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若是错过报童们的销售时间,可到以下地点购买。下面列的全部是陈记的白酒销售店铺,还有合作的京中各大酒楼。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点头,扫一眼第二版、第三版的奏章摘抄,这是邸报的功能。随口问道:“萧敬,这六点、七点是怎么回事”

    萧敬站在弘治皇帝身侧半米处,几个小太监在暖阁门口伺候着。他恭敬的道:“皇爷,这是新军营的计时方法。他们的工匠上下班,士卒训练全是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早上六点对应的是卯正。张昭说,时间划分的越精细,社会节奏就越快。”

    弘治皇帝颔首,评价道:“他就喜欢搞些新奇的东西。”说完,翻着第一版的文章。稍微一看,就落到王承裕的文章上。

    王承裕一代名儒,写文章虽然没有文坛盟主李东阳那么牛逼,但是文章的逻辑性,结构性,都是一流水准。他用来说明废除卫所的利弊,再搞试点的缘由、目的,那真是清晰明了。

    远比邸报上摘抄奏章里的片段,以及众人口口相传要的消息要更准备,更具备说服力。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忍不住叹道:“萧敬,你说,要是大臣们的奏章都这样写,你们司礼监的工作时不时轻松许多”

    这是有感而发。明朝大臣的奏章,写的明中期时,就像八股文一样的格式。

    其必然是会从儒家经典书籍中寻找出立论的根据,然后再来阐述论点。这用来搞工作,就非常扯淡。司礼监的工作就是帮皇帝提炼出奏章的核心意思,写出来贴在奏章上。皇帝只看司礼监的贴文和内阁的票拟。

    萧敬躬身道:“皇爷,这终究是不同的。”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走的如今文坛提倡的“文必秦汉”的路数。字字用力,言之有物。

    弘治皇帝笑一笑,没看后面王华、梁储、焦芳的文章,道:“报纸是早朝散朝前就送到宫中”

    萧敬知道弘治皇帝问的什么意思:内阁的三位先生看过没有。答案是看过。因为散朝后,阁臣们会先回内阁,大约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才会来乾清宫议事。

    “是的,皇爷!”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张昭这小家伙很有点本事啊。终究是把事情做成了。”

    萧敬赶紧舔道:“终究是皇爷慧眼识人。”

    刘健、谢迁在御前没有反对,基本就是认同。换言之,在京师和天津卫废除卫所之事已成定局。现在只是差一个确认流程而已。等王承裕的奏章走内阁票拟,再到宫中批红,事情就会正式定下来。

    弘治皇帝仰头哈哈一笑,“你啊。走了,去皇后那边用膳。”




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
    弘治皇帝一看到王承裕的文章便有定论,京中其他官员自然也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里面的缘由,不仅仅是王承裕的文章写的好。还因为掌握着舆论的文官集团和卫所利益并不紧密,以及报纸在信息传播上远超这个时代的犀利。

    四月初五的清晨,真理报第二期如期发行。

    在这两天的时间中,吕纪先吕御史确实又组织了一批人手写文章反驳王承裕的观点。他有魏国公府提供的钱财,有老牌御史的身份,组织一批文人并非难事。

    但是,也仅限于此。

    第二期的真理报上,头版头条是吏部尚书马文升的文章。他赞成在京师、天津卫搞试点。

    这是张昭亲自到吏部上门约稿的结果。对于这些朝堂大佬们而言,写篇文章于他们和喝水差不多。

    接下来则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户部郎中徐贵的文章。

    王小娘子当日还发愁文章的事,在李阁老隐晦的表态之后,其门生、故旧自然要摇旗呐喊。外加意识到报纸在舆论上优势的职业喷子们(言官)纷纷投稿。

    真理报第一期的第四版上附有投稿方式和投稿地址。第二期的稿件根本不用愁。

    吕纪先等人的文章都在第三版。

    结果,可想而知。

    身兼总编的王絮雪,用笔名“木兰”写一篇鼓吹废除卫所好处的豆腐块文章。之所以是豆腐块,因为文言文的文章都很简短的。科举八股文基本都只有几百字。这不像白话文,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描述。

    而“木兰”这个笔名,取自“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蕴意。

    四月五日的真理报在发行后,在京中进一步引起极大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铺酒肆、青楼会馆俱是讨论废除卫所的议论声。

    盖因,京中有很多卫所。太宗皇帝时期,设有七十二卫所拱卫京师。除开天子亲军外,比如锦衣卫就是卫的编制。其他的卫所约七八十万人都在此次革新之列。

    出朝阳门外沿官道而行半里,便是一处略显繁华的集市。并非所有的进京人士都带着货物,非得由崇文门进京城。从通州而来的官道直通朝阳门。

    这条道路上自然需要有歇脚、喝茶、吃饭的地方。而京城居,大不易。城外也会汇聚出消费的地点。

    集市中的一间早点铺子里,汤玄策坐在店铺外支起来的桌子上吃着豆腐脑、油条。

    耳边全是议论在京中搞试点废除卫所的话语。

    “都说要搞试点,要改革,到底怎么改咱们京中的情况,和宁夏、固原两镇又不一样。这卫所的土地啊,早就被瓜分殆尽。王老大人再清直也追不回来。”

