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王絮雪略显清瘦、俏丽白皙的脸蛋上浮起一抹苦笑,美丽动人,清声道:“哎呀,我知道。尽人事,安天命。可这心里就是担心啊。你们先睡吧。我再坐一会儿。”
“小姐你不睡,婢子们怎么睡啊”
正说话间,就见张昭从正房里推门出来,穿着白色的单衣,穿着木屐,头发随意的束起,一眼就看到窗户里身影姣好的王絮雪,点漆般的美眸,琼鼻,红唇,五官精致,花容月貌。过来在窗外和她说话,“絮雪,还没睡还在为报纸的事担心”
王絮雪点头,“嗯。”随即美眸娇嗔,抿着嘴唇。自有一股明艳、娴静的绝色美人风情。
秋月掩嘴噗嗤娇笑,青春俏丽。少爷坏死了。故意在窗户外面和小姐说话。这叫人瞧见像什么话张生夜会崔莺莺他要进来,她们难道会不服侍他吗
而小姐不好意思开口叫他进来。那不是引狼入室吗噢,这样说也不对,少爷不是狼。
张昭就趴在窗户边,嘴角带着笑,一本正经的分析道:“城外没有宵禁,报社那边有一晚上的时间印刷。按照确定好的清样,印刷300份不难。有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我已经安排妥当,明天早上派人往各衙门里、宫中送过去。这些免费的报纸有几十份。剩下的两百多份以每份两文钱的价格售卖。到晚上要是卖不出去就送人。
按照你夫君我的人脉,不至于在京中卖不出去200多份报纸。所以,你不用担心了。收支平衡现在肯定别指望,能把名气打出去,便是足够。”
王絮雪自己乱想,觉得个个环节都会出问题。听张昭这么一分析,她心中的忐忑、不安倒是平息下来,变得宁静。漆黑明亮的眼眸凝望着张昭,并不掩饰她的崇拜、仰慕。清瘦的俏脸在张昭略坏的笑容下浮现出一抹嫣红,清艳无端。她仿佛忘记什么事,和张昭在窗口聊着报纸总编,架构这些事。
春风吹拂这令人沉醉的夜晚。
而印刷中的报纸正在一份份的叠好。这是厚重的历史土壤里冒出来萌芽。除了张昭,谁会意识到它的未来呢
第三百零一章 一朝改变
四月初二。
清晨七点许,都察院江西道御史吕纪先,一身青袍官服,慢悠悠的抵达位于宣武门里街和西长安街交界路口的都察院,大明的三法司都在这里办公,没在棋盘街六部那里。
作为正七品的御史,吕纪先当然也是需要上朝的。科道言官,在大明那是太祖皇帝以小制大,位卑权重的思想的体现。他们都拥有参加早朝的资格。
散朝后,他便跟着同僚一起,缓步回都察院。
在公房里坐定后,跟着他的吏员早就泡好茶放在书案上,温度适中。他美滋滋的抿一口,想着最近弹劾张昭的事。
弹劾张昭,本质上还是要阻止张昭推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卫所。废除卫所,会严重的损害到武勋们的利益。
第一,平常这些国公、爵爷们想要人干活,包括不限于种地,直接调卫所的青壮就行。这省多少事
第二,五军都督府拥有对全国卫所的管理权限。当然,调兵权在兵部手中。架构分别是: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所。
张昭的新军就是按照这个架构设立的。
先是新军千户所,继而升格为新军卫。都指挥使司相当于是军区级,明朝全国设21个都司。新军卫自然没法这样升,直接按照十二团营的架构升格为新军营,下辖一万五千人。
大明朝,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通常是由国公、爵爷们担任。
换言之,张昭要废除卫所制度,相当于把他们的权力给剥夺了。
第三,卫所有大片的土地。土地和产出早就被权贵们瓜分一空。而这个权贵,其中武勋集团是要占大头的。
张昭想要把卫所土地均分给军户,这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即便张昭给出承诺,未来允许权贵们将占领的卫所土地出银子赎买过去。但无本的买卖,谁想付钱
吕纪先脑海中思绪一闪,将如今京城中骂张昭的舆论前因后果理的清清楚楚。
他和金陵魏国公府有来往,骂张昭的开端就是由他而始。如今时间过去快半个月,这股声浪已经达到顶峰。
吕纪先优哉游哉的喝一口温茶,想道:“也该出个结果了。该表态的都表态了。阁老们和天子总不能当没看到吧”他脸上露出胜利者的笑容。
正想着,调拨过来服侍吕纪先的吏员在门口冒头,轻轻的走进来,小声道:“老大人,关于废除卫所的事情有新消息了。”
“哦是谁表态了最新的邸报呢,拿来我看看。”
明朝的邸报是不定期的。通政司的右通政觉得抄录的奏章够了,就会发一期邸报。
吕纪先以为最新的邸报下来。
小吏忙解释道:“老大人,不是邸报。今天有新秦伯家的报童来给总宪送了一份报纸,名字叫做真理报。报上刊登了户部都给事中王承裕的文章。还有李阁老的文章。
总宪大人刚看完报纸,叫了几个掌道御史进去商议呢。小人和张书吏相熟,他听的一鳞半爪,里头正在商议废除卫所的事。”
吕纪先顿时沉吟,问道:“报纸呢察院里谁还有报纸”
他时年三十三岁,在都察院六年。深知里面的门道。总宪大人虽然为执掌都察院,但是不可能有让都察院统一发声的想法,那叫“阻塞言路”。
总宪大人现在估计是和几个掌道御史交流下看法。
换言之,这张所谓的“真理报”上有令人动容的大新闻!
