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盛唐江山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天涯海跃
----------





盛唐江山 第240章 唐玄宗的心思(二)
从宫里出来,杨国忠就一直在思考着该怎么给李飞找麻烦,该怎么布局把李飞彻底扳倒。
当初唆使唐玄宗把李飞弄去安东,概因安东很复杂,很乱,李飞到了那里容易出错误。而一旦李飞出了错误,每一个错误都是把柄,他都能利用来进一步打击李飞。
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料到,李飞去了安东,不仅没有因为安东的复杂,而出什么错误,反而李飞还带着三千安东的骑兵奇袭了契丹王城,在与契丹决战中立下大功。
另外,还听说李飞在安东确实治理得不错,以前经常发生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冲突的事情,现在也越来越少了。这就不太妙了!
李飞若不出错误,反而把安东越弄越好的话,那么他还怎么抓住李飞的把柄不断打击李飞,直指把李飞弄死?
其实,唐玄宗或许坚信安禄山不会造反,但做为宰相,杨国忠早就看到了安禄山有想要造反的迹象。
历史上,杨国忠就是早就看出了安禄山有想要造反的迹象,所以多次拐弯抹角的提醒唐玄宗。
不过历史上杨国忠是为了把安禄山弄倒,现在因为李飞的关系,杨国忠若是也跟唐玄宗说安禄山真有造反的迹象的话,岂不是证明了当初李飞的指证只正确的?别倒是弄到了安禄山,功劳全到了李飞那里。
所以,对于杨国忠而言,先把李飞弄倒才是关键。
至于安禄山是否真的想造反,杨国忠并不是特别在意,他甚至觉得,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才好呢。他并不觉得安禄山就算造反有成功的可能性,到时候他还能名正言顺的也弄倒安禄山,岂不快哉!
弄倒李飞是当务之急,接下去才是弄倒安禄山。但要弄倒李飞,也得布好局,想好策略才行。
当走回到自己府上的时候,杨国忠已经想到了一些头绪,双眼闪过一丝阴狠。
——————
皇宫内,
杨国忠走后,唐玄宗便一直皱着眉头,显然心里在犹豫着什么。
唐玄宗犹豫的是李飞关于对安禄山的建议,到底要不要召安禄山回长安城享福,又以什么借口召才不会让安禄山和其他人觉得朝廷是在卸磨杀驴。
其实,传旨封安禄山为宰相,以此让安禄山回长安城是最好的,毕竟宰相是百官之首,符合安禄山的功劳和地位,不仅别人不能说什么,安禄山同样不能说什么,反而应该觉得是莫大的恩赐。
然而,刚才杨国忠也说出了一个安禄山大大不利于宰相之位的缺点,那就是安禄山大字都识不全,许多字都还不知道呢,如果没有别人帮他念的话,他连奏折都看不懂,怎么处理政务,怎么统御百官让百官服气。
哎!难啊!
想了整整一夜,唐玄宗也没最终做出决定。
他只能先将此事先放一放。
另外,还有关于李飞,唐玄宗也有一些别样的心里,他现在对李飞只是没那么生气而已,李飞有一个地方还是没能让他满意。
因为李飞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唐玄宗指的错误自然是李飞当初‘冤枉’安禄山想谋反的事情。唐玄宗当初之所以那么生气,那么厌恶李飞,让李飞去安东那样的苦寒之地吃苦头,就是因为那件事情。
而现在看来,李飞虽然确实吃到了一些苦头,但在奏报当中却依然没有就当初‘冤枉’安禄山的事情进行说明,承认自己的错误等等,这是唐玄宗对李飞还不满意的地方。
“或许是那小子才刚刚吃到苦头,不够深刻吧,朕就继续晾着他,让他躲在安东吃两年苦头,希望能让那小子尽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唐玄宗的心思很奇怪,他固执的认为李飞就是有错,而且至今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唐玄宗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人,哪怕也渐渐觉得安禄山兵权太大了,心里隐隐有些不妥,他也坚决不愿意相信安禄山有造反的可能,因为那样会让他有自己打自己脸的感觉,毕竟他可是才收了安禄山做义子没多久啊。
