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吴姗担忧的道:“那还不怕”
这可不是在西北。张相公在新军卫的军权,指不定一道圣旨就会被剥夺。她跟着新军卫家属一路抵达京师。可是非常清楚新军卫的门道。新军卫有一门课,叫做思想教育课。每天都在讲忠君爱国。
这或许也是天子并不猜忌张相公在京城外手握重兵的缘故。
王武笑呵呵的道:“这天底下的事,总就是天子说了算。相公只要不在这上头犯错,有什么可怕的
相公这段时间在营中制定提高辅兵、乙等兵、甲等兵待遇的方案。没功夫理会外头的事。那帮人加起来,都打不过新军卫。
睡吧,明天还要早起护送相公去皇城中。可以你家老爷我官职太低,不能进去看大戏。”
“哦。”
吴姗乖巧的应一声。不管她的少女时代是如何刁蛮,又是如何调皮、狡黠,出嫁从夫。她不可能如好友王小娘子那样,在张昭的宠溺下,还保持着少女时的本色。
不过,她闭上眼睛,脑子里还是在想自家老爷说的大戏是怎么回事。
邸报上不都在说废除卫所的事吗
和北虏互市的事情,有什么大戏可看无非就是反对和支持罢了。
…
二十日的清晨,张昭在军号中起床,洗漱完毕后,换上伯爵公服。头戴乌纱帽,穿右衽盘领纻丝绯袍,系玉带,踩黑靴,手拿笏板,坐马车进城。
他刚刚签发了提高新军营普通士卒待遇的命令。将乙等兵的军饷从每月五钱银子提高到一两,甲等兵提高到一两五钱。小旗、副总旗、总旗各有提升。
盖因有些新兵娶妻后,有小孩,家里开销增大。而京城这里的粮价还是一两银子两石。他必须得让军中精锐士卒安心训练、杀敌。而不是为柴米油盐苦恼。
“以后物价还要涨。军饷也得慢慢提高啊。养兵的花销逐步增多。”
张昭轻轻的抿抿嘴,把思绪回到今日武英殿议事上来。他需要给重臣们讲一讲贸易课。
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 一
乾清宫中,宫女们帮弘治皇帝穿衣、洗漱。看天色,今天早朝自然是有免掉。
其实,明朝自成化皇帝之后,皇帝不上早朝不是什么稀奇事。弘治皇帝在早朝上早开始懈怠。阁臣每次劝谏,点头而已。只是,弘治皇帝每天都会召见大臣,没人会说他不勤政。
弘治皇帝在东暖阁中吃着早餐,清晨的阳光在宫殿檐角斜斜的照射来。太监萧敬在餐桌边侍立着,顺着天子的意思,讲着最近宫内外的一些“趣闻”。
“殿试结束后,士子们在京中交游。基本都是在议论新秦伯张昭关于废除天下卫所的议论。”
弘治皇帝喝着燕窝粥,神情温和,不疾不徐,“王承裕的折子递上来了吗”
“还没有。”
弘治皇帝点点头,“嗯。这样也好。事情一件件的来。”
自去年西北大胜后,本来今年开春以后就非常轻松的。他每日只是照常处理政务即可。最忙时就是二月份免掉河南灾税粮。可自打张昭回京后,他倒是忙起来。
忙一点无所谓,能解决问题,让皇明蒸蒸日上,他并不介意。
其实,是否和鞑靼人互市,他本来只打算和三位阁老、兵部尚书马文升商议。
但是,在御前会议中,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意见不符。刘健持反对态度。而李阁老支持张昭的提议。谢阁老又是另外一种意见。
他不得不下令廷议此事。他个人内心中,还是倾向于张昭的方案。
早饭后,弘治皇帝消消食,看了几本奏章后,就往武英殿而去。
…
昨夜小雨,到二十日上午,云消雨霁。
皇城东南的文渊阁中,首辅刘健交待服侍他的中书舍人几句,离开公房,往武英殿而去。
沿途的官吏,纷纷避让在路旁。和刘健有关系的,则恭敬的行礼。
稍后,李东阳,谢迁两人纷纷从文渊阁中出发。
而此时,参加廷议的文武官员已经陆续的从东华门、或者西华门进宫,往武英殿汇聚而来。
张昭上次来武英殿还是前年。因为,他教朱厚照踢足球,被刘健等人知晓,谢迁令人弹劾他荒废太子学业。
当然,这件事的本质,是文官集团中的某些人想把他从太子身边清除出去。
当时,在武英殿中的群臣规模要小得多。毕竟,涉及到皇太子的学业、名声。只有重臣在。
而现在张昭走进武英殿中,就发现足有三四十人。或是绯袍,或是青袍。青袍很好理解,这是科道。十三道掌道御史,六科都给事中都有廷议资格。
张昭的便宜岳父,新上任的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就在殿中。不过,他最近挨骂比较多,正闭目养神,并没有和同僚们交谈。
绯袍自然是阁臣、尚书、侍郎们。外加都御史戴珊,通政使秦云舒,大理寺卿。
相比于文臣们豪华的班底,武臣们就只有寥寥数人,俱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这还是和军务有关议事的廷议。若是人事议题,武臣就不用来了。
大殿之中,以御座坐北朝南为基准,文左武右。张昭走到武臣班列的末尾站着。
张昭刚一进来,各种目光就冲着他看过来。
满朝文武大臣,见过张昭本人的不少,没见过他的一样不少。甚至几个科道言官在奏章上骂张昭骂的狗血淋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正主。
张昭倒没什么好怯场的,目光平静的站在自己的位置处。正好在镇远侯顾溥下首。
随后,净鞭三响,弘治皇帝在随行的太监们簇拥下出来。
“臣等参见陛下!”
