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实在是没法子了,杨老太爷和杨久平这两个男人只得窝在灶膛前面凑合着睡,好给女人和孩子们腾出地方来。
虽然杨老太爷一再说了,想当初,他们连荒山野岭都睡过,时不时就风吹雨淋的,比起那时候,灶膛那里窄是窄了些,可好歹是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很好了,他睡得很自在,不用为他操心。
可是,任由杨老太爷怎么说,姜氏也不能让她年近古稀的外公睡得这么憋屈。
于是,姜氏不顾杨久平一家的强烈反对,把那间铺子左右两边的屋子都买了下来,请杨久平一家入住。
谁知杨久平一家听说那两间屋子是姜氏花了高价才买下来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说什么都不肯住进去。
姜氏苦劝无效,只得请她娘杨氏来帮着劝说。
杨氏一到,也不去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直接放话,他们一天不肯住的敞亮些,她就待在这儿一天不回姜家滩,还要和他们同吃同住。
本来就已经住不下了,再来一个杨氏可怎么整?再说了,赵四娘家都劝到了这个份儿上,还特意请来了杨氏,他们再这么坚持下去,就显得有些不知好歹了。
于是,他们就搬进了铺子右手边的那间屋子。至于左手边那间稍大的屋子,他们打算留给赵四娘家,让他们家或租或卖。
奈何姜氏买那两间屋子时,就直接把那两间屋子写在了杨老太爷名下。她原想着以后找个机会,悄悄将房契交给杨老太爷的,可如今杨家又犯了牛脾气,死活只肯住一间,姜氏没奈何,只得把房契提前拿了出来,说道,这是你家的屋子,什么或租或卖的,你家看着办,她家可管不着。
如此一来,杨久平一家真是感激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杨氏的软硬兼施下,他们含着泪收下了赵四娘家的好意。
不过到了后来,他们还是没有住进左手边的那间屋子。本打算租出去挣些租金的,可干粮铺子的生意远超预期的火爆,索性就把那间屋子打通了,让它也成为了干粮铺子的一部分。
这会儿将近黄昏,杨久平一家刚刚结束了一天的生意。全家人都坐在干粮铺子里,齐心协力清点着堆成小山一样的铜板。忽然,就听得门板被拍得震天响,赶紧开门一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盘账什么的,立时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家人啥都顾不上了,就要跟着老冒头走。
还是老冒头提醒他们,今儿个可是他们家闺女大喜的日子,娘家人去喝喜酒,怎么的也得收拾一番,给闺女好好长长脸。
杨家人一想,不错,是这个理。
于是,他们赶紧跑回房,着急着慌地脱下满是面粉印子的粗布褂子,换上了他们最好的行头。
到了这会儿,廖氏也反应了过来,忙把赵四娘家孝敬给杨老太爷的补品、药酒和点心啥的都取了出来,拿红纸包好,也算是很拿得出手的贺礼了。
何氏则想得更多,趁家里其他人不注意,偷偷取出了自个儿藏下的私房钱,打算把这些钱悄悄塞给杨大喜,好让她傍身用。
一番兵荒马乱之后,杨家人总算是坐上了车,直奔朱家而去。
还没等他们抵达朱家,杨二喜和杨招娣就哭红了眼。
不得不说,杨家三姐妹都是眼窝子浅的。
此时,朱家里的杨大喜也哭得满眼通红。过不多久,当她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更是嚎啕大哭。幸而柳枝坊一带有哭嫁的习俗,才没显得太过突兀。
不过有桩事就显得有些突兀了。那就是前些日子朱鸿程曾想把杨庆荣一家请来,让他们以娘家人的身份出席杨大喜的婚礼,好歹给杨大喜撑撑场子。可杨庆荣一家嫌弃杨大喜是再嫁之身,觉得她丢人,哪怕朱鸿程过来三请四请都不肯来。可这会儿也不知怎的,他们忽然就主动跑过来喝喜酒了。
先前杨庆荣夫妇看朱鸿程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可现如今夫妇俩把这位新郎官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仿佛就是世上少有的如意郎君。
不过杨庆荣夫妇的这番夸奖,朱鸿程听过之后,却只是一笑而过。
朱鸿程深知此话当不得真,杨庆荣夫妇嘴里是在夸他没错,可这番话其实是说给他大哥杨庆隆一家听的,或许也是说给赵三娘一家听的,不过是在变相地示好罢了。
只可惜杨庆荣夫妇的这些口水注定白费了。杨庆隆一家在吃过他们的大亏后,再不可能拿他们当作至亲看待,无论他们说什么,心里都对他们反感得不得了。就是赵永忠夫妇,原本对杨家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恩怨还不怎么了解,听说小舅舅一家来了本还挺高兴,可在听何氏简单说了一遍他们的所作所为后,也对他们心生不喜,暗自下决心要和他们保持距离。
不得不说,杨庆荣夫妇脸皮够厚,杨庆隆一家和赵三娘一家都对他们夫妻淡淡的,可他们夫妻却丝毫不以为意,非要领着儿子儿媳妇和他们两家挤在一张桌子上,在喜酒桌上该吃吃该喝喝,从头到尾都是乐呵呵的。





赵四娘家 第三百零三章 气煞她也
尽管杨庆荣一家的出现让人有些膈应,可这一天杨朱两家还是喜悦到无以复加,就是赵永忠夫妇也在为他们两家感到高兴,唯有赵三娘心情有些郁郁。
赵三娘在朱家三番两次想和程昱搭讪,却都被他有意无意地避开了去,结果最后连一句话都没能说上,想不郁闷都不行,着实气煞她也!
