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赵四娘家 第一百六十八章 半间铺面
就在姐妹俩互不服气,互瞪成个乌眼鸡似的时候,从门外传来一阵急促地呼唤声:“小姐,小姐,你在里面吗?”
姜荷莲子一听,心里好生诧异,不禁“咦”了一声。
外面喊她的是春华堂的大伙计之一,名叫余香儿,专门负责胭脂水粉这一块。别看余香儿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年轻姑娘,做事却素来稳妥,极得姜家人的信任。这会儿她慌慌张张地前来找寻姜荷莲子,多半是出了什么要紧事。想到这儿,姜荷莲子不敢耽搁,忙循声跑了出去。赵四娘姐妹俩见状,也追了出去。
原来方才宋氏在下楼梯时一不小心踩空了,接连往下滑了两级,幸而扶住了栏杆,这才没有摔倒。不过还好,脚没崴着,肚子也没磕着。这事儿原本就这么过去了,谁知却被多嘴的伙计告诉了姜宝胜,他一听立时紧张了起来,一个劲儿劝媳妇儿去医馆看看。可宋氏觉得自个儿啥事儿没有,丈夫完全是在大惊小怪,说什么也不肯去,两人就僵持住了。姜宝胜见自个儿劝不服媳妇儿,忙让伙计把姜荷莲子找回来,想让她一块儿劝说。
姜荷莲子听了,忍不住跺了跺脚:“我娘也真是的,一点儿都不爱惜自个儿,这是逞强的时候吗?省钱也不是这么省的!”
说罢,她也顾不上招呼赵四娘姐妹,转身便往春华堂跑去。
赵三娘见状,心念一动,拉起赵四娘就去追姜荷莲子。
赵四娘边跑边纳闷儿,姜荷莲子要带她娘去看诊,咱俩跟着跑个啥劲儿啊?
不行了,真的不行了!
赵四娘完全跟不上赵三娘的步伐,跑了半条街后只觉嗓子冒烟,就想赖着不走。奈何赵三娘不但腿脚有劲儿,手劲也够大,细胳膊细腿的她完全挣不开。只得咬牙跟上,最后几乎是被拖着进了春华堂。
还没等气喘吁吁的赵四娘平复过来,就被赵三娘一把塞进了姜家的马车,不得不跟着宋氏和姜荷莲子一道去城南看诊。
马车上赵四娘总算是想明白了前因后果。忍不住腹诽道:既然听说有名医,那你就直接把姜氏带过去看病呗!就算你怕上当,想了解清楚那家医馆是否真的名副其实,那你仔细打听打听不就行了,又何苦拉上无辜的我呢?话说。我去能有啥用呀?简直是拎不清!
一路之上,赵四娘差点儿骂翻了肠子,累得不行的她甚至不畏赵三娘的彪悍,由暗翻白眼渐渐变成明翻了。不过此时的赵三娘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实在没空搭理她。故而,一路上风平浪静。
济生堂的总号远离闹市,所在的那条小巷颇为老旧。一般情况下,若不是熟悉周边状况的本地人,其他人都很难找到。不过,由于这家医馆很是出名。还是有很多病人不嫌地点偏,多方打听后上门求医。
这时将近饭点,很多前来求诊的人顾不上吃饭,依然留在医馆候诊。故而,医馆门口外还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赵四娘见状,立即将赵三娘赶下马车,把排号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她,自己则带着宋氏母女去一间位于街尾的铺子里小憩。
这是一间很小的粥铺,里面那个不过三眼的灶台就占据了大部分地方,剩下的地方只够摆下一排窄窄的货架和一个柜台了。看上去铺子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人活动。第三个人进去估计就腾挪不开了。因而,这间粥铺里是无法提供位子的,只能在铺子门口摆下两套小方桌供客人堂食。
