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十字街口,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当赵四娘的家人站在这儿,看到一字排开的六间临街铺面时,一个个都惊得合不拢嘴。
“四、四娘,这、这六间铺子都是咱家的?是咱家的没错?”赵三娘抖着嘴唇问道。
“嗯,前面是六间,后面还有十间,一共十六间屋子,全是咱家的没错!”赵四娘骄傲地说道。
“这可是府城啊,这么多房子,得多少钱才能够啊?一张做糖……”赵永忠刚提了个“糖”字,就被赵四娘狠狠踩了一脚,顿时把接下去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这时赵三郎也想起妹妹曾吩咐过,千万不要在人前提起制糖方子的事儿,忙扯着他爹就往铺子里走。
按说带着六间临街铺面的大宅子,还是在府城最繁华的街上,就算卖家再急着脱手,总值也绝不会在三千两以下。赵四娘家近半年来虽说也赚了不少钱。但要买下这些房子绝对是远远不够的。
那这些钱是从何而来的呢?
老法子,卖方子。
不过这回赵四娘卖的不再是小打小闹的吃食方子,她整了个大的——制糖方子。更确切的说,是将红糖提炼成白糖的方子。
赵家铺的常客都知道。铺子里的甜豆腐脑只卖一文钱一碗,每天都是供不应求,可以说赵家铺卖得最好的就是它了。
这就奇了,甜豆腐脑真的就比咸豆腐脑美味吗?还有啊,赵家铺里一文一样的菜肴还有很多。味道都不比它差,为啥大家都爱点它呢?
原来这里的糖不同于后世,可以算是一种高档调料。特别是白糖,要卖一百文一斤,寻常人家除了逢年过节,很少舍得吃它。
而赵四娘家的甜豆腐花用的浇头就是白糖水,还是较稠的那一种。这样精贵的好东西,竟只要一文钱!在客人们看来,买到就是赚到,当然抢着买了。
只有赵四娘家知道。这甜豆腐脑他们根本就没卖亏,依然是稳赚不赔。
那么问题来了,赵四娘家是怎么减低成本的呢?
靠的就是提炼白糖的技术。
一斤粗制红糖不过二十文一斤,赵四娘家购买的量较大,进价就降到了十九文。经过并不复杂的提炼后,粗糙的红糖就变成了晶莹的白糖。而这一过程中,糖的重量并没有减轻太多,折算下来后,一斤白糖的成本还不到三十文。
如此一来,赵四娘家当然不会亏本了。
或许会有人感到奇怪。红糖和白糖之间的差价这么大,就凭这门提炼的技术,赵四娘家完全可以赚得满盘皆赢,一夜暴富都不是不可能。那把方子捏在手里就好了。又何必贪图一时小利,把这聚宝盆给送出去呢?
其实,赵四娘也曾产生过开制糖坊的想法,但很快就被她否决了。
正是由于利润太大,才更容易让人眼红。无权无势的自家绝对hold不住,到最后方子丢了还是小事。就怕会给家里招祸。
故而,赵四娘一直悄悄进行着小批量的生产,生产出来的白糖从不对外销售,仅供自家铺子里使用。
然而,自诩小心谨慎赵四娘做事经常是顾头不顾尾,制糖就是其中典例。
她以为把门一关,外人就不知道他们在家里干啥了。可她也不想想,自家把甜豆腐花当做招牌菜,在码头上大张旗鼓地卖着,就不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吗?
外行人就算了,苏记的周掌事第一个觉察出不对。
要知道,以燕国的技术水平,就只能生产出劣质的红糖。既然连像样点的红糖都制不出来,白糖当然全得靠进口了。
苏记作为幽州第一商行,常年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口白糖就是业务之一。可以说,幽州市面上八成以上的白糖都来源于他家。而长乐镇上就只有一家杂货铺有售白糖,正是从他家进货。换句话说,长乐镇一带用到的白糖,都经过了苏记之手。
周掌事很清楚地知道,白糖在长乐镇上卖得并不好,那家杂货铺相隔数月才会进一次货,每次进货基本都不会超过三十斤。而赵四娘家这种用法,怕是每个月三十斤都不够用。
其实,刚开始两个月,周掌事还没有起疑。可到了第三个月,那家杂货铺来进货时依然没有追加白糖的订量,他才发觉事情有些不对。
那些多出来的白糖是从哪儿来的呢?
于是心存疑惑的他马上将那杂货铺的老板找来询问,发现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赵四娘家从来只买红糖,就没买过白糖!
也就是说,赵四娘家要不然走其他路子弄来白糖,要不然……她家能够自制!
