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与南宋同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小样有型
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佑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注意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
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
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
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
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
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
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
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
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
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
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
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
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
也所以,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
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招摇了。
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们在穿越时敢公开带着手枪,但是却把军用砍刀放在袖子里,而且不敢露出来是有原因的,至于说枪弩之类的,更不敢带了。
;





与南宋同行 第四十一章 铁匠想打教授的脸 续
历史如果没有被六个人改变,那么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
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那面世界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
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
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
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时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
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
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
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
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
以这么大的精力来对付老百姓的菜刀,一个就是那个大元了,另一个你懂的。
当然,这些事情是在大宋之后了。
不过,穿越者们也并不认为禁民间百姓持有武器的始作俑者是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他当年出门也是只能扛一条棍子。
当然,棍子可以起上好听的名子。
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
当然,民间的刀具还真是没有办法完全禁住。
大宋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
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
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
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
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
但是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
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
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再大一些的熟肉块,就只能用上并刀了。
六名时空走私者私下里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
呵呵,有些水了。
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
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
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
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
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
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
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
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
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性道理: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
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
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
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这东西只比木炭低了一点价钱,但是好像比较难买,现在屋里的几个铁匠炉子冒着半尺长的火苗。
铁匠的小工在拼命拉着风匣。
铺子里充斥着一片烟火味道。
牙郎马云对这些到是不在意,而且好像和这里的老板很熟,就直接找到他。
那老板一看就是一个打铁出身的人。
尽管他身上穿着直裰,没有扎头巾,而是带了一顶方帽,与一般的商铺老板并无二样,但是,他身上铁匠的味道十足。
还是通红的眼睛,那是火炉烤的;过于粗大的手掌,那是打铁出力造成的;还有就是畸形的身材,明显是右肩要高,这是他用力时没法子保持平衡造成的。
牙郎马云说有主家要他们铸造一些铁器,价钱好说,就怕完不成。
那个杨七郎当时便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就算是你有七窍八孔的铁器,某也是能铸得,还能难过天目庙里的铁钟?!”
宋子强高兴了,他就是喜欢这样自信的铁匠老板。
他递给那铁匠老板一份图纸,那老板摸了摸那纸,感觉纸的质地不错。
那图上是若干个大小的飞轮,尺寸标注得清楚明白,最大的不过一尺七寸二分,最小的不过二寸七分。这个很难吗?!
那个杨七郎老板刚要说什么。
宋子强便让牙郎马云翻译自己的话了,也不管他们懂不懂。
他拿着铅笔在纸上比比划划,说:“这个飞轮表面要打磨、抛光,这些你一定会,可是我还要它们质量分布均匀,你们还要消除掉制造中产生的内应力,而且这个飞轮要进行静平衡校正。”
“------”
不懂了吧?
宋子强说:“就是转动起来别歪歪了!”
那个杨七郎老板听懂后怒了,说:“这位客官何必说得如此玄妙?一句话就能明了,不就是转动时要平稳如常嘛?!”
宋子强却笑了,说:“然也!”
那个杨七郎老板一时间气得不想接他的活了,但是听说后面还有大活,而且看在他不过是海外行商的面子上,接了下来。
他自恃是临安县城里最好的铁匠了。
这两个人交待完毕后,就离开了,还是要准备一下其他材料。
他们这个木工机床主要来对付紫檀木这样的硬木。
木材是没有硬度标准的,因为它是不均匀材质,只能简单称其为硬木。
紫檀木到底有多硬?
