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那个伙计等了半天后,迟疑地说:“七郎让某问问客官……你们还有这种笔吗?”
宋子强递给他图纸,心里想,他们这是看中了这个铅笔容易画图啊,有眼光,便说:“没了,只有这一支,下次等有同伴从海外运来吧,或者你可以用石墨来换……”
“……”
石墨你不知道?
宋子强又不耐烦起来,说:“你们铁匠铺常烧煤吧?有时候会在煤堆里捡到一种不能烧的石头,可能是块状,片状,软软的,还能黑到手?”
那伙计想了半天说:“……莫非是石黛吧?”
石黛是个什么东西?
那个伙计补充说:“可用来画眉……亦可以磨碎后绘画……”
还能这样用?!
宋子强说:“这样吧,你下次来送货时,带来一些……我看看!”
会了钱钞,宋子强打赏了他,还指望他能多多送来石墨呢!
ps:我其实是双开,还有一本《我们的1654》,希望嫌我慢的朋友能先看看,别催我,让我有机会慢慢长大。希望大家看正版,帮帮我。
;
与南宋同行 第四十三章 种下世界三大薯类
过了几天后,杨七郎铁匠铺的那个伙计又送来了第二批铸铁件。
宋子强高兴地发现,他们竟然是把那转轮的把手给焊上去的,而不是他画的一体连铸,想必是他们认为焊接生铁要比连体铸造更省事。
好事啊!他没有想到这个时空竟然也会焊接了!
他反复端详着那个焊接接口,发现他们极有可能是用的铅锡焊法。
他头也不抬地问道:“你们是用什么做焊料的?”
那个伙计马上把嘴闭紧了,不肯说出来。
当时,宋子强一直在观察着焊接效果,没有看他的表情。
他又问道:“你们在焊接时,会提前把焊件预热吗?是高温还是低温?”
那个伙计的神情更加严肃了,认定了宋子强是要偷艺的。
宋子强等了好半天不见他回话,这焊接的效果真心不错,很结实。他们是嫌弃制砂模时费劲呢。
等他抬头一看那个伙记的表情,心中顿时大怒,小样吧,你还保密上了!你说吧,你们那叫个啥技术水平?!我也就是好奇罢了……
他便再也不问了,这个时空能有啥吧,最多是铅锡焊罢了,可能还加了点汞,这东西能降低焊接温度,收敛焊缝的作用,还能有啥?再就是可能加一点硼砂了,不过这个时空现在有硼砂吗?等让他们查一查资料……
但是这一次让宋子强高兴的是,他真拿来了十几片石墨……
但是宋子强却不动声色地问到:“你们铁匠辅里还有吗?”
那个伙计想了想说:“铺子里还有些许……”
“别说那么不严密的话,能有多少斤!”
“不足两斤……市面上有卖石黛的,那是给妇人画眉用的……不过模样上与此种有些不同……”
宋子强说:“这样吧,你拿出五斤石墨,就可以换我们一根铅笔了,非常好用的铅笔……就是你看到的那种……”
那个伙计听到这里时高兴了,说:“好说,好说,某下个月便能送来五斤十斤的,别家铺子里也有……”
宋子强也高兴,这次又赚到了,他乐呵呵地说:“好,那我就下下个月给你铅笔,我们答成了协议,以货换货……”
看着那个小伙计快快乐乐地走了,万士达也开心地说:“石墨钳锅啊,大宋版的工具钢有办法了,我还一直愁这个钳锅材料呢……”
宋子强不在意地说:“有啥可愁啊,等着弄个水利捣臼什么的粉碎它,然后
细磨一下,再模压成形,粘土烧结,这都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定制的錾子是那些大宋技术学生们用的,想要学车床技术,就算是木工
车床也要先从学会打錾子开始!
万士达也看过他们玩大宋式足球的分队比赛,便说:“你们按照比赛的队伍分好组,开始按照我画的铅笔痕迹打錾子!”
随后他给做了一个示范,干净利落地在山核桃木材上打了一个侧开口式榫槽,而且完全符合铅笔的划印。
那些学生表示明白了,于是开始照着学了。
可是还剩下一个专业裁判员王征。
万士达说:“正好呢,先帮助我摇飞轮吧,听我的命令来摇。”
于是,这间屋子里开始传出了各种古怪的声音了。
学生们学得认真,两个教授不仅自己工作也认真,还严厉地要求他们每一步的动作、手型和使用的力度。
还是那句老话,想成为车工,还是先学会使用錾子吧。
―――――――――――――――――――――――――――――――
这个时候,吴大鹏发现自己成了闲人。
他的四个朋友欢天喜地地建设着大宋红水溪工业园区,安静则一心照顾着大家的生活,就连那两个村妇也都是有的忙,那些学生现在也渐渐有了用途,但是他自己呢?