可往深处想,若是能走其他路子弄白糖,那为什么不顺便弄来红糖呢?又何必那么费事,还要在外面另买?
思来想去的周掌事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赵四娘家能够用红糖提炼白糖!
提炼白糖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从商多年的周掌事当然再清楚不过。于是,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东家。
东家得知后大惊,当即吩咐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换出赵四娘手上的方子。如果赵四娘执意不肯,就说服她同意两家合作。该给的分成不会少给她,但明面上糖坊必须是独属于苏记的。
周掌事深深觉得,东家这般吩咐,与其说是看中的赵四娘的方子,倒不如讲是对赵四娘的一种保护。不止这次如此,之前也明里暗里多次相助。
东家对赵四娘的过度呵护,这让周掌事一直很是费解。
按理说,赵四娘不过十来岁,而在十几年前东家就去了军中历练,从未踏足过静海,也就根本不可能会认识她,那又为何要处处关照呢?
思来想去就只有受人所托一种可能了。
然而,外人不知道内情,多以为苏记就是普通的商行。但在苏记效力多年的周掌事虽还算不上心腹,但他隐约察觉出苏家具有极深的背景。这种情况下,谁又能请得动东家呢?
罢了,主子的心事做下人的还是不要妄自猜测了,立志要效忠东家一生的周掌事尽管满腹疑惑,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行了东家交代下来的任务。
恰在此时,周掌事听闻赵四娘有意搬来府城发展。经商多年的他很会揣摩生意人的心思,他知道赵四娘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铺面。于是,他开诚布公地告诉赵四娘自己已经知道她会炼糖,然后抛出大笔现银和多个铺面,只为换取她手中的方子。
这个忽如其来的重磅消息当然把赵四娘砸得不轻,清醒过来后,她计较一番后,还是决定答应苏记的要求。只是答应前,她习惯性地还了一下价,问能不能让自家也往制糖坊里加一股进去。
赵四娘没想过苏记会答应,但出乎意料她的是,苏记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换成这种方式后,苏记给的钱并没有少多少,那些铺面虽减了两个,但剩下来的三个都是极佳的旺铺。
说到那三间旺铺,除了梧桐街上的这两间外,还有一间也同在城南,就在两条街外,离得极近。
那间铺子同样是前店后家的构造,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上下共有三层。加上原来是高档酒楼,装修得极为富丽堂皇,市值绝不在五千两以下。
什么都不知道的赵四娘很傻很天真地认为,一定是自己前世积了大德,今生才会这么好的福报。(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四十八章 展示平台
赵四娘家来的时候是夏天,一晃就到了秋天。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她家的生意逐渐步入了正轨。
梧桐街上的六间铺面,其中三间用来开饭馆,大体上延续了赵家铺的风格,就连名字也没变。
紧邻着赵家铺的那间铺面被用来开熟食铺,里面既有各式凉拌素菜,也有卤肉、腊肉和烤鸭等种类繁多的荤菜。与隔壁赵家铺不同的是,熟食铺不提供堂食,仅供外卖。
剩下来的两间铺面,一间用来做酱铺,里面除了销售各类酱菜外,还隔出两个角来,一角售卖调味料,另一角售卖豆制品。
另一间则是甜品坊,里面的主打是各式各样的甜点,既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除此之外,还提供各种凉茶。
由于之前是盛夏,甜品坊里卖得最好的是爽口的凉茶,甚至盖过了甜品的风头。不过,随着天气渐渐转凉,甜品坊里的凉茶生意也渐渐淡了下来。
“四娘,眼看着凉茶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我寻思着,要不咱暂时就别做凉茶了,空出人手来加做甜点,绝对是做多少卖多少!”
这日午后,从外面回来的赵四娘前脚进了赵家铺,还没来得及要口茶喝,眼尖的赵三娘后脚就从隔壁甜品坊杀了过来。
赵四娘很无语地看了看自家二姐,心道,这几个月来的凉茶生意那么火爆,都让你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吧?这才闲下来几天呢,你就又要琢磨新的赚钱大业啦?你不累,我都替你累得慌。
不等赵四娘发话,一旁的姜氏就劝道:“依我看,这换品种的事儿还是过两天再说吧。你看,前两天咱赵家铺把冷面和凉面的给撤了,随便往菜牌上添了个炒河粉和拌杂菜,原没指望靠它们能赚钱,就打算借这空挡歇上一歇。可谁知生意又旺了起来,点这两个的客人不要太多。这下可好。一到饭点,大伙儿就忙得脚不着地,连喘口气儿的工夫都没有!
