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他作为新军卫的指挥使,要对所有的士卒负责。

    对此此刻涌来的各种赞誉之词,各种结交之人,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判断。

    新军卫未来如何去走,亦是他要思考的问题。而和弘治皇帝的见面,将决定新军卫的未来。

    “在下这就去。”




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
    弘治皇帝极其的关注张昭的行程。曾经一日数问。会极门处收奏章的都是司礼监的太监,得了张昭的奏章自然是第一时间送到弘治皇帝的案头。

    而弘治皇帝第二天清晨参加完早朝后,立即就派人去叫张昭到宫中觐见。

    三月初,宫中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西暖阁中春风徐徐。

    张皇后挑起门帘从里头走出来,一袭水蓝色的宫装,美妇风情,婷婷袅袅,笑吟吟的道“陛下何必这么急啊张昭一会不就来了吗”

    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龙袍常服,白胖胖的,三十出头的中年人。正在西暖阁中缓缓踱步。太监们都在暖阁外侍立着。他笑着道“朕这不是想问问韦州大捷的详情吗”

    乾清宫的布局,相信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从乾清门进来,穿过庭院,中间是大殿,两侧是东西暖阁。而暖阁中又分割为数间。

    弘治皇帝留张皇后住在西暖阁是常有的事。他今天清晨去早朝,这才回来不过清晨七点多,正好张皇后梳洗完毕,从里间出来。

    夫妻俩在暖阁的厅中交谈。弘治皇帝常常在这里召见重臣,处理国事。

    这倒并非他懒惰,直接在住处的客厅里见大臣,这实际上是给大臣的一种荣耀、体面,表示亲近的意思。

    看,你是我的心腹。所以,治国时给我卖点力气吧。

    弘治皇帝仁厚确实仁厚,这些收买人心的手段,他自然也是懂的。

    张皇后掩嘴娇笑,眼中的秋波盈盈,三十多岁的美妇风情无端,“咯咯,陛下何必欺瞒臣妾韦州大捷都过去这么久,臣妾不信你还不知道详情。

    陛下是欣慰张昭大胜,打出国威。陛下想要见他当面酬功吧”

    弘治皇帝微微沉醉于张皇后的美丽,有点后悔今天早上去早朝,挽着张皇后的手,微笑着道“皇后知道朕的心思啊。”

    其实,酬功只是一方面。张昭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张昭打出大胜,他脸面上有光啊。小王子、火筛自他登基以来,屡次犯境。这下被打老实了。

    自去年闰七月份以来,连续八个月不敢犯境。

    所以,他想要和张昭“分享”这种喜悦。而亦只有张昭才能和他分享。

    另外,他想要听一听张昭对于北虏的意见。事实证明,张昭很正确

    张昭说,平北虏策,上策是发展火器,爆兵平推。后面半句不用理会。前面半句,张昭是完完全全的实现。在韦州大捷之前,谁能料到火器战法如此犀利

    张昭说,现在是战略防御阶段,要先成为战略相持阶段,再进而走到战略进攻阶段。韦州大捷,就打出了九边的战略相持。

    所以,对北虏的处理,他希望听一听张昭的意见。

    所以,才有此时弘治皇帝的急迫。

    但是,弘治皇帝在张皇后面前并不想表现的太厉害。这是夫妻间的情趣。他夸皇后一句,不必多废口舌好

    张皇后自得的娇笑,又和弘治皇帝闲谈几句家长里短的事,问了左右太监们皇帝的饮食,这才带着宫女回坤宁宫去。

    萧敬从外面进来,白发苍苍,躬身道“皇爷,张昭来了。”

    弘治皇帝转过身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道“叫他进来。”

    “臣参见陛下”

    张昭被白发苍苍的萧敬引着走进富丽堂皇的西暖阁中,向弘治皇帝大礼参拜。

    “爱卿平身”

