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不过为了拉票,赵四娘决定暂且不去计较,娓娓劝说道:“话是这么说,可大家都不希望造价那么高的新铺子四周脏兮兮的吧?咱们看了倒无所谓,要是客人见了影响了食欲可怎么办?”
尽管赵四娘这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大家虽然没有发表意见,却都是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说真的,古代的卫生意识不强,往田地里施有机肥料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他们真心觉得没有必要出钱出力去盖这玩意儿。
但在赵四娘看来遍地黄白之物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儿,这五谷轮回之所非建不可。最后见苦劝无功,赵四娘按了按怀里的碎银子,拍板决定自个儿掏钱盖茅房。
一家人都很清楚,那些银子迟早会被赵四娘败光。转念想想,也罢,茅房就茅房吧,好歹还能留下个实物,也就随她去了。
虽然赵四娘算是达到了目的,可想到要自掏腰包,不禁有些心疼。于是干起活儿来就有点儿带着情绪,哼哼唧唧的。
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最终在铺子门口停下,赵四娘没有像往常一样扭头张望,而是保持原样,装没听到。
赵四娘家 第六十六章 生意上门
见有客人上门,尽职的姜老爷子忙迎了出去。这才发现门外除了四位骑着马的青年外,还停了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
马车停稳后,一位四十几岁的老爷子被马夫搀扶着下了车。只见他一身绸缎衣裳,帽子上镶着一块玉,腰间也系着一块玉佩,通身富贵不凡。
那老爷子见了姜老爷子,笑吟吟地问道:“老人家,卖粉丝汤的就是您家吗?”
姜老爷子忙答话道:“正是小店。还请老爷进小店歇一歇脚!”
那老爷子笑着点了点头,吩咐道:“来六碗粉丝汤,另有什么好菜也只管端出来。”说罢,扭过头朝那四名青年和马夫说道:“大伙儿赶路也累了,一起进来歇歇吧!”
姜老爷子忙把他们引进铺子,可能是那老爷子身份贵重,他单独坐了一桌,其他五人待他坐下后另寻了一张桌子坐下。
耳聪目明的赵三郎迅速给那老爷子上了几碟小菜,又让他爹打了好几大碟小菜端到那五人的桌上。
那老爷子当属他们家铺子开张以来,接待过最高规格的客人了,大家伙儿都小心翼翼地观察他对自家菜品的反应。
可那老爷子伸筷子把每种小菜都试了一遍,脸上平和,根本就看不出来是否合他胃口。
因为粉丝是事先煮熟的,只要在沸水里烫一下就能出锅了,那老爷子点的粉丝汤很快就被赵三郎端了上来。
只见那老爷子慢条斯理地把一大碗肚肺粉丝汤都吃了下去,尽管脸上依旧是神色不变,可看到见了底的大碗,众人知道这位贵客应当还是挺满意,心里都送了一口气,进而充满了被贵客肯定的喜悦。
那老爷子用完餐后,站起身来,朝姜老爷子做了个揖,笑着问道:“老人家。我很满意您家的粉丝汤,不知能否请您坐下和我谈笔买卖?”
姜老爷子只觉受宠若惊,忙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老爷您快请坐!”
那老爷子笑道:“我可不是什么老爷!其实我是苏记商行的管事,敝姓周,人家都叫我周管事。”
此话一出,铺子里大伙儿都沸腾了:苏记商行?那可是幽州第一商行!现在苏记的掌事居然说有生意想和他们家谈,这、这不是在做白日梦吧?
“您、您真是苏记商行的掌事?”赵永忠傻乎乎地问道。
赵四娘扶额,心道:我的亲爹呀,不管人家是不是,人家上门来谈生意,被你这么一问,生意谈不成就算了。很可能会结下仇怨呢!
于是赵四娘忙跑上前去,笑盈盈道:“周掌事,你们苏记商行的名声如雷贯耳,我爹听了‘苏记’两个字都乐晕了呢!”
小姑娘的声音清脆动听,周掌事再细细打量了她一番。只觉这小姑娘举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加上生得美貌可爱,心中油然生出一份喜爱之情。
周掌事笑着问道:“小姑娘,你可就是赵四娘赵姑娘?”
一向自诩淡定的赵四娘这回也着实吃了一惊,奇道:“我就是赵四娘没错。可周掌事,您是怎么知道的?”
