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弘治皇帝讶然的看张昭一眼,叹道“张爱卿,真难以想象你才十八岁啊。思维缜密。”
张昭心里苦笑我这哪里是思维缜密,完是后世的经验教训。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时,都知道搞试点呐。我傻了才会想着在国推广。
“陛下,臣对于废除卫所的事情,还有些别的想法。想说给陛下听听。”
弘治皇帝摆手制止了要过来催他用膳的萧敬,道“你说。”
张昭道“陛下,臣要废除天下卫所之事,现在京中舆论汹涌,喊打喊杀。王老大人的奏章也因此没有递上来。
而且,今日讨论的是否与鞑靼人互市都因此而没有受到干扰。想要废除天下的卫所,任重而道远。
臣请陛下先不要透漏再搞废除卫所试点的口风。
理不辩不明,臣奏请陛下…允许臣办一份报纸,用来引导京中舆论。”
张昭差点脱口而出开报禁。后面迅速的反应过来,明朝有个屁的报禁。邸报是世界第一份报纸的雏形。现在根本没有报纸行业,哪里有禁止
大臣和百姓那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不说要zaofan的话就行。
弘治皇帝疑惑的道“报纸”
张昭解释道“陛下,就是邸报的增强版。邸报上的消息,太过于简略,都是从六科廊房里抄的奏章,然后让消息传递在各衙门之中。臣想办一份报纸,不仅仅要摘抄邸报上的内容,还要允许天下人在报纸上对朝中政策发表言论。
第一件事,就可以从讨论废除天下卫所是否有利开始。引导京中,和天下官吏来讨论。”
弘治皇帝略一思索就明白所谓的引导舆论是怎么回事,把赞成废除卫所的文章多放一些在报纸上不就行了笑道“你这倒是奇思妙想。你的意思是等都吵得差不多了,再抛出京师、天津卫试点的消息。行啊,朕许你去做此事。”
弘治皇帝对科道言官一点好感都欠奉。孝宗实录中记载着一些他的言官们的嘲讽。
盖因言官们老是骂弘治皇帝,今天说这做的不对,明天说那做的不对。
而弘治皇帝不是什么强势的君王,基本上都是躲着言官。嘴里纳谏,实际上我行我素。
不过,他知道不能阻塞言路。终弘治一朝,因言获罪的大案基本没有。当然,小案子还是有的。
而张昭的提议,他大略上看出一点苗头。引导舆论,是不是就是将言官们纳入管理的范畴内
明朝的惯例,都察院、六科,那基本渗透的和筛子一样,没有人能彻底的掌握,做到统一发声。
实话说,这让他有点怦然心动。若是能约束言官,他以后的日子要好过许多。最少,耳根要清静些。
张昭见弘治皇帝批准下来,朗声道“陛下圣明。”
他其实在这番话里打了埋伏。在天津卫搞试点,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他其实是想开海禁。当然,事情要一件件的去做。他只是留给引子,后面再不断的引导。
他现在优先的是处理是美食街、互市贸易、涉足布匹、钢铁行业、废除卫所这几件事。
当然,废除国卫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总得搀点私货进去,保证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他可不想当张居正,身死家灭。
而报纸之事,则是兑现给王小娘子的承诺。亦是日后做事的重要利器。报纸的作用之大,这一点弘治皇帝未必看得到。
弘治皇帝看张昭的眼光,再多几分喜爱,颇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笑道“别拍朕的马屁。梁储出使鞑靼,往返还有数月。这段时间,你多和太子亲近。别老想着赚钱建你那个园子。”
张昭略尴尬。这倒不是说弘治皇帝和他聊聊家常他不大适应弘治皇帝的风格。而是说,他想在京西北郊外修建占地三千亩的园林,这是自污的手段。
弘治皇帝直接点出来,表明看穿他的想法。而其实弘治皇帝对他是很信任的。这就有点尴尬。
而且,弘治皇帝知道他正在串联驸马都尉崔元,长宁伯府,镇远侯府,英国公府筹备建造美食街捞钱的事。
张昭躬身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笑着点头,吩咐萧敬道“用膳吧。”走到一丈长的餐桌边。门口等着的太监、宫女们依次上菜,而且还都带着口罩。
张昭对传说中的皇帝用餐有点考据的兴趣,不过不等他多看,萧敬就派小太监将张昭带到偏殿吃饭。
萧敬看着张昭消失在东暖阁门口、穿着一身绯袍的挺拔背影,心里笑着摇头皇爷对张昭是真宠信啊!连张昭要求暂缓透漏废除卫所接下来只搞试点的消息都答应。
在萧公公感慨时,张昭被引入到乾清宫的偏殿中,品尝传说中的御膳。
武英殿议事虽然结束。但弘治皇帝今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有一批官员等在乾清宫的门房中,等待着接见。而张昭被赐膳的这一幕,自然被看到。
