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抗战之老兵油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卡尔加里小虎
而且必须在打响前就做好这件事,不能等后面才来忙活。
对了,鬼子援军为什么来这么快?
肯定是因为得到消息快,那只能是电话,有线通讯就断它的电话线,而且不是只断它一截,是到处就剪断砍断,让他接都一时半会接不好。
还有,像许家镇和乌由镇的电都是县城送过来的,需要的话也可以把电线也断掉。
小三就总结到:再有像这次由镇的战斗,要先断敌人通讯,不让敌人知道是受袭了还是线路故障,就算判断是受袭了也无从得知具体情况,同时切断敌人来援的公路桥梁,让敌人停下来慢下来。
这两次由镇和许家镇,敌人都是伪军,战斗力极其低下,如果后期是遇上鬼子坚守,打不动就要果断撤出战斗,避免被咬住合围。
3
小三又想关于情报的事,现在全靠县大队的情报,他们的眼线都是些村民和镇上的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打听到的都是些不甚重要的消息,传递消息也原始,完全是口耳相传,遇上紧急情况根本起不到作用,因为等情报传到的时候,说不定鬼子伪军的人已经先到了。
说起来背嵬小队是军分区敌工部直管,他们的情报多,但是压根没有给背嵬小队提供过情报。
小三想还是要自己多搞几条情报线,班长老早就讲过:你以为土匪就是傻乎乎的守在半道上见人就搜荷包?就抢包裹?那是最傻最笨的土匪才做的,只会这样守株待兔的山寨都不用官军剿,自己都饿死了。
真正活得好的土匪都收买了眼线的,在客栈和很多地方都布了暗线,有宝才出手,出手不空回。
背嵬小队就与尖山村的人熟,这里也不需要再发展什么眼线了,人人都是眼线。但是乌由镇、许家镇呢?县大队可能有人,但打听不到内部情报,要是鬼子里面有来源就好了。
他摇摇头知道这不可能。咦,鬼子里面不可能,但鬼子很多事情都是安排伪军和便衣队他们做,在伪军或者便衣队可以想办法嘛。
上次那个货郎不就是便衣队的吗?后来还专门让杨同宝通过县大队查证过,那个货郎叫吴老四,以前真当过几年货郎。这个人爱贪小便宜,拿了些货物去家里,小三跟着吊到他家住哪里的。
爱贪小便宜又肯当汉jiān的,肯定是软骨头,这个货郎不知道露了相,下次鬼子肯定还是派他来,找机会去逮住他bī他做内线。
班长还说过:土匪出手都有章法,出手前有人踩路,有人望风,谁拦头,谁断后都是有规矩的。
以后背嵬小队也要这样办,队伍前面要派尖兵,选机灵反应快,跑得快的,本来自己带着牛牛最适合,但以后人多了肯定不能自己老当尖兵。
而且撤出战斗前一定先安排好断后的,做好交替掩护退出战斗,必要时舍弃小部分人也要保住主力,绝对不能出现国军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期那种无序溃散。
4
小三又想起让自己第一次受伤的掷弹筒,鬼子的掷弹筒让八路军新四军和国军都大伤脑筋,吃亏不小。
小三想到,鬼子的掷弹筒就相当于拿一个方圆十米的大圆(3)在阵地上盖来盖去,区区两三百米射程,有这样一个大圆范围的杀伤力,给对方确实带来很大的麻烦,国军的捷克式明明能压制住鬼子的歪把子机枪,但往往被掷弹筒给打掉了。
鬼子的标准战法就是九二步兵炮负责打国军的火力支撑民二四式水冷重机枪,掷弹筒消灭捷克式你防炮吧,失去火力压制,鬼子步兵就冲上了阵地,你不防炮吧,就被打掉了。尤其是二四式重机枪重近百斤,转移不便,被打掉很多。(4)
怎样对付鬼子掷弹筒呢?