    弘治皇帝站在铺着黄绸的塌椅之前,伸手虚抬。一句话就暴露出他此时愉快的心情。

    待张昭起来,打量着张昭,嗯,一表人才,确实如李东阳所说,宛平县的人样子。身姿修长,温秀俊逸。温和的道“张爱卿昨日率大军回京,休息的可还好”

    这话说的非常的亲近。领导嘘寒问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张昭不是愣头青,这个时候自然知道应该是什么反应。微微赧然的道“臣得陛下封爵,兼之返回京师,心中喜不自胜,在营中大宴全军将士。臣虽然没喝醉,晚上睡的非常好。”

    弘治皇帝禁不住微笑,道“张爱卿立下大功,朕如何会吝啬封赏你才十八岁,所以这个爵位没有世袭。朕期待张爱卿日后再立新功,朕再给爱卿世袭之爵,荫及子孙。”

    “臣谢陛下天恩。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望,为陛下之长剑,横扫**。”

    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再也遮掩不住,微微点头。

    其实,按理说,一个登基十五年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这样情绪外露。

    但是,第一,弘治皇帝三十三岁,张昭才十八岁。他看张昭完全是一种父辈的心态。换一个四五十岁的大臣在此,他当然不会如此。

    第二,弘治皇帝心里高兴。而张昭算的上是他夹袋里的人。他和张昭交谈,挥洒自如。没有必要隐藏心思、态度。

    这其实也是圣眷的一种体现。

    弘治皇帝一身龙袍,在暖阁中缓缓踱步,感慨的道“朕自登基以来,文治之功不敢自比皇明诸先帝,亦有些许可取之处。但武功之上,却屡屡受挫。先有哈密国,后有鞑靼。

    至你率兵而出,方有韦州大捷

    张爱卿欲为朕之长剑,仅仅靠新军卫一卫军马可不够。朕和诸位先生都商议过,将新军卫提升为新军营,如团营旧制,下辖一万五千人。你以伯爵之身领军。依旧单独成军。给养由兵部供给。”

    张昭利索的再拜谢,“臣谢陛下圣恩。”

    心里松口气。其实,这事李东阳在书信里给他暗示过。但如今皇帝亲口宣布,他心里算是松口气。

    新军卫四个团,还是太少啊

    现在扩编成九个团,一个军,那征战时,回旋的余地就大很多。不至于出现韦州大战时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形。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一笑。保国公他们告状,说张昭在军中异常跋扈。保国公的话他是不打算听的。但还是有些风言风语从其他途径传到他耳朵里。

    那么,现在如何张昭哪里跋扈了

    “国泰商行的事情办的不错。再接再厉。”

    张昭道“臣遵旨”

    张昭自己的知行商行,仅仅是运作二锅头、五粮液,一年就有两万多两的银子进账。何况国泰商行垄断经营的玻璃产业

    张昭昨晚和董朗见过面,虽然没听太仔细,亦知道去年大半年的经营,利润足有三十万两。

    这于个人而言是一大笔财富,于天子而言,那真的是要再接再厉

    当日,张昭和弘治皇帝约定好,五五分成。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要给新军卫养兵。

    这也是新军卫待遇高的原因。而多余的钱,自然是要投到新武器制造当中去。

    弘治皇帝温声道“此事你尽力去做,不要有压力。有这么一笔银子,朕手头也宽裕些。”

    明朝皇帝一年的金花银也就一百万两。所以,明朝皇帝赏赐时,经常赏赐盐引,用以充当货币。把盐法搞的尽坏。

    张昭这十五万两银子交上来,经不住弘治皇帝几次赏赐。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臣定当不负圣恩。”

    弘治皇帝再笑,“好了。国泰商行是私事。朕还要问你国事。你以为现在大明该如何对待北虏”



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西暖阁中陈宽、萧敬带着几个小太监侍奉着。

    听到天子如此直言不讳的问策于张昭。两人心中都禁不住感叹。

    陈宽眼皮子低垂,保持着雕塑的状态。

    这真是圣眷正浓啊

    今天宫里这一幕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傻眼。

    他算是看出来,天子对张昭的看法,不仅仅是他所提拔的名将,不仅仅是张昭能献上金银,而多多少少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这是其圣眷的根基。

