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倒不是赵四娘忽然变得热心了起来,主动出手相助,而是她明白要是不帮赵三郎把难题解决,如今脸皮够厚的他就能一直缠着她不放。反正跑不掉,那就尽快解决了吧!
不过她同意帮忙解决问题,并不代表她就愿意做冤大头。那些不该出的钱,她还是一文都不想往外掏。涉及到钱,首先就得把赵三郎挖的那个“无底洞”给堵上。
话说自打赵四娘把那些孩子扔给了赵三郎后。就再也没主动过问过。可赵四娘嫌麻烦不去过问,不代表她就不知道赵三郎在怎么整。事实上,赵三郎折腾出的动静太大,她想不知道都不行。
原来赵三郎把孩子们从破窑里带出来后。就下定决心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拿到赵四娘给他的二十两银子后,他先不去想做啥生意,而是寻思起该如何盖房子来了。
要在幽州盖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地基、材料和人工,哪一样的花费都是静海的双倍不止。赵三郎打听了一番后,这才发现手上的那些银子在卖完地基后就差不多了。而且那地基还不是在多好的地段,都是位于城北。
既然花钱也只能买到城北的地基,那索性把钱留下,直接蹭一块百味堂附近的地皮回来好了。因为百味堂所在的山头其地契上的名字写的是赵永忠,所以赵三郎知会了他爹一声后,就直接叫来泥瓦匠开工了。
由赵三郎设计监制的屋子,其结构类似于四合院。正门两侧各有两间倒座房,进了正门直接就是院子,正对着三间正房。正房的两侧是东西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两间厢房。
尽管赵三郎早已意识到手上资金不足,在设计房屋时已经尽量俭省,只捣鼓出一进来。可到了实际建设的时候,还停留在静海物价体系里的他没有意识到做预算的必要性,做什么都是凭着感觉来,觉得什么好就用什么,难免做出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来。打个比方来说吧,明明钱袋子捉襟见肘,他还是要求用最好的青砖来盖房子。结果就是,房子才盖到一半儿呢,赵四娘给的二十两银子就花光了,这下连买砖的钱都没有了。
也亏了赵三郎有对无条件支持他的爹娘。在得知赵三郎钱不够用,赵四娘又不肯支援后,他们忙搬出了自个儿的小金库,往赵三郎那“无底洞”里投。只是,赵家生意的最大分红得等到年底,平时他俩虽然也能拿到月钱和部分分红,却极为有限。加上赵永忠还有一些私心,没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到最后,两个人只凑出了五十两来。(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一百九十九章 高山景行
“小白,小白,出来吃晌午饭啦!”忽而,屋外传来了赵四郎急促的呼唤声。
一声两声的话,正在整理思绪的赵四娘就忍了。可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赵四郎还在那儿鬼喊鬼叫,脾气不太好的赵四娘表示忍无可忍。
“赵四郎,你够了啊!不好好读书,终日就知道走鸡斗狗。再叫!再叫就把你那条破狗给扔出去!”只见赵四娘站在门槛上,双手叉腰,怒气汹汹地朝赵四郎高声喊道。
赵四郎很少见自家小妹摆出这副泼妇相来,吓得直往后退。先是退了两步,可能是觉得安全距离不够,又往后退了两步,这才站定了。
不过,一想到亲爱的小伙伴儿,赵四郎又鼓起了勇气,往前踏上一步,开口向家里最有能耐的小妹求助道:“小妹,不用你扔,小白它已经不见了。我吃完晌午饭,就再也找不着它了。你那么厉害,就帮我找找吧!”
赵四娘下意识地就想接上一句:不见了才好呢!
可她看到赵四郎那焦急万分的表情,再联想到平日里他对那条狗的宠爱程度,知道那条狗对他意义非凡,说得不好听一点儿,那就是他的命。
于是,赵四娘忙把快到嗓子眼儿里的风凉话咽了下去,耐下心来问道:“它平日都爱去哪儿溜达,那些地方你都找过了吗?”
赵四郎见小妹肯帮忙,心里一松,忙答道:“小白是条好狗,它很尽职的。除开我带它出去遛弯儿,它几乎时刻都守在后门口看家,从来不会到处乱跑的。可是、可是家里和后巷我统统找遍了,就是不见它的踪影。”
说到这儿,赵四郎很没出息地带出了哭腔。
赵四娘看到自家二哥那副蠢样,就觉得脑仁子疼。又想了想,就把负责洗碗的两个帮工叫了过来。打听道:“王婶,张婶,先前你们一直在后院里洗碗,看到咱家的小白狗了没?”