    “不是说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天官王少傅的幼子吗”

    “那顶什么用现在不仅是土地的问题,关键是那些有着军籍的士卒这几代人繁衍下来,子孙早就在京中开枝散叶,各自谋生。谁还愿意回去种田”

    汤玄策穿着带半旧的直裰,袖口都磨起边,大口的喝着豆腐脑。心里微微一笑。

    真理报第二期,本来只准备发行1000份,但是昨天上午供不应求,京中权贵派人到报社求购。昨天又紧急加印了2000份。总共销售出3000份。

    他的这份工作得以保住。而报纸大卖,也令他看到一丝改变人生、生活的希望。

    作为报社的编辑,每个月二两银子,中午、晚上报社有食堂管饭。饭菜普通,但是相比于他在国子监的苦逼生活,却要好上太多。国子监发的那点口粮够干什么

    汤玄策喝着咸咸的豆腐脑,都感觉到味蕾上似乎有点甜。

    这年头,糖是奢侈品,等闲难得吃到一口。而酱油、盐、姜、醋、葱花这些调料还是常见的。

    他知道为何汇聚着几十家食档、酒店、客栈的集市这里,吃个早餐都能听到议论废除卫所声。原因是,真理报社就在集市南半里外的大院中。

    在这里吃早餐的,不是守着在这里等消息的大户奴仆,就是落魄文人,想要去报社投稿或应聘,博一个扬名的机会。

    “现在京中舆论都已经在讨论任何废除卫所,和安置的问题。反对废除卫所者的论调已经不构成威胁啊!”

    汤玄策心里思绪一闪,几口将豆腐脑喝完,付了五文钱,拿着半根油条,边走边吃,到占地一亩的报社前正好吃完。刚进大门,门房的瘸腿汉子热情的道:“老汤,快去正厅里见张相公。他等着你的。”

    这瘸腿汉子是新军营在西北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领抚恤,退伍。不想回老家种地,由新军营的后勤部安排工作。

    汤玄策微愣一下才反应过来“张相公”是谁,新军营的老兵们这么喊,指的是新秦伯。他心猛的一下提起来。新秦伯是何等地位高高在上。

    他一个穷酸监生,虽然在给新秦伯府上做事,但两人的世界差距太大啊。新秦伯找他,这为的什么事

    …

    …

    张昭这段时间都在帮王小娘子把关真理报。倒不是在看稿件。稿件有王小娘子、编辑在看。

    现在真理报还没到稿件过多,需要编辑尽力筛选的地步。第一期时稿件偏少,第二期时稿件也才刚刚够。

    更何况,张昭准备在第三期时再做改变:变成三开,六个版面。实在是京城这场关于是否废除卫所的讨论很激烈。真理报也因此而大卖。

    张昭把关的是报纸排版、题头、各种琐事、决断王掌柜报上的事,还有去找重臣们要稿子。

    四月六日的上午,张昭在西苑门口再次汇合朱厚照、崔元、刘瑾三人,带着朱厚照到真理报社去参观。

    真理报社位于城东一里外,购买的一个富商的大宅改造而成,占地一亩。鉴于此时京城外和郊区没两样,报社的印刷工厂还有扩张的空间。

    张昭依旧让王掌柜着手处理此事,把这栋大宅后面的荒地、田地买个几十亩。不管是囤地,还是扩建印刷工厂都可以。

    “大用今天休假。其他人对报纸不感兴趣。所以,咱家跟着小爷出来。”

    刘瑾跟着张昭往真理报社里走,和张昭说着话。报社的庭院里,古树参天,在夏初时颇显得幽静。

    朱厚照换着富家子弟装束,穿着青色绸缎长衫,束着玉带,腰悬玉佩,兴冲冲的东瞧瞧、西看看。

    “张昭,这就是能控制舆论的真理报怎么看起来这么冷清。”



第三百零四章 汤玄策的人生(下)
    “殿下,报社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晚上、凌晨时完成。现在才上午,所以显得冷清。不仅是工人们都没来,编辑来的也少。”