周掌柜细细解释道:“实不相瞒,我在静海县城的庆丰楼里吃过一回鱼丸粉丝汤。他们家的鱼丸虽是稀奇。但我也能大概猜出它的做法。可这粉丝我尝了又尝,愣是没品出它是用什么做的。后来还是他家掌柜告诉我,这东西竟然是用番薯做的,是赵姑娘你们家自制的。我思量着,这东西原料好找,成本不高。好吃耐存,最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别家制出来,要是经营得当,当是门不错的买卖。所以我今儿就特地来这儿,想和你们谈谈看。”
赵四娘得知自个儿煞费苦心的推销有了成效。不由得甚是欣喜。
原来那日镇上庆丰楼的汪掌柜买下方子后,爱子心切的他当即就领着刘厨子去静海县城找他儿子。由于梁家带来的效应,县城庆丰楼的丸子生意很是火爆,不过三四天的功夫,那二十斤番薯粉就用完了。汪掌柜赶紧派伙计来姜家滩再买上一百斤应急。
当日赵永忠父女俩又去了镇上,留在家里的杨氏她们一听是那位给了他们家一百两银子,又送了一堆礼物的汪掌柜要货,忙去张罗。可不巧的是家里的番薯粉基本上都做成了番薯面条,村里其他人家的番薯粉还没晒干,搜罗了一圈就只凑出来十几斤干粉来。当她们听说人家是特地从县城赶过来的,心里更是过意不去,连声保证下回一定给汪掌柜留货,又把粗细宽三种番薯面条各包了十斤捎给汪掌柜,才肯放伙计走。
汪掌柜见了这种用番薯制成的面条,觉得很是新鲜。有了丸子的成功先例,汪掌柜感觉这种面条说不定能成为他家酒楼的另一道招牌菜,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赶来了姜家滩。
知道这个时辰一家人基本上都在铺子里忙碌,汪掌柜就直接来到铺子里。见汪掌柜来了,一家人自然是把所有能上的菜都端上了桌子,赵四娘更是亲手端上了一碗加量版的肚肺粉丝汤。
汪掌柜把他家铺子的菜肴一一品尝了过去,听说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就只卖几文钱,心中忍不住为他们叫屈。他当即决定出高价买下铺子里那些吃食的方子,但这回赵四娘一番考虑过后,委婉地拒绝了。
不过过后赵四娘赠送了汪掌柜三道菜谱,分别以粗细宽三种番薯面条为主料,即韩式拌粉丝、鱼丸粉丝汤和猪肉炖粉条。
说到这儿,其实真正的番薯面条是用番薯粉和白面和成的面团擀成的,而赵四娘制成的所谓“番薯面条”其实就是粉丝。只是当初赵四娘认为叫它们“番薯面条”更加简单直白,能够更好地让家里人接受。不过这会儿送汪掌柜菜谱,才发现还是叫“粉丝”和“粉条”比较上档次,更能迎合县城里客人们的需要。于是从善如流的赵四娘又把名字改了回来。
虽然汪掌柜有些遗憾赵四娘没把那些吃食的方子卖给她,但也能够理解。后来免费得了赵四娘三道菜谱,登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表示从今往后他家的粉丝和番薯粉全部从她家进货。
一番愉快的商量过后,番薯粉维持原价三文钱一斤不变,粉丝则不论粗细全按七文钱一斤结算。
只是赵四娘要求若是有客人问起粉丝的来历,请汪掌柜告知客人这是他们铺子自制的。汪掌柜听了当然欣然应允。
当初第一批粉丝制做出来后,不太靠谱的赵四娘仗着新奇,很大胆地将它和白面面条一样定价为四文钱一碗。令她欣喜的是,经过两天的试卖,尽管码头上的搬货人稍稍嫌贵,但其他客人普遍能够接受粉丝的价钱和味道。
有了好的产品,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好的销售渠道。赵四娘除了让家里照常打粉,还让姜老爷子在村子里以两文钱的价钱收购番薯粉。她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打算生产两三千斤粉丝,放在铺子里零售。
尽管只是少量零售,不过由于赵四娘定价颇高,失去了不少低端客源,很可能会导致滞销。于是她就让在镇上和县城里都有酒楼的汪掌柜替她宣传一把,希望借此发掘新客源。
只是赵四娘千算万算,万万没有想到能把苏记商行给吸引过来,怎能不让她喜出望外。
赵四娘家 第六十七章 小笔订单
赵四娘问道:“周掌事,不知您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呢?”