说实话,赵三娘的确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对程昱产生了好感没错,可要说她有多么多么地喜欢程昱,那倒也未必。
只不过赵三娘一个姑娘家,先前已经流露出了她对程昱的欣赏,程昱对她的这份关注也做出了回应。如此一来,可以说两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可突然有一天,程昱单方面结束了这份默契,还不给理由解释一下,这就让赵三娘很是受不了了,生出了一种被人愚弄的感觉——感情程昱之前是在拿她当猴儿耍呢,高兴了逗她玩一下,如今不高兴了理都不想理她了。这,这,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这两天,赵三娘正生着闷气呢,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嫌人家烦。偏偏赵三郎是个没眼色的,又凑过来讨她嫌。
赵三郎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会主动来找赵三娘,不消说,必定是有事相求。
“三郎,前两天账房里头忙得人仰马翻,我三番两次请你来帮忙,可你呢,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一个转身就不见了人影。如今你还好意思朝我开口,脸可真够大的哈!”赵三娘没好气道。
“二姐,当时我有事儿,我确实有事儿,真不是诚心爽约的!”赵三郎一脸焦急地解释着,就差没有赌咒发誓了。
“你是不是故意爽约,这事儿暂且不提。但,让那些孩子们加入龙威镖局的这事儿,我是万不会同意的。”赵三娘正色道:“那些孩子才多大点儿,就要去学人家押镖,这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二姐,不是你想的那样,其实没有性命危险的。”赵三郎忙解释道:“现在只是让他们进镖局习些武艺,不会让他们立刻就去押镖。押镖之事,至少要等到他们满了十六岁才会安排。”
“那也不行!谁都知道,干镖局这一行,危险是不可避免的,就是现在不危险,以后也是危险的。世上的行当成百上千,何苦要选这行最险的?”赵三娘坚决不同意。
说了半天,赵三郎到底是在就什么问题和赵三娘讨价还价呢?
其实,不光是经常有人往赵四娘家门口塞孩子,就是百食坊那儿,也会有些衣食无着的小乞丐在那儿转悠,希望能够被百食坊看中,将他们收留下来。
原先就住在百食坊里的孩子们中,有些人或是认识那些小乞丐中的一个两个,或是见那些小乞丐中的某几个太过可怜而动了恻隐之心,就时不时从中收留几个。
每次都是这么一个两个的,开始还不觉得,可一段时间过后,加起来那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百食坊的孩子们自觉解决不了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就向他们的好东家赵三郎求助。
赵三郎整天被功课折磨得焦头烂额,脑里就是一团浆糊,哪里能想出什么好招儿?他当即就想回去找赵三娘问计,可又有些怵她,不敢去。
于是赵三郎就把这一难题告诉了他的忘年交龙东盛,想让龙东盛给他支个招。
龙东盛想了想,就道:“这也没什么不好解决的。你直接把那些孩子送过来,让他们跟着我习武。等他们长大以后,就留在咱龙威镖局当镖师,也算是个不错的营生。”
赵三郎一听,忙道:“好啊,好啊!龙镖头,你这个点子实在太好啦!”