对,打鬼子,先打掷弹筒手,鬼子自主作战能力强,顺位替补有章可循,打掉指挥官并不能打乱鬼子阵脚,咱们有铁师傅这个人眼望远镜,比自己的蔡司望远镜观察起来还快还方便,他在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有效射程内发现并打掉鬼子掷弹筒手不成问题,只要鬼子掷弹筒手被打掉,不是经验丰富的鬼子老兵,准头就差远了。
所以打鬼子,先打掷弹筒,再打指挥官,最后才打机枪手。
但伪军就不同了,打掉他们的连长排长,下面失去指挥可能就散了,打他们就先打长官再敲掉机枪。
小三又想,鬼子掷弹筒是曲射为主,重不过一斤六两,在尖山陡坡上的原木遮蔽部曾经被命中很多发,上面的沙袋加上原木都顶住了,只要顶上想办法炸不穿,鬼子掷弹筒就没辙,但是打起仗来也不可能每次都有机会构筑遮蔽部呀,以后怎生想个办法解决?
不过,小三想,最好还是搞几具掷弹筒,反正铁师傅他们以前仿制过,懂怎么使用,训练几个掷弹筒手出来,用掷弹筒对掷弹筒,不让鬼子有机会压着打。
这次受伤后天天卧床,小三每天一个人的时候就琢磨战术,是小三当队长以来,思考得最多想得最细致的,打下了未来背嵬队取胜之道。
后记:
(1)八路军经典近战战术:先放排枪就冲锋,掩护投弹手bī近扔出。是不是小三率先用这个近战战法,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再推广的,有一些争议。华北八路军说他们先摸索出来的,不过小三似乎一开始就有完整的方案,不像华北八路军是不断完善总结的。但小三那时也没有刻意去写战术总结报上去。
跟鬼子老兵远距离拼枪法,八路军是吃过不少亏的(训练不够,子弹缺乏)。
(2)这种背心可比华北八路军自己用绳索绑成的“衣”好太多了,负重分配合理,10颗重量适中,而且取用方便。八路军那种方式背上绳子拴着的取下来都费劲。
3杀伤半径5米
(4)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鬼子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抗战之老兵油子 第34章 .论枪
1
小三也不是每天就躺床上想战术问题,他本来就是好动之人,让他整天床上躺着不动更要命。等伤口开始结痂,何先生来看过表态可以坐着后,他就坐在床上练手枪快速分解结合、各种瞄准、左右手出枪射击
712他背了这么好几年,以前在88师的时候练得多,自从上了尖山,他接过班长的捷克步枪,就一门心思练步枪了,手枪就练得少多了。
惠儿姐就坐在春凳上看他练习,等他练累了就替他擦汗,问他:县大队的伤员说他们都是扛的长枪,你这是什么枪?他们说起你的枪,都羡慕得不得了呢。
小三说:我这个叫驳壳枪,是英语box的意思,就是盒子。所以民间叫法很多,盒子炮、匣子枪。我这个是从德国进口的20响驳壳枪,外面有的叫大肚盒子、快慢机。可贵了,值120个大洋呢,一支抵他们的汉阳造三四支(1)。
“120个大洋?”惠儿姐吓了一大跳:我们村在县上当巡警的金柱一个月才7块大洋的薪水呢。
“这枪怎么用的?”
小三很得意:惠儿姐,你坐过来,我教你。
就把弹匣卸下,再检查一下子弹没有上膛,惠儿姐就过来坐在边上,战战兢兢地接过驳壳枪。
“你先把后面的这个扳开,这是机头,先打开,然后用左手大拇指勾住这里(扳机护圈),手指抓住枪管往后拉一点点(完成3左右的管退)之后,再用右手拉开枪机。”
惠儿姐拉了半天也没拉开,红着脸递给小三,小三就接过来右手把枪机拉到位后就松手,枪机高速自动复位,撞上机匣发出清脆有力的声。
小三又把枪递到惠儿姐手上:左边这个叫快慢机,这个r就是连发,转到这个n就变成单发了。
弹匣从这里chā进去,我有两种弹匣,一个是短的,装10发子弹,其余都是长的,装20发子弹。你看,装上20发弹匣就chā不进枪盒了,所以要装进枪盒要么不chā弹匣,拔出枪再上弹匣,要么就装这个短弹匣。
右边这个小按钮是弹匣按钮,你按一下就可以取出弹匣了。
惠儿姐就站起身拿着比划:这样打?