来这儿之前,周掌事就已经打听清楚了,知道这家铺子的生意多半是由这个小姑娘做主,因此这会儿听到赵四娘发问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
周掌事正色道:“我看小姑娘是个爽快人,也就不拐弯抹角了。咱们东家的意思是先在你家订购粗细宽粉丝各一千斤,投到市面上看反响如何。若是卖得好,再追加订货。”
“你们家铺子什么时候要货?”赵四娘问道。
“自然是越快越好。你看三日后可成?”周掌事问道。
赵四娘沉吟道:“周掌柜您看这样成不成?咱们家有一千斤左右的现货,这会儿就能交给您。剩下的两千斤粉丝五日后交货。”
周管事点头应道:“成,五日就五日!咱们再来谈谈价钱吧!”
赵四娘试探性地问道:“咱们家零卖都是卖十文钱一斤,你家一下子买了三千斤,就算你们便宜些,七文钱一斤如何?”
其实赵四娘报出这个价格就等着周掌事还价,五文六文甚至四文都在她的接受范围以内,只是希望周掌事不要还得太狠了。
出乎意料地是周掌事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他要求道:“不管以后是否追加订货,咱们东家都希望一个月内你家不再把粉丝卖给别家。”
“不大批量的卖,只是放在铺子里两斤三斤的零卖也不行吗?”赵四娘问道。
周掌事点点头,接着说道:“不过做成吃食卖倒是可以的。”
赵四娘不过犹豫了片刻,就点头答应下来。不过她有些为难地提到:“只是咱们家已经答应好要给庆丰楼供货……”
周掌事很通情达理地说道:“那庆丰楼可以例外。”
紧接着周掌事主动取出一锭十两重的银子,说道:“一千斤粉丝我待会儿就差人来取。这里是十两定金,剩下的十一两银子等到五天后交完货再支付。”
说罢,又让马夫从马车上取下笔墨纸砚,立下一张字据交给赵四娘。
尽管赵四娘对周掌事的身份存疑,可是见他办事这么规矩。还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高喊:您实在是太上道儿了!
送走周掌事后,不等赵四娘发话,赵永忠和赵三郎就主动回去搬粉丝。姜老爷子则赶忙去村里收番薯粉。所有人心里都热血沸腾,准备大干一场。
而那掌事实在是太过神速,大家的心潮还没有完全平复下来,来取货的人就过来了。
如果说刚才姜月娥也有些怀疑周掌事身份的真实性,这会儿看到来人,所有的疑虑一下子全都消散了。因为她时常会去码头帮着家里卖鱼,自然知道这会儿领头的那个人是苏记商行的陈掌事,专门负责苏记商行在码头上运货的一切事宜。而这个陈掌事虽然只是一个掌事,却是码头上所有搬货人都想巴结的对象。
姜月娥忙上前去请陈掌事坐下稍等片刻。不过当陈掌事听说粉丝还在姜家,顾不上歇息。忙让他们一行人中的本村人带路,亲自去姜家取货。
由于陈掌事实在太过积极,不一会儿赵永忠和赵三郎就推着辆空手推车,轻轻松松地回来了。
不多时姜老爷子也回来了。原来自打知道番薯能打粉,整个姜家滩谁家没打上几百斤。姜老爷子只是走了几户相熟的人家。就把两千斤番薯粉给凑齐了。不仅如此每户人家都对姜老爷子千恩万谢的,当场就开始准备把番薯粉往姜家搬。
有了足够的番薯粉,一家人收了摊子就关起门来做起了粉丝。从晌午一直忙到傍晚,总算是把两千斤湿粉给赶制出来了。再经过两三天的晾晒,湿粉全都晒成了干粉。这样粉丝就算完成了,就等苏记商行的人来取货了。
赵三郎问道:“妹妹,其实两三千斤粉丝。咱家完全可以在三天之内交货的。你当初干嘛要说五天才行呢?”
赵四娘是这么回答的:“要是每天都是好天气,三天当然不成问题。可要是碰上下雨天怎么办?多留两天,就是多给自个儿留条后路。”
大家伙儿都露出一副受教了的表情,均觉得赵四娘做事儿靠谱。
不过这会儿赵四娘可没有功夫抬头看众人的表情,她和赵三娘正忙着研究桌上的设计图。
因为新铺子昨天就已经完工,这会儿已经开始建姜家的新房子了。姜家过后。就要轮到自家了。赵四娘当然要赶紧把设计图画好。
姜氏忍不住劝道:“四娘啊,我看你也别画啥图了。咱家就盖个跟你外公家一样的院子吧!”