不管唐玄宗心思多么奇怪,多么固执,该办的事情,该给的赏赐还是不能拖太久的。
次日,唐玄宗就在朝堂上和杨国忠以及百官商议了起来。
功劳方面,安禄山的功劳肯定是很大的,而安禄山如今已经是东平郡王了,爵位上不太可能直接封成亲王爵,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着手了。
加封安禄山司徒,上柱国大将军,还有一堆丰厚的各种各样的赏赐等等。
另外,安禄山还为麾下数百个将领请功,并且还罗列了‘建议’封赏那些有功将领的官职等等,安禄山这么做,算是很大的逾越了,不过唐玄宗现在还太信任安禄山了,加上也想着安抚好安禄山,因此连看都没仔细看,便大手一挥全部按照安禄山的‘建议’封赏了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们。
李飞在与契丹决战当中,有奇袭大破契丹王城的功劳,之后契丹惨败,谁说不是因为王城被李飞袭破的原因,所以李飞的功劳也是不小的,封了安禄山司徒,上柱国大将军,还封赏了安禄山麾下的数百将领,没理由对李飞太吝啬啊。
有官员建议干脆恢复李飞吴国公的爵位算了,那样一来,朝廷再意思意思一些财物赏赐便可,能节省一大笔。反正他们觉得李飞有杨贵妃做靠山,国公的爵位迟早要回来的,于此如此,还不如趁着现在赏功,直接给了算了,正好也能讨得杨贵妃开心。
可惜,唐玄宗却并不想就这么恢复李飞的爵位。
因为唐玄宗觉得李飞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就这么给李飞恢复原先的爵位的话,岂不是让李飞更加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因此,在李飞自己认错悔过之前,唐玄宗一点都不想让李飞太得意。
最终,唐玄宗只给了李飞价值大约六七万贯的赏赐,爵位不恢复,虚位官职也不给李飞多加,他要等着李飞承认错误,并且悔过。
另外,李飞还提到了朝廷这些年因为要全力支援安禄山平定奚族和契丹族,把原本应该补给给安东的钱粮,兵器铠甲,兵员等都给了安禄山,现在奚族,契丹族已经平定,而安东仍旧需要面对渤海国,新罗国,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威胁等,希望朝廷把这些年欠补的都回来方面。
唐玄宗和百官都认为不好拒绝,不过朝廷这些年,西域战事,陇右战事,南诏战事,征伐奚族,契丹族等等,已经把库存的兵器,铠甲等基本上都用尽了,就算想补回给安东,也没办法,除非从安禄山军中直接调拨。
“陛下,本来给安东的补给就因为东平郡王要平定奚族和契丹族的关系给了东平郡王,如今奚族,契丹族都已经平定,东平郡王麾下二十万大军,将来用兵必不会太多,不如就让东平郡王‘还给’安东——”
“禄山劳苦功高,此事朕还是先问一问禄山的意思。”唐玄宗罢了罢手,虽然安禄山确实有义务把这些年‘挪用’安东的补给‘还给’安东,但为了不让安禄山觉得奚族和契丹族平定了,朝廷就不重视他了,直接下旨让安禄山从自己麾下军中调拨,并不妥,得先问一问为好。
唐玄宗丝毫没有发现,他这个皇帝和整个朝廷,对安禄山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已经有些太过微妙了,这样的情形,放在哪一个朝代都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兆头。
————-




盛唐江山 第241章 暴怒的安禄山
为了让安禄山更恨李飞,跟李飞‘狗咬狗’,好让自己渔翁得利,杨国忠把李飞给唐玄宗奏本里写的东西原原本本的派人告诉了安禄山。
“告诉东平郡王,本相已经跟陛下表明了心态,只要东平郡王愿意回来长安城,本相也愿意将相位拱手相让。”杨国忠阴笑着说道。
他就是赌,赌安禄山绝不肯放弃兵权而来长安城当宰相。而就算他赌输了,安禄山真对相位感兴趣,宁愿放弃兵权。他也不怕,因为安禄山在边疆打仗是一把好手,不信来到朝廷当中搞权谋会是他的对手,毕竟李林甫和王鉷都被他搞倒了。
事实证明,杨国忠赌对了,安禄山还真不敢放弃兵权而去长安城当什么宰相。
得到杨国忠派人传来消息的那一瞬间,安禄山只觉得遍体生寒!
李飞这是绝户计啊!要从根本上置他于死地啊!