他发现自己到时候去换点现钱或是货物啥的,就没有他什么事情了。
这个县城里的经济容量还是太小了,不够让他折腾的。
他把一些从那面世界带过来的所谓的精品货物留在手里了,那个更大的临安府还在等着他们呢。
但是,这个红水溪工业园区如果不能初步建设成形,他们又走不了。
张国安和安静夫妻两个明确表示他们暂时不去临安府了,那些所谓的超级文物对他们的诱惑力,现在急剧降低。
在这个大宋的天空下,无论多么精美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甚至都赶不上一块山坡地重要。
说到山坡地,插几句闲话。
张国安教授领着那些学生很是忙过一阵子。
他们在闲暇时,把周围的荒坡地开垦出来十多亩地来,而且还施了河底淤泥和绿肥来当底肥,活儿还是比较累人。
这样的活儿,当然没有玩足球有意思了。
在这样的集体劳动中,侯东方和张德培最肯出力气,默默地流汗干活;古剑山和郭子仁最会偷懒,有时候非要踢上几脚屁股后,他们才肯出力。
其它的学生的表现则基本正常。
张国安教授不得不踢了两个偷懒家伙的屁股。
古剑山摸着左边的屁股愤愤地说:“张教授,不是某偷懒,像这样的山坡地,所见皆是也,你看,哪里有人在这里开荒?!”
郭子仁则摸着右边的屁股愤愤地说:“张教授,不是某偷懒,某听着那物件差不多只是山药蛋了,此物不稀罕……”
张国安教授冷笑着说:“正是这三样能救下亿亿万万的人,如果加上玉米,那就是能开启了一个盛世;等着再配上化肥和农药,就是再胡乱糟蹋,也不会饿死人了,你们说,现在你们如何能偷懒?”
这两个小子无语了,因为张国安教授说过,不要不服气,他们很快就会见到效果。
在农作物的品种上,张国安教授首先就带齐了世界的三大薯类。
土豆、地瓜和木薯。
土豆和地瓜不必多说了,都是高产而且耐病毒的品种,三四年内暂时不用考虑它们的脱毒问题,它们的作用也不必多说。
木薯,他带的却不是产量最高的品种,而是产量较差了一些的面包木薯。
木薯内均含氰基甙,人生吃了容易中毒,严重了可以导致死亡。所以吃前必须用水久浸,并煮熟以解除毒性。
这东西还是在南美时,那里的原始民族会用摩擦、压榨及加热等复杂的工序去毒。
但是面包木薯基本没有毒,生吃也没有关系。他们可不想为总告诉如何正确实用而费心思,最算产量低了些,那也是以吨来算了。
这种生木薯的淀粉含量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烘干处理后淀粉含量则为百分之八十,比土豆和地瓜多了些,而且,它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坡地和山地反而是最好,这东西怕积水。
在计划中,张国安教授对木薯淀粉和干片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食用是最简简单单的要求了,它所含有的热量和大米等值,每百克都是116大卡。
作为生产饲料的原料,木薯粗粉、叶片都是一种高能量的饲料成分,如果加上鱼骨粉和其他配料,这都是最好的有机复合饲料了。
在发酵工业上,木薯淀粉或干片可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这些产品在食品、饮料、医药、纺染、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
所以好东西啊。
张国安教授第一个就要把它们都种上了。
大家有的忙了,吴大鹏却闲了起来。
他想帮助安静种菜吧,安静怕他把菜苗当野草了,现在这些小苗苗是希望呢,可不能受伤。
他想帮助朋友们吧,才发现自己啥技术也不会。
宋子强说:“你把库房分类整理好吧,别弄乱了。”
结果现在他们的仓库里还啥也没有呢,全是山核桃!
整理一个小时就全都完活了。
还干啥?连那两个村妇都躲着自己,妈蛋的,岁数比我还大,我还能怎么你们吗?
不就讲了个黄色笑话嘛,装什么正经?
那一日,吴大鹏真的是极其无聊,他在小河边看见正在洗衣服的两个村妇,便过去给她们讲了一个段子。
他也想看看自己的话,对方能听懂不,这也是相处了挺多天了。
吴大鹏说:“有一个尼姑跟和尚住邻居,两人按捺不住寂寞,在墙上凿了个洞,每天晚上老和尚把那啥伸到洞中,说:‘日出东方,日出东方’!
尼姑就脱去裤子走到洞跟前办上一会,久而久之,老和尚的行为被小和尚看见了,小和尚也想看看里面有什么物件。
恰巧有一日老和尚想要下山去行法,要在外面住一宿,让小和尚在家看门。
到了晚上,小和尚也跟师傅一样,对着洞口大喊一声:‘日出东方!’
然后他心想:本来还有亮光,怎么变黑啦?