    张昭微笑着给朱厚照介绍,招呼崔元、刘瑾几人一起到正厅中喝茶。

    报社的职员送来清茶。

    真理报社的组织架构分别是:总经理,编辑,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职员,报童。

    总经理便是王掌柜。他负责日常的运营,财务等事务。编辑就是张昭在国子监找来数十名监生,算是廉价的劳动力,技术工匠由宫中提供,人数在十人左右。

    印刷熟练工分为两部分,宫中提供一部分,王掌柜在京中和北直隶中招募了一部分。

    京师是明朝的心脏,这里的印刷作坊、书店数量不少。王掌柜出高价挖挖到不少人。

    同时,新军营初级学堂调十六名二年级的学生过来,八男八女,深度参与印刷流程,学习技术,并准备在印刷厂中开办夜校,培养熟练的印刷工人和技术工匠。

    初级学堂里的学生,都是之前由兵部调拨给新军营的火器工匠的子女。还有新军营招募的少年,这本来是为新军营提供兵源用的。相当于军事院校的预科。

    张昭规定的新军营招兵年龄是18岁到25岁。这些少年大都是十三四岁,读个几年的预科,掌握文化知识,学习一些军事技能,随后就能补充进新军营。

    这些都是未来的军官种子。

    这些招募的少年,不少是从养济院(孤儿院)里招募来的。这些半大的小子对新军营也是最忠心。

    职员,则是由王掌柜招募的账房、伙计、厨师、门房等人手,保障整个报社的日常运作、各种需求。约有三十多人。

    报童,是在京中招募的半大小子。分别往各处送报。

    报社在宫中的技术支持下得以搭建、运作起来。对应的,报社需要应承宫中的印刷需求。当然,印刷的墨、纸张,真理报不用帮宫中出的。

    张昭其实觉得长此以往并非好事。他调派初级学堂的学生进来,就是准备在半年后将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还给司礼监。

    因为,宫中的事难保不会出现变化。太监们欲壑难填啊!免费给宫中印刷,多年以后搞不好会成为一个亏损的黑洞。

    …

    …

    张昭介绍着报社的详情,王掌柜过来拜见自家少爷后,乖巧的退到门外候着。朱厚照坐在正厅的主位上听着张昭细说,随口喝着茶,微微皱眉。

    刘瑾将官窑白瓷盖碗放下,皮笑肉不笑的道:“张伯爷,你这茶品相有点低啊。莫非舍不得拿好茶给小爷吃”

    后世中国,对茶叶有一个分级。最好的特级,其次为一级、二级、三级。级别中还要分等。

    明朝虽然没有这种等级分法,但是茶叶的好坏,品鉴是相通的。朱厚照在宫中自然是喝的好茶。什么雨前龙井,大红袍,毛尖。这都不差。

    权贵们喝的茶叶也不会差。张昭家里就有好茶。王家送的。瑞昌号做这个生意。

    刘瑾才不管张昭在天子面前多么得宠,和小爷私交如何好,他是急小爷之所急。刺张昭几句算什么他的位置站的很稳。

    张昭心道:“你个死太监,翻脸和翻书一样。”起身解释道:“殿下,报社初创,很多东西不齐全。这茶叶已经最好的,还请殿下见谅。等会中午,我请殿下吃顿好吃的。”

    朱厚照性情急躁,好动,贪玩,但是在宽厚上面还是随弘治皇帝,等闲不会责怪他人。眉开眼笑的道:“好啊。你说的我肚子都饿了。”把这事揭过去。

    上次张昭带他在清江楼里吃了顿大餐,他现在还惦记着。市井风味和宫中口味自然不同。

    张昭瞥一眼乐呵呵模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刘瑾。

    崔元在一旁看着,笑着打圆场,转移话题,“子尚,拙荆想要去拜访下伯爷夫人,不知何时方便”

    他看得出来,刘公公有日后执掌天下之意。否则,不会内宦们都对报纸不感兴趣,独独他跟着前来刘瑾很重视真理报。但他先把眼前管着吧。

    “随时都方便。”张昭道:“殿下,请允许我先安排下报社的事务。等会去家里吃饭。”

    朱厚照挥手道:“你忙你的。我去报社里转转。叫王掌柜跟着我。”

    王掌柜听吩咐,陪同着朱厚照去报社里转悠。

    张昭将已经抵达报社的汤玄策叫进来。

    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形象落拓三十多岁的文士,圆脸,嘴角有纹,这令其人看起来颇为普通。

    “学生见过伯爷!”汤玄策语调紧张的向张昭躬身行礼。

    张昭坐在椅中,将脑海里对刘瑾刘公公的思考收起来。抬手示意道:“不必拘礼。我听王掌柜说你做事得力。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可愿意离开国子监,专职担任真理报的编辑”

    汤玄策讶然的抬头,看着张昭。心中震惊难言。他没想到张昭会直接招揽他。

    为什么同来的数十名监生中,他最为卖力

    在明朝固有的观点中,读书人高人一等。监生虽然不被主流的读书人们看中,但也是读书人。他们来坐监读书,是准备当官的。谁肯将前途系于一家报社
1...99100101102103...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