王婶和张婶两个人面面相觑。都摇头表示没有看到。
就在此时,后门边儿传来一个弱弱的声音:“二少爷,您的狗如今在城北,被不学好的丁家小子给抓去了。”
赵四郎兄妹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名叫褚小楼的小男孩。
要说起来。他和小白也曾有过一段纠葛。
赵四郎对小白采取的是定点投喂的方式,一到时间,就会把盛得满满的饭食放到后门边的狗盆里。而且和人一样,也给小白一天吃三顿。其实喂狗的话,一天两顿就足够了,完全不必再喂第三顿。不过,赵四娘家开的是吃食铺子,每天都有大量的剩菜剩饭,既然赵四郎坚持要喂,家人也不会阻止。然而神奇的是。这条一天吃三顿的狗居然总是显出一副吃不饱的样子,常常一到饭点就跑到赵四娘家的桌子底下各种撒娇卖萌讨饭吃。家里人都觉得稀奇,不过多吃就多吃呗,反正也不差它那几口,谁都没有当回事儿。
直到有天早上,赵四郎给小白投喂后,中途因故又折了回去。这才发现竟然有人在把小白的饭食往自己带来的盆子里扒拉,而小白就傻乎乎地呆站在一边,怯怯地,一声都不敢吭。赵四郎不是个小气的人。若是别人光偷小白的饭食就算了,他也不会计较。可视小白如命的他看到小白满脸委屈相,怀疑那人痛打过小白,小白才会敢怒不敢言(以上纯属他脑补)。于是立刻上前一把按住了小贼。
紧接着听到动静的赵四娘一家就出来了,还没等赵四娘开口责问,眼窝子浅的姜氏就哭了起来。
“好孩子,以后别来倒这饭食了啊!你来婶子这儿,婶子给你别人没动过的,天天都管够。”
在姜氏想来。如果不是陷入绝境了,谁会跑来跟狗抢食?
大家仔细一看,果然如此!
虽说时值盛夏,大家都穿得凉爽,可这孩子身上的褂子不单补丁摞补丁,还小了好几号,套在身上就跟偷来的一样,只够勉强遮个羞,这就不能不叫人心酸了。
这个小男孩自称名叫褚小楼,据他交代,几年前他随着家人逃荒而来。虽然他家比起其他无家可归的逃荒人要幸运得多,靠着他爹那手木匠手艺,早早就在幽都落了籍,去年还在城北的柳枝坊安下了家。尽管那个家只是个一下雨就漏水的草房,一家人也很知足了。
不幸的是,今年年后他爹得了重病了,病得起不了身。没有任何积蓄的他家少了顶梁柱的支撑,仅靠她娘替人浆洗衣服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就不够糊口。
无奈之下,他只得外出行乞。不求能讨要到多少,就想着能省掉自己的那份口粮也是好的。那样的话,爹爹的药钱说不定就有指望了。然而,他家所在的城北大多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粮来接济别人,他只得去城里其他地方碰运气。短短数月,这个孩子被狗咬过,被人赶过,甚至被和他一样身世可怜的乞丐打过。可即便如此,懂事的他还是坚持每天出门行乞。
有一天,他来到城东的一家酒楼门口乞讨,掌柜嫌弃他妨碍自家做生意,就让伙计赶紧把他赶走。那伙计做人很不地道,不过是驱赶个小孩子罢了,居然动用了酒楼后院里那条半人高的烈犬。可怜小小年纪的褚小楼被恶狗撵得慌不择路,七拐八拐之后逃到了一条僻静的后巷里,也就是赵四娘家后面的那条巷子。
在确定自个儿终于逃出生天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就在这时,他看到一条小狗正蹲在门边,埋着头大口大口地吃着饭食。可能是太饿了的缘故,他竟然觉得那狗吃的饭食比自家过年时吃的还要香甜。方才他被狗追得一路逃窜,按理说应当很怕狗才对。可那条狗看上去那么温顺,狗盆里的饭食看上去又那么香甜……于是他就朝狗盆伸出了“魔爪”,结果发现里面的饭食比他想象的还要美味上许多。尝过一次“甜头”的他忍不住第二天又来了,然后第三天……
