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九原虓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苍山浅陌
其次,马秀派人在离城门不远处挖了不少陷坑,里面放上削尖的木头。
最后,马秀将三家兵马布置在合适的地点,准备射杀公孙瓒后再行出击。
马秀的计策倒是还过得去,可有两点致命伤。
第一,阴馆城门大敞四开,公孙瓒又不是傻子,就这么率兵进入?在这唱空城计呢?
……
既然说到了空城计,那就不得不谈谈卧龙和冢虎的爱恨情仇了。
空城计梗概如下曹魏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城,引兵退去。
儿时读三国,几乎所有人都对空城计津津乐道,称赞孔明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孔明一比,司马懿直接便成了孔明的背景板。
司马懿的胆小和犹豫不决,更是被人笑话了许多年。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空城计发生之前,曹老板就已经逝世了,曹丕继位。
曹老板临终前交待曹丕,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启用司马懿,更不得给他兵权,此人野心太重,不得不防。
虽然曹丕和司马懿一向交好,但面对父亲“既用之,又防之”的临终遗言,曹丕不得不听。
故此司马懿一直都没有机会掌握兵权,直到诸葛亮挥师北伐,横扫曹魏诸将,无人能与之抗衡。
无奈之下,曹丕只得启用司马懿,任命他为大将军,出兵抗击诸葛亮。
当时蜀国的粮草运输队需要经过的一个地点,叫作街亭。
除此之外,街亭还是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
而看守街亭的守将,叫作马谡,没错,就是让孔明哭着给砍了的那个。
守将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违背了诸葛亮的吩咐,不听从部下王平的正确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以司马懿的手段和能力,又怎么会不清楚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之战后,司马懿在原本防守空虚的西线部署了很多的兵力,使蜀汉从此失去了奇袭魏地的机会。
诸葛亮一看粮草没了,街亭也丢了,这仗打不打也没什么意思了,于是下令军撤退。
而撤退的代价,便是南安、安定、天水三城。
马谡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经过千难万险回到营地后,他的性命还是没有保住。
战后,诸葛亮为了申明法度,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行丞相事。
随后诸葛亮便带着蜀国的残兵败将开始了逃亡之旅,司马懿则是带着曹魏的虎狼之师追赶蜀军扩大战果,你逃我追好不热闹。
蜀国的军队也不少,一时半会想撤完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你不能空手走吧?粮草军械辎重是不是都得一齐带走?
扔了?啥家庭啊说扔就都给扔了?蜀国穷的叮当的,还在这扔东西玩呢?
无巧不成书,这么一耽搁,诸葛亮正好让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给堵在了西城。
当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连士兵也只有五千,这其中还有一半多是运送粮草的士兵以及老弱病残,完没什么战斗力。
诸葛亮想了想,便使出了空城计,将西城所以城门部打开,吩咐老兵扮作百姓,拿着扫把装作打扫街道。
而诸葛亮则是尽显β王风范,戴着头巾,披着鹤氅,带着两个童子走上了城楼,开始喝酒弹琴。
没过多久,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赶到,却见到诸葛亮在城楼上怡然自得的喝酒弹琴。
见西城四面城门大开,蜀军毫无防备,司马懿沉思片刻后道“诸葛亮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此人一向是小心谨慎,如今西城四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不进入还则罢了,若是进入,定是死伤惨重。”
于是司马懿便带着魏国的十五万大军后退四十余里,诸葛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
但仔细想想,其实空城计一事存在很多疑点。
当时的背景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部瓦解,甚至有军覆灭的危险。
走投无路的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能保蜀汉大部队安撤退,以后的蜀汉政权也就算是废了。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选择以身犯险,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在此等危如累卵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是因为他笃定司马懿会上当么?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才智不在自己之下,他俩对彼此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在当时,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为国大获胜,一生宿敌诸葛亮也会被司马懿生擒活捉。
大多数人都认为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白白错失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是这个说法完没有说服性,道理很简单,西城才多大点地方?
就算有埋伏,又能埋伏多少兵马?
要知道司马懿可是足足带了十五万大军前来!在此等悬殊的实力对比下,即便是诸葛亮布下埋伏,也压根就没法改变结局。
司马懿还没到西城,诸葛亮就提前得到了消息。
换位思考,以曹魏的情报系统,司马懿又怎么会不清楚西城的底细?
作为三军主帅的司马懿,自然会对西城的兵力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再退一步讲,司马懿完可以派小小股部队进入西城前去打探,就算司马懿再小心谨慎,派些斥候进去总不过分吧?
但司马懿却是直接选择了撤退,丝毫没有探听虚实的打算。
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就是在赌,拿着啊的性命和司马懿对赌。
为了蜀汉的未来,诸葛亮不得不倾尽所有去和司马懿赌命。
诸葛亮用自己的性命赌他不敢生擒自己,这可谓是一场豪赌。
他俩做了这么久的对手,对彼此的处境都是心知肚明。
一旦司马懿擒住了诸葛亮,那司马懿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别说加官进爵了,连好好活着都会成为一个奢望。
所以说司马懿不动声色掉头便走,并不是他看不出诸葛亮的计策,恰恰是因为他太聪明了。
司马懿知道,他和诸葛亮虽是敌人,但二人的关系却很微妙。
二人可谓是相辅相成,既能互相牵制,还得互相依赖。
如果诸葛亮这个一生宿敌不在了,司马懿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若不是曹魏诸将对付不了诸葛亮,恐怕司马懿永远也不会有熬出头的那天。
司马懿做事压根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他一贯奉行“放长线钓大鱼”的方针。
故此司马懿不动声色的放了诸葛亮一马,同时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司马懿也明白,日后此事传来了,他必定会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司马懿在乎这些么?
