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由于时间不够!”朱可夫回答:“部队没有来得及充分做好进攻准备,没有很好的进行炮兵侦察和查明敌人的火力配置。另外,敌人航空兵掌握了制空,这使我军十分被动!”
朱可夫这话说得很有艺术。
他说的的确是实话,因为时间、制空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侦察不足、准备不足……但如果说得更简明厄要些,就是他在指挥方面上了德国人的当让第16坦克军跳进了德国人的陷阱而损失惨重。
当然,朱可夫是不会这么告诉斯大林的。
斯大林没有犹豫,下令道:“继续冲击,我会给你派去更多部队!”
这个更多,就是后续还有三个集团军,也就是除了近卫第1集团军之外,斯大林陆续又组织了三个集团军总兵力二十万人投入这场对科特卢班的进攻。
而这包括近卫第一集团军在内共二十八万人的兵力,将会在未来的七天里对德军防线发起像潮水般的轮番进攻。
不过朱可夫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就像他所说的,他需要的是飞机、坦克以及弹药补给,更多的部队无法改变这场战役的结局,只有苏军越来越多的伤亡。
另一方面,德军的确也受到苏军这种攻势的影响。
首先就是补给。
保卢斯原本已计划好马上就要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总攻,但朱可夫在北线发起的猛攻使德军不得不消耗掉辛苦储存起来的弹药,而且这种消耗可预期的在将来不会减少还有可能增加……于是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就搁浅了。
其次是在兵力。
第14装甲集团军原本是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但现在却因为苏军在北部发起猛烈的进攻而不得不调往北部战线。
第14装甲集团军司令维特斯海姆甚至在苏联人这种源源不断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面前心虚了。
“将军!”维特斯海姆向保卢斯报告道:“北部战线岌岌可危,我们需要更多的步兵和更强大的空中支援,哪怕这意味着无限期推延攻入斯大林格勒的行动!”
应该说,维特斯海姆少将的这个建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北部防线被苏军突破的话,就意味着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会腹背受敌甚至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里,这对德军显然是十分危险的。
但这其实是维特斯海姆少将夸大了北部防线的危险性……他只是看到苏军源源不断的朝德军防线前涌来而且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德军士兵的伤亡也在直线上升,于是就主观的认为北部防线“芨芨可危”。
实际上,苏军第一次突破也就是朝国营农场的那次突破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但它却被第21装甲师挫败了,接下来苏军的进攻其实更多的是想拖住德军给斯大林格勒争取时间。
这其中尤其拖住德军的空军……空军主力被调往北部战线,对斯大林格勒东部伏尔加河的封锁就成级数降低,于是苏军东南方面军就可以通过伏尔加河紧急往斯大林格勒送去大量援兵及补给。
国营农场的战斗结束后,斯特莱克将军就召集了第21集团军的军官们开了个会。
“先生们!”斯特莱克将军举起酒杯说道:“从北非战场到东线,我们战无不胜,而且我们似乎已经习惯这一点了!”
军官们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斯莱因上校接嘴道:“同时,我们似乎还习惯了一点,那就是少校再一次猜中了敌人的意图!”
“是的!”斯特莱克将军说:“敬少校!我们的英雄!”
“敬少校!”军官们纷纷举杯向秦川致意,秦川只能频频点头用眼神表示感谢。
“将军!”奥尔布里奇上校接着就问了声:“我想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进军斯大林格勒?”
“答案会让你失望的,上校!”斯特莱克将军回答:“你知道的,为了应付北部防线苏联人的进攻,我们不得不将资源投往北边,这样一来……”
“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推迟了是吗?”斯莱因上校问。
“是的!”斯特莱克将军点了点头回答:“他们决定等苏联人在北部防线的进攻停下来了再说!”