刚开始那两天,他还是躲在后巷里,趁着无人的时候直接把饭盆里的狗食吃掉后就逃走。可过了几天,他发现这条后巷很少有人走过,同时他也摸清了那户人家出来喂狗的规律。更妙的是那狗从不乱叫,便不再那么害怕。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把早饭吃掉外,他会把晌午饭带回家给他卧病在床的爹爹补身子。直到被抓了现行,一天都不落。
那天他被抓住后,第一反应不是害怕挨打,而是失望——爹爹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饭食了。
“小鬼,你家住哪儿?前面带路吧!”其他家人都是一脸怜悯。唯有赵四娘面无表情地发话道。
大清早的就被吵得不得安生,赵四娘的起床气登时爆发了出来。还有些迷瞪瞪的她不及细想,此时的想法简单而又粗暴:咱家铺子又不是善堂,不负责救济贫困,要是谁都来摸点儿东西带走却得不到惩罚,就等着关门大吉吧!说到底,褚家的贫困又不是咱家造成的,不能将你的贫困作为你来咱家偷窃的理由!无论如何,偷窃就是偷窃,就是不对的!而孩子做错了事儿。就该交给家长管教,趁着年纪小还没定型及时掰正过来才对。
故而,即便褚小楼再三强调了自家的难处,姜氏等人也多番替他求情,赵四娘还是不依不饶,让赵永忠驾着马车,一路杀到了位于城北的褚家。
都说“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这城北自然多住着贫民,而贫民里面也分三六九等。
直通北大门的官道两旁是城北最繁华的地域。林立着各种各样的店铺。尽管在这条名为通富街的街面上店铺多半不是城北人所开,但里面的伙计帮工却有不少是家住附近的城北本地人。他们工钱虽然不高,但胜在工作稳定,比其他城北人日子要好过得多。
整个城北除了这一小块之外。再找不出一条像样的街市来,甚至连一家像样的店铺都没有,就只有几家小货栈零星地分布着。由此可知,一般城北人的消费水平有多低,日子有多难过。
尽管来之前赵四娘就了解过城北的情况,心里多少有点底。可当她真正来到位于城北西北角的柳枝坊时,还是吃了一惊——只见四周一片萧条,一眼望去尽是些低矮破旧的草房。说句寒碜人的话,就连她家的牛棚都比这些房子牢固。毕竟她家的牛棚里还打下了近十根碗口粗细的木头作承重柱,这里的草屋却只有碎黄泥拌稻草节而堆起来的危墙,好似一阵大风过后就会灰飞烟灭。
赵四娘猜想,这个柳枝坊应该是处于赤贫线以下了。
到了褚家后,赵四娘先是四处打量了一番。但见他家院子里头晾了一排又一排的衣服,绝大多数都是五颜六色的裙衫。仔细观察一下款式,就会发现这些衣服极为暴露,不太可能是良家女子所有。
欣赏了一会儿这些随风飘扬的“彩旗”,赵四娘开始关注起褚家屋子本身来。只见这间草房上用茅草盖着顶,屋顶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好些拳头大的青石块,想来是用来防止茅草被大风刮走。
再进屋一看,那黄泥墙上就开了一扇方寸大的小窗,上面的窗纸早已没了大半,仅在窗棂处留下一些泛黄的毛糙纸边。窗纸破损成这样,倒也省了开窗的工夫,一枝用旧了的竹制窗撑就搁在一旁。只见一道阳光自窗外射了进来,给阴暗的屋子带来了一丝光明。
借着这道光线,赵四娘总算看清了屋子里的陈设,心知褚小楼先前所说并非是在装可怜博同情,一贫如洗的他家确实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了。
刚出门的时候,赵四娘气势汹汹,打定主意要让褚小楼的父母好好教训教训自家儿子。可车行到半路,她那无明业火已经消了大半,开始意识到方才自己是在小题大作,甚至有些无理取闹之嫌。于是渐渐生出了打道回府的念头,只是拉不下这个脸来。及至亲眼目睹了褚家的困境,心硬如她都大为触动,原本那些问责的话哪里还说得出口?
