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克雷洛夫的话虽没说完,但意思却很明白。
苏军的优势就是在夜里作战,因为这样可以弱化德军的制空权和坦克比苏军多的优势。
如果夜里都无法将德军击退,那么德军在白天不管是前进五百米、两百米还是五十米,斯大林格勒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崔可夫回答:“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能够在白天与德国人作战的方法!”
崔可夫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在夜里无法击退德军的话,那么就要能在白天将德国人挡住。
但这似乎有些天方夜谈了,原因所有人都知道……德国人拥有战机和坦克,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将楼房一幢一幢的往前轰,把战线一米一米的往前推。
克雷洛夫与其它苏军军官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寻找白天的作战方法,还不如寻找夜晚的进攻方法,毕竟夜晚彼此间的差距还没那么大。
但崔可夫却不这么认为,他第二天就走出做为指挥部的地下掩体观察德军的攻势。
此时的秦川等人正在朝苏控区展开进攻。
“格子战术”不仅方便了德军的防御同时还有利于德军进攻,因为这样分区之后就会让各部队都知道哪些是自己进攻的范围,甚至对炮兵乃至空军的协同都是有利的。
比如秦川等人要进攻的是十五区,一营在推进时遭到一队苏军顽强的抵抗,一营的坦克几次上去都不知道被藏在哪里的反坦克炮击毁……反坦克炮炮身低矮,隐蔽在废墟或是建筑里很难被发现。
后来打得没办法了,秦川就对炮兵联络员喊道:“我们需要炮火支援!”
炮兵联络员用步话机联系后方的炮兵单位,连续喊了几声:“炮击第15方格第三区!”
为了让炮兵更准确的轰炸,他们还把每一个格分成了几个区。
炮兵手里也有同样的一张分区图,于是马上就知道要炮击的位置……这如果没有分区,仅仅只是为炮兵指示并确认方位都要花不少功夫。
几分钟后,空中就传来一片炮火的呼啸声,炮弹有如烟火表演般的在防线前炸了开来,将苏军阵地炸得一片狼籍。
秦川乘着这个时候,带着士兵们就冲了上去,在没有坦克掩护的情况下就冲了上去……秦川这是希望能以快打慢,在苏军还没有在炮火的轰炸中反应过来时就冲进他们的防线。然后,德军手里的43以及德军的素质就能占到很大的便宜。
但这时候一件意外发生了……苏军炮兵竟然也朝相同的坐标也就是15格第3区开炮。
这在一般是不常见的,因为那是苏联人的阵地,会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炮兵打错了,苏联炮后经常打错位置。另一个是为了杀伤敌人不顾自己人的伤亡。
秦川相信这一次很可能是后者,因为苏军军官在看到一大群德军端着43跟着炮火冲上来的时候,就知道如果不用炮火阻拦的话,他们同样也是死。
“继续前进!”秦川大声命令。
因为他知道,如果是这样的炮击,那就是针对苏军战壕前的一片位置,也就是德军士兵们所在的位置,所以停留在原地是最危险的。
前方就是苏军战壕,苏联士兵仍然守在那里……其实说是战壕不过就是一条小沟或是在废墟里搬开一些砖石整出来的一个“掩体”。
秦川等人冒着炮火跳进了战壕,然后就伏下了身子不敢动弹……因为炮弹炸起砖石碎屑到处乱飞,只要稍一抬头就会被击中
于是在那一刻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敌我双方趴在同一道战壕里,四周到处都是飞射的石头和弹片,每个人都被包裹在浓烟和灰尘中,虽然他们能感觉到身边趴着的有可能就是敌人,但双方都没有采取行动……他们无法确定这一点,同时任何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这一刻,他们只想在呼啸着纷飞的弹片中保住自己的性命,彼此间的敌意仿佛被无情而且无差别的落在他们头上的炮弹一扫而空……那一刻,他们似乎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人。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七十五章 贴身战术
但这种感觉却是十分短暂,而且也是虚幻的。
十分钟后,当炮击突然停止时,双方都不约而同的跳了起来朝能认清的目标扑去。
然而,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因为苏联人比德国人少得多,而且德国人手里还有43,这意味着德军士兵只要有一个人站在外围,就可以从容不迫的用43一个个击杀苏军士兵。
“俄国佬!”阿尔佛雷多恶狠狠的朝战壕里剩余的苏军士兵大喊:“举起手来!”