举个例子吧,大宋政府有法律明文规定:
用紫檀木棒打死人者,按铁棒打死人定罪。
意思就是说紫檀木硬,用它打死人,跟用铁棒打死人一样,是故意杀人,情节恶略。
而其他常见木棒,硬度较低,打死人,属于故意伤人,有过失杀人的意思在里面,情节没有前者恶劣。
可见,在宋人的眼里,这紫檀木要和铁等同了。
但是在物理范畴里,它们没法等同。
可是,在这个时空里,用紫檀木制造一些必要的工件,还是可以替代钢铁的。
比如要加工一台榨油机,来对付核桃仁。
齿轮是机器上最早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正是齿轮和齿条把曲线运动变成了直线运动,人类文明也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他们要借用水轮车来挤压榨取,而不是锤压,那样的话,出油率会高一些,也更省力一些。
他们这时,一边等着大宋铁匠把他们要的飞轮铸好,一边用宗申摩托车上的材料制了若干个板夹钳,到时候打磨齿轮等小件时很好用的。
这个时候,宋理宗果然按照正常的历史时间死了。
一时间全国披孝,他们也入境随俗,装模做样的和别人一样,在门口挂了一条白布,别让别人挑出理去。
这个时间点是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
;




与南宋同行 第四十二章 石墨换铅笔
在六位穿越者的资料里,这个宋理宗死后,赵禥,南宋时期的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他马上就登上了皇位。
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
景定五年就是今年,正式登基。
第二年他会把年号改为“咸淳”。
六名穿越者也知道,赵禥在位10年,在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但是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
其实这个时候,他把政务交给谁也不成的,他们都是一个水平,谁接盘谁都得砸在手里。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他会在1274年8月12日驾崩于临安,庙号度宗,葬在会稽永绍陵。
本来在他们的计划中,1274年,是他们全面撤回那面世界的一年,到时候啥都准备够了,不和这面的时空玩了,安心过有钱人的生活。
但是张国安和安静的选择,让他们不得不有一些改变。
他们要留在这个大宋,享受年轻二十多岁的感受和生活,这一下子,不得不让大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朝堂之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下他们。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或者说争议最大的一个物出现了。
贾似道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
早在公元1238年,这个家伙就登进士第,那时他的姐姐成为了宋理宗贵妃,遂擢为太常丞、军器监。
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从此他踏上了仕途,以至于二十年后当上了右丞相。
还是在1258年吧,蒙古自己违约但是却是以“违约”名义入侵了南宋。
这时南宋经过了一连串的惨败后,理宗令右丞相贾似道领兵出战,驰援鄂州,贾似道根本没有什么军事上的认识,于是在出征后与蒙军私下议和,并向蒙军游说朝廷会向蒙古进贡,第一次议和,蒙军并不愿意。
及后,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贾似道得知忽必烈会回国夺回汗位,便看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
在私下议和后,贾似道与其他将领会师,并趁蒙军撤退时进攻,杀伤了仅仅一百七十多的外敌。
一百七十多的数目对兵源充足的蒙军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贾似道却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战功,夸大自己的战功,连奉“捷报”,却不报蒙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报道:“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理宗收到情报后,被贾似道蒙骗,欢天乐地,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更大力赞扬贾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
之后理宗罢免丞相丁大全,从而使贾似道得以专权。
贾似道得势后,立即作威作福,向理宗谗谮在军营中对他“无礼”的曹士雄与向士璧,称其曾在军中贪污及盗取官钱,结果两人被流放外。
另一位将领高达曾在军中讽刺贾似道,于是贾似道在理宗面前说高达的不是,希望可以除去高达,幸而理宗还有点智慧,没有杀死高达。
贾似道与同党编辑《福华编》,用以“歌颂”他于抗蒙军时的“英勇事迹”。
及后,宋度宗登基后五年,贾似道为了测试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在度宗面前说自己年事已高,需返乡受福,度宗为了不要失去该“军事奇才”,便下旨准许贾似道可六日才上朝一次,也不用如百官般的行礼,到后来更是十天上朝一次,贾似道已证明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几乎与皇帝相似。另一种说法认为不必上早朝是南宋“权相现象”,是每任丞相皆有的礼遇。
在1267年—1273年,襄阳被元军围攻之时,边关的文书接二连三地传来,贾似道玩乐为首、国事其次之,一律不上朝廷。
《宋史》载:“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唯故博徒日至纵博,人无敢窥其第者。其妾有兄来,立府门,若将入者。似道见之,缚投火中。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大事耶?”
