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听赵四娘提到赵二娘,一家人都红了眼。赵四娘顿了顿,接着说道:“谁愿意背井离乡呀?但凡咱爷奶有一丝做爷奶的觉悟,能够善待咱们一些,我更愿意留在知根知底的赵家村。可为啥我要远走他乡,坚持卖地?说实话,就是想要尽量切断和老赵家的联系。这个不把咱们当儿孙看,甚至不把咱们当人看,一心只想压榨咱们的所谓的‘家’不要也罢!”
听到这儿,赵永忠停下步伐,满脸痛色,半晌,放低声音道:“你爷奶他们……”
赵四娘抬头紧盯着她爹的眼睛,一脸肯定地问道:“爹,其实你答应分家的时候就已经想明白了吧?你觉得咱爷奶对咱们到底还有没有一分亲情,甚至一丝人情?说得难听点儿,他们连一些外人都不如!爹,我是真心不愿意拿这些话来戳你的心肺,可咱们离开了赵家村几天,你好像忘记了老赵家是怎么苛待咱们的,就只记得他们的好,一心为他们说话……”
“四娘,我……”
“虽说:‘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可是孝顺也要分人,也要分方式,断不能够愚孝!其实我也想做一个的孝顺孙女,可是我很胆小,我没有大姐那样的勇气,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血肉去喂那些吃不饱的白眼狼!”说到这儿,赵四娘放缓声音,娓娓劝说道:“爹,你放心,我说这些不是想让你记恨咱爷奶,让你和他们彻底断绝往来。虽然他们不念及亲情,可咱们该孝顺的还是会孝顺,断不会少他们一丝一毫!只是有一点,你不能再被这个‘孝’字捆住手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我真不想每次来赵家村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总是不住担心爹你会为了孝顺咱爷奶,答应一些过分的要求。”
姜氏抹了抹眼泪,也劝道:“是呀,孩子他爹,咱们回了老赵家,可不能爹娘说啥你都傻乎乎地应了呀!”
赵永忠看着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郑重地保证道:“你们放心!凡事我都会以你们为先,不管做啥决定都会事先同你们商量,再不会爹娘说啥我都应了!”
赵四娘家 第六十三章 媒婆上门
得到了赵永忠的保证,一家人安心地上了路。不多会儿就过了小桥,走到了村里的打谷场。
打谷场那边的老槐树下如同往日一般,聚集了一群媳妇儿,她们正津津有味地聊着家常。
若是之前刚出里正家大门那会儿,赵四娘肯定会想方设法去老槐树那儿宣扬一番老赵家的恶行。可这会儿赵四娘很高兴她爹能够给出她想要的承诺,看在她爹的份上,她决定放赵乔氏他们一马,拉住有些蠢蠢欲动的赵三娘,跟在她爹身后接着往前走。
可赵乔氏这几日实在是闹腾得太凶了,老赵家一下子成了村子里关注的焦点。这会儿那些媳妇儿就在谈论着赵永忠一家,忽然看到当事人出现在面前,哪里肯放过他们,忙把他们团团围住,不住询问。
赵三娘在众人七嘴八舌的问话中,间接得知了赵乔氏这几日的所作所为,登时气得不轻。她哪里还会客气,先是澄清了事实,紧接着又把老赵家的丑恶嘴脸历数了一番,这才肯乖乖随着赵永忠走。
走了一段路,赵永忠见四下无人,本想要说上二闺女几句的,可话到嘴边还是没有开口,就连原本想要叹口气的,也忍住没敢叹。没法子,自家的闺女一个比一个战斗力强,他实在不是她们的对手呀!
眼看就快到老赵家了,一家人没有忙着往里走,而是先去了趟隔壁的赵永芳家。
虽说赵永芳这会儿不在家,可赵永芳的媳妇儿刘氏最是个热情好客的,见他们一家人登门拜访,二话不说忙拉他们进堂屋坐下。
一家人先是把五串钱如数还给了刘氏,还送了两条大鱼,两包红糖,两包大枣和一块尺头做谢礼。
刘氏惊讶不已,忙询问起一家人的近况,想知道这些钱和物是从哪儿来的。
姜氏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见老赵家的院子里传来一阵哭嚎声,一家人登时面面相觑。他们刚才在打谷场那儿听说了,赵乔氏这几天时不时地会在家里哭天抢地,有时候觉得不过瘾,还特地跑到门外去大骂他们这群不孝子孙,发话要和他们断绝关系。这会儿赵乔氏又要开唱了吗?