小吏愁眉苦脸的道:“没有人有。老大人,那小报童送给总宪大人的报纸,其他人没多想。哪里想到会出大事呐。”
吕纪先挥挥手,“你先出去。”这下他再也坐不住。负着手,在公房里来回踱步。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舆论上一片压倒性的优势,都是在骂张昭,抨击废除卫所的弊端。
那这份出自张昭府中的报纸,必定是反击。而且,让都御史戴珊都动容。
但是,他却看不到。这他么的!
吕纪先心中焦灼感,忧虑感渐渐的升起来,如同火焰灼伤着他的心,随即他走出都察院,给下吏交代一声:他有事外出,径直往定国公府而去。
…
…
和吕纪先吕御史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成国公的次子朱凤,金陵国子监生顾耀诚。
张昭的300份真理报,优先供应宫中、各官衙,然后依托陈记的白酒销售体系在京中售卖,很快就卖光。
在弘治年间,物价并不高。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折算下来,斗米五十文。小户人家每日赚个二三十文就能生活。一只鸭,一只鸡不过二十多文。
所以,卖两文钱的报纸其实在平民而言,相对贵的。两文前能买两个馒头吃。
但是,对读书人阶层,这又并不贵。价格实在不值得一提。两百多份报纸在早上7点许就卖光。
宫中,内廷二十四司,外朝的官衙,国子监,顺天府,这些官方机构都收到一份免费的真理报。精准投放,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力非常大。
想想看,吕纪先他们传播信息,靠的是邸报上摘录的奏章,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八卦,这信息量能比的上真理报上白纸黑纸写的文章直接碾成渣!
“这他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定国公府的一处小轩中,被确定未来要接任国公爵位的徐光祚郁闷的拍着手中的报纸。
报纸一经传播,他立即派下人去高价收购了几份。现在正摆在几人面前。
京中舆论,因这一份报纸陡然翻转。
朱凤脸上的带着讽刺,抖抖报纸,“都说张昭是李阁老的乡党,这是没跑了。李阁老的文章登在上面,那个衙门的正堂官敢压着不给下面的人看”
顾耀诚默然不语。
李阁老祖籍茶陵,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但同样的,他祖孙三代在京中生活。显然,他和张昭相交,他就是宛平乡党。政z人物啊!
吕纪先盯着报纸,额头上的青筋不断的在跳。
张昭这个王八蛋!