咸淳八年(1272年),度宗前往祭祀式时,天落大雨,度宗接受爱妃胡贵妃之父提出归宫之建议。此举令贾似道不满,装出要离宫归家,度宗苦苦哀求,后听从贾似道的话,把心爱的胡贵妃送去当尼姑才得到贾似道的“原谅”。
更荒唐者,贾还带蟋蟀上朝议政,庭上不时传出虫鸣声,甚至曾发生蟋蟀自水袖内跳出,竟跳黏到皇帝胡须上的闹剧,而襄阳被元军围困一事,却被贾似道一一隐瞒。
又次,朝廷派遣贾出征,贾似道买通大臣,向度宗“说明”他应留在中央控制大局,而不该上前线抗敌。
这些都是历史资料上的东西。
---------------------------------------------------------------
当然,这个时空里还没有人比六名时空走私者更完整地知道历史史实,但是,他们现在只想发展好自己,没有实力,他们啥游戏也参与不了。
但是,这个贾某人,他们将来可能要与他打交道了,现在了解一下不算错的,现在肯定是不搭理那些权贵们的,如果以后,那些权贵不惹到自己,他们之间会老死不相往来。
宋子强和万士达,加上张国安和王德发上完课以后的搭把手,他们一鼓作气,首先就搞出了两台木工机床。
这两台木工机床,除了必要的部位外,全是樟木和山核桃木料之类的木材。
这些是他们在木行里挑选的成材。
临安县城算是临安府的一个木料供应地,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主要的了,这个时期,海外进口木料,已经是主流贸易了。
当然,海外进口大多是大木和比较少见的硬木,比如紫檀木。
这两架木工机床一台是脚踏式,一台是手摇式。
他们用麻绳来带动传动轮传动,可对硬木进行车、削、磨和滚齿。
两样机床唯一的区别就是,一台是单人操作,一台是双人操作。
两人先试了试车,发现使用较果可以的,精度可达十个丝,磨合好后,应该可达一个丝!
宋子强得意洋洋地对张国安说:“快点把你的学生叫过来,咱们从零开始吧,光学习计算也没啥用。”
大宋技工学生们进来后,被眼前的木头物件惊住了。
说它们是纺车吧,远比纺车要高大,这是甚么?!
张国安教授对着大宋技工学生认真地说:“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加上一节课了……叫木工课吧。”
宋子强教授这时接过话来说:“张教授,我认为还是叫机械加工课更好,你看,这个机械两字,正好都是木字旁的嘛……
这节课呢,你们先看我和万士达教授的实际操作,然后再听从我安排,你们现在上机还是早了点,呵呵。”
宋子强和万士达这两个教授,上课前也是备过课的。
他们两个则要为那部水车加工关键零件,一系列的传动齿轮。
他们要建造的激流式水车其实就是《天工开物》上的水转翻车。
这东西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在明代时期比较流行,一日一夜可以提升几十吨水。
但是它的运行速度缓慢,如果不进行变速动作,这个东西只能用来舂米和提水了。
当然,他们现在用不着它做这样的粗使活。
在大宋的天空下公开使用它,一点也不会骇世惊俗。
他们现在决定用它来榨取核桃油,不是采用压榨法,而是螺旋挤压法,这个就需要一定数量的齿轮和齿条了。
紫檀木可以充当吗?可以的,但是其实山核桃木就足够了,樟木也行,就算用个几十次坏了,可以随便换一个,有了木工机床,不算啥事情。
紫檀木极少有大件产品,用在这里就浪费了,另有他用。
杨七郎铁匠铺的一个伙计推着独轮车,送来了给他们铸造的皮带飞轮和车床的顶真底座。
宋子强检查了一下,发现尺寸上完全合乎要求,只不过一些不重要的地方有些砂眼,这是因为他们的模砂目数可能不够级别。
但是他关心的是,这些个皮带飞轮打磨得十分光滑。
他好奇地问道:“你们用什么打磨的?”
那个送货的伙计叉手道:“用条磨石……溪河里有的是……”
宋子强感觉很好,还是不能低估他们的铸造水平嘛!
宋子强高兴了,一下子又画了一些图纸,甚至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称呼的好铁打造了一些錾子,当然这个不是用来加工五金件的,是对付硬木的。
1...1920212223...3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