不要说赵四娘他们很快就镇定下来,只作未闻,就连这几日听厌了的刘氏心里也不以为然,继续拉着一家人说话。
可赵永忠和姜氏脸上挂不住,有些坐不下去,打算立刻告辞回家。
于是夫妇俩忙拉着儿女们向刘氏再次致谢,婉拒了刘氏的再三挽留,匆匆向老赵家赶去。
可奇怪的是,临近老赵家的大门,反而听不到赵乔氏的嚎叫声了。
赵四娘心里嘀咕道:咦?难道是哭不动了,这会儿在中场休息吗?不过她可是听广大的人民群众反应,赵乔氏每天至少会哭上三趟,每趟至少要哭上半个时辰,而且中气十足的她中间都不带停顿的。这才多大一会儿功夫,咋就哭不动啦?这不科学!
孝顺的赵永忠生怕她娘哭出个好歹来,忙冲进了家门。紧随其后的赵四娘却细心地发现老赵家屋檐下拴着一头毛驴,随即明了估计是家中来了客人,赵乔氏才舍得不哭的。
果然走到堂屋一看,刚才还大吵大闹的赵乔氏这会儿居然安安静静地坐在赵老爷子身边陪客,一脸慈爱和蔼的表情。而尖酸刻薄的赵成蓝则装模作样地摆出一副小媳妇儿样,低眉顺眼地摆弄着手上的帕子。
赵永忠进了堂屋后见他娘好端端地坐着,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会儿他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屋子里还坐着一个约莫四十岁出头的妇人。
“爹,娘,咱们回来了!这位是……”赵永忠问道。
那妇人说得唾沫横飞,正当兴头上,忽然被人打断,心下登时不悦。她扭头一看,只见赵永忠他们个个都穿着粗布衣裳,上面还有些油腻腻的,很是瞧不起他们。
“老姐姐,这些人都是谁呀?”那妇人一脸轻蔑地问道。
赵乔氏看见赵永忠一家居然回来了,还回来得很不是时候,登时就要发作。不过顾及到那妇人的存在,硬是把即将出口的叫骂声咽了下去。
赵乔氏调整好表情,一脸谄媚地朝那妇人笑道:“这是我那不成器的老三一家。不过您尽管让温家放心,他们已经从咱们家分出去了,跟咱们家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那妇人点头道:“那就好!其实人家温家家大业大的,拿几个钱接济接济穷亲戚也没什么。只是有些上不得台面的,知道温家发达了,老是?着脸上门借钱,弄得人家烦不胜烦。这才让我打听清楚了,你们家有没有这么一号人。”
别人倒还罢了,赵三娘听得勃然大怒,就要冲上前去理论,赵四娘见状忙拦住了她。
这妇人虽然穿着一身绸布衣裳,显得颇为体面,可是颜色搭配得甚是脱跳,头上还带着一朵大红色的绢花。再观察她的神情举止,怎么也不像安分的良家妇女。登时“媒婆”两个字闪现在赵四娘眼前。
常言道:“十个媒人九个说”。这会儿出言顶撞,这媒婆要是怀恨在心,谁知道会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在外头散布些什么谣言。虽然赵三娘今年才十二岁,可她总要定亲的,逞一时口舌之快,耽误了一生幸福就不值得了。
于是赵四娘笑道:“咱奶说得对,咱们确实和老赵家没有任何关系了,今儿回来就是收拾东西搬走的。所以大娘您只管放心,咱们绝对不会去高攀温家的。”
那妇人见这帮穷鬼这般识趣,满意地笑了。
赵乔氏和赵成蓝瞧见那妇人的表情,也满意地笑了。
只有赵老爷子听说三房要搬走,登时生出一丝不舍之情。
虽说赵老爷子默许了赵乔氏的连番闹腾,可那是因为家里确实没有多少现钱了,为了赵大郎的前程,才不得不舍弃他们三房。可是如今静海县城数一数二的温家看上了他的小闺女,赵大郎的前程有了保障,那五贯钱更加算不得什么了。于是赵老爷子就寻思着,让赵永忠一家重回老赵家。
“老三呀……”
赵乔氏和赵老爷子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看他的表情就能猜出他在想些啥,忙打断道:“老头子,孩子们翅膀硬了,想要飞了,既然他们坚持要走那就让他们走呗!这强扭的瓜不甜,把他们硬留下来,对谁都没好处!”