这会儿正是粥铺一天中最忙的时候,两个伙计一个负责打粥。一个负责收钱,忙的不可开交,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不过当那个负责收钱的伙计瞥见赵四娘后,也顾不上招呼客人了,忙把手头的活计交给另一个伙计,就跑出来迎接了。
原来这家粥铺也是赵四娘家的本钱。
要问哪儿的生意最好做?赵四娘肯定会说。一是医院,二是学校,三是车站。初次来时,赵四娘就注意到济生堂所在的这条街虽然地点有些偏,但人流量却出了奇的高。不过,这块在赵四娘眼中的黄金地段其周边的餐饮业却不怎么发达。这条街上就只有一家小饭馆,听说是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只不过里面的东西不咋地,价钱倒死贵。这样的铺子都能在这儿生存几十年?赵四娘打听清楚后,立刻蒙生了也开一家的想法。
只可惜别看这条街上除了济生堂外其他铺子的生意都很一般,但奇怪的是居然没人愿意把自家的铺子顶出去,即便赵四娘出的价钱很是不低。
赵四娘等了又等,才好不容易在街尾租下了一间,不,确切地来说应该是半间铺面。
这半间铺面原是秦记杂货铺的一部分。那杂货铺也是家老字号,算是那户秦姓人家的祖产。只不过老东家在世的时候他两个儿子倒还兄友弟恭,可他一刚过世兄弟二人就闹开了,闹到最后决定一拍两散,立刻分家。分家的时候,哥哥不肯让弟弟,弟弟也不肯便宜哥哥,怎么都谈不拢。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来了个彻彻底底地平分。不但金银细软平分,就连那家杂货铺也给平分了。兄弟二人直接在前铺后居的铺子正中央砌了一道墙,铺面一人一半,后面的屋子和院子也是一人一半。
原本分家之后,兄弟俩还是做着杂货生意。只是哥哥不如弟弟人面广会来事儿,拿货时拿不到弟弟能拿到的低价,很快哥哥的杂货铺就被弟弟挤兑关了门。哥哥自觉不是做生意的材料,便决定把铺面租出去,这就巧了赵四娘了。原本赵四娘想把铺面连同后面的院子一起买下,但那个叫秦来运的汉子说什么都不肯卖,甚至连一起租下也不肯。
经过一番协商后,秦来运依旧只出租铺面,但他同意赵四娘家的伙计使用他家院子里的井水,同时还允许赵四娘在他家铺面里另砌一个三眼灶台。
灶台虽然有了,但实在太小,用来开小饭馆肯定是不够的。无奈之下,赵四娘就决定单做一种简单的吃食。思来想去,她觉着卖粥挺合适的。于是,这家粥铺就诞生了。(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吃为妙
这会儿粥铺前的两张桌子四周都围满了人,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那伙计便从秦家借了张长条凳出来,供赵四娘她们几个坐。
“婶婶,咱先在这儿坐会儿,等会儿腾出位子来了,我就让伙计给咱端粥上来。你是爱吃甜口儿的,还是爱吃咸口儿的?”赵四娘问宋氏道。
宋氏不是个挑剔的人,基本上有啥吃啥。不过可能是怀了孕的缘故,她开始有了些偏好,琢磨了好一会儿才道:“咸口儿的吧,你家的皮蛋瘦肉粥我吃着就很好,这儿应该也有吧?”
赵四娘笑道:“哎呀,不巧了,这个还真没有!”
