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当然,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茶叶、丝绸的价格猛涨。肯定会要求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维持贸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这里。大明换来的战马,是可以用于作战或者运输的。鞑靼人换取的丝绸、茶叶,只能用于吃、穿。长此以往,双方的战争天枰就会倾斜。

    以前的互市,为何没有这个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贸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决心开互市。

    那么,应当将宣府、榆林两镇中设置贸易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制初一、十五这样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吞吐货物,产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沉思着。他意识到张昭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意识到推行这件事的麻烦。

    对内,有反对声音。

    对外,如何保证巨大的贸易量顺利成交呢




第两百七十四章 面圣(下)
    三月的春风在暖阁外的宫墙中飘拂,轻柔、舒服。光线照落在书案后坐着的弘治皇帝,房间中的张昭、陈宽、萧敬还有四个小太监身上。精美多宝阁、金樽、书桌都斜着影子。

    陈宽和萧敬两个大太监在司礼监多年,见多识广,但这时也只听了个分懂。

    张昭讲的东西,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的常识,比如gd,贸易顺差、逆差,市场经济,奢侈品和日销品等概念。

    所以,张昭虽然讲的并不复杂,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名词、概念以及其内在逻辑还是有些难度的。

    弘治皇帝在陈设着文房四宝,青龙镇纸、奏章的书案后沉思着。白皙、微胖的脸上全是沉静的表情。

    他征询张昭对于北面鞑靼人的看法,确实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张昭能给他一个答案。

    自去年闰七月以来,西北大战胜利。鞑靼连续7个月没有大规模犯境。这是他登基以来比较罕见的。而大明也该对鞑靼人有一个态度。

    他其实既希望张昭主动提出打,又不想张昭去出塞。

    这种矛盾心理的源头还是之前提到的问题。

    出塞作战,要调动九边、京师的精兵,要储备粮草等物资。大明在经历弘治十三年救援大同,和弘治十四年增援西北两次大的调动后,仓储消耗的七七八八。

    而新军卫如此强兵在手,九边重镇每时每刻都在消耗大明的钱粮。作为皇帝,他那能不希望解决边患呢至少,要缓解一点吧比如把河套夺回来。

    但是,他没想到张昭给了他一个惊喜的答案。

    张昭的话,他其实理解的也不透彻。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多年的皇帝,他预感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思考良久,弘治皇帝看向暖阁正中穿着伯爵常服的张昭,道“张爱卿,此事关乎国策,你一会回去后写一个条陈上来,过几日朕在此召见诸位先生商议。”

    张昭也没指望弘治皇帝一口就答应下来,躬身行礼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笑一笑,“不必拘礼。爱卿不及弱冠之年,取得韦州大胜。一扫朕登基以来对外作战的颓势,朕心甚慰。封爵是朝廷论功行赏。朕当嘉奖你。爱卿要何赏赐”

    光是封爵,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而封爵之后,按照礼仪,礼部是要给张昭的妻子诰命。张昭又没孩子,无法荫其子以示恩赏。

    而赏赐银子,弘治皇帝手里有锦衣卫,清楚的很,张昭府中的商行卖酒,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两万两。在钱财方面是不缺的。

    所以,他干脆的直接问张昭要什么赏赐

    张昭没傻乎乎的拒绝弘治皇帝。他眼睛又不瞎,自然看得出来弘治皇帝正在兴头上。他扫皇帝的兴头干什么这个时候得配合。略一沉吟,道“陛下,臣想求陛下两件事。”

    弘治皇帝很爽快的道“嗯。你说。”

    张昭躬身道“第一,臣请陛下免臣早朝之苦。臣年纪尚幼,住的又远。每日来早朝要累死。第二,臣请陛下恩准臣入国子监读书。”

    陈宽无语的看着张昭。听听,早朝之苦

    要知道,京中有品级的官员两千多人,能参加早朝的只有少人要求正五品以上啊科道言官、翰林、庶吉士除外。能参加早朝是一种荣耀。

    结果张昭来一句“早朝之苦”,叫人情何以堪

    萧敬听得心里失笑着摇头。不得不说,张昭还是心里有数的。

    早朝苦不苦当然是苦不堪言。他作为司礼太监,也是要跟着天子上朝的。基本上早上就没睡过好觉。而百官们五点在午门外汇合。因而,三四点起床的不在少数。

    另外,张昭一个十八岁的实权军功伯爵,站在武勋的队列中,不知道要多惹眼,不知道会引起多少官员的嫉妒之心

    弘治皇帝并非那种情绪特别激烈的皇帝,性情温和,带人宽厚。给大臣骂了,也基本都是忍气吞声。此时都忍不住笑起来,“呵,早朝之苦朕准了。张爱卿还想去国子监读书”