赵老爷子心中暗骂:你这老太婆,就是假精明!知道你是舍不得那五贯钱,可咱家马上就会有大笔聘礼进账,拿点儿给三房还了债,让他们留下来更划算呀!你好好算算,三房他们虽然孩子多,可人都勤快能干,留他们在家干一年活儿就能把五贯钱给赚回来了。再者他们人回来了,分家时不得已分给他们的那四亩地也就跟着回来了,那块地的产出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可当着其他人的面,赵老爷子不好多说什么,只得说道:“搬家这事儿还要从长计较,你们先不要忙着……”
“爹!”赵成蓝撅着嘴喊道。
这回一直在旁边装淑女的赵成蓝不依了。人家温家都说不要穷亲戚了,这会儿把三哥一家留下,那王媒婆回去一说,温家不肯和她家结亲了可怎么办?
赵四娘家 第六十四章 赶着做妾
脾气不太好的赵三娘看到老赵家这些人的嘴脸,心中很是不耐烦,暗道:谁还想赖在老赵家不走了?你们就算跪下来求我留下,我还不答应呢!
赵三娘似笑非笑道:“爷,您的好意咱们心领了!只是奶和小姑都巴不得咱们早点儿走呢!咱们留下来也没啥意思,反而弄得大家都不痛快。”
赵四娘笑吟吟地接口道:“爷,搬家是咱们一家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果,您就不用挽留了。对了,既然您家有贵客在,咱们也不好意思再留在这儿耽误您待客了。”说到这儿,赵四娘拉了拉赵永忠的衣袖,催促道:“爹,时辰不早了,咱们赶紧下去收拾屋子吧!”
说罢,赵四娘就朝赵三郎使了个眼色,兄妹俩合力拉着赵永忠下去了。
姜氏和赵四郎见了,也跟着出去了。
只有赵三娘留在原地没动,问道:“爷,说好给咱们置办一套农具和锅碗瓢盆的,咱都出去三四天了,都备好了吗?”
赵老爷子一阵尴尬,他也就是当着里正他们的面嘴上说说而已,早就忘了还有这么一回事儿了。可当着王媒婆的面儿又不好说没有置办,刚要先应承下来说办好了,谁想赵三娘下一句话就堵住了他的嘴。
“备好了的话,我这就去看看。嗯,咱爷亲自给咱家办的,肯定合用!”赵三娘满脸信任地说道。
赵乔氏母女见赵三娘一点儿都不识相,就为了几个破碗烂碟杵在这儿不肯走,耽误她们接待贵客,心里是又气又急。
“好了,好了!待会儿你们直接去咱家杂货铺领好了!”赵乔氏挥了挥手,像打发乞丐般一脸不耐烦地说道。
赵三娘可不是这么好打发的,继续问道:“奶,空口无凭,到时候咱二伯不肯给怎么办?”
倒不是赵三娘故意在这儿磨叽,实在是赵永年把铺子里的东西都捏得紧紧的,全都视作自个儿的私有财产,连一块糖都不愿意给自家侄女。就凭着赵乔氏这句口信,他肯乖乖交出东西来才怪呢!
“你、你到底想怎么样?”赵成蓝气急败坏地问道。
“要么麻烦咱爷写张字条,要么直接给咱们现钱!”赵三娘淡定地答道。
赵乔氏母女俩哪里有空去等研磨写字条,都巴不得她立刻滚蛋。于是赵乔氏忙跑回房去取了五串钱,打发她走路。
五串钱虽然不多,但勉强也能够置办齐一套下等的家伙事儿。赵三娘知道这回完全是借了那妇人的东风,刻薄成性的赵乔氏才不得不这么大方。想到这会儿赵乔氏心里八成在滴血,赵三娘就觉得解气。
于是得了钱的赵三娘温良地笑了笑,很有讲礼数地同众人一一打完招呼,这才施施然退下。
出了堂屋,赵三娘刚要往东厢房走,就被赵四娘悄悄拦了下来,招呼她一块儿躲到屋外的窗子那儿偷听。
只听堂屋里赵乔氏先是数落了赵永忠一家人一番,王媒婆不以为意地说穷人都是这个德行。然后王媒婆从刚才被打断的地方接着说,继续狠狠地赞扬赵成蓝。
称赞赵成蓝的容貌倒还罢了,虽然她的容貌没有王媒婆嘴上说的那样天上有地上无的,但也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可当赵四娘听到王媒婆夸赞赵成蓝“温良敦厚”,差点儿没有笑出声来,心道:这媒婆一张嘴,真能把死人也说活呀!