他煞费苦心的搜集张昭的黑材料,呕心沥血的写奏章,又和徐光祚等勋贵合作,所营造的大势在一夜之间消失。
真理报,一个四个版面。
张昭在上面写了一个简短的头条。
“本报征得天子同意,由我出资刊印,位于朝阳门外。今遍请诸位贤达撰文,旨在阐释真理,传播真理。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函投稿,共创美好、和谐世界。”
这根本就没什么。关键是底下大标题的文章,署名李西涯。谈的是君臣一心,百官一体,建设大明盛世。殷殷期盼之情,字里行间可见。然后,表示对真理报的支持。
但凡在京中当官,或者在京中士林混过,都知道这是谁。
再更关键的是,李阁老表态支持真理报办报,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他和张昭关系好,满朝皆知。
但是,但是…
李东阳的文章之下,就是今天的戏肉。户部都给事中王承裕大谈特谈他在宁夏、固原两镇废除卫所的见闻,最终得出结论,废除卫所,利大于弊。
他已上书奏请朝廷,为稳妥起见并积累经验,再将京师和天津卫作为试点。
李东阳李阁老潜在的意思,你体会不到吗他支持的是这个观点。
你叫京师的舆论如何想
这并非说李阁老可以一言九鼎。而是王承裕白纸黑字的写着,只要不是利益相关方,只要有点脑子,都能判得出吕纪先之前骂的都是些屁话。
再搞两个试点,在京中的阻力真心不大。
不管废除卫所有没有坏处,咱们再试试嘛!反正,好处都是看的见的。给国家增加了数万自耕农。
徐光祚看看桌边沉着脸的吕纪先,催促道:“吕大人,现在怎么办”
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
有一种手法,叫做“温水煮青蛙”。
张昭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手段。他和王承裕两人要是强行搞全国废除卫所,反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绝对会出问题。
因为,中国地域之大,民情之复杂,绝对不能一言而概之。所以,我们的发言人会怼那些西方国家,你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治理指手画脚,谁给你的自信
人口多寡,地理面积,这是治理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话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而看不到这一点,治理一国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明朝历史上有一个猛人干过强行推进的事。张居正!
张阁老当年在福建试行一条鞭法后,立即就在全国推广。再加一个考成法,硬是将他的改革推行下去,为明王朝续命五十年。青史留名,后世景仰。
但是,张昭这会儿可没有张相公那么牛逼:吾非相,乃摄也。他和王承裕只打算再搞一搞试点,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徐光祚是聪明人,王承裕的观点一抛出来,他就知道舆论会反转。这事说到底还是武勋集团内部的事。只要张昭不激进,不瞎搞,文臣们肯定想试试。
吕纪先同样是聪明人,所以他现在很头疼,想了一会,道:“御前也未必是李阁老一人说了算。咱们也组织人写文章。”
朱凤不看好这个办法,道:“那有什么用你没看这报纸后面写的,三天一期,欢迎投稿。下一期的截止时间是四月四日下午六点。文章写出来,哪里有地方刊印呢”
朱凤的心情有点复杂。其实,如果张昭没有在西北立功,就算成国公府和他有些龌蹉,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化解的。都在军队中混饭吃,抬头不见低头见。
而且,他爹成国公朱能很有可能会在张懋后接管五军都督府的权力。
然而,张昭一飞冲天,因军功被封新秦伯,而且很大的概率是弘治、正德两朝带兵的大将首选。
这个心结就变得麻烦了。
所以,成国公府的想法是,暗中将张昭打压下去。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是绝对不会当出头鸟。
朱凤这是明显感觉要失败,心里憋着一口气,提不起劲来。
吕纪先将报纸拍在圆桌上,厉声道:“就在真理报上发。他要是敢不刊登。本官就弹劾他阻塞言路。总要叫天子收回成命。另外,还请世子尽快组建报社。”
徐光祚点点头。他看得出这事的重要性。定国公府作为上公,自永乐朝之后就非常弱势。他想要重振家门。
…
…
正午时分,和阁臣们商议了半天政务的弘治皇帝起身活动手脚,准备吃午饭。
四月初二,天空晴朗的如同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缓缓的浮游着。
弘治皇帝在窗口眺望着天空片刻,忽而开口问道:“萧敬,张昭搞出来的报纸呢,拿来给朕瞧瞧。”
萧敬背微微弓着,侍立在暖阁中,从小太监手里接过报纸,走到窗边,双手奉给弘治皇帝,介绍道:“张昭一共印了300份,宫里皇爷这里,小爷那里都有送。内廷衙门亦都送到。外廷的官衙,他也都派人免费送过去。其余的,都是拿来卖。两文钱一张,早朝刚散就卖光。”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倒是会做生意啊!这叫什么他常说的打开市场销路。”接过报纸,再问道:“他都依赖什么渠道去卖报纸”
萧敬发自内心的笑着,道:“皇爷,你看报纸第四版,上面有介绍。”
弘治皇帝处理政务,他可是将报纸看完。张昭这一手玩的真是漂亮。谁想到他凭借着一份报纸,立即就将舆论反转呢由此可见报纸之威。
不单单吕纪先是聪明人,看到报纸在宣传上的重要性。今日的形势,萧敬也看出来。
“哦”
弘治皇帝挑挑眉头,径直翻到在上角标记着“4”的数字的那一版。上面果然注明真理报的销售方式:以报童走街串巷销售为主,背着土布书包,穿着统一制服的小孩便是报童。
报童们会在早上时往京中各衙门送报,沿途售卖。时间大约是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