送走杨国忠派来的人后,安禄山再也忍不了心里的怒火。
“李飞,俺安禄山与你不死不休!”安禄山愤怒的大吼,声音从他三百多斤的身体里面大喊出来,跟打雷一般,厅堂内几名侍女被吓得瑟瑟发抖。
“砰!”有一名侍女不慎将一个斟满茶的茶杯弄倒,当即引来安禄山暴虐的目光。
这名侍女知道自己完了,吓得干脆两眼一闭,直接晕了过去。
其他几名侍女纷纷发抖的跪倒在地。
可惜,她们的恐惧丝毫平息不了安禄山的怒火。
“拖下去,给俺杖杀了她们!”安禄山嗜血的怒吼,一语便直接宣告了在场所有侍女的下场,当真残暴!
再被士兵拖出去之前,又有两名侍女被吓得直接晕了过去。
安禄山嘶吼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忍下了提兵杀往安东,手刃李飞的冲动。
他简直无法想像,一旦朝廷真来了一道圣旨让他去朝廷做宰相,并且另外派三人来接管河东,范阳,平卢三道,他该怎么办才好。
去了朝廷,他便没了兵权,而没了兵权他还怎么施行自己的‘大计’。
兵权才是自己的根本。
如今奚族和契丹族全部都被征服,自己麾下也拥有二十万精兵,几乎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一个借口,随时能够举兵。因此,无论朝廷怎么做,自己都绝不能再去长安成。
安禄山一脸阴鸷的想着,完全打定了主意,今后不管发生什么,自己都绝不能再去长安城了。
“李飞,你休想阴到俺,更休想从俺这里拿走任何军资和兵甲,俺不同意!”安禄山说的是唐玄宗询问是否把这些年克扣安东的钱粮兵甲等‘还给’安东。
本来安禄山就不同意给,又得杨国忠派人告密,李飞给了设了‘阴毒’的计谋,想谋害他,他更加不可能同意了。
“郡王,大局为重,稍安勿躁!”一名谋士看着安禄山火气已经发泄得差不多了,上前劝说道。
“郡王,您是陛下的义子,而李飞也是贵妃娘娘的义子,细论起来你们还算是义兄和义弟呢。若直接拒绝不给,那岂不是让别人说郡王您太小气了,再则,若让朝廷因此觉得郡王真有什么野心,那——-”
主要是最后一条。征服了奚族和契丹族,安禄山当前虽然再无后顾之忧,但实力毕竟还没有完全恢复,而且还没有找到起事的借口,所谓师出无名,兵势凭空弱三分。
“李飞小儿可恨,俺迟早要取他狗头的。难道在此之前还要把兵器铠甲送给他,扩充他的实力,降低俺自己的实力?岂有此理!”要知道,他从天宝六年便开始扣了,到现在已经足足七年过去了,积累下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郡王多虑了。您不是刚与契丹人进行过一场大战吗。大战过程中,兵器铠甲折损是很正常的事情,郡王完全可以把那些毁坏的兵器铠甲送去安东,届时再多向朝廷报一些战损,便又可从朝廷索要完好兵器铠甲回来,彼时不仅李飞拿到损坏的兵器铠甲无法增强实力,反而您的实力却能够增强,并且让天下人,和李飞都哑口无言,无法说郡王半点不是。”谋士笑着说道。
“好好,哈哈哈哈,好计策,就该如此!”安禄山哈哈大笑,只要不给李飞增强实力,还让李飞吃瘪的事情,他都乐意去做。
随即,安禄山把大量损坏的兵器铠甲其中了起来,不仅把七年克扣安东的数量都补足了,还多了不少。总之仅从数量上看,安禄山丝毫没有半点差错。
安东,当李飞得到消息,安禄山当真准备这些年克扣安东的兵器铠甲还给安东的时候,李飞还一愣一愣的,下意识便觉得不可能。
当接到安禄山送来的这批兵器铠甲的时候,他瞬间就了然了,原来这便是安禄山的计策。
“我就说嘛,安禄山怎么可能把兵器铠甲给我送来,原来尽是一些损坏折断的兵器,和损坏极其严重的铠甲,都是一些不能用的东西,他也真好意思给我送来。”李飞笑着摇了摇头,因为本来就不抱希望,所以李飞也称不上什么失望。
“节度使大人,朝廷克扣了安东七年,尽给了安禄山,现在安禄山征服了奚族和契丹族却这样敷衍我们安东。应当向朝廷汇报此事,让安禄山给我们安东一个说法。”吕信愤慨的说道。
“不,不需要做那样的无用之功,浪费精力罢了。就算朝廷真要安禄山给我们说法,安禄山也完全能够说这些年,他麾下的范阳平卢军连年和奚族,契丹族交战,用过的兵器铠甲难免有些损坏,最终扯来扯去,我们依然得不到更多。”李飞已经看穿了安禄山的心思。