    张昭诚恳的道“正是。臣束发读书,求取功名。奈何资质有限,只考取生员功名。臣如今虽然位列武班,但还是想在科举上有所进益,名列皇榜。”

    明朝的科举路数,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但是这一套流程,还是有别的办法。那就是秀才进国子监读书,毕业之后就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张昭此时虽然拿了一个伯爵,但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或者是带兵不想被文臣节制,最好还是要拿一个进士的身份。

    王越当年取得威宁海大捷,他自己就是文臣、武将。和太监汪直商量好,两个人直接带兵出塞。

    后面王越总督三边,也是军政大权尽数在掌握中。而若没有文臣的身份,这是不可能的

    王越上朝时,以站在武臣之列为耻,而是站在文臣的班列中。他是两榜进士,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张昭可不像在未来的大战之时,听一个文臣节制、调动。明朝的文臣打仗哪有几个靠谱的或者,与文臣分兵权。

    当然,一代军神王阳明是除外的。但关键是,阳明先生在弘治、正德朝混的不算好啊。他的爵位还是嘉靖追封的。以张昭现在的地位,不大可能和他搭班子带兵。

    弘治皇帝见张昭如此坦诚,对他的印象不由的再好几分,点头道“仰慕圣人大道,这是美事,朕自然要成全。”

    说着,转身吩咐陈宽道,“张爱卿住的远,往来不方便。你带他去城中挑一处大宅居住。这是朕的赏赐。”

    弘治皇帝心里有数。张昭看似提要求,其实都是些小事,根本没有真提什么要求。这时借着话头,赏赐张昭一栋宅院。

    陈宽白发苍苍,笑着道“奴婢定会让张将军满意。”

    张昭跟着道谢,“臣谢陛下圣恩。”

    弘治皇帝笑一笑,对这趟见面心满意足,挥手道“你且去吧。过几日朕再召见你。”



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
    张昭走出乾清宫,将近正午的阳光的落在他身上。没想到面圣一趟,就是两三个小时过去。

    心中一阵轻松。

    他进宫这一趟,应对没有纰漏,倒是收获良多。

    第一,新军卫扩编的事情算是名正言顺。别看他只是和弘治皇帝说话,回头司礼监会将圣旨下发,经内阁、六科签押发往兵部。此事已经算是尘埃落定。

    当然,新军卫养兵的费用,不能指望兵部的给养。燧发枪兵成本不高,但是纯火器军队的后勤保障压力可是很大的。

    还得靠国泰商行。在玻璃之外,还得给国泰商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每年给天子赚一二十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算得上比较出众,比大部分太监强。

    但若是能赚五十万两,那基本就是不可取代这可以算是他权力升级的一条暗线。

    第二,保持着在对鞑靼人问题上的话语权。

    在一件事情上有话语权,往往就意味着影响力、权势。张昭并希望停留在当前这个段位上,而是希望更进一步。

    他现在基本是默认的国朝第一带兵大将,算是一个山头。但是,想要成为军中的大佬,顺利的改革明朝的军制,将募兵制推广开来,还需要努力。

    而想要改变历史,在国事上建言献策,开拓四方。他手中的权力还差得远。还要继续努力。

    第三,在弘治皇帝面前刷了一波好感。

    所谓圣恩、圣眷,说白了还是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言到,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放在弘治皇帝这里不绝对。弘治皇帝性情比较仁厚,不会下杀手,也不会整人。

    但是,要以为很轻松那就错了。

    弘治皇帝再怎么样,也是多年的皇帝,而且并不傻。他固然不杀大臣,但是若触怒他,罢官免职收权,这是免不了的。所以,还是得注意。

    张昭在脑海里盘点着回京之后第一次进宫的收益,背后传来喊声,“张伯爷,留步”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从宫中追着出来,在乾清宫门外喊住张昭,跟着张昭往外走,老太监笑呵呵的道“皇爷对张伯爷真是天恩浩荡啊。咱家知道城里有几处不错的府邸,张伯爷现在可有空去挑选府邸”

    现在有空,肯定是要中午一起吃顿酒的。陈宽这是表示善意。

    张昭脸上露出苦笑,解释道“在下离京大半年,现在陛见完,正准备急着回府见妻妾。在下新婚第三日就离家。还望陈公见谅。明天中午我请陈公吃顿酒如何”

    这话听的真诚,陈宽就笑起来,道“张伯爷客气,那就一言为定。”

    张昭拱手一礼,“在下明日在宫外等候。”