如果司马懿在乎名声,在乎这些虚无缥缈之事,那就不会有“三家归晋”的结局了。
有句话说的好傻与不傻,就看你会不会装傻。
司马懿的装傻充楞,在三国中都是排的上号的。
在西城城门前,司马懿装傻放走了诸葛亮,同时保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真正的空城计,真正的高手过招,您t到了么?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
(iishu)是,,,,!
第四百五十四章 公孙瓒的莽
【】(iishu),
退一步讲,就算公孙瓒艺高人胆大,直接带兵入城,但此时公孙瓒麾下的兵马远超过三家兵马的总数,谁包围谁,犹未可知。
若是公孙瓒派些斥候进城,那马秀布置的伏兵和陷阱便都失效了。
所以马秀这个半吊子军师的谋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尚且是个未知数。
……
这日,公孙瓒带着鞠义、单经二将来到了阴馆城十里开外。
“停止行进,派斥候前去打探情报!”公孙瓒下令道。
“诺!”鞠义拱手道。
说罢鞠义挥了挥手,十余骑斥候飞马而去。
不多时,一脸难色的斥候们纷纷折了回来。
其中一个斥候对着公孙瓒拱手道“启禀主公,此时阴馆所有的城门都是开着的……”
公孙瓒皱眉道“你当吾是傻子么?”
斥候听后急道“主公,属下所言都是真的,不信您问问其余兄弟!”
于是公孙瓒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斥候,结果其他斥候也俱是信誓旦旦的保证阴馆城门是开着的。
公孙瓒疑惑万分,不信邪的说到“鞠义,随吾前去看看!”
鞠义拱手道“末将领命!”
说罢鞠义便随着公孙瓒朝阴馆方向行进,结果阴馆城门的确是开着的。
公孙瓒满腹狐疑,冲着鞠义问到“这些人搞什么名堂?”
鞠义想了想说到“主公,所谓‘兵者诡道也’,或许敌军在城内设下了什么埋伏。”
公孙瓒思忖片刻后,立即对着鞠义说到“召集兵马,就算这几个匹夫在城内布下了天罗地网,吾也得进去探一探!”
鞠义拱手道“诺!”
在鞠义召集完兵马后,田楷对着公孙瓒劝道“主公,不若派些斥候进城打探一番。”
公孙瓒摇头道“葛五、郑三和马义三人的兵马加在一起,也不过是我军的一半,就算有埋伏又能如何?”
随后,公孙瓒命步卒在前、弩兵居中、骑兵位后,以此阵型缓缓进入了阴馆城。
见公孙瓒率麾下兵马入城,阴馆城中暗处的探子赶紧将此事报告给了马秀。
入城之后,公孙瓒并未发现什么异常。
但公孙瓒还是下令道“举盾,放缓行进速度!”
公孙瓒一声令下,两千步卒纷纷举起了大盾,将其护在身前。
但没等步卒走出多远,将部注意力都放在前方的步卒纷纷掉入了陷坑当中。
掉入坑中的步卒连喊出“卧槽,谁在这挖坑”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坑底的尖木直接收割了他们的生命。
“有埋伏,列阵!”公孙瓒急道。
“主公,既然城中有埋伏,咱们还是先撤出去再做打算吧!”田楷劝道。
“已经没有退路可言了!今日不拿下阴馆,咱们便都得葬身于此!”公孙瓒高声喝道。
待公孙瓒率部远离了城门,藏在暗处的伏兵现身将城门关闭,而后再度消失。
“主公,城门被人关上了!”斥候飞马来报。
“无妨,这些匹夫都藏身于城中,他们逃不掉的!”公孙瓒厉声说到。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公孙瓒就像是一个输光一切的赌徒,几近孤注一掷。
但眼下公孙瓒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糟,若是一开始公孙瓒选择围城而不不过是入城,一切便都会改写。
只可惜公孙瓒不听劝阻,直接莽了进去,否则断然不会是眼下这种局面。
马秀派人布置的险境并未给公孙瓒一行人造成太大的麻烦,在第一批步卒掉落陷坑之后,其余的士兵自然有了防范,故此陷阱再想奏效便难了。
公孙瓒结好阵型,命麾下士兵缓缓向前推进。
一个二层的酒楼上,屋内二楼堆满了手持强弓硬弩的士兵。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待会公孙瓒过来,定要将其射杀!”一个头领模样的人吩咐道。
此处,便是马秀留下的后手,同样也是马秀布下的杀招。
先前做出的所有,诸如打开城门、设置陷阱等,都是为了这些埋伏在此处的弓弩手做准备。
若是能够成功射杀公孙瓒,那马秀的一切努力便没有白费。
这首领下令后,所有屋内的弓箭手都是聚精会神,凝神屏息的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公孙瓒。
他们心明镜一样,只要能射杀公孙瓒,今后便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仅是他们自己,子孙后代和家人亲族也会跟着沾光。
这样的大好机会摆在眼前,他们怎能不好好珍惜?
怎么能区分谁射杀的?很简单,看看箭矢上刻的名字即可。
正在行进途中的公孙瓒突然被一股浓浓的危机感包围,公孙瓒立即提高了警惕。
因为在数年的征战当中,这种危机感多次救了公孙瓒的性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