其实,这个点子并不全是由龙东盛自己想出来的,他是参考了姜荷莲子的做法。
前些天,姜荷莲子送了几个孩子过来,让他安排人手教他们习些武艺。只不过,姜荷莲子可没说过以后要让那几个孩子当镖师。当镖师这个想法倒全出自于龙东盛自己。
龙东盛见赵三郎认同他的提议,便道:“那你就回去和你二姐打声招呼,只要她肯点头,就可以把孩子们送过来了。”
原来赵三娘和姜荷莲子俩人现在握有龙威镖局的七成干股,对龙威镖局的各项事宜都有权进行决策,就是龙威镖局的账本,到了月末也得抄送两份分别给她二人送去。
镖局收留十几个孩子这本就是大事,有必要让她们知道。更何况,别的不说,十几个人十几张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挑费,怎么也得提前知会她二人一声,不然月底交账时可怎么说。
赵三郎好头痛,暗叹道,看起来,怎么躲都躲不掉呀!
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来求赵三娘。
可无论他如何软磨硬泡,如何将好话说尽,赵三娘就是不肯松口,无奈之下,他只得铩羽而归。
别以为他遇上点挫折,就会此放弃了,他也是很有坚持的人好不好。这条路行不通,那就换一条呗。于是,他就颠颠地跑去找姜荷莲子了。
姜荷莲子这会儿人还不在春华堂,赵三郎扑了个空。听说她不久前动身去了南城外的医馆,他也不嫌累得慌,就匆匆忙忙地一路追了过去。
姜荷莲子家医馆的生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差,不过相比起刚开始算是好了一些,一天之内总算是有那么一两位客人上门了。
姜荷莲子正和钱志新说着话,见赵三郎居然上门来找她,多少有些意外。当问明赵三郎的来意后,她低头思索了起来。
过了良久,姜荷莲子问道:“让孩子们去镖局一事,你有问过孩子们自己的意愿吗?”
赵三郎一怔,答道:“这倒还没有。”
姜荷莲子点点头,道:“行,让孩子们去镖局学武这事儿我答应。不过,要是有孩子不愿意去镖局,可以让他们来我这儿。到时我可以安排他们学医。”




赵四娘家 第三百零四章 自主选择
赵三郎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必要性,可姜荷莲子这些日子来一直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倒是了解了一二。
话说姜荷莲子家的医馆里除了原先的那十几个半大孩子,后来又陆陆续续过来了好些个。
不过,他们不是被父母丢弃在赵四娘家门口后再转到这里来的,而是让他们的父母直接送过来的。
原来姜荷莲子发现原先的那些孩子几乎都和家里有联系,就知道他们割舍不下自己的亲人。毕竟他们的亲人在最艰难的时候都不曾把他们直接卖掉换钱,而是送来了素有仁义之名的赵四娘家,也算是为他们着想了,这样的亲人值得他们惦念。
为了不再发生弃养之事,姜荷莲子索性在外面放话,要是有谁家生活拮据,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但凡孩子年满九岁,就可以把孩子送来她这里学医,她家包吃包住。
这样一来,那些人家就可以省下孩子的嚼用,极大地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孩子学一门手艺。最重要的是,送来还不用担心会背上生而不养的骂名。
听到这个信儿后,不少穷苦人家就动心了。于是,陆陆续续就有穷孩子的爹娘带着孩子上门。
姜荷莲子出钱出力让这么多孩子学习正骨之术和如何治疗外伤,是为了日后燕元之战打响后,让他们去救治伤兵。
用于战场上的急救自然不用学得太过精深,姜荷莲子交代过钱志新,不用教得太难,先挑些最基本的教教就行。原以为这些简单的技艺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可事实上,学得会的只占了六成,而真正学得好的就只有不到两成。
学不会自然有资质的原因。不是姜荷莲子看不起穷苦人家的孩子,可那些孩子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在常年饥寒交迫的折磨下,他们中的不少人心智发育得不是很健全,无论是记忆力还是领悟力都有所欠缺。对他们来说,就算是最简单的知识,学起来也难如登天。
但,除此以外,学不学得会还得取决于自身的喜恶。不要以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他们就真的什么都不挑。其实,那是他们无法挑,可内心的喜恶还是有的。