    和陈宽道别后,张昭汇合抵达新军营外的王小娘子和瑶琴、秋月两个俏丫鬟,带着七八辆马车,并亲卫们一起返回南口村。

    马车声萧萧。

    张昭坐在精美的马车中,归心似箭。

    而画着淡妆,梳洗打扮一个小时的王小娘子花容月貌,更显得美丽。此时有些紧张的握着张昭的手,“夫君”

    张昭特意安排王小娘子她们跟着后勤营行动。刚好今天上午抵达京城外。他领着她一起回家。

    张昭和她说着话,转移她注意力,“絮雪,没事。我在呢。岳父大人得了朝廷的诏令,一月底启程,他大约在我们后面几天的路程。今天面圣时,陛下准备赏赐一栋住宅给我。等岳父大人来京后,你可以常去走动。”

    王小娘子点头,头上的步摇摇动,娴静明艳,“嗯。那夫君选好在何处”

    同在马车厢中的瑶琴、秋月两个都好奇的看着张昭。

    因今天是回府的重要日子。瑶琴换掉她喜欢的道服装束。她日常喜欢读一读佛经。穿着浅绿色的长裙。秋月也换掉她喜欢的红裙,穿着葱绿色长裙。

    两人身高都是一米七五,身段修长丰盈。各具风情。在灵州呆这么久,两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自然都已经是他的人。

    张昭就笑,“我和陈公公约好明日去选。其实吧,照我的意思,我不用早朝倒不用住在城里。每日来回进城麻烦。选一处距离军营不远的地方倒是挺好的”

    一路和三女说着话,在午后两点许抵达南口村中。

    李婉儿、方晶得知张昭回来的消息,早早的等在正房庭院里,丫鬟们来回报信。

    吴春时带着张府的奴仆们在路口等着。南口村、东刘村、蒋家庄三处的百姓都自发的过来围观。

    实在是这年头重乡党之情。蒋家庄是张昭的私产。南口村、东刘村是正儿八经的族人、乡党。张昭封爵,附近的百姓们自然都是与有荣焉。

    “少爷,欢迎你回府。”吴春时带着张府四十多名奴仆跪下来。

    张昭骑在马上,笑道“老吴这是干什么都起来。起来。今晚摆酒庆贺。”

    族老张四伯带着乡亲上前来迎着,先行一礼,兴奋的道“子尚,我们张家能出一个伯爵,实在是皇恩浩荡,一定要昭告祖宗。你等会去祖祀里上一炷香。”

    张昭下马,给张四伯等几个族老回礼,客气的道“四伯,我等会去。”

    见张昭的态度,几名族老个个都是眉开眼笑,“子尚到底是读书人,知书达理。”

    人群中,先一步回来的张泰平没理会他爷爷几人的马屁,和众人簇拥着张昭进府。

    南口村东新建的张府占地15亩,红砖黑瓦,宽敞明亮。张昭交代吴春时、丁冲两个管家几句安置随行的亲卫,招呼乡亲,叫内管家们安置王小娘子。

    张昭本人则是直接到正房中。

    “少爷”

    一路上张昭不认识的侍女、仆妇们向他行礼。张昭顾不得礼仪周全,点点头,大步走到正房院落中。

    只见婉儿、方晶两人正等在院子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去七个月,种种往事浮上心头。

    “二哥”

    李婉儿喊道,也不讲什么礼仪,眼泪滚落,如乳燕投怀,上前抱着张昭痛哭。

    “婉儿”张昭抚着婉儿的背,没有怪婉儿,每次他出门回来,小姑娘都是痛哭。这不是婉儿不够坚强,而是思念、爱意在时间折磨之下的宣泄。

    张昭安抚着婉儿,再看向站在他面前半米处亭亭玉立的方晶。她也是泪流满面。

    新婚第三天就离家。纵然有书信联络,这里面的思念,担忧在此时都爆发出来。

    “晶儿”张昭轻轻的招手,将她也搂在怀中。

    时隔七月再见娇妻美妾,张昭也是情绪激荡难言。半响,待她们的情绪稍稍平复,牵着她们的手到花厅里。别后言语千万,尽在此时欢聚中。



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
    小别胜新婚。

    张昭和娇妻、美妾的分别七个月的时间,自然更胜新婚之时。。

    卧室里的数盏油灯被进来的侍女点亮,光线通明。另一名侍女打水来给张昭、李婉儿、方晶梳洗。

    “谢谢!”

    张昭接过水盆,对容貌普通的侍女道谢,搁在铜架上洗脸。旁边的落地衣镜照着他的身形。

    他穿着柔软舒适的丝绸质地的白色中衣,外面是一身青色长衫,圆领右衽,头戴唐巾,十八岁的青年男子,身姿修长,丰神俊朗。
1...868788899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