德军军官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秦川却皱起了眉头……
此时的德军军官们还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他们以为战局已打成这样,等北部防线稳定后再回过头来收拾斯大林格勒也不迟,因为斯大林格勒就在那,怎么也跑不了,而且被德军三面围住,拿下它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只有秦川知道斯大林格勒内的巷战才会比北部防线要困难得多而且伤亡也会大得多,尤其是苏军在北部防线不计伤亡的冲击拖延住德军的这几天很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因为就是这几天,斯大林格勒就补充进了新鲜的血液完善了它的防御漏洞。
于是秦川就接嘴道:“将军,我认为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五十九章
“少校!”斯特莱克将军不由疑惑的望向秦川:“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这时候进攻斯大林格勒?”
其它军官脸上也差不多是这样表情,因为秦川说的这有些不现实。
“可以这么说!”秦川点了点头。
“可是我们的补给和兵力……”斯特莱克将军摊了摊手。
“将军!”秦川说:“我认为此时苏联人也同样困难!我指的是在斯大林格勒的苏军!”
“这一点我赞成!”斯特莱克将军回答:“可是两线同时作战会使我们首尾难顾,同时还会成级数的增加我军潜在的风险!”
斯特莱克将军这话说的没错。
两线作战的风险比如有一天如果弹药或是兵力跟不上,那就会被苏联人一个反攻就打得兵败如山倒,之前所有的战果都会付之一炬。
也就是说,德军现在的打法是属于相当来说较为保守的。
当然,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不知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困难,以为迟几天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但实际上,恰恰就是这几天的时间使东南方面军给斯大林格勒输送了五万兵力和大批的补给,正是这些兵力和补给使斯大林格勒完善了北部工业区的防御……这些工业区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都没有落入德军手中,而且几乎一刻不停的生产坦克和火炮。
之后的事就不用说了,虽然德军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并且从空中用战机封锁伏尔加河,但苏军兵力的损失基本能与得到的增援持平,于是这场城市拉锯战就几乎是无休止的延长下去,就像一战时的堑壕战一样。
“将军!”秦川回答:“我想说,苏联人在北部防线进攻的战略意义,原本是包围特科卢班东部的我军并与斯大林格勒取得联系。那么……现在他们这样不惜代价进攻又是为了什么呢?”
斯特莱克闻言不由一愣,他倒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认为他们是在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奥金布里奇上校说:“最终还是想与斯大林格勒取得联系!”
这说的也有些道理,苏军如果能每天前进一些不断压缩科特卢班以东德军的防御纵深的话,总有一天德军会受不了压力自己退出这片地区的,于是斯大林格勒又将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连成一片。
“不!”秦川说:“他们更重要的还是消耗我们的补给拖住我军的兵力延缓我们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为斯大林格勒争取时间补给兵力、补给,另外还有构筑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工事做好迎战准备!”
军官们闻言不由纷纷点头,因为这些都是正在战场上发生的事……德军被拖在北部防线上无法对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而东南方面军就在紧急朝斯大林格勒增派援兵。
“可是!”斯特莱克将军说道:“少校,即便我们知道这些也无可奈何不是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将军!”秦川回答:“虽然我们的确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全面进攻,但我们却可以打一场局部战斗!一场不需要太多兵力的战斗!”
“你的意思是说……”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乘着苏联人兵力不足的时候,用一个团或者两个团大胆的穿插进斯大林格勒!”秦川回答。
“你疯了,少校!”斯特莱克将军说:“就算斯大林格勒兵力不足,他们也有九万人,一个团或两个团穿插进去会被他们包围的。更何况,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占领斯大林格勒吗?”
“将军!”秦川走到地图前指着斯大林格勒北部区域说道:“意义在于这里,斯大林格勒的北部工业区,这里有拖拉机厂、火炮厂、化工厂等等,可以预见,这些工厂在不远的将来,也就是我们有能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它们就会发挥强大的作用。并且,它们显然也是苏联人防守的重点!”