“你那甜品坊里头,甜品生意本来就好得不得了。一到甜品出炉的时候。外头就排长队。这要是再加做几批,铺子里还不得从早到晚都挤满了人,你还不得累趴下呀!三娘,钱可不是这么赚的。再说了,如今咱家也不缺钱。不需要你这么拼。”
对于自家娘亲这种很没有志气的想法,着急赚钱的赵三娘是极不认同的。不过素来孝顺的她不愿当面驳斥娘亲的一片爱女之心,也就没有做声,但还是微微撅起了嘴。
赵三娘为何如此热衷赚钱,赵四娘是知道的——无非是想赚到足够的钱,把还在深宫里苦苦挣扎的赵二娘给救出来。
赵四娘在心里摇了摇头,暗道: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奈何那里是皇宫,哪怕是一个粗使宫女,想使钱把她从里面弄出来也难如登天。更何况。据姜荷莲子说前世她进宫后曾打听过赵二娘的下落,结果听说很久之前赵二娘就因触怒温良人而被杖责身亡了。算算日子,如今赵二娘多半已经凶多吉少,只怕是等不到家人来救她的那一天了。
不过赵四娘不想打击满怀期待的赵三娘,一直没将实情告诉她。
暗自叹息的赵四娘沉吟了一会儿,问道:“二姐,咱甜品坊里卖的凉茶有那么多种,卖得最好的当属用绿绿草……”
刚提到“绿绿草”三个字,赵四娘就吃了一记眼刀,知错就改的她忙改口道:“仙草。是仙草。仙草系列卖得最好了是吧?”
自从仙草制品大卖之后,赵三娘俨然将仙草当成了聚宝盆,决不容许有人打它的主意。
话说仙草在这儿原是不知名的野草,无意中被赵四娘发现后才顺口取名“绿绿草”。而她之所以另起新名。就是存着将来换回本名的心思,想通过这种“改名换姓”,来增加有心人溯源的难度,给仙草的保密工作多加一层保障。但赵四娘没想到的是,在她还没说出自己的打算前,赵三娘就先于她提出了改名的建议。
事关保密。赵四娘想到的,赵三娘也想到了。不仅如此,赵三娘还想到了赵四娘所没想到的。
在七里坡将所谓的“绿绿草”收割晒干送到姜家滩后,原本是打算就近送到附近的作坊里加工。赵三娘却不计成本,执意将绿绿草干转运去府城外的新作坊加工成粉,再将粉末拿到甜品坊里进行再加工。
原本不起眼的野草,赵三娘为了让它继续不起眼,先后换了三个地方,两个名字。过分小心的她甚至不允许家人在外随便提起“绿绿草”,就怕被有心人听到,据此追踪出它的来源。保密保到这种程度,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赵三娘接上赵四娘的问话,微微扬起头道:“那是当然!仙草冻蜜茶,仙草冻奶茶,薄荷仙草冻凉茶,这可是咱甜品坊的镇店三宝。夏天的时候,但凡来咱家铺子,那都是必点的。而且不光是在城南,城西也有客人慕名而来。我还听人说,就连府台大人也吃过咱家的仙草冻呢!”
说起了自家铺子的光辉战绩,赵三娘兴奋得双颊通红。不过没过多久,她就变得有些失落,垂头丧气道:“其实,我也不想把凉茶生意给撤了,可无奈它过季了,卖不动了……与其让它白白占着位置,倒不如给更好卖的甜品腾地方。”
赵四娘又问道:“那二姐你可曾想过,为啥仙草冻卖不动了呢?”
这话问的,赵三娘猛然抬头,愣愣地看向赵四娘。她实在不敢相信这么愚蠢的问题,会是一向精明的妹妹问出来的。
“天气凉了啊,客人就不想吃冷冰冰的仙草冻了啊!”
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连姜氏也知道。
“那么,客人并不是不喜欢吃仙草冻了,只是不想吃冷的了,对吗?”赵四娘又发问道。
“嗯,仙草冻细腻爽滑,客人都说百吃不厌。”尽管赵三娘搭了赵四娘的话,可她还是在心底深深怀疑自家小妹是不是没睡醒,才会接二连三地提出这种没水准的问题来。
赵四娘笑道:“既然如此。就把仙草冻做成温的呗!其实,不光是仙草冻系列,其他凉茶也是一样。咱把方子改改,全部变成热茶。那不就行了。”
“热茶?仙草冻还可以吃热的吗?”赵三娘杏眼圆睁,一脸吃惊道。
等等!赵三娘转念一想,似乎也没啥不可以的呀!谁规定仙草冻就得吃凉的呀!