苏军士兵纷纷丢下冲锋枪和步枪举起了双手。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秦川终于发现了苏军反坦克炮的位置……它藏在一堵断墙后前方被苏军士兵用断裂的水泥板堆起了一道伪装,只留下了一个脸盆大的口做为射孔,在对面完全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当然,此时的它已经被炸得歪倒一边,附近有几具苏军炮手的尸体,也不知道是德军炮火还是苏军炮火的“杰作”。
维尔纳朝这坦克炮吐了口口水,骂了声:“就因为这门炮,我们损失了三辆坦克!”
这个行为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其实却没道理……从苏军的角度来看,难道他们还应该站在原地不还手等德军上来收拾他们?
当然,秦川站在德军的角度上是不会说什么的。
能称上一个好消息的,就是多米尼克带着几个人在搜索建筑的时候,在地下室里发现了一个苏军战地厨房,炊事兵主动投降于是他们缴获了厨房里刚刚煮好的小米粥。
那些苏联炊事兵惊讶的发现,那些德军士兵端着饭盒在他们面前排好了队,样子就像德国人才是他们的俘虏正在像他们乞食。
但这个美好的肥皂泡很快就破碎了,德国人恶狠狠的冲着不知所措的炊事兵们喊道:“快点,伊万,给我们盛粥!”
其它方向德军的进攻就与第一步兵团有些区别,他们还是一板一眼的用飞机、大炮炸,然后在坦克的掩护下朝苏军防线冲锋。
这些都在崔可夫望远镜的观察下……他为了能清楚的看到德军的进攻,冒着危险爬上了普希金街上最高的建筑:斯大林格勒银行大楼。
崔可夫注意到,德国人近距离空中支援会随着步兵的前进或是地形而恶化。虽然德国人“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因为其高速俯冲轰炸使其远比高空轰炸机更准确同时威力也正大,但“斯图卡”轰炸机对炸弹精确落点的掌控极为有限。因此,除非存在庞大且清晰可见的目标,否则德军轰炸机不太愿意朝靠近已方部队的目标投掷炸弹。
这一点是因为什么就不用说了,之前德军在进攻时就遭到自己轰炸机的误炸,另外如果天气不好视线不佳的话,飞行员在高速飞行的空中也很难确定目标。
于是崔可夫回到地下指挥部后……崔可夫的指挥部就位于普希金大街,那是一个由地下室改造的地下掩护,上方有30英尺厚的土层,一共有几十间房间供集团军司令部人员使用。这座地下掩护被苏联人称为“察里津地窟”,原本是用来给方面军做司令部用的。
(注: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
崔可夫在灯光下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微微点头道:“我想我找到在白天与他们作战的战术了!”
“什么?”克雷洛夫闻言有些不敢相信。
“我们被敌人吓坏了,克雷洛夫同志!”崔可夫说:“我们总以为敌人在白天很强大,所以要距离他们远一点,这样我们才有时间和空间把他们挡住!”
“难道不是吗?”克雷洛夫疑惑的问。
“当然不是!”崔可夫摇了摇头,说道:“因为这样做,反而会给德国人攻击我们的空间……我是说,如果我们的防线距离德国人两百米甚至更远的话,那么德国人就可以尽情的用飞机、大炮和坦克轰炸我们!这样我们不仅守不住防线,还会在他们的轰炸下大量伤亡,而且是毫无意义的伤亡!”
顿了下,崔可夫就继续说道:“但是,如果我们把防线往前推,推到距离德国人只有100米、50米,甚至更近的地方的话……”
克雷洛夫听着崔可夫这话不由张大了嘴巴。
这在此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德军无论在装备还是素质上对苏军都具有优势,把防线推到德军面前,那几乎就跟找死没什么两样。
但崔可夫却不是这样想的。
“这样一来!”崔可夫继续说道:“敌人‘斯图卡’轰炸机和火炮都不敢对我军发起打击,除非他们会把连同自己的部队一起炸,如果他们真这么做的话对我们还是有利的!”