“虽然都是一些破损的东西,但直接回炉也比我们进山挖出来的原矿强不是。而且铠甲都是鱼鳞甲,破损再严重,总还有些钢片不是,也完全能够拆解下来,拼凑成新的铠甲嘛,到底不是真一点用处都没有。再则,凭我们安东去年的发展,最迟今年底,我们自己也能够把所有将士所需的兵器铠甲打造出来,继续发展才是要务!”李飞洒脱的说道,对安东的发展很有信心。
“是,节度使大人说得是。”在李飞的安抚下,吕信也压下了心里的怒火,不再提这件事情。
正如李飞所说的,不需要为得不到结果的事情浪费精力,继续发展安东才是要务。想到李飞才来安东短短大半年,安东就有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吕信心里就是一片火热,对李飞越发敬佩。
----------




盛唐江山 第242章 高速发展的安东
因为奇袭契丹王城,李飞和三千安东铁骑一起错过了天宝十三年的春节。不过相比较取得的巨大战果,没人在意是否能在家过这个春节。
契丹王城一战所获,加上后来乌罗部投降送来的七千匹战马,以及安东烧酒陆续换得的一些战马,如今安东已经能够组建出一支足足达两万人的铁骑。
剩下的七千五百人,李飞准备组成一个陌刀阵。
未来安东军团将由一支两万人的铁骑,和一支七千五百人的陌刀阵组成。
因为当初安东军团只有一万零几百人了,并且许多年得不到朝廷的补给,许多将士的装备都不全。后来又招了了一万七千名新兵,想从朝廷那里获得这么多装备是不太可能的,更可能的是上报上去,反而朝廷认为安东不需要拥有那么多兵员,而让裁减部分下去,那样反倒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不管是兵器还是铠甲,都需要安东自己配备。
为了配齐两万七千五百将士的全套装备,安东兵器坊日夜赶工,全力打造马槊,横刀,陌刀,鱼鳞甲,还有神臂弩等装备。
这些装备本来按照正常计算的话,造价是非常昂贵的,概因锻造所需的钢料都需要百炼。
不过由于李飞带来了现代的理论,不需百炼便可得钢,炼钢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下来,兵器锻造的成本自然也跟着大大降低了下来。
同时,因为产线都是流水作业,生产效率快非常快。当然,参与生产的人数也是极多的。两班轮倒,加在一起足有数千工人一起赶工,以每日一百名士兵全套装备的速度产出,照这样下去,最多到六月的时候,兵器坊便能将所有将士缺少的全套装备锻造出来了,届时整个两万七千五百人的安东军团也将形成完全的战斗力。
兵器坊的火热也带动炼铁坊,炼钢坊,以及采矿的火热。整个一条产链下来将近两万人在工作。
这些工作可跟平常朝廷征召,形似义务劳动一般的工作不一样。每一名工人都签有合约,规定了工钱,以及工作时间等等,还有许多其他福利。
采矿的虽然是在山里,还要面临山里一些猛兽可能的袭击,但报酬也是丰厚的,足足三贯钱一个月,而且每天工作四个半时辰,包吃三餐,连续工作六天后还有一天时间休息,这样的用工方式,开创了历朝历代的先河。
并且这样的福利,别说汉人了,就是以打猎放牧为主的少数民族都欢欣鼓舞的愿意参加进去。
还有其他产业等,多集中在辽东半岛到沿海的一片区域,玻璃器皿,玻璃镜子,望远镜,瓷器,钢琴,酒等等。只要李飞想得出来的产业,并且有能力弄出来的产业,李飞都一股脑的建立了起来,大规模生产。
反正有大唐,新罗国,倭国做为倾销,低成本之下不怕销不出去。
进入二月的时候,经过大半年的开发和不断改造,第一架脚踩式裁缝机终于做出来了。
这下子,最大规模的服装产业也终于可以开动了。
如果说没有裁缝机之前,一个人一天也就只能缝制一件衣服的话,有了裁缝机一天却能缝制几十件上百件,产出效率也强了几十上百倍。
李飞毫不犹豫的开始下令开哦时大建建造服装作坊,不仅要做衣服裤子,还有鞋子。
这毫无疑问是一条非常大的产业线,需要的人工数量肯定也是极多的。而安东的人口潜力基本上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想要一下子再招几千服装工人并不太容易。
不过没关系,正好李飞有那三万五千多有契丹女子和孩童组成的契丹俘虏能够用上。
三万五千多契丹俘虏,其中足有一万多是女子。契丹女子跟中原汉人女子没多少差别,同样人人都会缝制衣服,都有着不错的底子。
从中抽出几千人参与服装和鞋子的生产,没有半点问题。