。
第两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
这十几天的时间过去,担任美食街总经理的陈夕凤已经选好一块区域作为美食街的地址。
从法华寺一带的青楼往东行10里,这里人烟相对稀少,只有两个村落,约几十户人家。剩余都是大片的荒地。
陈夕凤正在动用股东们的人脉,在大兴县衙的主持下购买荒地。十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已经陆续到位,落在大明新军发展银行开设的户头上。
镇远侯府出资8千两,占8的股份。驸马都尉崔元出资一万两,占10的股份。陈夕凤个人出资占2的股份。陈记出资一万两占10的股份。
董朗代表董家出资,占5的股份。英国公府占2的股份。长宁伯府占5的股份。
张昭作为大股东,出资五万八千两,占58的股份。婉儿给他留的6千两白银全部投入进去。他以个人的名义向大明发展银行借贷52万两白银。
且不提张昭新秦伯的身份,他在京中任何一家钱庄都可以贷出大笔的白银。当然,京城中没有一家银行能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多白银罢了。
他个人做为大明发展银行的占股90的大股东,这笔银子就可以很轻松的贷出来。不然,后世那些商业财团为何要控制银行金融操作是以银行为基础的。
当然,这笔银子拿出来,张昭是要付利息的。
太子朱厚照跟着张昭、驸马都尉崔元来看了一圈,就返回宫中求见弘治皇帝。主要是目前这一片都是荒地,连建筑图样都没有,朱厚照兴趣不大。
弘治皇帝正好在西苑中休息,把他召进含元殿中。
朱厚照刚进宫中,就见父皇正在大案前作画,母后在旁边看着。被母后视为掌上明珠的永嘉公主并不在这里。
朱厚照行礼后,和弘治皇帝说起今日的见闻,问道:“父皇,张昭说用报纸教化读书人,这是什么意思”
弘治皇帝手里拿着狼毫笔,上面吸饱墨汁,正沉吟着。张皇后担忧的将朱厚照拉过去看他受伤没有,“皇儿,你怎么偷偷的跑出宫去,出了事怎么办张昭真是胆大妄为!”
由不得张皇后不紧张。朱厚照是她唯一长大的儿子。这是她下半辈子的依靠。
弘治皇帝早就知道。张昭和朱厚照约好出宫,他就得到消息。而他默许此事。显然,张昭给太子灌输了些新的东西。温和的笑道:“皇后不必紧张。京师这里很安全。”
说着,挥挥手,让侍奉在含元殿暖阁里的太监、宫女都退下,再对正被张皇后折腾的朱厚照道:“那皇儿觉得读书人需不需要教化呢”
朱厚照一脸的问号。读书人教化个什么略微一下,感觉有点头绪,但一下子抓不住。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见手里毛笔的墨汁滴到宣纸上染成一个墨团,一副画都要毁掉,但他并不心疼,而是继续教导太子,“外朝的御史是不是读书人他们整天给朕说,这是祖制,那是祖制。这不许做,那不许做。朕是天子,还是他们是天子
再比如,这次京中的舆论风波,朝野都在弹劾张昭,说他废除卫所,是要祸乱天下。真的如此吗”
朱厚照大约有点明白了,但是十二岁的小正太还是很难用语言去总结他的感受,直言道:“父皇,这天下是我们朱家的天下!不是御史的天下。”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起来,一副老父亲的慈祥表情,孺子可教也,道:“嗯,你能这样想,朕心甚慰。回去再好好想想。不过这些话,就不要对先生们说起。”
他执政十五年多,早就发现大明的权力架构、运行流程是怎么回事。皇权和相权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所以,太祖皇帝留下遗训,敢言立宰相者,杀!
但是,皇帝的经历是有限的。不是谁都有太祖、太宗那样的精力。阁臣们的权力逐渐增长,文臣势大。而宣德皇帝让司礼监批红,创办内书堂,来抗衡外朝。
皇权,由相权分散开的文臣集团,宦官。这是大明最基本的权力结构。厂卫就是皇权的利器。
他执政以来,并不喜欢用太监干预国政,也不喜欢用厂卫。前朝往事足以为戒。他信任、依赖他的老师们,让他们担任阁臣,治理国家。所以,有些事情他会退一步。
但是,有些东西得教给太子。
文臣们既然掌权,就不希望身家性命寄托于皇帝一念之间。他们抗衡皇权的办法,其中之一便是掌握着舆论!上书骂皇帝,迫使皇帝屈服。
之二是辞官。国家是无法离开大臣们治理的。否则就会出乱子。
朱厚照受到父亲的鼓励,心中振奋,躬身行礼道:“是,父皇。”告辞退下去。
弘治皇帝扭头对张皇后笑道:“皇后,不要生气。张昭是忠臣。”
教化读书人,这小子是真敢说啊。他真的只有十八岁连权术的东西都看的这么清楚
张皇后本来是张昭有点不爽的,擅自把太子带出宫。这成何体统而这两天她弟弟又在她面前念叨张昭的不好。
“娘娘,他张昭区区一个伯爵,怎么就敢在京西郊占三千亩良田。简直是持宠而娇!”