崔可夫说的没错,如果能一命换一命,那苏军是毫不犹豫的选择换的。
“可即便是这样,敌人还有坦克,崔可夫同志!”克雷洛夫说。
“是的,坦克!”崔可夫点了点头:“那的确是让人头疼,但如果敌我双方都在同一幢建筑里,甚至在同一个房间里,你认为德国人的坦克知道往哪里打吗?”
克雷洛夫闻言不由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部队要尽量往前顶,利用建筑和废墟的掩护与德国人打近战、混战,像之前一样对德国人发起反冲锋……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夜晚都应该取蒂,除非敌人构成的威胁太大使苏军别无选择。
“同时!”崔可夫想了想,又接着说道:“我们应该进行分散的小组作战!”
“小组作战?”这再一次让克雷洛夫目瞪口呆。
苏军之前的共识是:德军素质和火力优于苏军,所以苏军如果要击败敌人,就必须投入更多、更密集的兵力。
但崔可夫现在却说“小组作战”,这难道不会被德军各个击破吗?
“是的,小组作战!”崔可夫坚定的点了点头:“我们不再像之前的营、团为单位,而是十到二十人为一小组,占领每个建筑每堵角落,甚至通过地道、下水道进入他们的后方!”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七十六章 城市游击战
崔可夫说的这个小组作战,其实就是游击作战。
这些小组可以较为灵活的利用建筑、废墟以及其它地形,有时发起进攻有时实施防御,有的则负责偷袭、狙击落单的德军坦克或小股步兵分队然后撤退,从下水道、地道转移到其它防御阵地。
这也正是秦川所担心的……从某方面来说,德军其实并不害怕苏军与其打常规战,因为不管怎么样,德军在常规战方面都比苏军拥有更多的优势。
但是,如果苏军与德军打非常规战,比如城市游击战和贴身战术,那就是德军真正头疼的时候了。
这其中所谓的“贴身战术”,说的其实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近”这样的原则始终与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弱化敌人装备比如飞机、大炮、坦克的同时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一点,在第二天德军就体会到了。
那一夜基本没有听到枪声,德军还以为苏军因为这几天夜里的渗透战被德军反制所以不再这么干了,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天天色一亮,原本已经被德军占领的楼房突然就传来了枪声。
原来,苏军乘着夜色从下水道、地道渗透进德军后方后没有声张,因为他们知道在夜色里看不见敌人的情况下很难对敌人构成多大的伤亡。
他们只是悄悄的占领了几幢易守难攻的楼房,等到天亮时就突然发难。
前线的情况也差不多,德军像往常一样朝前推进与正面的苏军争夺控制区,就发现他们在推进时基本不会遭到火力拦截,他们甚至大摇大摆的走进建筑都没有人朝他们开枪。
但麻烦的也正是这里,因为楼房没人开枪,所以坦克不知道哪里有敌人,于是就算开火也是漫无目的的。
直到有一队德军进入建筑后建筑内部才枪声大作……苏联人把沙袋工事构筑在建筑内部针对攻进建筑内部的人。
坦克还是无法开火,因为在外面的它无法分辩哪里是敌人哪里是自己人,或者即便是能识别,开火后也无法避免的会误伤自己人。
于是,很快战斗就陷入胶作状态,敌我双方在楼房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争夺、接着再一个楼层一个楼层的抢占。
就像面包师说的:“我们占领了厨房,却要与敌人争夺客厅,有时我们和敌人就只隔着一堵墙,甚至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吸!”