“不会吧?我听说你们赵家铺卖粥,卖得最好的就属皮蛋瘦肉粥了。这儿专门卖粥,居然会没有?”姜荷莲子诧异道。
“来咱家铺子里买粥的基本上都是来这儿看诊的,你也说了济生堂尤以妇科出名,其中不少客人都是怀着孩子的。我师父有说过,皮蛋这东西不大适合孕妇食用,必须少食慎食。出于安全起见,我就没让这家铺子卖皮蛋粥。对了,在赵家铺喝粥不是会送酱菜吗?酸的咸的辣的甜的都有,随便客人挑。这儿就不同了,那些得腌好久才能入味的酸菜和泡菜我都没给供货,只供腌了一两天的小菜,就这也没多给货。很多时候还是让伙计弄些红油豆皮、什锦杂菜之类的凉拌菜做搭头。”赵四娘解释道。
对于宋氏来说皮蛋是个新鲜事物,吃不吃还无所谓。可酱菜不同呀,她几乎天天都吃,这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会儿听赵四娘的意思,仿佛是在说吃酱菜对孩子不好,不禁吓了一大跳。
宋氏忙问道:“孕妇不宜吃酱菜?不会吧!我怀阿荷的时候照样每天都吃,也没啥子不妥呀?咱家阿荷长得比谁都伶俐秀气呢!”
“娘!”姜荷莲子粉脸生晕,忍不住出声打断道。
哪有人这么夸自家闺女的,这可是在大街上呢!也不怕被别人听去了。
宋氏被闺女这么一打岔,也觉得自个儿有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忙转口道:“咱们四娘生得也不差!可话说回来,我怀阿荷的时候也没比平常多吃多少酱菜,但你娘就不同了。每回怀孩子她都恨不得把酱坛子抱在怀里。有时候实在吐得厉害,一整天就吃两口酱菜那也是有的,也没见咋样呀?”
姜荷莲子也道:“我也不曾听说过这个说法呢!”
前世里好多人都说孕妇最好远离腌渍食品,赵四娘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可在这儿,像宋氏和姜氏那样怀孕期间照吃酱菜的孕妇不在少数。也没见她们身体出现什么问题,生下的孩子也很健康。
怎么办?在宋氏的现身说法之下,她有些不确定了。
不过她还是坚持道:“这也是我师父告诉我的,虽不知是否完全可信,但小心一些终归是好的。”
说话间就有几个位置空了出来,赵四娘瞅见后立马冲上去占住。三个人简单地商量过后,让伙计端一碗香菇鸡丝粥和两碗生滚鱼片粥过来。
这会儿位子实在太紧张,赵四娘三人只能占住小方桌的一条边,说实话,有些拥挤。不过还好。同桌的都是些妇人,倒也没有太大的不便。
赵四娘这个吃货一上午体力消耗巨大,这会儿当然只顾喝粥,哪里还顾得上别人。倒是姜荷莲子,发现她娘喝着自己碗中的粥,却时不时往对面妇人的小菜碟子里瞄。
也别怪她娘馋,那小萝卜实在是太水灵了,那酸酸甜甜的滋味勾得她都有些馋了。虽然听了赵四娘那番话后,有些担心这腌过的萝卜她娘吃了之后对身体不好,但看得出来这萝卜没腌多久。一碟又没几个,想来也没什么大碍。
于是,姜荷莲子犹豫了片刻后,便起身去铺子里问伙计要来一碟糖醋小萝卜。
“四娘。我见有个客人是空着手来的,走的时候却提着个罐子走了。怎么,这家粥铺也带着罐子吗?咦,那罐子好像是瓷罐呢!”