钱志新就告诉过姜荷莲子,他看得出来,有几个孩子真心不喜欢学医,不过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才在捏着鼻子在学。可这几个孩子就算尽力了,也远不及其他的孩子学得好。再说的直白些,那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不久前,姜荷莲子在得知这些情况后,进行了一番斟酌,之后她就让钱志新对孩子们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的孩子就成为了医馆的正式学徒,按照当初说好的,给他们每人六百文的月钱。
没通过的孩子就询问他们的意愿,要是愿意继续学医,就让他们留下。不过说好了,要是下次两次考核还是没通过,那么事不过三,就得请他们走了。
要是不愿意学医,就领他们去他处学些别的。目前姜荷莲子家除了这家医馆和城里的许多铺子外,还有在东城外设有织布坊、染坊、香料坊、胭脂坊和成衣坊等,甚至还有一间规模不小的造船坊正在筹备当中,有的是地方可以安插他们进去学艺,足以让他们按照个人的喜好自行选择。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去了那里也是要进行考核的,要是三次不过,也得请他们走人。
姜荷莲子所说的考核不过就走人,虽然听起来挺冷酷,但孩子们都觉得本该如此,谁都没有提出异议。只是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跑过来小声地问她,能不能让他们进龙威镖局。
原来相比起这些技艺,这几个孩子更喜欢舞刀弄棒,他们也不知从哪儿听说姜荷莲子是龙威镖局的幕后东家,就想让姜荷莲子把他们安排进镖局里学习武艺。
姜荷莲子一看,这几个孩子正是那几个曾在百食坊里搅得天翻地覆的刺儿头,在医馆这些日子里,所有人当中就属他们学得最烂。
就这还好意思和她提要求?
其实,这几个孩子自己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一边不停地挠着脑袋,一边苦苦央求着。
姜荷莲子见他们确实心诚,仔细想了一番,也就答应了下来。不过她和他们约法三章,绝对不可以在镖局里闹事儿,否则就让他们滚蛋再也不管他们了。
这几个孩子一个个都拍着胸脯保证,绝不闹事!
如今赵三郎又要往镖局里头塞孩子,姜荷莲子就想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她都把刺儿头给弄进去了,赵三郎所说的那些孩子总不会比刺儿头更难搞,也就点头让他们进去了。
不过那些孩子里若是有人主动愿意来学医,她可是求之不得。须知经过考核之后,医馆里就剩下了不到十个孩子,就这几个孩子中,也仅有五个是拿着月钱的。换句话说,目前医馆里只有五个合格的学徒,她急需再找一批人回来学医。
只要姜荷莲子答应让孩子们进镖局,赵三郎还有什么不肯答应的,连忙表示,一回去就问那些孩子的意愿,要是有愿意学医的,立马就把人给送过来。
“阿荷姐,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也不知从何时起,腼腆寡言的赵三郎不仅不再腼腆,还很好意思张口。
原来,龙东盛在和那几个新来的孩子闲聊时,有听他们说过,钱志新对治疗外伤很有一套,当时他心里就活动了起来。
都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镖局可是个高危行业,镖师们受些外伤那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还会碰上危及生命的险要关头。那种时刻,镖师们要是会些裹伤的本事,就能极大地降低伤亡率,从而转危为安。
龙家几代经营镖局,自然会一些简单的裹伤方法,但那些方法极为粗浅,不大管用。是以,龙东盛一直想请给专门的大夫回来教教镖师们。




赵四娘家 第三百零五章 找上门来
只不过,擅长治疗外伤的大夫未必愿意将裹伤的本事倾囊相授,就是愿意传授,也肯定要价不菲,手头拮据的龙东盛请不来更请不起,一时之间只得作罢。
可现如今,龙东盛听说姜荷莲子手里居然有家医馆,里面的坐堂大夫还很擅于医治外伤,搁浅的念头便再度浮现了出来。他就想去求姜荷莲子答应,让钱志新过来传授一些裹伤的本领给龙威镖局的镖师们。
然而,这个口实在不好开啊!
自打姜荷莲子和赵三娘接下了龙威镖局,就一直不停地往里面投钱,要不是她们俩家大业大,早就被坑得底儿掉。作为龙威镖局的总镖头,龙东盛自觉万分对不起她们俩,哪好意思再提出额外的要求呢?