不过赵四娘站在窗外听了好一会儿,总算是把这桩亲事听出了个子丑寅卯。原来在静海县城有头有脸的温家二公子看上了赵成蓝,特地派这个王媒婆上门来提亲,想要尽快把赵成蓝给“娶”回家。
其实说“娶”有些勉强,人家温二公子可是有正妻的。虽说这正妻不会生养,而且还病入膏肓了,但人家毕竟还没断气,还占着正室的名分。尽管温二公子答应派花轿来迎娶赵成蓝,可细细讲究起来,只能算是纳妾。
赵乔氏母女俩才不管是不是去做妾,都一千个一万个愿意。至于赵老爷子他虽然也希望攀上温家这门亲事,可心里还是有点儿疙瘩。毕竟他是一心希望赵大郎走上仕途的,要是让人家知道赵大郎有个给人做妾的小姑,怕是会影响赵大郎的名声。
王媒婆最擅长察言观色了,来之前已经把老赵家的情况都打听清楚了,知道赵老爷子的那点儿心思。她忙把和温家结亲的好处历数了一遍,着重讲了对赵大郎仕途的助益。接着又说温家二少奶奶,已经没几天好活了,温二少爷答应等她一死,就立刻把赵成蓝扶正。还让他们家抓住机会,赶紧把赵成蓝嫁过去抢占先机。这要是真等温家二少奶奶死了,正室之位一空,温家说不准就要另挑名门淑女了,二少奶奶的位置可就不一定还能给赵成蓝留着了。
听到这儿,赵四娘便拉着赵三娘蹑手蹑脚地离开了。
原因无他,用脚想也知道在这么优渥的条件之下,赵老爷子一定会兴高采烈地答应下来,根本就没有再听下去的必要。
到了东厢房,赵永忠他们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利落,正等着她们回来。倒不是他们的动作有多么神速,实在是屋子里加起来也没几件家当,随便一装就成了。
不一会儿,见去给宋氏还钱的姜氏也提着空竹篓回来了,赵四娘忙催着一家人赶紧上路。
原本赵永忠打算给赵老爷子他们辞个行再走的,可姜氏和孩子们都说这会儿去肯定不招待见,而且铺子里还有好多活儿等着他们回去干,实在没空在这儿耽搁。于是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拉着赵永忠不辞而别了。
其实大家发觉今儿赵老爷子的态度有所转变,都生怕赵永忠经不住赵老爷子一劝,会答应留在这个鬼地方,这才不约而同地劝赵永忠赶紧走。
一路上好多乡亲们见到他们一家人带着半车微薄的家当赶路,纷纷走过来关切地问候他们。乡亲们看到勤勤恳恳的一家人就这么离开了赵家村,心中都有些怅然。
相对的,好不容易走出赵家村的赵永忠一家,却觉得山更清水更秀。就连赵永忠在不知不觉中心情也畅快了许多。
赵四娘家 第六十五章 五谷轮回
在赵四娘家正式迁入姜家滩的第二天,全家人就开始为盖房子忙碌了起来。
原本是打算把新铺子就建在老铺子附近的,可赵四娘为了让赵永忠安心,决定在姜家滩置办些田产,就跑去咨询里正姜武,结果让她改变了主意。
原来姜家拥有的田地离码头还有一段距离,码头旁的那一大片杂草丛生的土地虽然属于姜家滩,可那块地实在太过荒凉,至今仍是没人要的无主之地。
赵四娘再三考虑之后,说服家里人同意将那块的荒地全买下来。
由于之前赵四娘家向全村人公开了番薯粉的方子,里正很是感念她家对乡亲们的恩情,于是很爽快地将那块二十几亩的荒地,以三十两银子的低价卖给了她家。
又因为姜老爷子坚持把自家靠近码头的那块地送给赵四娘家,于是但凡姜家滩靠近码头的田地一下子都归了赵四娘家所有,她家一跃成为拥有近三十亩田地的小地主。
“地主婆”赵四娘在那块离码头更近的荒地上,千挑万选了一处地质坚硬、地势颇高的地方盖新铺子。
选址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就是盖房人选问题。十村八店手艺最好瓦匠是乔家庄的曹瓦匠,当然他家收费也是最贵的。本着“质量第一”原则,大家消除分歧,最终决定就请曹瓦匠来盖房子。
如今正值农闲时分,恰巧曹瓦匠手上也没有其他活计,去请他的第二天,他就带着两个徒弟来姜家滩开工了。
盖房子光有师徒三人肯定是不够的,大家决定再去请些乡亲们帮忙。
由于这回他们家要盖一间铺子和两套房子,不是一两天的事儿,前前后后少说得花上一两个月的功夫。所以决定除了给帮闲的人提供早午两餐外,还支付每天三十文钱的工钱。
别看三十文钱要低于码头上的最高工钱,可码头上的活计是极重的体力活儿。虽说干习惯了之后就不会像刚开始干时那样把肩膀磨破,可一天下来还是会手脚发肿,不知要比帮闲累上多少倍。而且这活计还不稳定。来码头上寻活计干的穷人越来越多,除了极个别和好几家商行的管事都相熟的人。谁也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找到活儿干,大部分人一个月只能干上十几二十天。而帮闲这份儿活计至少能干上一个月,除开下雨,天天有活,相对稳定。因此村里头很多人都抢着来给他们家帮闲,其中不乏青壮年。