据姜荷莲子所知,以前在姜家滩的时候赵四娘家为了接济李家,曾在自家酱菜铺里代卖罐子。后来李家有了自己的营生。就不必再用这种方式来帮衬他家了。不过,赵四娘觉得在酱菜铺顺带着卖罐子是个不错的主意,还是延续了下去。但是过没多久,那家供货的唐记窑场就倒了。为此,赵四娘拉着她寻遍了周边的窑场,才找到了一家比较合适的供货商。
姜荷莲子记得,新窑场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水准上,都远胜于原来的唐记。当然了,档次高是件好事儿,可相应的它家的报价也远高于唐记,这就让赵四娘觉得有些肉疼了。几经思考之后,赵四娘决定除了铺子里的碗碟选用瓷器外,其他的那些坛坛罐罐都挑陶器买。因而,赵四娘家的罐子应当都是陶罐,即便城东那边稍讲究些,也不过是在陶罐上上了层釉。这会儿,姜荷莲子居然在城南这家不起眼的粥铺里看到了瓷罐,就不得不惊讶了。
“确实是瓷罐没错。”赵四娘道:“前些天唐记窑场重新开张了,哦不,现在该叫那窑场为张记了。这些瓷罐是张记烧出的第一批成品,正逢这家小粥铺开张,我就拿过来了。不过不是卖,是租。客人只要给五文钱押金就可以把罐子拿去用,用完了拿回来咱再把押金还给人家。”
别看济生堂门面不大,院子里却有一排后罩房,里面的床铺专门提供给需要留下来治疗的病患。这就类似于医院的住院部,所不同的是医馆不会让病患长期滞留,多则三五天少则一两天就会让病患离开。但即便是一两天,吃饭也成了卧病在床的病患们的大问题,要知道医馆是不会像医院那样提供病号饭的,很多远道而来的病患家属只能在外面买。(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七十章 砸场来了
,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那小姐接过画册,刚翻开第一页,就有些移不开眼睛——画上的美貌女子上着杨妃色绣蝶恋花对襟纱衫,内衬白绫云纹镶边抹胸,配上白玉蝴蝶扣,外加一件浅杏色绉纱半背,素绡半卷,露出一副黄金镶玉的手环。下着藕荷色遍地金绣缠枝莲花湘裙,腰束秋香色丝绦。恍若天仙,令人心折。
饶是出身世家的她见多识广,也被这身衣裳深深吸引住了目光。同时吸引她还有画工,画上的每一笔都是那样传神,不光人物栩栩如生,就连衣料的纹理和衣裳上绣的花纹都异常精致细腻——能画出这幅画的人绝非寻常画师可比,具有极高的工笔画造诣。
看完第一页,意犹未尽的她又小心翼翼地往后翻,第二页画的应当是前一页上所展示衣服的设计图。只见线条流畅整洁,尺寸规格详实,就连衣裳所选的面料都清楚地写了下来。可以说有了这张图,任何一个裁缝都可以复制出春华堂的衣服来。
良久,那小姐合上画册,问道:“不知这本画册出自何人之手?”
姜荷莲子闻言,一脸难色道:“这个,请恕我不方便告知。”
那小姐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又道:“那能否将画册卖与我?”
姜荷莲子很好脾气地说道:“小姐买上一幅两幅都也不妨,若要全部买去的话……说实话,这本画册上的衣裳小店打算用上一年,卖给了您,我这一年的生意就不用做了。”
那丫鬟见姜荷莲子一个商户女,居然敢接二连三地拒绝自家小姐,登时不干了,插嘴道:“你可知道咱裴家是什么门第,能看上你家的画儿是抬举你了,你可别不识好歹啊!”
这是威逼。
那丫鬟接着又道:“你这小铺子能赚几个钱,一年到头只怕也赚不到三瓜两子。倒不如把画册卖给我家小姐,给你一笔钱。也省得你一年劳碌到头。”
这是利诱。
自家丫鬟这般威逼利诱,显然极其无理、太过嚣张。可这位小姐却始终没有出声阻止,很显然她对丫鬟的话是很赞同的。
那小姐很大方地补充道:“不过一本画册,我愿出价三百两!”
诚然。三百两是一笔很大的进项,对于一家刚开不久的成衣店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赵四娘深信,前世辗转于燕元两国皇宫的姜荷莲子极具眼界,加之画工精湛,其精心绘制的这本画册价值远超三百两。先不谈别的。一年之内春华堂就绝对能够凭它赚回这个数目来,完全不必靠买画来维持经营。何况遇到的是这种一脸施舍样的买家,这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让人看着就来气,打心眼儿里不愿做这种忍气吞声的买卖。
然而,原以为姜荷莲子做了生意后,个性不再那么懦弱。可谁知,人家步步紧逼,她却低头默不作声,一副鹌鹑相,赵四娘看得气不打一出来。撸起袖子就上。
“你们……”
就在此时,姜荷莲子抬起头来,给赵四娘使了个眼色,及时制止住她。
随后,姜荷莲子朝那小姐笑道:“裴小姐如此照顾小店生意,出价又如此诚心,这笔买卖小女子自然是要做的。只是不巧昨日刚卖出去其中一幅,画师尚未来得及补上。能否容画师将那幅画补上后,再将完本送予小姐?”