褚小楼不问自取是真,可那确实是为生活所迫,是为了挣命啊!还是为了卧病在床的父亲在挣命!这样的好孩子,决不应该为难。赵四娘当即决定改换一套说辞。
她这谎话精谎话说多了,张口就来:“大叔大婶,你们别担心!咱们来这儿没别的意思,其实是……”看你家孩子勤快,捡的柴禾又干燥又齐整,就过来和你们商量商量,看能不能让他专门给咱家捡柴禾。至于这价钱你们只管放心,绝不会亏待了他去的。
赵四娘自然是没有见过褚小楼捡的柴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相信这样的好孩子做事儿一定不会差的。退一步讲,就算褚小楼捡来的都是湿柴也不打紧,她其实只是想以此为名目给此行找个理由,好让自个儿下台罢了。还有,就是想小小地补贴一下懂事的褚小楼。
只是褚小楼这个“不争气”的,还没等赵四娘把现编的谎话说出口呢,扛不住事儿的他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把自个儿在外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的父母。
褚小楼他爹褚刚病得起不了身,这会儿斜倚在垫着旧席的炕头上强撑着坐了起来。他伸出右手颤抖着指向儿子,抖着双唇想要斥责些啥却开不了口。这个汉子固然痛恨儿子走了歪路,可他更恨自己枉为人父。
不要说这会儿赵四娘已经决意不再为难褚小楼,即便是在最初的时候,她也只是想把褚小楼送回家让他的父母教训一下。这个教训主要是指口头教育,当然轻轻打两下也可以。老实说,她并不反对体罚,但前提是必须适度。(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章 上门报信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年底。梧桐街上从早到晚都挤满了购置年货的人群,身在其中的赵家铺当然也是人满为患。
“沈捕头,你来了!”赵永忠一见到捕头沈岚,就忙迎了上去。只是赵家铺里实在找不出空位来,便道:“还委屈你先去院子里坐坐,我给你上好茶!”
沈岚笑道:“赵大叔,你先别忙。我不是来吃饭的,是有事情要和四娘说,她在吗?”
赵永忠答道:“这不是到年底了吗?四娘说该犒劳一下伙计们,就给他们办了些年货。她这几天都在百味堂帮忙发年货呢。要不,我这就让伙计把她叫回来?”
沈岚忙道:“不用麻烦了,我下晌正好有事儿要去趟城北,到时候顺便去找她吧。”
说罢,沈岚也不多做逗留,转身就打算走。
热情的赵永忠哪能让赵四娘的好朋友兼府衙大捕头就这么空手而归,忙留他用晌午饭。见沈岚坚持不肯留下,就让伙计去隔壁熟食铺取了一只现烤现片的烤鸭来,连同葱丝、面皮和秘制酱料一起打包好塞给了沈岚。
赵永忠笑道:“沈捕头,这是咱家的一点心意,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别的倒还罢了,沈岚还就爱吃赵四娘家的烤鸭,刚打算待会儿去买只回去解解馋,没想到赵永忠就送到了跟前来。
“那就多谢赵大叔了。”沈岚笑吟吟地接过烤鸭,又问道:“我看街上有家外乡人开的铺子已经关了张,听说是回乡过年了。今年赵大叔打算是在幽都过年,还是回静海?”
“自然是回静海了,只是如今还早,再过两天,过两天就回乡。”赵永忠嘴上说还早,其实他心里一点儿都不觉得早。
这都腊月二十六了,往年这时候赵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他家老宅自然也不例外。杀猪得来的猪肉除了留下几斤自家吃。余下的大部分会送去给镇上的二房和大妹家,还有小部分就可以让自己拿去卖了。这个时候的集市上到处都是买卖猪肉的人,好多人聚在一起讲价,那场面不要太热闹。想想都觉得其乐融融。而今他们身在异乡,虽说铺子外面的街市远比长乐镇繁华,可他就是觉得很难融入其中,心里很不得劲儿。
要说这个沈岚,其实他和赵永忠一样也是异乡人。刚来府城还没几个月,而他之所以能来这儿也和赵四娘有些关系。
几个月前,沈岚从赵四娘那儿听说赵乔氏母女要谋害他的亲姐姐沈氏后,就忙让他娘去温府探望沈氏,提醒她小心提防赵成青,而他自己则立刻去查证。
他先是亲自去了一趟府城,发现确有一个“长治县王家屯孙氏”买过砒霜,而这个孙氏的形貌据温家的门房指证,确实就是最近频繁进出温府的赵成青之母赵乔氏。同时他还通过那门房得知,这个赵乔氏前一天曾来探望过赵成青。逗留了好一会儿才走。
其实光凭这些并不能够证明赵成青意图谋害主母,想借此将赵成青抓捕归案就更不可能了。不过沈岚是谁?在他看来有这些就足够了,至于证据嘛,把赵成青那个贱人抓回来拷打一番就有了。