不过在这一点上第1步兵团显然会有很大优势,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43,这玩意枪身短、弹容量而且威力要比手枪、冲锋枪大得多,十分适合在狭窄的空间内作战,所以即便是这种战术十分磨人,第一步兵团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其它方向的德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6集团军的步兵只有少量甚至没有装备43,他们手里的40冲锋枪甚至都不多,大多数人手里拿的都是k98k……这种步枪在楼道里、还有布满家具的房间里,以及狭窄的门前、门后等,作战都十分不便,尤其是弹容量只有5发射速还超慢。
当然,苏军手里的莫辛纳甘步枪同样成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正如之前所说的,敌我之间装备的差距以及伤亡比都在缩小。
这使得其它方向的德军基本都是在以米的速度往前推进,而且还是用尸体和鲜血铺过去的。
“少校!”这天,正在秦川和士兵们正在清理新占领了的一幢楼的每个角落时,通讯兵就对秦川说道:“斯莱因上校电话,他让您到师指挥部去一趟!”
秦川点了点头,交代了埃伯哈德一声就带着一个警卫班往回走……在这里秦川可不敢托大,每一幢楼每个角落都有可能潜伏着苏军士兵,即便是德控区也不例外,所以不管去哪里至少都要带上一个班的人。
一行人坐上了汽车往回开,秦川有吉普车,但在这鬼地方搭乘吉普车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告诉苏军狙击手……我是军官,向我开枪吧!
十几分钟的路程,汽车就停在了用于当作师部的小房前。
确切的说,师部是在小房子的地下室里。秦川之前来过一回,里头的摆设很简单,只有一条长凳和一张土桌,重点是上边有12至15英尺厚的土层,能抵挡小口径炮火的轰炸。
让秦川感到意外的是,当他走进指挥部时发现维特斯海姆少将也在里头,此时正在跟斯特莱克及斯莱因上校在商量着什么。
“少校!”维特斯海姆少将见秦川进来,就热情的邀请秦川加入了讨论。
“事实证明你之前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少校!”维特斯海姆少将说:“使用‘格子战术’后我们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似乎也迫使苏联人不得不改变了战术!”
“是的,将军!”秦川回答:“我们感觉到这一点了!”
秦川正带着战士们在一线战斗,当然知道苏联人的战术有所变化。
但维特斯海姆少将却摇头说道:“不,我认为你们并没有感觉到,或许说你们的感觉没那么深刻,因为只有第一步兵团还在进攻,其它部队已经举步维艰了!”
“因为我们有43!”秦川实话实说。
“我知道,少校!”维特斯海姆少将回答道:“我的士兵也装备了一些,他们也都反应了迫切希望拥有43的愿望,但我联系了柏林的兵工厂……它们产量还不足以让我们短期内全面换装,另一方面,弹药方面也存在问题!”
这一点秦川当然可以理解,43射速高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弹药。
如果是一个团、两个团装备43还不成问题,但如果是全军普及……这增加出来的弹药量就不是德军目前在斯大林格勒的后勤能支撑起来的了。
“少校!”斯特莱克将军直截了当的对秦川说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必须找出一个办法来对付苏联人这种战术,我是说以现有的装备条件!”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七十七章 巨炮部队
“我们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对付这种战术!”秦川回答。
秦川没有说谎,他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城市游击战术,化整分零让敌人有种一拳击出却打在烂泥上不着力的感觉。
城市游击战其实与丛林游击战没有很大的区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前者是城市的废墟中而后者则是在丛林里。
如果有什么战术能很好的应对游击战的话,那么近现代美国、苏联这些大国也不会深陷越南、阿富汗泥潭中了。
当然,如果敌人是游击战老手就另当别论了。
比如中国军队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游击战对游击战、以特种作战对特种作战,最后打得越鬼子不得不满地找牙主动求和。
然而……
先不说德国军队更适合打正规战而不是适合打游击战,即便德军以其高素质适应了这种新战术与苏军打游击战,这也必定是个耗时长、伤亡大的战争。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却耗不起、等不起,因为一到冬天,甚至不需要进入冬天,只需要进入十月气温下降的时候,德军就会因为缺乏御寒装备导致战斗力下降了。
(注:斯大林格勒十月平均气温在4-12度,进入十一月气温就到零下河水就开始结冰了)
“嗯哼!”听着秦川的话,维特斯海姆少将不以为意的摊了摊手,说道:“少校,你上次就这么说了,但最终你还是找到了应对了办法,尽管你称其为‘笨方法’!”