姜家的新房子是青砖大瓦房。格局和老赵家相似,正屋三间和东西厢房各两间。当然由于预算只有二十两,房屋无论是面积还是高度,以及院子的大小。都远比不上造价上百两的老赵家。可尽管如此,这样的新房子在姜家滩也是拔了头筹的,甚至盖过了家境颇为殷实的里正姜武家。
其实关于房子,当初大家讨论出来的预算是铺子四十两,两间房子各二十两,当时赵三娘也是极力赞成的。只是回了趟老赵家,激起了她的攀比之心,她发狠要盖间比老赵家还要好的房子。于是赵四娘开始大改特改设计图,大到一间房,小到一鸡圈,力争样样都要超过老赵家。
“娘,咱们不蒸馒头争口气,要么不盖,要盖就要盖好!”赵三娘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赵三娘指着设计图要求所有围墙加高一尺,整个院子放宽一丈。
难得并不太团结的两姐妹,竟然在这件事儿上达到了空前的一致。
一旁的赵三郎实在看不下去了,提醒道:“按照你们俩的整法,这房子少说得要花上一百五十两才够!咱们哪来那么多钱呀?我看差不多就行了,你们就不要胡闹了。”
“三郎,这是一个男子汉该说出来的话吗?咱家现在是没有这么多钱,那你这个未来的一家之主就得努力去赚呀!而不是在这儿说这种没志气的话!”赵三娘教训弟弟道。
“大哥,一百两五十银子是没有,可打地基砌围墙的银子还是有的。对了,这回卖粉丝铺子里也进账不少,咱们可以先把两间东厢房盖起来,剩下的等以后赚了钱再盖。我相信,只要咱们肯吃苦,总有一天能把房子给盖好的!”赵四娘鼓励家人道。
其他人面面相觑,心道:偌大的院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两间房,这样盖房子真的好吗?
只不过看到赵四娘姐妹俩一副打了鸡血的样子,大伙儿都能猜到她们的心结之所在,也就不再干涉,任凭她俩瞎折腾了。
赵四娘家 第六十八章 新店筹备
两天之后,苏记商行取走了两千斤粉丝,如约支付了剩下的款项。就在同一天,收了铺子后赵永忠和赵四娘照例去镇上进行采购,其余人却没有像平常一样往家里赶,而是去了不远处的新铺子做大扫除,因为明天就是新铺子开张的吉日。
最初赵四娘打算把新铺子盖成前店后家的形式,但经过再三考虑,她最终决定把铺子和住宅分离开来,将铺子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
铺子和它门前的那段官道一样是东西走向,两者之间保持着两丈宽的距离,铺了一水儿青砖地面。整条青砖路颇长,略微超过铺子主体的总长度,路的东西两侧尽头分别盖了安置牲口的马厩和存放货物的简易仓库,方便行商的客人临时停靠。
铺子用一水青砖砌成,上面盖着青黛色的瓦片。铺子四周的屋檐下都是六尺见宽的走廊。支撑走廊的柱子和柱子之间有两尺高的栏杆,栏杆的上端铺着一尺见宽的木板,可供人当做长椅歇脚。
进了铺子的正门,可以看到偌大的铺子被一堵墙分成两部分。
东半部分占了整个铺子的三分之二。其中正门东侧的那块地方放着一个长长的木制柜台,柜台的后方摆着一人高的百宝架。百宝架的正上方悬挂着三行木制水牌,将用来显示当日出售的菜品。柜台正前方的不远处平行摆放了两排长长的桌子,两排之间约莫有四尺宽的空挡。走近细看,可以发现每排桌子都是由四张长桌拼成的,所不同的是一排是正常的桌子,另一排每张桌子上都有三个直径一尺的圆孔,圆孔下面都摆着一只小炉子。这两排桌子将会用来摆放不同类型的菜品。
除此之外,东半部分还摆了十六套桌椅,用来供客人就餐。得益于铺子开了好几扇窗子,大部分餐位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马厩和仓库的动态。使行商的客人能够更加安心地用餐。
西半部分被从中间一分为二,成为两间独立的屋子,中间设有一道连通门。西南角屋子的东墙上有距离极近的三个并排长方形窗口,通过这几个窗口可以购买干粮、酱菜和豆制品之类可以打包带走的吃食。除此之外。为了给不想进店就餐的客人提供便利,还将这间屋子南墙上原有的窗子改造为外卖窗口,从而使这类客人可以不用进店,站在正门西侧的走廊上就可以直接进行购买。