闻言斯特莱克将军就不说话了。
秦川说的没错,苏联的经济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特点就是工厂之类的东西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的,这就会使它们的分布很有规律而且密集排列而不会像西欧国家一样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星罗棋布。
斯大林格勒的工业区位于斯大格勒主城的北部,沿着伏尔加河从北至南分别是四座大型工厂:“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红色街垒”火炮厂、“红色十月”冶金厂和“拉祖尔”化工厂。
其间还有些小厂,比如肉联厂、面包厂等等全都分布在这一带,在每座工厂的西面,就是这些工厂职工居住的宿舍,分别以“街垒新村”、“红色十月新村”等命名。
显然,这个工业区是斯大林格勒的命脉之一……守军的补给除了能从伏尔加河对岸运过来外,这些工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这其中尤其是拖拉机厂,它实际上是为苏军生产坦克,而坦克这种重装备如果要从伏尔加河运输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运输的困难且影响运输量。
“那么,少校!”斯特莱克将军说:“你的意思是,我们穿插进去攻占这些工厂然后把他们的机器或是厂房炸毁?”
“是的!”秦川点了点头:“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的补给就会少了许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进攻的难度!”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火炮或是轰炸机摧毁它们呢?”奥尔布里奇上校问。
“不!”斯特莱克将军摇头道:“斯大林格勒的这些工厂有很好的防空防炮防护,他们相当一部份厂房是建设在地下的。否则,我们的空军早该把它们炸毁了!”
顿了下,斯特莱克将军就说道:“少校,不知道你考虑过没有,一个团的兵力怎么穿插至其内部,或者当我们做完这些的时候,该怎么从斯大林格勒出来?”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六十二章 洛帕京
然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由目击者告诉一名苏军哨兵,苏军哨兵将半信半疑的将这件事向上级汇报,然后一级级的往上报告到第62集团军司令洛帕京中将那里。
洛帕京中将听到这个情报不由吃了一惊,但他也无法确定这是个别事件还是一个大阴谋,他第一时间就问着参谋:“德罗耶夫大尉呢?”
德罗耶夫大尉就是那个洛帕京派去迎接“援兵”的那名苏联军官。
“不知道,洛帕京同志!”参谋回答。
苏联人的通讯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反应速度较为迟钝,比如现在,如果德罗耶夫大尉带有步话机并随时与指挥部保持联络,那么现在早就该发现问题了。
但德罗耶夫大尉并没有装备步话机,所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联系不上还是像情报里描绘的那样被一些奸细给杀了。
接着,洛帕京看了看地图就下令道:“打电话通知沿路关卡,把这支援军拦下来,命令他们原地待命接受检查!”
“是,洛帕京同志!”参谋应了声。
洛帕京这个决定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他以为这可能只是少量装扮成苏联士兵的德国人混在其中干的这事……这对于苏联军队来说已经不稀奇了,德国勃兰登堡部队常常这样混进来窃取情报,即便是斯大林格勒也不例外。
因为这个错误的判断,洛帕京就以为只要将部队拦下来并进行搜查就可以了。他没想到的是,这次与往常不一样,这次混进来的不是一支小部队,其目的也不是套情报,而是进行一次类似特种作战的突击。
应该说,洛帕京错失了一次机会。
如果他能准确的判断这一点的话,然后不动声色的调集部队在“援军”前方设下埋伏,那第1步兵团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只可惜洛帕京没有这样的智慧。
幸好洛帕京没有这样的智慧,否则第1步兵团就将会是被斯大林格勒这个绞肉机绞碎的第一块肉了,而且还会被绞得连渣都没剩下。
接到电话的是苏军少尉挺身连连应答,不久就看到电话里描述的“援军”的坦克“隆隆”的开了上来。
少尉放下电话走上前,举手将队伍拦了下来。
“嘿,你们不允许通过这里!”少尉说:“上级命令你们原地待命等待检查!”
“发生什么事了?”
“我不知道!”少尉回答:“总之你们就在这呆着!”
秦川知道事情可能露了马脚了,虽然他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的错,但总之就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当机立断,下令道:“打!”