“娘娘,臣也想要三千亩良田。给父亲、母亲多添一件衣裳,多添一道菜。”
张皇后虽然当时把弟弟寿龄侯给骂了一顿,但心里对张昭还是有点看法的。
她很清楚事情的经过。天子是酬功,赏赐他一栋府邸。派司礼监跟着他去挑。结果张昭在京西北郊外划走三千亩地。说是荒地,难道不能为良田
所以,她觉得张昭胆子很大,借着有军功胡来。这次带太子出宫给她的感受一样如此。
不过,弘治皇帝亲口“求情”,张皇后固然能拿捏住丈夫,但不愿意为点小事而争吵,忽而展颜一笑,将脸上的阴霾都收掉,娇声道:“陛下如此说。臣妾自然是信的。呀,陛下,画染墨了。这大半天的功夫白费。”
张皇后虽然年过三十,但忽而做小女儿形态,娇媚多姿,引人心动。
弘治皇帝“哄好”老婆,教好儿子,心中很畅快,哈哈一笑,“不妨事。朕回头再画就是。”
…
…
弘治皇帝教子时,张昭回到小安镇中。稍后,准备出使鞑靼的梁储来访。
第两百九十八章 梁储此人
梁储带着轻车简从来访,还带有李教谕的一封书信。
以张昭此时的身份、地位,即便梁储有“储相”之姿,他贸然上门来找张昭请教互市的事宜,还是需要一封引荐书。否则,张昭未必会见他。
小安镇中,两进的小院里,屋后还有些车马声音。张昭这次进京,把家眷都带来。幼弟虎子也带在身边。张昭准备让他到新军营中的学校读书。
南口村中的张氏私塾,终究是蒙童的课程,差点意思。张泰平在里面学习准备科举可以,但张昭并不希望弟弟变成一个秀才或者什么举人。他希望虎子学一点经世致用的知识。
有他在,不需要虎子再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的爬起来。虎子如今十岁,将来的大明可未必只有四书五经才叫功名。
因家眷都抵达,房屋有些不够。行李带的又多。梁储来访时,后面正在收拾。
张昭在前院的小厅中和翰林学士梁储喝茶。三月底的春风吹佛着院子里的石榴树。午后的时光静谧流逝。
梁储时年五十二岁,穿着灰色直裰,装束简朴。除了常见的文臣气度外,他的眉毛略有些短,国字脸上的气质显得刚毅。颌下有着几缕长须。
梁储等张昭把李教谕写的信看完,客气的道:“张将军,在下前来是想请教和鞑靼人互市的问题。还望不吝赐教。”
张昭有些奇怪。圣旨以梁储为正使出使鞑靼,“通知”小王子前来朝贡,顺便谈互市。这不是五六天前的事吗梁储还没出发
“梁学士客气。事关国家大事,在下自当知无不言。”
别看京师中舆论汹涌,都在骂张昭。但梁储对张昭的看法还不错。有些事情,在他这等智商的人物面前,和透明的没区别。见张昭态度谦虚,心里多了几分好感,说道:“
在下此去草原见小王子,出使的事宜都有国家成例,心里并不担心。唯有一点,在下要请教一下张将军。朝廷和鞑靼人互市,若鞑靼人不安规矩交易,该当如何”
梁储并没有参与武英殿的议事。他目前还只是翰林学士,还不够资格。他了解这件事的渠道,只有张昭的奏章,还有重臣们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
其实,这个问题,张昭在武英殿上回答过。
张昭耐心的道:“梁学士,税务司会下辖税丁,用来征税,维护贸易秩序。我之所以建议在榆林、宣府两地放开互市贸易,主要就是这两地外的鞑靼部落,都是小王子的对手。
近水楼台先得月。把鄂尔多斯万户和永谢布万户的鞑靼部落给养肥,这也算是一种制衡之策。而这两部,都是被新军营教训过,他们不敢乱来。
若是不长记性,我奏请天子,把新军营拉到宣府军演一次,足可震慑宵小。”
“军演”
“就是军中演武。让鞑靼各部的贵族来看看我大明男儿的英姿,让他们掂量一下,在互市中是抢划算,还是老实交易划算。”
梁储听懂了,心中的担忧落地,点头道:“如此在下心中便有底气。”
梁储往张昭这里跑一趟,看似是非常多余的。朝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做就完了。难道你一个翰林学士能推翻“廷议”的结果但梁储偏偏就来了。
梁储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四名。智商是没的说的。而且,此刻他五十多岁的年龄,见证两朝兴衰,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在宦海中如履平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