他便拿来烛台,拔下蜡烛,对着洞插去,只听里面‘啊’的一声,就什么也没有了。
次日,老和尚回来后,又寂寞难耐,对着洞口叫了一声:‘日出东方!’没有回应,‘日出东方’,还没有回应,又叫了一声‘日出东方’。
这时只听得尼姑说道:‘老逼受伤,老逼受伤!’”
两个村妇听了后好像没有反应,依然洗着衣服。
吴大鹏自己笑了半天,也没啥意思,便走了。
他走后,孙刘氏两人乐了半天。
孙氏说:“这个吴大郎色兮兮的样子,怕是看上了我等------”
刘氏说:“定是,定是,你看他整天无事可做,围着我等打转转------”
;
与南宋同行 第四十四章 让古人闪了面子
事情要找总是能找到的,文科生吴大鹏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事情做,他要在医药材料上做点文章,这也是一个利润增长点呢。
他事先查了一下这个大宋的医疗资料后,心里有了办法。
他去拜访了李家大郎生药铺的李德老板,就是在路上遇到的那个去收购药材的小老板,毕竟大家有过交往。
一个药铺老板都要亲自去收药,可见规模是不可能大的,很容易对付。
他随便在街上一打听,便知道了地方。
亲自找上去后,发现,那里果然是小小的门面,门口悬挂了一个阴阳旗幡,说明这里还有做堂医生。
他进去一看,里面有三个人。
一个是那个李德老板和他的小娘子,还有一个病人。
他扫了一眼便看到,疑似是他小娘子的女人长得不错,有这个时空的一种特点,小巧,水灵,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较丰满。
吴大鹏事先买了两斤干果,总不能空手登门吧?
人家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坐堂医生呢。
李德老板正在给一个老者号脉。
他用眼神示意吴大鹏稍等。
吴大鹏大大方坐在了椅子上等着,眼睛四处看看,感觉和那面世界的中药铺子差不多呢。
铺子里有前柜台,后面也有药柜子,那药柜子一人多高,涂的是桐油,只是淡淡地一层,露出木头的花纹。
每个小小的药柜抽屉上都用宋楷写着药名子。
这个他就不感兴趣了。
大宋时期的人还是很现实的,宋楷是秦桧所创,到了南宋末期时大家也都认为秦桧是大奸臣,但是人品是人品,政治是政治,作品是作品,南宋政府没有封杀它,毕竟宋楷字形使用方便,都用习惯了。
他其实对那柜台上摆着的戥子感兴趣了。
那是一杆铜戥子,他看到那秤有3个提钮,看那戥子的外观大小,度值应该是为分、钱、两的。
那面世界的重量单位与大宋时期比,应该是要按一比一点二八折算。
那个小巧的铜戥子,估计是称不了一宋斤的。
称量准确与否不知道,但是看上去使用方便。
墙上挂着梅花雪景图,图上是草书题字,吴大鹏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
李德的小娘子正在清理着药柜------
挺不错的一家药铺。
这个大宋政府设有较为健全的医事组织,其中包括为民间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这里面具体有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太医局和惠民和剂局。
其中,为民间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二,一为翰林医官院,二为惠民和剂局。
至于御药院,它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皇帝和少数皇亲国戚,与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太医局则侧重于推动国家医学教育以及医生考核,虽然也能提供医疗服务,但比较有限,其行政职能远大于医疗救护职能。
翰林医官院,隶属于翰林院,绝对的事业编制,医生数量多,医疗设备先进。
他们常常受皇帝的指派到各地探察、救疗百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翰林医官院的驻泊医官制度,即医官轮流前往地方参与医疗服务的制度。
如果发生疫病了,大宋政府经常为染病的民众免费提供医药,同时乡绅富商也大力协助。
在宋朝三百余年间,共发生了大规模的疫病近四十次,基本上都被控制住了。
没有发生欧洲地区那样,一死就会死一大片的现象。
当然,这个时空大宋百姓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喜欢洗热水澡,基本上吧,上一点规模的邸店都提供这样的服务。
想当初林冲在发配的路上,也是能在邸店里洗洗脚,只不过被人用了热滚水。
吴大鹏这一次来找李德老板是有自己的目的。
他想看看,能不能多弄一些珍贵药材,比如说犀牛角之类的。
在那面的世界里,吴大鹏的那个医生朋友一次无意中说:“这玩意现在几十万块一只了,还有价无市呢……家里有这玩意才能算上档次的人物,其它的都是土豪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吴大鹏总是对能按照克来计算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多弄一些这样的珍贵药材,无疑比总是弄文物好。
犀牛角这东西,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在大宋时期,它也是被认为是珍贵药材。
据《宋史》记载,公元1054年“京师大疫”,仁宗皇帝当即令太医配置药方,并从自己的私人财物中拿出两只犀牛角,其中一只是极为名贵的通天犀。
内侍李舜举认为这种宝贝不可多得,万一给老百姓用光了以后很难再找到,希望能够留下来供皇帝专用。