武英殿中群臣在建极殿大学士刘健的带领下躬身行礼。明朝和“我大清”还是有区别的,不是每次见到皇帝都要下跪。大臣们有一定的体面。
“平身!”弘治皇帝坐到御座上,俯视群臣,目光从武臣班列末尾的张昭身上扫过,开始议事。
张昭关于和鞑靼人贸易的那本奏章,内容早随着邸报传遍朝堂,十三布政司。但是这本被内阁票拟后的奏章,还在弘治皇帝张昭的奏章节略。
等中年大叔模样的伦文叙朗读完,弘治皇帝环视群臣,徐徐的道:“诸卿对张爱卿此议有何疑虑均可提出来,让他解答。”
武英殿中出现短暂的沉寂。
今日议事的主题,群臣当然都是知道的。只是,最敢言的科道言官们最近都集中精力骂张昭搞的废除卫所的事。关于边贸互市,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总不能在御前乱开口。
户部尚书侣钟道:“张都督,本官有一事不解。何谓国内生产总值天下之财九分,有其定数。按照张都督的观点,天下的财富是可以增长的”
侣钟够不上名臣的坎儿,但也算是能臣。在明朝有一种财富观点很盛行:那就是天下的财富总值是定数。
朝廷收税也好,赈灾也好,都是在分配天下的财富,而不是创造出财富。
至于说,每年税赋的多寡,这是因为在各个环节的开支增长、浪费,还有就是缴税百姓在减少的缘故,更多的财富、人口被缙绅们隐匿、获取。
所以,这就有造成两种方法。第一,要求节俭。社会风气奢华往往会被士大夫们认为世风日下。第二,增加更多的在册百姓,增加税赋来源。
王承裕在西北试点,废除卫所,给国家增加数万可以缴税的百姓。所以在废除卫所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就给其酬功升职。
至于说为什么不去清丈土地,清查人口这个别问,问就弄死你。
新军卫晋升为新军营,张昭是以伯爵的身份担任新军营都督,拱手道:“侣尚书,在下认为是的。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到边贸这件事上来,核心思想就是两条。第一,朝廷只收税,交易完全由民间商号去完成。
第二,交易的物品要作出限制。用日常消耗品、奢侈品去交换战马,毛皮。”
张昭根本没和户部尚书争辩,而是直接往贸易问题上带。去阐述劳动价值论,他疯了才干。他理论水平没那么高!
