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赵四郎仿佛读懂了小妹的眼神,忙解释道:“不是我笨,真的是客人太多了,一眼都看不到尽头,让我实在不知道该往哪儿送!”
赵四娘很不厚道地笑出声来,重复道:“一眼都看不到尽头……”
见赵四郎委屈地撅起来小嘴,慈母姜氏忙道:“换!换!明儿就给你换啊!咱们四郎正好来后厨帮娘亲看火啊!”说罢,姜氏瞪了赵四娘一眼。
赵永忠也忙安慰小儿子道:“这个不怨你。你个子太矮,新铺子又比原来大太多了,找不到人是正常的。”
个子太矮?赵四郎觉得更委屈了。
有你这么劝人的吗?姜氏狠狠地瞪了丈夫一眼。
赵四娘觉得她爹分析得很对,关键就在于赵四郎实在是太矮了。要说她和赵四郎是双胞胎,赵四郎还比她早出生半个时辰,身子骨也比她结实多了。可赵四郎的个子却比她寒碜多了,居然要矮上她这个做妹妹的半个头。因此不单是现在的她,就连原身也从来没有拿他当哥哥看过。
赵四娘轻咳了一声,一本正经道:“堂堂男儿要想立足于世间,第一要靠人品,第二要靠本事。这些都和个头高矮没有半分相干,二哥你就不要太介意身高了。”说到这儿,赵四娘眼里闪着精光,循循善诱道:“从明儿开始你就来后厨帮我打下手,我来慢慢教你本事好不好?”
看到单纯的赵四郎兴高采烈地点头答应了,赵四娘登时笑得像只偷了鸡的狐狸。心道,她可不敢随意使唤赵三娘,要是让赵三娘来后厨里打下手,她肯定用不顺手。可赵四郎就不同了,老实乖巧好欺负,还不任由她差遣?
像是为了证明赵四郎的傻气,接下来尽管赵永忠和赵四娘一再游说赵四郎和他们一道去镇上,但赵四郎还是拒绝了,表示自己要留在家里和姜小虎一起去捡柴禾。赵四娘心中叹道,真是个懂事的——傻孩子。
赵四娘家 第七十六章 长乐北街
赵四娘赶着去镇上办事儿,一路上不停催促着她爹,终于使得到达镇上的时辰要比平日提前了许多。不过她没有直接去东街的庆丰楼,而是先去了北街一趟。
长乐镇东西南北四条主街,除了北街外,她差不多把每条街都逛了不下十遍。唯有北街,她就去过那儿的济生堂两趟。原因为它,赵家老铺就在北街上,她不想碰上老赵家的人。
而今儿赵四娘之所以会一反常态地来北街,有她非来不可的理由。原来昨儿晚上做饭给那少年吃,发现那少年对她所做的吃食兴趣怏怏,加起来也不曾吃上几筷子。她对自个儿的手艺还是很有信心的,琢磨了半天,觉得那少年不愿意吃的原因恐怕出在原料上。以己度人,赵四娘前世最爱吃的就是酱牛肉,心想既然是天赐的姻缘,那么这个他说不定也喜欢吃她最钟爱的食物。于是决定买些牛肉回去做酱牛肉。
只不过耕牛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畜力资源,燕国官府明文规定百姓不得随意宰杀耕牛,因而在整个燕国极少能够买到牛肉。幸而幽州与燕国其他地方不同,与靠近畜牧业强国元国毗邻,每年能从元国大量购进牛羊。对于产自别国的牛,官府到没出台什么规定,民间可以随意买卖。
当然了,因为是进口货,牛的价钱并不便宜,就算是镇上的人家也不是家家都吃得起的。整个长乐镇就只有位于北街的费家肉档有进口牛肉出售,而且并非是日日都有,只有逢集的那一天会宰杀一头来卖。于是急于购买牛肉的赵四娘只得违心跑去北街。