这个时候,赵三郎来了。龙东盛知道赵三郎和姜荷莲子是亲戚,两家关系还很近,料想他们之间应该很好说话,便拜托他去探探姜荷莲子的口风。
今日赵三郎见姜荷莲子比赵三娘好说话多了,他也不费那事儿,去探什么口风了,直接觍着脸提出了要求。
对于赵三郎的这个要求,姜荷莲子有些为难了。
如今医馆里的生意是不咋地,清闲得很,可钱志新并没有闲着,除了坐馆,他还得要带徒弟,这可是一件劳心伤神的活计,怕是抽不出空去龙威镖局。
姜荷莲子沉吟道:“医馆里有一大摊的事儿要忙,钱大夫怕是走不开。要不就让两个学得最好的学徒去,你看怎么样?”
学徒?这些学徒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没学上几天医吧?靠不靠谱啊?那些可是用来救命的本事,要是教错了可咋整?
赵三郎是个胳膊肘往外拐的,也没见他对自家的铺子有多么上心,可他是竭尽全力地为龙威镖局着想。听说姜荷莲子只肯派学徒去,他有些不乐意了。
“要不,我去吧?”
就在赵三郎犹豫着要不要否决姜荷莲子的提议时,一道极为清脆悦耳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赵三郎转头一看,不禁一怔。
他眼前的这位姑娘五官并不是多么地出众,可拼在一起,却甚是温雅动人。
赵三郎这个愣头青,一时之间竟然看呆了,还是姜荷莲子悄悄拉了拉他,他才得以还魂。
姜荷莲子告诉赵三郎,这位姑娘名叫钱若男,是钱志新的闺女。早在云阳的时候,她就开始跟着钱志新学医,已经得了几分真传。
别看钱志新一家来府城已经有些时日了,上回医馆开业,赵四娘家还过来捧场,按理说,两家人应该算是比较熟悉的。可赵三郎素来不着家,一有空就往城南跑,很多场合他都是能不去就不去,上回医馆开业就没来,今天以前他还不曾来过这家医馆。是以,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钱若男。
赵三郎有些魂不守舍的,姜荷莲子却在继续思索。
钱若男一个大姑娘,跑去满是糙老爷们的镖局去,这样真的好吗?
得知了东家的担忧,钱若男盈盈笑道:“这有什么?当初在云阳,叔父四处走街串巷,我就跟在他后面,什么三教九流的地方没去过?不过是个镖局罢了,又不是龙潭虎穴,有什么好怕的?”
不等姜荷莲子接茬,赵三郎就插嘴道:“那、那就去呗!其实,镖局里挺有意思的,保证你去了还想去。”
姜荷莲子嘴角微抽,暗道,三郎啊,三郎,你知道么?你这样子很像诱拐少女的人贩子呢!
不过,姜荷莲子念在赵三郎也到了说亲的年纪,而钱若男这姑娘勤奋上进,是个很不错的媳妇儿人选,让他们接触接触也好,两人之间说不定就真有缘呢?于是,她便没有开口阻拦。
赵三郎没话找话地搭了几句讪,刚想探探人家姑娘的喜好,钱若男就被她娘叫了进去,他不禁心中一片怅然。
赵三郎又和姜荷莲子说了好一会儿话,却始终不见钱若男再出来。眼见天色渐晚,他只得和姜荷莲子结伴回城东。
就在此时,谭氏找上门来了。
谭氏之所以找过来,是为了自家的豆腐坊。
自从赵三娘答应将铺面长期租给许家后,谭氏就立刻着手办起自家豆腐坊的筹备事宜。
由于赵四娘家的铺面里都是空的,没有现成的家什,什么都得靠自己置办。许家是要想开豆腐坊,先得要有一套加工豆腐的器具,还得要打柜台、做架子,把铺子里简单地拾掇一遍。许家只会做豆腐,这些东西是做不来的,得找工匠回来弄。
许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不好意思为这点小事儿麻烦赵四娘家,只得走街串巷地打听着。
在找工匠的时候,谭氏意外地发现府城里居然也有不少家豆香居。这些豆香居大多位于不起眼的街角,一眼很难发现,可生意却相当不错。
豆香居谭氏是知道的,以前县城里就开了好几家,生意着实红火过一段日子。
谭氏自打嫁入许家,就一直在帮着许家经营豆腐坊,至今都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心心念念地就是如何将豆腐坊经营好。她一看到别家的豆腐坊生意这么好,自然心生好奇,也曾特意去豆香居实地考察过。
1...102103104105106...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