户部尚书侣钟当然知道贸易的好处,他干的财务工作。他只是担心搞互市搞得亏本就麻烦。现在听张昭这么说,朝廷只管收税,点点头。
这时,另外一人出声。
第两百九十章 激辩 二
说话的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官员,身穿绯袍,身量微高,消瘦,长须飘飘,颇显俊逸之态。
“张都督此言似是而非,讲的模拟两可。看似前景无限,实则是废策。本官有几个问题倒要请教张都督。”
武英殿中正“开小差”的科道言官们瞬间振奋精神。说话的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宇。
这个官职,在此刻的武英殿中不能算有决定性份量的。但是,刘宇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学士刘健一手提拔起来的。
早前,坊间传闻首辅刘健不支持互市,看来传言非虚啊
张昭知道开胃小菜之后,正餐开始,拱手道:“不敢。请老大人提问。”
刘宇目视张昭,冷哼一声,道:“本官不知道你的劳动创造财富这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但是,鞑靼人并非是傻子。在草原上,其部骏马或许仅仅百十两银子一匹,难道互市时,他们会以这个价格售卖吗
而你所说的丝绸、玻璃等奢侈品,售价动辄成百上千两,鞑靼人会买吗本官是担心互市贸易根本无法做起来。
根据昔年互市的经验来看,卖得最好的是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物资。以骏马换此类物资,最终,在双方的贸易真的能是大明占到便宜
你鼓动舆论,蒙蔽圣天子。居心何在”
任何事情,都怕有心人研究。像张昭要废除天下卫所,在汹涌的舆论中,连募兵制的弊端都被人指出来。此时,左副都御史刘宇对张昭的互市奏章研究就非常透彻。
张昭给弘治皇帝说:我们卖奢侈品给鞑靼人,鞑靼人卖战马给我们,他们肯定亏。
这是弘治皇帝对奢侈品没什么概念。什么奢侈品,他消费不起所以,他并不觉得张昭说的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刘宇这种老练的官员看来,这是扯谈
鞑靼人又不是傻子。他们互市,是为了改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要采购的是日用品。而历年的互市数据也显示出来这一点。
而且,来边镇互市的绝大部分都是些牧民、小贵族。这部分人的需求就是日用品。你在市场里运一堆奢侈品来,难道他们会买
言官们纷纷交头接耳。
“这话问在点子上。”
“此策不可行。”
“张都督到底年轻了些,于国事有些想当然。他在西北推行废除卫所制时,也是几番反复。此策只怕也要改改才行。”
在武英殿中的纠察御史吼道:“肃静”老大人们也是人,不可能个个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遇到事情在御前私自议论几句非常正常。而朝廷在议事时通常设纠察御史维持秩序。
张昭等议论声安静下去,方才从容不迫的道:“刘老大人别急着给我扣帽子。我自会解释。
刘老大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将奢侈品卖给鞑靼人,对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鞑靼人的社会架构,牧民是贵族的附庸,其部落的大部分财富是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的。
所以,对日需品,诸如: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的商品的需求,它是有一个上限值的。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卖日需品。而是日需品和奢侈品相比,量要小。这就是我在奏章中写到的,要将贸易总量提到百万两白银的级别以上,方才有效果。
我敢问刘老大人一句,我朝的丝绸、玻璃、烈酒,对草原上的贵族没有吸引力吗”
张昭讲到这里,武英殿中的大部分人都听明白。
说白了,就是用日需品把鞑靼人“勾搭”过来,形成相互信任的贸易基础。然后,把奢侈品大量的在贸易中卖出去。奢侈品的销售对象根本不是那些鞑靼牧民,而是那些贵族。
至于说鞑靼贵族会不会买丝绸,玻璃,烈酒,这是基本不用想的问题。国朝的丝绸行销海外,千金难求
大明肯卖,草原上的贵族绝对会买。只不过,他们以前是靠抢。商队偷偷出塞那点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
最后,总的算下来,大明是赚钱的。
这就是张昭说的贸易顺差。
李东阳轻轻的点头。难怪李幽给他回话,张昭说要到百万两白银以上。原来在这里等着的。
刘宇微微愣了一下。他精心准备的问题,就这样被张昭三言两语化解。他总不能当众说瞎话,说鞑靼贵族不喜欢丝绸吧
张昭出列对弘治皇帝行礼,朗声道:“陛下,贸易的商品,一定要严加限制。
譬如:药材是绝对不卖给鞑靼人的。不能为其人口繁衍增加。医书、各种工艺书籍,不允许其购买。铁锅,可以卖。但是铁块等战略物资一定要限制。
而趁着双方贸易的东风,大明的四书五经、佛经、道经全部都可以往草原上传播。
至于,打开奢侈品的销路,臣还有一个建议。但凡小国朝贡,陛下可以赏赐这些礼物,形成风气。而定价由朝廷说了算,不可叫大明亏损。”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头,“张爱卿所言甚是。”
文臣班列中,礼部尚书张升微微皱眉。总觉得朝贡这样搞,有失天朝上国的颜面。但是张昭也就含糊的提一句,而且涉及贸易,他也不好贸然开口反对。
刘宇出列,对弘治皇帝躬身一礼,道:“陛下,臣还有疑问要问张都督。”
等弘治皇帝点头后,转身侧对着张昭,再次质问道:“张都督,即便如你所言,大明可以在贸易中占到优势。但是,所需要耗费的物力、人力呢
比如在宣府开互市,是否需要调集多少兵马镇守,收税账目如何算,日常如何管理。若是将贸易量上升至每年百万两白银的级别,朝廷支出会增加多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