原来赵四娘为了让甜品坊尽快运作起来,就只教了赵三娘一些适合夏季饮用的凉茶方子,其它应季的饮品方子还没来得及教。因而。赵三娘就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以为仙草冻之类的就只能吃凉的。如今经赵四娘一点,她登时就想通了。
“嗯嗯,我明白了。四娘,你既然这么说了,那想必你师父也教过你怎么做。不过,你现在不要告诉我,让我先回去自己琢磨,说不定能想出一些连你师父都没教过的新吃法呢!”说罢,赵三娘也不等赵四娘回应。就一溜烟跑回了甜品坊,埋头钻研去了。
看来,经过赵四娘一段时间的熏陶,赵三娘也知道了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性。如今的她刚摆脱一重思维定式,可不想再被赵四娘的方子所圈住,想要好好地发挥一回想象力。
看到赵三娘如此上进,赵四娘很是欣慰。
一家大小,也就只有赵三娘是在用心做生意,其他人……唉,原以为赵三郎不同于赵四郎那块废材。应是个可造之材,结果也是个不靠谱的。
“娘,大哥中午回来吃饭了吗?”赵四娘环视一圈,发现一个两个都不见踪影。便问道。
“唉,自打你大哥被那些刀枪棍棒迷了眼,就不记得还有个家了。不到天黑,他才不会回来呢!”姜氏无奈地摇了摇头,又道:“不过四娘,你也别担心你大哥会饿肚子。晌午饭我都让伙计在送外卖的时候,顺便给送到镖局里去了。要是他实在回来得晚,我再让人把晚饭也送过去。”
谁担心赵三郎他饿没饿肚子啦?最好把他饿趴下才好呢!
赵四娘不满地说道:“娘,就是因为你这样惯着他,他才越发不着家呢!依我看,明儿起就别给他送饭了。饿了,人自然就回来了。”
姜氏犹疑道:“这样不好吧?”
这位慈母想了想,又道:“四娘,我知道你把你大哥拘在家里,是想让他专心读书。可……唉,说实话,你大哥今年都十三了,早就错过了开蒙最好的年纪。何况,你大哥也不是块读书的料。我想着,他要是真心喜欢习武,就让他去得了。至于念书啥的,还是算了啊。”
赵四娘不乐意了,道:“娘,我也没打算让大哥给我读个状元回来,就是想着让他多识几个字。”
姜氏心下暗道,那啥《百家姓》、《三字经》啥的,三郎不是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吗?那可远不止几个字了,平常过日子管够了,何必再费工夫学其它的呢?小闺女嘴上说不指望他大哥考个功名回来,心里恐怕不是这么想的。听说她卯足了劲儿要把兄弟俩塞进声名远播的好学堂,可不就是想学个名堂出来嘛?
不过,尽管姜氏心里是这么想的,可她知道小闺女行事永远有她的道理,自己是劝不服的,也就没有把她的真实想法说出口。
姜氏生怕再继续这个话题赵三郎会被拎回来吃排头,于是转移话题道:“今儿晌午的时候,有一桌客人对咱家的菜特别满意,又听说隔壁几家铺子也是咱家的,就一直夸个不停。你爹看那些客人都是一副生意人打扮,就按你吩咐过的,跟人家说咱家打算在别处开分店,正在找合作伙伴。要是客人有意,可以约个时间详谈。那些客人一听,还真动了心思。原本他们想立刻就谈的,可你不是不在吗?就改约到了明儿下晌。”
赵四娘闻言很是欣喜,心道,终于有有意向的加盟商上门了,这是个好的开端啊!
于是,赵四娘也顾不得去收拾赵三郎了,急急忙忙地回了房间,打算把她那些资料再理一遍。
如果仔细观察赵四娘家开的几家铺子就可以发现,这些铺子都是走的平民路线,相比起富人云集的城东,更加贴合一般平民居住的城南。更何况,赵四娘家的铺子位于城东最繁华的商圈,还是两条大街的交汇之处,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地段。在这样的地段,做这种不入流的小生意是非常不合理的。
即便赵四娘出于怀旧,执意要做这种生意,那按照正常的做法,也应当是把这些个旺铺高价租出去,再在城南另寻租金一般的铺子做。可她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又放出了歪招,难不成是智商又不在线了?