那小姐心中不屑,暗道。只怕不是要给我补一幅,是想照着册子再画一本,好在日后接着做生意吧?不过这也没什么。比起衣裳本身,自己更看重的是服饰的搭配。什么样的上衣配什么样的裙子。还有腰带,佩饰,乃至于簪环首饰,这本画册上都搭配得极为合宜,一看就让人赏心悦目。在别人看来穿衣搭配事小,可在她看来这里面蕴含着大学问。而这本画册堪称难得一见的宝典,十分值得拥有。还有就是……对画师才华的欣赏。
故而自诩宽容的她点头道:“也可。不过,要尽快。”
姜荷莲子忙笑道:“裴小姐请尽管放心,后日一早我就给您送去。”
送走了难缠的客人,赵四娘忍不住就要批判姜荷莲子,让她不要如此软弱。
不过教育了半天,见姜荷莲子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总是笑而不答,赵四娘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便不再说。
“四娘,你怎么来了?难不成这么快就决定好了,快说说,那茶楼你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呀?”
没了赵四娘在耳边唠叨,姜荷莲子反倒醒过神来了。
“啊,那个茶楼……”话到这儿,赵四娘就咋呼起来了,急吼吼道:“都火烧眉毛了,谁还有空管什么茶不茶楼呀!你知道吗,我今儿在城南看见谁了?赵乔氏!居然是赵乔氏!”
这一下,一向淡定的姜荷莲子也有些慌张了起来,忍不住皱眉道:“她是怎么知道咱在这儿的?咱虽然一直都跟姜家滩有联系,可到现在都没告诉家里其他人咱在府城呀!就算派伙计回去取货也再三交代过,千万不要泄露咱的行踪。”
为了防止老赵家找上门来生事,在静海时赵四娘一直对外声称要去县城发展,煞费苦心地隐瞒了自家真正的所在。尽管知道不可能瞒上一辈子,可按照她的设想,瞒到肖守业掉脑袋应当是不成什么问题的。谁成想这么快就露馅儿了呢?
赵四娘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但凡人办事儿,就难免会有纰漏。先别管她怎么来的了,还是赶紧想想怎么把她打发走吧!”
姐妹俩如临大敌地商量了好一会儿,觉得和赵乔氏的这场硬仗,主战场八成不会在春华堂,最危险的还是赵家铺。于是,两人急急忙忙地坐车去了赵家铺。
一路狂奔到了赵家铺,姐妹俩却惊奇地发现铺子里一派正常。
这会儿已经到了吃饭的点儿,赵永忠正在大堂里招呼客人,出菜口也不断地再往外面送着新菜,这说明身为主厨的姜氏还在照常工作。
再拐到旁边的甜品坊瞄瞄,赵三娘正站在甜品展示柜后面,向客人介绍甜品。
也不知道是不是昨晚姜氏和兄弟俩说了些啥。今儿就连两个不着家的家伙都没出去野,一个在熟食铺,一个在酱铺,乖乖地帮着忙。
姐妹俩对视一眼。对方脸上都写着不可思议——这画风不对啊!不应该是赵乔氏倚老卖老,强逼着赵永忠去把判了死刑的肖守安给捞出来吗?好吧,就算不是为了捞人,她这么大老远过来也绝不会是为了探望儿孙,肯定是怀揣着某种目的。虽不知是何目的。但绝对是来给他们添堵的。可这会儿怎么如此风平浪静呢?
难道是在后院儿?难道赵乔氏真的学会了正确的求人姿势,知道要安静守礼地坐等别人忙完?