原本赵四娘打算称上两斤上好牛肉,可到了费家肉档,才发现牛肉的价钱要比她想象的贵太多了,一斤居然要卖二百文钱。而自个儿的私房钱差不多都被败光了,虽说贴身藏着一片金叶子,可那是打死她都不会拿出来用的,那么就只能先让家里替她出这份儿钱了。
于是还算懂得适可而止的赵四娘就央求她爹买了一斤牛肉给她。不过付账时。她惊喜地发现牛下水和猪下水一样也是不怎么卖得动的滞销货,价格相当低廉,于是决定把牛下水连同牛头一起包了下来。接着又把他家铺子上剩下的两副猪下水和一只猪头给买了下来。这么一大堆东西,总共只花了五十文钱。那家肉档的老板见赵四娘一下子解决了他的大难题。又送了她几根剔干净的牛骨头。
赵四娘觉得这位老板倒也厚道,听闻他家铺子的风评也极好,如果不是他家铺子位于北街,她会毫不犹豫地和孙记肉铺一样同他家订下长期购货协定。其实如今她家铺子里猪下水的用量保持在五副以上,而孙记只能供应两到三副,中间这两三副的差额就需要她另找一家供应商。只是她考察了好几家,都觉得老板的为人不是很好,铺子的口碑也不是上佳。就一直是东家买一副,西家买一副,天天凑合着买。
怎么办?签还是不签?赵四娘站在当地考虑了好一会儿。最终咬牙决定:签!
这些天为了几副猪下水,四处东奔西走,她实在是受够了。再说了,费家肉档在北街街口,赵家老铺在北街街尾。哪那么巧会碰上老赵家那帮人?
抱着侥幸心理,赵四娘和费老板愉快地做了口头约定,并支付给他五十文钱定金,而价格就按照孙记肉铺的价格来。另外,赵四娘还把牛下水和牛头也长期包了下来,说好牛下水五文钱一副,牛头二十五文钱一只。
客气的费老板高兴之余。见肉案上还有一只猪肝,忙把猪肝也塞进了赵四娘带来盛放猪下水的竹篓里,还贴心地嘱咐父女俩路上小心。
赵四娘心道,这家肉档能从远地贩牛来卖,估计也有点儿背景;铺子的位置又那么好,加上独家做牛肉生意。赚得肯定不少。可人家大老板依然平易近人,做起生意来还是很实在,难怪铺子的口碑那么好!看来自个儿决定和他家合作是对的。
可赵四娘转身刚走了几步路,就意外地看到了老赵家的人,暗道:在北街买东西就是有和老赵家人碰面的风险呀!
不过这个人却是她很待见的。她忙一路小跑过去,喊道:“四叔,你怎么这会儿才吃晌午饭呀?”
正蹲在墙角里啃窝窝头的赵永孝闻言抬起头来,见到了久违的小侄女,奇道:“咦,四娘?”一侧头,看到赵永忠也跑了过来,忙起身问道:“三哥,你们怎么在这儿呀?”
在过去的数年中,赵永忠和如今的赵永孝一样,也经常蹲在这儿解决晌午饭。可这会儿赵永忠见到弟弟手上那块干巴巴的窝窝头,不知咋地眼眶一热,问道:“四弟,你到这会儿才吃晌午饭,八成是今儿梁记的活儿不多,刚刚干完收工了吧?”
原来梁记有时候见活计不多,不需要干满全天,就会让打零工的人赶在半天之内把活计全部干完,这样就可以只给工人们结半天工钱。只是这种情况下,往往在晌午前是不可能完工的,得要拖到下晌,晌午饭也得到下晌才有工夫吃。
赵永孝笑道:“是呀,工钱已经给结了。掌事见我勤快,给了我二十个大钱呢!”说罢,饿狠了的赵永孝又咬了一大口手上的窝窝头。
赵永忠再也控制不住,一把抢过赵永孝手上的窝窝头,说道:“四弟,别吃这个了!三哥带你吃顿好的去!”
赵永孝一呆,喊道:“三哥?”