然而,就在他打通关节,带着一帮兄弟造访,温府准备将拖出赵成青时,却惊讶地获知赵成青刚刚得急病死了。开玩笑!前一天还在外四处蹦跶的大活人不过过了几时辰就没了,什么急病厉害成这样呀?听上去很扯呀!不得不说,这套说辞实在很难取信于人。别人信不信沈岚不知道。反正他是不相信的。
于是,在打听到赵成青一死就被草席卷着丢去了城外的乱坟岗后,沈岚就立刻去了那儿进行查证。然而,他把那山头翻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赵成青的尸身。由此,几乎可以肯定赵成青是在诈死。
恨难平的沈岚如何肯让赵成青逍遥法外?他很清楚,赵成青能够在庭院深深的内宅里诈死,这中间不说温家全部参与在内,但至少肯定离不开温家某些人的手笔。于是,他将明察改为暗访。经他暗地里多方打探之后,最终确认赵成青被卖去了幽都最下等的窑子。
在沈岚看来,这样的结局可比一刀杀了赵成青更为解恨,也就不打算再出手收拾她。但赵乔氏作为赵成青的帮凶,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实在是让人气愤难当,他觉得有必要去教训一顿这个老虔婆。
就在这时,沈岚收到了来自府衙的调令。明面上是说原府衙的捕头办案不利,被撤职查办,这才把他调去接任。可上面却有人暗示沈岚,让他好好当差,不要再纠结于温府内宅之事。
当值多年的沈岚自然明白其中深浅,也就从善如流地接受了那人的提醒,放弃了前去找赵乔氏晦气的打算。
却不想来到府城当差后,他在巡街时多次遇上赵四娘。对于这个和赵成青有亲的小姑娘,他竟生不出丝毫恶感,相反还有几分欣赏,便时常来照顾她家生意。一来二去的,不光和赵四娘混熟了,就连她家其他人也熟悉了起来。
今日他偶尔碰上了在静海结识的熟人,听说了前不久发生在静海的一件案子。性质如此恶劣的案件在治安极佳的静海鲜有发生,好奇之下他就多问了几句,这才知道这件案子竟和赵四娘家有莫大关系,便立刻赶来知会赵四娘一声。
这会儿沈岚见赵永忠一脸思乡情切,就能够猜到他极为惦记故乡的人和事,心下不禁有些犹豫,要不不通过四娘,直接就把那案子告诉他?
和赵四娘家相处久了,沈岚自然知道她家真正当家做主的不是赵永忠,而是赵四娘这个小姑娘。凡事和赵永忠说了没用,得赵四娘拍板才行。
不过沈岚寻思,那件案子的相关人员都是赵永忠的至亲,案情又比较紧急,有必要让赵永忠这个家长尽快知道,及早做出反应。于是,他就对赵永忠细细讲了发生在长乐镇的那件案子来。(未完待续。)
赵四娘家 第二百零一章 分发年货
此时的赵四娘尚不知道自家又要和老赵家牵扯不清,自家老爹又要自讨苦吃,还在百味堂里不停地忙碌着。
如今的赵四娘家不但拥有城西的六间铺子、城外的作坊和这家百味堂,还开了一家茶楼和好几家分店。
此外,除去上述这些由她家直接运营的店铺,还有好多家和其他人合作开的连锁店,如清汤铺、卤味铺、烧腊铺和甜茶坊等等。这些连锁店里的员工,既可以由赵四娘家派遣,也可以由合作商家自行招募。不过,为了保证口味的纯正,大部分连锁店里的后厨人员都直接由赵四娘家派遣而来,他们薪酬由她家负责发放,依然隶属于她家。
总之,赵四娘家不过在府城发展半年,就有了近二百名员工。
发展得快是好事,只是发起年货就有些费事了。为了避免忙不过来,赵四娘将发放时间设定为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让员工任选其中一天来领取。
采取了这种简单的分流措施后,百味堂前那块临时划定的发放区域总算不怎么拥挤,但也时时刻刻都有好几条长队排着。
按说满打满算也不过两百份年货前前后后发三天的话,怎么也不至于没一刻得闲,这忙得也太不合理了些。原来赵四娘家发年货不但给自家员工发,在她家那几个老好人的再三要求下,还得给持有百味堂餐卡的老人和孩子发。
凡是赵四娘家的正式员工能领到两斤猪肉、两只盐水鸭、两斤皮蛋、两斤白糖、两斤糕点、两坛黄酒、两坛酱油和两块细布尺头等八样年货,尚处在试用期的员工则年货种类不变,数量减半。
至于那些老人孩子给发两斤猪骨,两斤豆腐,两斤红糖,十斤粉条,十斤薯干和两块粗布尺头,另外还有两小袋酥糖。考虑到这些年货分量不轻且豆腐不易搬运,赵四娘早在几天前就通知过,老人孩子不必亲自来取。届时百味堂会负责送货上门。
可到了分发年货的那天,赵四娘特地起了个大早过来帮忙,自认为很早很勤劳的她到了百味堂时却惊讶地发现附近已经聚满了人。一打听,原来好多老人和孩子天蒙蒙亮来等着了。打算亲手把年货领回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