西北角的屋子是后厨,和西南角的屋子一样东墙上也开了三个窗口,这几个窗口为菜品的出品提供便利。和其他窗口稍有区别的是这些窗口上都遮着半块蓝花碎布,除了增加铺子的美观度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客人不能看清后厨里的具体操作。后厨里面最醒目的就是安着四口大锅的大灶。大灶的侧面是青砖砌成的料理台,台面上盖着平滑厚实的木板。l型的料理台其中一部分就正对着那三个窗口,而料理台下面留有很大的空间。用木板隔成两层后,里面可以存放许多常用的厨房用品。大灶的不远处分别砌着特制的烤箱、挂炉和烧饼炉,而距离大灶最远的地方则放着一个木制碗橱和两排木头架子。这些木头架子是专门用来放置各类食材的,它们旁边还放着两个水缸。为了方便搬运食材和用水,后厨里除了前门外。还开了一扇后门直通后院。
铺子的后院由一堵一丈高的砖墙围成,院子里的地面没有再烧钱地铺上青砖,而是把原来的泥地夯实了。西侧的墙体上开了一道门,平常就是通过这道门往铺子里面运送东西。后院里不但盖了三间小屋,还有建有鸡圈和牛棚。另外还添置了一只石磨,为了保证雨天也能正常使用,在石磨的上方还搭了一个草棚。此外为了减轻来回运水的负担。又在后院里打了一口水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块土地原先长满荒草,赵四娘担心砖缝里会长草,就往里灌了一些盐水。接着为了加固,又往砖缝里灌了用糯米汤和石灰砂浆调制而成的糯米砂浆。这样建成的青砖屋子就算每日往来的客流量极大,也可以保证几十年不坏。
在铺子的不远处。其配套工程——茅房在赵四娘的再三催促下也已于近日完工。不着调儿的赵四娘居然要求按照建造铺子的标准来建造茅房,把茅房愣是升级成了砖房。不仅如此,茅房的正对面还砌了堵一人高的砖墙,以保证私密性。最后为了美化环境,茅房的四周同铺子的东西两侧一样。还移栽了不少竹子。
尽管家里人都明确表示反对赵四娘这种不靠谱的行为,之前决定要建的话就让赵四娘自掏腰包。可临到要建起来了,还是一致同意从公账中走这笔费用,没舍得让赵四娘出一文钱私房钱。
的确赵四娘时而靠谱,时而很不靠谱,这样的她有时让会家人觉得很无奈,但无奈过后一定是给予坚定的支持,这就是赵四娘的家人。
这会儿正在铺子里打扫卫生的人们,忽然听到后院里传来一阵响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赵永忠父女俩带着一车子东西满载而归了。
别的倒还罢了,这回赵四娘居然一口气买回来二十几只鸭子。据说是一户养鸭的人家家中出了急事,不得不在集市上低价抛售鸭子。于是原本只打算买几只鸭子的赵四娘临时改变主意,全给包了下来。
大家伙儿听了价钱也觉得便宜,只是这个数量实在是……罢了,买都买了,如今说啥都迟了。明儿铺子就要开业了,得,还是抓紧时间干活儿吧!
一大家子人从晌午一直忙活到傍晚,才把各种东西都给理顺了。只是要准备的菜品实在太多,后厨里还有好多活儿没有完成。
晚饭过后,赵四娘让她爹娘留下帮忙,把其他人都打发回了姜家。而他们一家三口今晚是不打算回去了,决定留宿在铺子里。
至于住处,后院那三间小屋中,一间是杂物房,一间是储藏室,另一间则是休息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狭小的休息室里面盘了张炕,还放置了一些从老赵家搬来的家伙事儿,此外财大气粗的赵四娘还特地买了一床新被褥放在里面。因此它虽然面积小了点儿,远比回姜家挤大炕舒适得多。
一家三口又忙活了好一阵子,赵四娘见时辰不早了,想到明儿分配给她爹娘的任务可不轻,就好说歹说地劝他们进去先睡,自己则一直忙活到了月上中天。
赵四娘家 第六十九章 看朱成碧
后厨里大灶上的四口大锅每一口都不空,里面分别炖制着不同的食材。四种不同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散发出奇异的香气。
只可惜再好闻的味道也勾不起赵四娘的半点儿食欲,对于做了一整天饭的她来说,这些早已变成了乏味。
赵四娘用烧火棍分别把四个灶膛里燃得正旺的柴堆拨散,各往里面添了一根碗口粗细的木柴,这样可以让灶火维持着微火的状态一直到天明。离开后厨前,赵四娘环顾四周,在确认没有什么遗漏之后,这才敲了敲酸胀的肩膀,扭了扭僵硬的脖子,带着满身疲惫出了后厨,向小屋走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