秦川只能报以苦笑。
维特斯海姆少将不知道的是,上次秦川称“格子战术”为笨方法,其中有一部份原因就是在于他知道这种战术无法解决斯大林格勒的难题,同时也知道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会转化为这种消耗战。
这有点像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没有坦克,所以敌我双方只需要挖上战壕,在战壕前布下铁丝网、地雷,然后在战壕里架上机枪,二线架上火炮……
这样的防线几乎可以说无敌了,只要弹药足够,再多的人上来都会成为尸体。
于是就演变成了相互僵持的堑壕战,敌我双方都在挖战壕然后僵持、消耗。
坦克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僵局,但在坦克很难机动的高地、城市等特殊地形这样的僵局依旧存在。
也就是说,斯大林格勒之所以会成为绞肉机,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形成了一战时的僵持状态。
现在,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又谈何容易。
“或许我们可以用炮!”见秦川不说话,斯莱因上校就建议道:“如果我们用炮火将敌控区炸成一片废墟,苏联人也就没有了可以藏身的地方!”
“这或许是个方法!”维特斯海姆少将点了点头。
“我们有那么多炮弹吗?”斯特莱克将军问。
“或许我们有!”维特斯海姆少将回答:“这还跟你们有关……”
说着维特斯海姆少将指着地图上的高加索地区,说道:“你们夺取了高加索地区,曼施泰因元帅恢复了位于外高加索的兵工厂的生产,这其中尤其火炮和炮弹,我们可以用铁路将它们运来。另外……”
顿了下,维特斯海姆少将又接着说道:“我们还有‘多拉’!”
军官们闻言不由纷纷侧目。
秦川当然知道“多拉”是什么,它指的就是德军的巨炮部队。
“这或许能行!”斯特莱克将军点头道:“要知道它能摧毁100英尺深度的掩体,这就意味着它们能的炸毁或是震塌苏联人的地道!”
“是的!”斯莱因上校说:“如果苏联人没有了地道,他们也就不能像老鼠一样在我们周围钻来钻去了!”
“少校,你怎么看?”见秦川不说话,维特斯海姆就问了声:“我想知道你的意见!”
“恕我直言,将军!”秦川回答:“我并不认为这些巨炮有用,虽然它们的确会对苏联人的掩体构成威胁,甚至会把斯大林格勒炸成一片废墟!”
“为什么呢?”维特斯海姆不由疑惑的问。
“问题在于……”秦川不答反问:“当我们把斯大林格勒炸为废墟之后,苏联人的这种战术是否就无法实施?他们依旧可以在废墟中与我们作战,反而对于我们……在一个个巨炮炸出的大坑和废墟前,坦克却无法前进、无法机动!”
这并不是秦川危言耸听,而是史上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时的确就有用上巨炮部队。
投入巨炮的正是曼施泰因,原因是它在进攻塞瓦施托波尔要塞时用巨炮取得了胜利,于是希特勒就将其调到斯大林格勒继续朝苏控区猛轰。
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像秦川说的,想用炮火消灭敌人并摧毁所有的地下工事基本不可能……尤其那些巨炮炮弹不过只有几十发,它对于密如蛛网的地道工事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它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大片的废墟和大炮影响了德军自身的机动。
闻言维特斯海姆少将等一众军官不由沉默了。
迟疑了一会儿后,维特斯海姆少将就说道:“如果我们没有其它办法的话,为什么不试试呢?”
对此秦川也无法反驳,毕竟打仗这事是说不准的,更重要的是维特斯海姆等人不像秦川一样知道历史,所以他们会希望试试也无可厚非。
于是在斯大林格勒内苏德双方兵对兵、血对血的展开厮杀时,德军巨炮部队的集结的计划就着手进行。
但巨炮部队的集结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容易。
“多拉”巨炮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重型古斯塔夫”,它是二战中最重型的火炮,其口径为31.5英寸。
像这样一门巨炮,仅仅是将其拆解运送都需要60节火车车厢。这种火炮的操作、保护和维修需要4120人,单是发射控制和操作便需要一名少将、一名少校和1500名士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