“四叔,你还不知道吧?咱家的新铺子今儿开张了,赚了一笔小钱。如今我爹口袋里的铜板足着呢,够请你下十趟八趟馆子了。你就让他这个做哥哥的好好请你一回呗!”赵四娘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声劝道。
说罢,赵四娘先让赵永忠去推车,自个儿则不由分说地拉着赵永孝跟在后面走。
赵四娘家 第七十七章 帮衬兄弟
原本赵永忠想请赵永孝到不远处的一家小酒馆里搓一顿的,可赵永孝死活没肯答应。最后一行三人走进了南街的林家面馆。
赵四娘做主给赵永孝叫了一碗林家面馆的招牌面——卤肉面,接着给自个儿和赵永忠分别叫了碗鸡丝面和鸭肉面,另外还吩咐伙计在每碗面条里都加只卤蛋。
面条很快就上来了,赵四娘依然是先伸筷子尝了尝她爹碗里的鸭肉,才开始吃起自个儿的鸡丝面。
赵永忠知道小闺女这是在试菜,平日里父女俩没少在外面偷偷开小灶,小闺女经常这样干,他早就不以为意了。这会儿他一边吃,一边开始向赵永孝讲起了这一个月来的经历。
“三哥,上次你托大嫂把那三串钱还给我,还让她转告我你们一家人在姜家滩过得很好。当时我还不太相信,如今见了你们,这才真正放心了。”赵永孝欣慰地笑道。
一旁的赵四娘忽然插口问道:“四叔,还有半天工夫,你这就要回去了吗?听说高店村的陈老婆婆最近又犯病了,你要不要去看看她?”如今的赵四娘懒得听这些俗事,她只对姻缘感兴趣,只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高店村的陈老婆婆?那不就是他媳妇儿的奶奶。赵永孝觉得有点儿坐不住了,急切地问道:“她老人家怎么了?病得厉害吗?”他媳妇儿该有多操心呀!
赵四娘神秘兮兮地笑道:“病得怎么样?四叔你去她家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这时赵永忠从怀里掏出两块碎银子,塞到赵永孝手中,说道:“李家是你未来的岳家,你于情于理也该去问候一声。这点儿银子你先拿去买点儿东西拎过去,剩下的留给李家当药钱吧!”
赵四娘也劝道:“虽说上回咱们已经代你问候过了,可四叔你亲自去的话,李家人肯定会更高兴!你不知道,他们一家人日日都在为药钱犯愁,咱家原本想借些钱给他们周转一下的。可他们坚决不肯要。可四叔你不同呀,是他们家未来的女婿,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帮衬他们一把,这份心意他们一定会领的!”说到这儿。她顿了顿,似笑非笑地提醒道:“对了,四叔别忘了留下十文钱来,和你那二十文钱工钱一起交给咱奶。不然她又要闹腾了!”
原来赵乔氏对儿子管控得很紧,要是当天只交给她半天工钱,却没有及时回家干活儿,她铁定会怀疑儿子藏私,绝对会上蹿下跳,闹腾不休。
赵永孝闻言,只得无奈地苦笑。
而赵永忠听了。有点儿同情地看向弟弟,内心深处在他没有察觉的地方,生出一丝庆幸之情。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劝说弟弟把钱收下,希望李家能够就此高看弟弟一眼,早些把他家大姑娘嫁过来。能使弟弟在冰凉的老赵家有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赵永孝推辞不掉,只得收下。不过他坚持说这钱算他借的,日后一定会如数归还。赵永忠无奈应了下来。
由于赵永孝打算就近在南街买些礼品,于是赵永忠父女俩就在林家面馆门口同他道了别,往东街的庆丰楼走去。
半路上,赵永忠开口道:“四娘啊,你看你四叔干活干得那么辛苦。就赚了二十文钱。还不如来咱家铺子洗碗呢!活儿没那么累,咱还给包两顿饭。”
赵四娘心道,作为老实头的自家爹爹说起话来居然开始拐弯抹角了,让她很不习惯呢!
