、秀丽的气质,吃着菜,脸上带着茫然、忧虑的神情。她在期盼,又患得患失。
李婉儿梳着高髻,带着凤凰玉簪,眉眼如画,肌肤雪白如玉,身段婀娜,明丽娇美,十六岁的姑娘已开始稍稍的绽放着她颠倒众生的美丽。
她安慰道“方姐姐,伯父和兄长他们肯定会平安的到达。等遇着大赦,二哥肯定会让他们脱离军营。你别担心。”
方晶歉意的笑一笑,娇柔的模样惹人怜惜,道“婉儿,抱歉。我就是忍不住去想我爹,我哥哥他们。”
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啊她遭遇着人生中的巨大变故,父兄流放,母亲去世。她如同浮萍一般在天地间漂泊,若非遇到相公,她现在回在哪里
在青楼都算是比较好的结局。或许变成一堆白骨都有可能。不想,在母亲去世后,她还能见着父亲、兄长们。
一切就像在做梦。这个时刻约临近,她就越辗转反侧,患得患失。
李婉儿善解人意的握一握方晶的手,看向屋外的小雨。
她理解方姐姐的想法,她想的是二哥,还有即将到来的王小娘子。这是她作为正房要处理的事。那个女孩是什么样的人好不好相处呢
种种疑问,在她心里掠过。
虎子才九岁,懂事是懂事,但到底还是小孩子,用碗沿抹着嘴,道“姐,二哥给你的信里有没有提到我啊我也想跟着二哥去打仗,读书多没意思。”
他现在在家里的私塾读书。夫子教的东西,姐姐早就过了。他早就不想去。
李婉儿一看虎子抹嘴的动作,气恼的道“哎呀,虎子,我说你多少遍了。不要这样。难看死了。”
又拿出姐姐的款儿,教训道“你想的美二哥写信回来,专门叮嘱要我好好看着你好好读书呢。”
虎子心里小声嘀咕。他其实有点怕婉儿,长姐如母。而姐姐近年来管理家里几十口人,精明果决,身上的气质越发的令人敬畏。
李婉儿见弟弟的模样,禁不住展颜一笑,道“二哥明天就回了。这两天社学你就别去了。在家等着吧。”
虎子这才高兴起来。
李婉儿、方晶、虎子三人吃饭闲聊时,张家老宅中,老管家吴春时也在和家人一起吃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