仁宗却说,“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强调百姓最为贵重,相比之下这些所谓的宝贝又算得了什么,当即“碎之”,掺入药中救济百姓。
仁宗还命太医选拔高明的医护人员赶赴病区,根据病人病情配发相应的药品,以防止“贫民为庸医所误”。
有人如此评论仁宗,称“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
实在不知道“百事不会”这个判断得自何处,但一个急百姓所急,把百姓放在心上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好皇帝。
专制社会嘛,一切都只能和皇帝本人的好坏挂钩。
那个李德老板给病人看完病后,又给那人抓了几副药,吴大鹏看见他熟练地使用着铜戥子合药,不一会便把草药包好。
虽然这样的街头药店在东汉时已出现,但多是个体民营性质,到宋代时才纳入到政府医疗体系中。
大宋时期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
同样,也还保留着个体民营性质的药店,这个能起到补充作用。
李德老板的这一家药铺便是如此,《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大官人也开了一个。
大宋朝廷为了让老百姓能吃上“放心药”,在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医改”,在新实施的“市易法”中,将主要的民用药品纳入国家专卖。
对于个体民营者的药店则是加大监管力度,由于国家专卖的主要民用药品价钱低廉,所以个体民营者药店里的药物也就实在贵不到哪去。
大宋的老百姓有充分的选择权。
在“吃药方便”的同时,大宋朝廷也裁减了一些原本只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他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官府接管后,易名为“安济坊”。
“安济坊”是一种带有平民医院性质的慈善医院。
此后,“安济坊”这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了起来,这样呢,大宋朝廷基本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在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他们的成效显著。
李德老板给那病人送走后,来到吴大鹏身边,一掀自己的直裰,便坐到他旁边。
他心里记着此人先前是那海外行商的劳力,不过这些时日,就换了装束,成为商人了,看来那些海外行商的势力果然不小。
他们在红水溪边大建什么工业园区的事情,县城里也都在议论此事,因为他们的声势大,这里毕竟只是一个县城。
吴大鹏和他客套了几句后,直接奔向了主题,他想要犀牛角。
李德老板好奇地问道:“那犀牛角大部分都来自己海外,你那殷地安国竟然不出产此物?”
这个小子记忆力真心不错。
吴大鹏笑道:“确实如此,我那里唯独此物没有……”
李德老板说:“犀牛角是官家和买之物,民间卖的极少,不好得到……”
吴大鹏笑着说:“你这里若是用于医药,还是急用,该当如何?”
“可以到临安府惠民和剂局申请购买……”
“你看,若是你声称治医所用,岂不就可以买卖了?”
“某岂不是要做假?!”
“怎么叫做假呢?我确实是需要啊,一只还不够,你若是能联系了其它医家,多弄一些,我可以给你两倍的价钱……”
这货又开始装了,只见他一甩袖子,喊道:“春娘,送客……”
吴大鹏心里勃然大怒,你妈蛋的,又和我装!让你多一条挣钱路子还不成吗?!
你还真当犀牛角是珍品了??
这个时期它只能算是贵重,就像那个紫檀木料一样,贵是贵了些,少是少了些,但是肯定能买到。
中国地区原本是有犀牛的。
中国犀牛是指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3种犀牛:大独角犀就是现在的印度犀,小独角犀就是现在爪哇犀,还有双角犀就是现在的苏门答腊犀。
这个时空中,中国犀牛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所以说呢,此时那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
这个犀牛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是可以捕猎到的,在那面的世界里,直到1922年在云南打死了最后一头后,他们才彻底在中国大陆上消失了。
现在,它们的数量恐怕比那面世界里山里的野猪都要多。
吴大鹏看都没有看那个李德老板的小娘子,起身便昂然而去。
妈蛋的,我跟不会挣钱的傻逼打什么交道??
你们的大宋政府把好卖的生意差不多都垄断了,动不动就和买,你还装逼假正经!
宋朝时期的“和买”大多是官府向民间购买丝麻产品﹐以保证庞大常备军的军装供应。
为此﹐官府需在丝麻产区置场和买各种产品。大致自宋仁宗赵祯时﹐各地已开始用不同方式减克和买本钱﹐这样和买成为民间沉重的负担。
北宋晚期﹐和买已部分演变为定额税﹐南宋初期﹐更完全演变为定额税﹐官府不再支付和买本钱。
在不少地区﹐和买额超过夏税额﹐成为南宋的重赋。
但是南宋政府对待海外行商货物的和买有所不同,一般都是当面付款,或者以和买来充当海关税,要不然海海外行商下次不来了。
这样,他们就把货物中的犀牛角的经营完全控制在官府的手里。
民间或许可能也有经营,但是绝对是非常态下的经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