其实这回办事之前,赵四娘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之所以这么做,有她的一份考量在里面。
赵四娘把铺子开在城东,赚钱还是其次,最主要地是想将这儿作为一个平台,向潜在的合作对象展示自家的商品,用以招揽加盟商。
没错,赵四娘是想搞连锁,而且有意将自家的连锁店开遍整个幽州,乃至整个燕国。
在她看来,幽都府的城东无疑是最适合的地方。这里既有腰缠万贯的本地居民,又有来自各地的过往客商。他们与城南的小市民不同,大多具有一定的眼界,同时手中还握有足够的资金,是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她相信,他们之中一定会有人看到自家商铺的潜力,愿意同自家合作。
出乎赵四娘预料的是,铺子开业几个月来生意极为火爆。这才知道,原来富人也愿意吃这种平价小吃。但可惜的是,生意虽好,却一直没有招揽到合适的加盟商。
正自着急呢,今日终于有人愿意来谈了,赵四娘自然欣喜万分。
然而,赵四娘并没有能高兴得太久,她的好心情很快就被破坏殆尽了。(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四十九章 找家长去
“小白,小白,出来吃晌午饭啦!”忽而,屋外传来了赵四郎急促的呼唤声。
一声两声的话,正在整理思绪的赵四娘就忍了。可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赵四郎还在那儿鬼喊鬼叫,脾气不太好的赵四娘表示忍无可忍。
“赵四郎,你够了啊!不好好读书,终日就知道走鸡斗狗。再叫!再叫就把你那条破狗给扔出去!”只见赵四娘站在门槛上,双手叉腰,怒气汹汹地朝赵四郎高声喊道。
赵四郎很少见自家小妹摆出这副泼妇相来,吓得直往后退。先是退了两步,可能是觉得安全距离不够,又往后退了两步,这才站定了。
不过,一想到亲爱的小伙伴儿,赵四郎又鼓起了勇气,往前踏上一步,开口向家里最有能耐的小妹求助道:“小妹,不用你扔,小白它已经不见了。我吃完晌午饭,就再也找不着它了。你那么厉害,就帮我找找吧!”
赵四娘下意识地就想接上一句:不见了才好呢!
可她看到赵四郎那焦急万分的表情,再联想到平日里他对那条狗的宠爱程度,知道那条狗对他意义非凡,说得不好听一点儿,那就是他的命。
于是,赵四娘忙把快到嗓子眼儿里的风凉话咽了下去,耐下心来问道:“它平日都爱去哪儿溜达,那些地方你都找过了吗?”
赵四郎见小妹肯帮忙,心里一松,忙答道:“小白是条好狗,它很尽职的。除开我带它出去遛弯儿,它几乎时刻都守在后门口看家,从来不会到处乱跑的。可是、可是家里和后巷我统统找遍了,就是不见它的踪影。”
说到这儿,赵四郎很没出息地带出了哭腔。
赵四娘看到自家二哥那副蠢样,就觉得脑仁子疼。又想了想,就把负责洗碗的两个帮工叫了过来。打听道:“王婶,张婶,先前你们一直在后院里洗碗,看到咱家的小白狗了没?”
王婶和张婶两个人面面相觑。都摇头表示没有看到。
就在此时,后门边儿传来一个弱弱的声音:“二少爷,您的狗如今在城北,被不学好的丁家小子给抓去了。”
赵四郎兄妹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名叫褚小楼的小男孩。
要说起来。他和小白也曾有过一段纠葛。
赵四郎对小白采取的是定点投喂的方式,一到时间,就会把盛得满满的饭食放到后门边的狗盆里。而且和人一样,也给小白一天吃三顿。其实喂狗的话,一天两顿就足够了,完全不必再喂第三顿。不过,赵四娘家开的是吃食铺子,每天都有大量的剩菜剩饭,既然赵四郎坚持要喂,家人也不会阻止。然而神奇的是。这条一天吃三顿的狗居然总是显出一副吃不饱的样子,常常一到饭点就跑到赵四娘家的桌子底下各种撒娇卖萌讨饭吃。家里人都觉得稀奇,不过多吃就多吃呗,反正也不差它那几口,谁都没有当回事儿。
直到有天早上,赵四郎给小白投喂后,中途因故又折了回去。这才发现竟然有人在把小白的饭食往自己带来的盆子里扒拉,而小白就傻乎乎地呆站在一边,怯怯地,一声都不敢吭。赵四郎不是个小气的人。若是别人光偷小白的饭食就算了,他也不会计较。可视小白如命的他看到小白满脸委屈相,怀疑那人痛打过小白,小白才会敢怒不敢言(以上纯属他脑补)。于是立刻上前一把按住了小贼。
1...5455565758...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