枪声很快就响了起来,少尉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打成了筛子,哨卡里的几个苏军士兵慌忙举起枪,但一排冒着青烟的手榴弹已经抛到了他们的脚下……随着一片轰响,十余名苏军士兵就被炸上了天。
还有几个机灵的翻身躲到了沙袋后方躲过了手榴弹的爆炸,但这却不会有什么用,因为下一秒坦克“隆隆”的开了上去将沙袋和躲在其后的苏军士兵一起辗得粉碎。
“沿着这条街前进!”秦川下令道:“一直到伏尔加河,右方就是‘红色街垒’火炮厂,左方就是拖拉机厂!”
“是,少校!”德军士兵一边应声一边取出白毛巾为自己左臂绑上白毛巾……这是为了避免在黑暗中无法识别敌我。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一套暗语,一方问“斯大林万岁”,另一方就答:“红色街垒”。这样既不会让苏联军队怀疑又能有效的辩别敌我。因为对方如果是苏联人的话,当然也会回答“斯大林万岁”而不是其它答案。
部队按照计划分成以营为单位分成三个部份前进,每个部份都有三到四辆坦克做掩护。
这么做是为了能展开兵力发起更有效的冲击,不致于某个街道被敌人用火力封锁后就无法前进了。
事实证明这个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在之后的战斗中就有几辆坦克从拖拉机厂开了出来堵死了一条街……这些坦克是刚刚从拖拉机厂里生产出来的,驾驶它们的甚至都是工厂里的工人。
由此也可知苏联工人阶级的觉悟还是很高的,通常在这时候他们都应该逃走了,但他们却会主动开着坦克迎战。
但这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德军坦克没过多久就从另一条街绕了过来,照着它们的侧面就是一阵猛轰……
苏联工人驾驶的坦克一是专业技能不足,另一个则是他们根本就无法分辩敌我,毕竟双方用的都是t34坦克。
但这个对德军却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在坦克的炮管、车身以及天线这些醒目的位置都绑上了一块红布。
再加上苏联工人驾驶的坦克没有步兵协同,于是没几下就被打成了一堆废铁。
消息传到了洛帕京那里,他不由大吃一惊。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混进来的不是一小部份而是一整支部队。
接着洛帕京很快就明白了这支部队混进来的意图……工厂。
“快,马上向工厂区派出援兵!”洛帕京下令:“同时命令沿途关卡,一定要把这些可恶的德国人挡住,不惜一切代价!”
“是,洛帕京同志!”参谋们霎时就忙成了一团,下命令的下命令,调部队的调部队。
但这时才做这些已经太迟了。
斯大林格勒兵力不足,兵力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能将部队主力分布在外围。
这原本当然没有问题,外围由部队防御,城区则由百姓构筑防御工事,甚至将百姓武装起来。
然后,当德国人进攻时,外围部队就可以层层防御沿着百姓构筑的工事一步步后退。
但现在这些德军却是一上来就打到了内部,而且还深入腹地两公里有余……(注:斯大林格勒大致是个长方形,长40公里、宽5公里)
这样一来,洛帕京手里甚至都没有部队能及时的向工厂派出援兵。最后洛帕京只能将自己的警卫连都派了上去。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六十三章 燃烧的工厂
警卫连派上来当然是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一百多人,而且警卫连的战斗力还不怎么样。
这与警卫连的工作性质有关。
就像之前所说的,作战部队讲究的是协同、掩护然后杀伤敌人,而警卫连的任务则是不管整个战场态势只讲究保护首长。
所以,长期担任警卫任务的部队已基本把战术动作和要领都忘光了。
真正起作用的倒是那些工厂里的工人……此时的他们都有配发步枪,这些步枪平时就放在想有枪械室里,在工作间隙时就会有教官为他们讲解枪械的保养、使用以及射击。
事实上不只是工人,整个斯大林格勒的百姓几乎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训练。
这些工人如果从战斗力角度来说当然无法与德军相比,他们的优势就是熟悉地形而且人数众多。
这在秦川等人攻进“红色街垒”火炮厂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了。
初时的进攻还十分顺利,工厂外围的围墙对于德军来说形同虚设,坦克“隆隆”的开了上去几下就将它撞倒在地,进入厂区后就调整炮口“轰”的一声朝厂房打去了一发炮弹,厂房内立时就爆起了一片火光。
德军士兵则从围墙的缺口处冲了进去,猫着腰借着火光往前冲。
黑暗中很快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枪声,秦川不由皱了皱眉头,原本他以为在工厂不会遇到什么抵抗,但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
很快秦川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几个德军士兵已押过来了几名俘虏,这些俘虏不是士兵,他们穿着工厂的工作服,但身上却挂着子弹袋。
“少校!”德军士兵报告道:“工人手里有枪,我们遭到了工人武装的抵抗!”