“爹,你是想让四叔来咱家铺子帮忙吗?”赵四娘直截了当地问道。
“呃,是呀。我是这么想的。”赵永忠被自家小闺女一语道破心思,只得承认,随即紧张地问道:“不行吗?”
“我知道四叔他干活勤快,绝对一个顶俩!”赵四娘见她爹猛点头,有点儿不忍打击他。不过她还是得说:“可赵家村离姜家滩得多远呀?每天码头上都有那么多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来搬货,可你见过里面有赵家村的同乡吗?见过赵家村邻村的村民没?赵家村那一带也不是没有穷人,可为什么在这么高的工钱之下,他们都不来呢?还不是因为路实在太远了!要是让四叔每天跑上这么一个来回,省下的力气,吃下的两顿饭,都在路上给消耗得差不多了。”
其实这些都只是借口,赵四娘心里宁愿请姜家滩的外人,都不想让自家四叔来铺子里帮忙。倒不是她不喜欢赵永孝,恰恰相反她对自家四叔的印象很好,也很愿意帮衬他一把。可是赵永孝还没有分家,贸贸然把他招进自家铺子,极有可能引来老赵家这个大麻烦。若在平时,她倒也不怕,见招拆招,趁机收拾他们一顿,正好出一出心中的恶气。可如今她心里存着事儿,不愿和老赵家多做纠缠,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事儿上。
不过见她爹一脸黯然,赵四娘心下一软,叹了口气,改口说道:“跑那么远的路来干活儿,实在不值当。要不等咱家新房子盖好了,咱让四叔搬来一起住,给他包吃包住。对了,二哥不是不想做跑堂吗?咱们可以问问四叔愿不愿意干这个,到时候多给四叔开点儿工钱,好让他多攒点儿老婆本。”罢了,老赵家这个麻烦不是想躲就能躲得开的,既然如此,就满足他爹爹想要做好哥哥的心愿吧!
赵永忠眼睛一亮,不过随即犹豫道:“咱们分出来了,家里的重活就指望你四叔了。怕是你奶她不会答应让你四叔搬出来住的。”
“爹,你放心好了。只要四叔跟咱奶说,他在码头上给人搬货,一天四十个大钱,包吃包住,还保证每天都有活儿干,咱奶绝对一千个一万个愿意。至于地里的活计,那么高的工钱,足够她请好几个短工了。”说到这儿,赵四娘重重地冷哼一声,嘴角浮起一丝嘲讽,问道:“爹,你信不信?只要听到有钱赚,咱奶才不会管码头上的活计有多累,天天干会不会累死人呢!”
“你奶她……”不是这样的人?赵永忠想替她娘辩解几句,却发现小闺女说的是事实,她娘就是这样的人。他开始为自家从老赵家分了出来而感到庆幸不已。
赵四娘家 第七十八章 出售秘方
父女俩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东街上。快到庆丰楼门口时,碰巧看到汪掌柜正站在门口送客。送走的那位客人赵四娘看着觉得有些眼熟,细想了想,原来是南街恒源布行那位曾经给她打过折的掌柜。
汪掌柜送完客,瞥见赵永忠父女俩过来了,忙让伙计接手赵永忠推着的车,亲自把父女俩迎上了二楼雅间。
果然如同赵四娘所预料的那般,汪掌柜不仅早就在雅间里备了好些精致茶点,还亲自沏了一壶香气四溢的新茶,用以盛情款待他们。