    要知道,有这种感情因素在,张昭未来稳如磐石。

    外朝和勋贵中很多人只怕要失望啊有些人还不着调的指望着天子猜忌手握精兵的张昭。

    萧敬站在房间内书案边。他一样如同一个雕塑,不影响天子和张昭说话。

    心里却是感慨。他是真没看错人。

    张昭一经磨练,立即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取得韦州大捷。张生才调更无伦啊现在连天子都要问国策。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政z盟友之类的考量,而是张昭能为皇爷解决问题,有益于国家。

    打赢西北战役之后,明朝该对鞑靼采取何种策略这件事张昭在行军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中。

    很简单,张昭虽然有志于改造大明朝,但很明显他目前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就像废除卫所,转募兵制这样的事情,都在他建议的范畴内。

    而对鞑靼人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顶端。

    他脑子又没进水,一路上当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张昭躬身行礼,从容不迫的道“陛下,臣前年初遇长宁伯时,提出平北虏三策,后在院试时提出战略三阶段。是以,臣要先说一说当前的形势。”

    弘治皇帝走到书案边,喝着茶,颔首道“嗯。”

    张昭道“陛下,臣在西北斩首一万六千余人,这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震慑,动摇了小王子,也就是鞑靼人所宣称的达延汗在草原上的权威。

    因而,敌我双方的态势,亦有战略防御阶段,转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

    而我们大明当前的国力并足以支持大军出塞,横扫漠北。所以,臣当日提出的平北虏策中的上策,此时还不能用。而使用下策,则等于拱手让出韦州大战打出来的优势。”

    弘治皇帝放下细腻的汝窑茶杯,“张爱卿的意思是选取中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这会儿都没再装雕塑,而是看向张昭,竖起耳朵听。

    对鞑靼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战还是和,朝廷中为此纷争不已。而边境没有大战,双方亦没有通使,天子有意延后再论,此次风波才得以平息下来。

    没想到,张昭归来之后,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意见

    折中的意见,朝廷中两千京官,当然有人提出来,但问题就在于张昭刚刚说的战,皇明没有国力出塞。和,则是拱手放弃当前的优势。

    折中之策,其实本质上是延缓当前打出的优势流失的时间而已。因而不能服众。

    换言之,就算要和鞑靼人“和谈”,也得保住当前的战略相持优势否则,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

    届时,朝廷的御史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难点就在这里。

    张昭给出“折中”的意见,弘治皇帝,陈宽,萧敬当然要竖着耳朵听。以张昭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应该会有点东西吧

    张昭当日流传甚广的平北虏三策,其中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

    张昭沉稳的道“正是。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臣介绍一下鞑靼内部的情况。”

    弘治皇帝微微诧异,“哦你说说看。”

    张昭道“陛下,鞑靼人划分为六个万户部,分左右翼。其中,小王子自己统帅左翼三个万户部,汗旗在察哈尔部。这是他的基本盘。臣在韦州大战中,所斩杀的基本都是察哈尔部骑兵。”

    弘治皇帝眼睛顿时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期待的看着张昭。

    张昭接着道“而右翼的三个万户,其中火筛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镇所面对的鞑靼人。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军事贵族们对小王子并不服气。

    所以,鉴于以上形势,臣认为应当在宣府和榆林开互市,我大明茶叶、铁锅、丝绸、美酒、盐,用来交换战马、奴隶。同时,铁器、弓箭甚至燧发枪都可以偷偷的卖,不断的补充小王子的反对者们的力量。

    这只是中策的一部分,羁绊鞑靼人一段时间,并削弱他们。最关键和本质上,还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间积蓄国力,为战略进攻阶段做最后的准备。”

    张昭最后一段话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赚钱的一方。
1...8586878889...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