如果说,这是一场白天的作战,武装工人或许还无法给德军造成这么大的困扰。毕竟双方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差距。
但这时却是在夜里,苏联工人对地形的熟悉就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们时而从这里钻出来时而从那里钻出来,冷不防的就朝德军打上几枪。
不过这当然无法阻止德军对工厂的进攻……德军是来炸毁工厂而不是来占领它的。
后者就有必要与敌人一间房一间房的争夺,前者则只需要想办法将其摧毁,显然会容易得多。
一队德军从工人口中逼问出了燃油仓库……这时代的机器大多使用燃油而不是电力,这是由发电厂大多还是依靠水力发电决定的。
(注:此时还没有核电站,苏联的水力发电又有很严重的季节性,一到冬天结冻时间就无法发电)
接着,德军士兵就将这一桶桶燃油从仓库里推了出来,然后打开了盖倾倒在厂房外,地下部份的厂房也同样不放过,在入口处用燃油一桶一桶的灌,甚至还将整桶的燃油都推了进去。
最后时刻,一名勃兰登堡分队的德军士兵用小喇叭朝厂房里叫道:“工人同志们,只要你们放下枪出来投降,我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甚至可以走出去逃离我们的视线!”
这名德军士兵没有说谎,他们其实对这些拿着步枪的工人没什么兴趣,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工人当作敌人,即便从原则上说他们端起武器时就已经不是工人而是士兵了。
但是,却没有人走出来。
或许是不敢,或许是担心家人,又或许是不相信德国人……他们宁愿在工厂里呆着。
又等了一会儿,德军士兵就划燃了火柴往地上一丢,蓝红色的火焰就像涨潮一样沿着燃油倒出的路涌向厂房,然后“腾”的一声就在厂房周围燃起了熊熊大火,不一会儿又蔓延到了其它厂房,地下厂房甚至还传来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一阵颤动。
火势很快就蔓延到高处,里头传来一阵阵凄惨的叫声,时不时的还有浑身是火的人从楼顶翻落,也不知道他们是乱跑掉下来还是他们有意识的希望早点结束这种痛苦。
秦川不忍再看下去,挥手下令道:“撤!”
部队就井然有序的从工厂里撤了出来,只留下身后一片熊熊大火越烧越旺。
另一面,拖拉机厂也进行着同样的事,因为在秦川等人走出来时就看到另一个方向也冒起了冲天的火光。
这其中甚至还苏军的消防水车赶来救火……消防队显然还没有接到相关的敌情不知道状况,他们只是看到了火光就紧急出动。
同时,他们看到停在路中央的坦克也想当然的以为是自己人的坦克所以完全不在意,却没想到坦克炮管突然“轰”的一声爆响,为首的消防车就在一片火光中被炸上了天。
跟在其后的消防车一辆接着一辆的紧急刹车,但却因为速度过快反应不急互相之间猛烈的撞在一起,几乎将整条街道都堵死了。
而坦克还不罢休,机枪“哗哗哗”的打出一排排子弹,接着又朝车堆里打上几发炮弹将它们打成了一堆废墟,这才心满意足的掉头离开。
1...168169170171172...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