三月下旬的时候,第一批衣服鞋子量产出来了,各种材质的都有。
而参与生产的几千契丹女子也一下子从俘虏过度到了服装作坊的工人,过上了拿工钱养孩子的生活,当然,她们的工钱刚开始的时候不会太多,只得几百文钱一个月。
不过,她们的孩子却能接受安东都护府组织的免费教育,汉字,汉语,以及汉人的礼仪等等,这些孩童的周围完全充斥着汉人的文化。
另外,足足三个月的洗脑,大量契丹孩童已经潜意识的认同了自己可能本来就是汉人的身份,只是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带到了契丹部落养大的。
总而言之,李飞就是冲着完全汉化他们去做的。
服装产业方面仅仅只是几千契丹女人和几千孩童总共一万多人的安置,另外两万多契丹女人和孩子,分批安排到其他产业,或者让杜甫主持,分派给了她们新开荒出来的田地种植,基本上人人都有安置。
因为用水泥拦河筑坝兴修水利而新开荒出来的大量田地,不管是分给汉人种植,还是分给契丹俘虏种植,五年之内都是不用缴税的。
在各种产业内直接参加工作拿工钱的契丹女子没什么问题。倒是那些分到田地种植的契丹女子,因为从未种过地,但李飞也有策略,会安排会种植的汉人,集中传授她们经验,并且给予她们两年缓冲的时间,两年之内都护府每月有一定的粮食补贴,保证饿不死她们。
不管是那些契丹女人,还是她们的孩子,生活都是安稳的,有规律的,几乎算得上无忧无虑,没有谁会去怀念以前草原那种苦寒的生活。
“我去,兄弟你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出这么多衣服鞋子的。”时隔几个月,曹小钟再次跟随海船来到安东,一下码头便看到成堆成堆等待装船的衣服,鞋子等等。
“这些衣服鞋子,不按件算,按制作所用的布料不同,称斤卖给你们琪清商会,你们能销得出去吧。”李飞随即报出各种布料衣服的价格。
“不可能吧,这样的价格,跟没做成衣服的布价都差不多,真的不会亏死你吗?”曹小钟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价格下,李飞还能赚到钱。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安东生产出来的东西,按照原料成本卖也亏不了多少。”李飞笑着说道。
曹小钟一脸狐疑,他毕竟见识有限,根本不知道几十上百倍效率下的大规模生产有多强大。
现如今,李飞名下,让郑海领航的船队有了四十艘大海船的规模。曹小钟和萧若水的琪清商会也建立了一支多达六十艘海船的船队,不仅把安东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运往江南,还运往新罗国以及倭国。
不说玻璃器皿,玻璃镜子,望远镜,烧酒等高利润的垄断产品。
就是衣服鞋子等,也是足够好,并且又足够廉价的商品,丝毫不愁销不出去。
事实上,根本不用琪清商会自己去一件一件的销售,有大量其他商人等着安东的船队,直接倒卖安东生产的东西,因为安东生产的东西往往比他们自己生产的成本还要低,而且质量还不差。
并且那些安东垄断的产品,也只有从安东船队这里才能订购得到。
有着整个江南,新罗国,倭国等做为倾销地,并且安东也渐渐形成了市场,需求是庞大的,只有生产不够多的,根本没有丝毫滞销的可能,安东各个产业都是尽可能的放开了生产。
由于李飞从生产的每一件商品当中征税,安东的税收也在暴涨,以前安东一整年的岁入加在一起价值不到七十万贯,现在一个月都有二三十万贯。
这还仅仅只是税收,还不算李飞自己赚到的利润。
要知道,其他许多产品可能没什么稀奇的,只靠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人工成本而量产出来廉价倾销不同,那些基本上只是诶了养活成千上万的工人。
真正赚取大量利润的,还是诸如玻璃器皿,玻璃镜子,望远镜,烧酒等超高利润的垄断产品,并且样样都是抢手货。甚至还有生铁犁这样的农业大杀器,虽然大唐盐铁管制的关系,不太好大规模贩卖,但李飞却能通过海运的方式,贩运去新罗国和倭国等海外,同样赚取大量利润。
1...6768697071...1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