赵四娘见她爹一副受宠若惊以至于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摆的样子,心中暗暗好笑。不过她也知道她爹这会儿很不好意思,有些紧张。为了能让她爹早点儿放松下来,于是她就顾不上品茶,直接和汪掌柜切入正题。
关于腐乳等豆制品,赵四娘愿意以七折的优惠价供应给汪掌柜,另外还免费教授一些简单的食用方法。
至于菜谱今儿赵四娘并不打算多卖,只打算卖给汪掌柜腐乳肉和大煮干丝这两道。
对于赵四娘提供的菜谱,汪掌柜自然是十分信服的,甚至这两道菜只是听赵四娘形容了一下味道,都没有让她去后厨试做一番,就当即表示要把它们买下来。
只是“腐乳肉”很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对于何谓“大煮干丝”,汪掌柜很是好奇。煮就是了,为何叫做“大煮”?求解释。
“所谓‘大煮’,就是先烫后煮。为什么要先烫呢?是为了去除豆腐干里的豆腥味。您今儿在咱家铺子里应该吃过以豆腐干为原料的菜肴,想来知道咱家的豆腐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褐色的叫做茶干,还有一种白色的叫做香干。不过说实话,咱家铺子里不管是茶干还是香干,都是没有烫过的。毕竟咱家主要是做码头生意,本小利微。不那么讲究。可您做大酒楼生意多年,接待的贵客不知凡几。不知您是否遇到过极其讲究的客人,表示受不了豆腥味,吃不惯豆腐的?”赵四娘问道。
“有。还真碰上过这样的客人。”汪掌柜如同遇到知己,连连点头。
“大煮干丝里面的干丝就是用香干切成的细丝。丝有多细?当然是越细越好。把干丝先放入沸水中迅速烫上一遍,出水再烫。这样就能完全去除豆腥味,能够让挑剔的客人无可挑剔。”赵四娘见汪掌柜露出一副受教了的神情,再接再厉细细解释道:“至于为何不多烫一会儿,使之一次烫完,要麻烦地分成两次?这是生怕把干丝烫老了,烫僵了。接着将烫好的干丝浸入撇清油的鸡汤中,先入一道味儿,再加入猪油和虾米大火煮沸。之后放入细盐改用小火烩煮一盏茶的功夫,将汤里的鲜味煨入干丝。上桌的时候,再配上鸡丝、笋丝、木耳丝、香菇丝、蛋皮丝、开洋丝和火腿丝等,然后点缀烫熟的绿叶菜装盘,最后在上面撒上少许姜丝即可。”
汪掌柜从未想过简简单单的豆腐菜里会藏着这么多学问。直佩服得心服口服。原本他打算依照丸子的先例,每道菜谱给二十五两银子的价格。经赵四娘这么一解释,当即决定涨到每道五十两的高价。
谈完这笔生意,汪掌柜继续招呼父女俩喝茶吃点心,半晌,他有些欲言又止道:“四娘啊,我有个不情之请……”
见汪掌柜一脸为难。赵四娘忙道:“汪爷爷,您有什么难处只管说,要是能帮上忙的咱们一定帮。”
汪掌柜小心翼翼地问道:“你看除了这两道菜谱外,能不能把你家红烧肉的秘方也卖给我?”
坐在一旁的赵永忠很好奇,这红烧肉有啥秘方呀?他们老赵家平时舍不得吃肉,可到了大年三十肯定会烧上一碗红烧肉祭祖。这道菜。他娘会,他媳妇儿也会,甚至于村子里大多数媳妇儿都会,有必要花钱买吗?