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大批踊跃报名的人选中,他们家选的几个人,不是上了年纪的,就是半大小子。落选了的乡亲们虽然有些遗憾。可谁也没有不满,反而对他们家充满了敬意。
乡里乡亲的,各个人家的家境相互间都清楚得很,那些选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家徒四壁,并且家中没有壮劳力。像他们这种年纪的。就算想去码头上挣命,人家也会嫌弃。即使勉强招了他们,也绝不会给足工钱,最多给个十几二十文钱。乡亲们都看出来了,他们家这是有心在帮衬日子快要过不下去的人家。
再加上他们家不单公开了番薯粉的方子,见到乡亲们起早贪黑地排队等用石磨,还把自家新买的磨盘直接拉到旧石磨那儿。供乡亲们一起使用。一时间乡亲们都对他们家赞不绝口。
别看那些请来帮闲的乡亲们老的老少的少,可手脚很是麻利,加上他们感念姜老爷子一家的恩情,干起活儿来更是卖力。于是不到半个月的工夫,新铺子就即将完工了。
这一日,铺子里大家忙过了早上的饭点。赵永忠和赵三郎就去工地帮把手,赵四娘也跟了出去。
自从这近三十亩地都归了赵四娘家,赵四娘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去巡视一圈。
别人若是看到自家的田里满是杂草,十成里头有九成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塘。甚至有一大块根本就是连番薯都种不了的河滩地,肯定是笑不出来的。可赵四娘不同常人,每次见了都乐呵呵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对这块她很看好的土地做着规划。
今天赵四娘比平时走得稍微远了一些,来到了最靠近码头的那一块地方,结果让她看到了很不堪的一幕,再定睛查看了一番被杂草掩映的地面,更是让她当即黑了脸。
匆匆回到铺子后,赵四娘坐着发了一会儿呆,就立刻起身准备起工地上众人的晌午饭。饭一做好,赵四娘就让她娘和小姨送到工地上,不要耽搁赶紧把她爹和大哥给叫回来。
姜氏她们见赵四娘板着一张小脸,以为赵四娘有什么大事要和家里人商量,忙应了下来,把饭菜搬上手推车后推起来就跑。不一会儿,赵永忠他们就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
见铺子里没有客人,赵四娘就让大家围坐在了一起,然后很郑重地说道:“铺子就要完工了,接下来别忙着盖咱家的房子,咱们得在码头附近先盖上一间茅房!”
赵四娘话音落下许久,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回应。原因无他,大伙儿都被雷得目瞪口呆。
赵四娘见没人响应她,轻咳了两声,用凌厉的目光扫视自家老爹。
赵永忠被自家小闺女的目光所慑,忙问道:“四娘啊,平白无故的咱们盖茅房干啥呀?”
“是呀,没事儿花这冤枉钱做啥?”总算回过神来姜氏也问道。
“妹妹,虽说咱们原本有一百多两银子,可一间铺子和两套房子一盖,再扣掉装修的费用和工钱,另外咱家买地还从铺子里预支了十两银子。几项一来,铺子里的银子就所剩无几了,这茅房还是别盖了吧!”赵三郎见妹妹一脸坚定,不像是在开玩笑,连忙开口劝道。
在所有人看来,赵四娘时而精明能干,时而不着调儿。之前赵四娘极力劝说家里花三十两银子置办荒地,就让人觉得很不靠谱了。可考虑到那地虽烂,却能保证铺子的独家生意,也就咬牙答应了。不过这盖茅房的主意实在是太不靠谱,大伙儿都不赞成。
赵四娘见状,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是没看到,咱家码头上的那块地上到处都是黄白之物,给人家糟蹋得不成样,这不盖茅房能成吗?”
虽然以前没有听说过“黄白之物”,可赵永忠还是猜到了意思,劝解道:“有那啥‘黄白之物’是好事儿呀!咱家的地都荒得很,正好捡回去当肥料呗!”
赵四郎善意地猜想道:“妹妹是担心码头上的叔叔们没地方解手吗?没事儿的,咱们男人可不像你们女人,在铺子里忽然想上个茅房了,还特地跑去后面的张家奶奶家,咱都是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下的!”
赵四娘很危险地眯了眯眼睛,心道:昨儿在铺子后面我差点儿踩到一坨,原来就是你们几个干的好事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