姐妹俩又满腹狐疑地转去了后院儿,结果院子里就只有几个洗碗洗菜的帮工,压根儿没见赵乔氏的踪影。
难道说赵乔氏乘的车太慢,这会儿还没到?
不死心的姐妹俩就在赵家铺坐等。
结果坐到吃完晌午饭,赵四娘接待完有意向的加盟商,都没有看到赵乔氏的影子。
“四娘,你是不是看错了?”快言快语的赵三娘怀疑道。
担心在赵家铺商量对策会被赵永忠听到,赵四娘和姜荷莲子就转移阵地,跑到了甜品坊里。
尽管赵四娘和姜荷莲子有很多秘密不能告诉赵三娘。但在对付赵乔氏这一点上,姐妹几个立场是一致的。
赵四娘在心底翻了个大白眼,说道:“她就算化成灰我都认得,我认错谁,能把她给认错?”
赵三娘一听,也觉得有理。她们姐妹几个在赵乔氏手下遭了十几年罪,早已对赵乔氏“刻骨铭心”,绝没有把她认错的道理。
赵三娘眼珠一转,想到一个可能,一脸兴奋道:“要不就是她得了重病。镇上治不好,就跑到府城来治了。”
别怪她这做孙女的不孝顺,老盼着她奶去死,实在是赵乔氏这做奶的太招人恨。让人忍不住要咬死她。
“看病?不像。”赵四娘摇了摇头,回想了一下,很肯定地说道:“虽然当时就看了她一眼,但我记得她气色好得很,一点不像是得了重病的样子。再说了,要真是得了重病。还不得让人搀着呀?可她当时就一个人。”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就在姐妹仨纳闷儿时,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伙计回来了。
这个伙计叫程昱,是城东本地人,家就住在这附近。
住在富人区的程昱,祖上虽然也阔过,可传到他爹这一代,祖业已所剩无几。加上他爹早逝,家业越发凋零,拿得出手的恒产就只剩下城东的房子了。为了给他那还在念书的大哥凑束脩,他小小年纪就出来干活儿了。
和其他伙计不同,读过几年书的程昱不光勤劳肯干,办事还极有章法。所以,考察了两个月后,赵四娘就把他从熟食铺的打荷工升成了大伙计,很是看重他。这次也把打探的活计交给了他。
“三小姐,你所说的那个穿酱红色绸缎夹袄的老太太她不是来看病,是来买药的……”程昱回道。
“买药?啥药镇上没得卖,非得要跑到府城来买?”赵三娘奇道。
程昱解释道:“这种药镇上恐怕还真没的买。听说济生堂的伙计说,砒霜是剧毒,只有县城以上的药铺才有资格卖……”
“砒、砒霜!她买砒霜做啥?要毒死谁不成?”最近没少去看戏文、听说书的赵三娘一听到“砒霜”两字,就自动脑补起来,忍不住惊呼出声。
“二姐,你能不能让程昱把话说完呀!砒霜既然放在药铺里卖,就说明它是味药。除了毒死人,它还能治病救人的好不好!”赵四娘赶紧提醒道。
尽管赵四娘心里觉得赵乔氏买砒霜肯定是为了害人,可程昱是外人,有些话不好当着他面讲。
程昱点了点头,说道:“三小姐说的是,砒霜确实是味药材。不过它不同于普通药材,含有剧毒,朝廷对它有严格的管控。购买时,既要登记户籍,还要问明用途。据那伙计说,老太太自称家里有人打摆子,怎么也看不好,就寻了个偏方。方子里头就有砒霜这味药,这才特地跑到府城来买。”
怎么办?赵三娘也知道“闻病则喜”是不对的,可是能劳动赵乔氏来买药的也就那几个,而那几个正是她所深恶痛绝的。尽管打摆子这种病可轻可重,光听病名很难知道病情如何。不过都要靠吃砒霜来治病了,可以想见这得病得有多重啊!要不是程昱在场,她都要笑出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