而赵四娘却暗暗赞道:汪掌柜果然识货!不愧是做了二十几年大酒楼掌柜的人。
要知道赵四娘手上掌握着的众多方子中,就属这道红烧肉含金量最高。其他方子或是她从美食爱好者那儿分享得来的。或是她通过上网等途径搜罗而来的,即便有小一部分是源自前世的“赵家铺”,但那些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方。纵然是在资讯发达的前世,很多酒楼的招牌菜依然是不传之秘,她自个儿找来的那些方子虽然能把人家的招牌菜仿个七七八八,可真正的精髓是无法领悟到的。那些方子能在这个时空颇受欢迎,不过是占了个先,讨了个巧,胜在于“创新”。可真正和人家老字号的秘方相比,还是差了个“精”。
不过这道红烧肉的方子却与众不同,里面蕴含着真功夫。诚然,看似红烧肉的方子人人都懂,红烧肉差不多人人会做,可真正能够做得好的却少之又少。她前生的外公是一个十足的老饕,爱吃各种美食,其中最爱的就是红烧肉。为了能做出最好吃的红烧肉,她外公想方设法收集了各种烧制红烧肉的方子,通过不断改进,最后糅合出了“金牌”红烧肉。这种红烧肉肥而不腻,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层次感极强,使人百吃不厌。外公每周都要吃上两三回,前前后后享了二十几年口福。直到晚年由于血糖高,才不得不放弃了这种高糖的美食。不是她自夸,原本就是极佳的方子,再经过二十几年的细微调整,这张秘方绝对不输于任何一家以红烧肉为招牌的老字号。最妙的是,她对这张秘方放心得很,根本不用担心有心人仿制,她自信即便是深悟此道之人都极难看透其中的奥秘。
看到赵四娘低头沉吟不语,汪掌柜有些沉不住气,忙道:“我知道这个要求很让你为难,不过我愿意出五百两的高价。四娘,你再认真考虑一下吧!”汪掌柜自从今儿上午在赵四娘家的铺子里吃过这道红烧肉后,就立刻意识到,这道菜绝对能够超越他家祖传的“糖醋鲤鱼”,成为他家铺子的金字招牌。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儿子在县城最繁华街市开设的新店就能站得更稳,即使那儿酒楼林立也不用怕了。
说实话,这个价钱很让赵四娘心动,可是有心去大城市发展的她打算把这道菜作为压箱之宝,卖哪张方子都没打算过要卖它。
“四娘啊,这张方子就和丸子的方子一样,你把它卖给我家酒楼后,只是三年之内不能再对外出售红烧肉。三年之后,你就可以照常做这道菜了。”汪掌柜继续苦劝道。
赵四娘心道,不要说三年了,就凭这道菜的王牌口味,三个月之内就可以帮你家铺子打响名号。三年之后,就算我做的红烧肉和你家的口味分毫不差,人家也只会认你家的招牌。
见赵四娘貌似要出言拒绝,赵永忠忍不住唤了一声她的名字。没办法,这么高的价钱,再老实的人也坐不住了呀!
被赵永忠这么一打断,赵四娘转念想想,如今家里处处要用钱,与其守着张死方子,倒不如换成活钱。至于将来铺子的招牌菜,她再慢慢琢磨好了。外公能捣鼓出这么一张秘方,难道我就弄不出别的秘方来吗?
自信过头的赵四娘最终还是点头应了。
汪掌柜见了,大喜过望,生怕赵四娘会反悔,忙立下了契约。紧接着把那张红烧肉的方子连同契约珍而重之地收好了。
当场收到六百两银票的赵四娘很负责任,主动去楼下的后厨把今儿卖出的三道菜谱一一演示了一番,并把各项注意点细细地讲解了一遍。当汪掌柜表示全部明白了,赵四娘这才同他告辞。
赵四娘家 第七十九章 镇上恒产
“四娘啊,你且稍等。我有位老友,最近打算回乡,想把他家的铺子顶出去,不知你有没有兴趣?”热心的汪掌柜问道。
赵四娘心念一动,忙问道:“是哪儿的铺子?”
“就是南大街的恒源布行。这南大街前几年才翻新过,因而恒源布行不单周正,里里外外也都新得很,最称心的是他家地点绝佳。你常常去南大街采买,应该有印象的,就在街口。我是老了,就打算守着这家老铺子过了,也不打算添置什么新铺子了。可我看四娘你是个有志向的,肯定不愿意只守着码头的那间铺子,他家铺子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汪掌柜力荐道。
“竟然真是他家?那确实是间难得的好铺子。只是这价钱恐怕不便宜吧?”赵四娘有些担忧地问道。她肯痛下决心卖方子,主要就是为了盖间周正的新房。可那家铺子应该很贵吧?买了铺子她家新房还有着落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