小三就抓住她持枪的手:你眼睛这样看,这个叫准星,这个叫标尺缺口,你的眼睛和标尺缺口、准星在一条线上,这条线对着哪里,子弹就打到哪里了。
惠儿姐装模作样瞄来瞄去,不是左眼没闭上,就是右眼斜着看准星,小三慢慢纠正,惠儿姐比划了一阵:太沉了,好几斤吧。
小三说:两斤半呢。
惠儿姐就转身把枪交还给小三,也不知道怎么地就歪倒在小三身上:哎呦,脚崴啦。
小三吓得手足无措,身子僵在那里不敢动弹,惠儿姐靠在他身上,头上的头发顶着他的下巴,让他感觉痒酥酥的。
他想移动身子给惠儿姐腾地方,被惠儿姐抓住手:别动,过一阵就好了。
但惠儿姐的手却又不放开他的手了,就用手指尖在他掌心划着圈,又轻轻挠着。
他感觉时间似乎停滞了,周边其他都模糊了,唯有怀里的惠儿姐是真实的,他能感觉她的气息,她身上散发出的微微香气,那是她用香胰子洗脸还是擦身留下的?小三不敢想了。
直到惠儿姐的娘在院子里面喊她去灶上看着,她似乎脚一下子就好了,起身就出去了,都没回头看小三一眼。
2
晌午吃过饭,小三就对自己说:练枪练枪,专心练枪。
可练不了多久他就不由自主的想:惠儿姐去哪了呢?
惠儿姐下午回来了,脸红扑扑的,还带着津津细汗,一问,原来去帮忙照料两个新伤员了。
小三心里一紧:哪里出的事?
惠儿姐说:不是打鬼子。是训练中摔到沟里了,一个没大碍就是脱臼,另外一个手腕骨折。
然后去找出一双新鞋底开始边纳边跟小三说话:刚才他们讲什么“撸子干部匣子官”,说王老七大队长和你这些挎匣子枪的才是官。那撸子是什么枪?
小三说:撸子就是小手枪,因为开枪前要撸一下套筒让枪弹上膛。匣子枪你上午试过,它上膛靠撸是不行的,力气弱的压子弹还得把枪夹在两腿中间,所以就不叫撸子。
出名的撸子有“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我平日里不用驳壳枪的,这把枪是班长的,我自己有支柯尔特手枪,就是撸子,因为子弹粒大,就叫做大眼撸子。
惠儿姐看小三在练瞄准,就说:这匣子枪是不是比撸子都大?
小三说:那是。撸子好多还没这20响驳壳枪一半大。
惠儿姐道:又大又沉怪不好用的。
小三说到:那可不是,我从给宣营长当传令兵开始就背驳壳枪,虽然班长多年当镖师当土匪,玩儿驳壳枪二十多年,各种花样打法都会,但教我还是老老实实按照德国教官教的那样,结合木枪盒充当肩托,抵肩射击。
说起来驳壳枪想打远打点射,非接驳枪盒抵肩不可。德国教官让我们自己试过的,我们单手双手拿枪,打50米,除了班长这种人能上靶外,大多数人就只能靠蒙。但用枪盒抵肩射击,50米保证单发全部上靶,训练还要求打150米,单手打那子弹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在没有接驳枪盒的时候,因为驳壳枪不好瞄(2),所以民间就出了很多花样繁多的瞄准方法,有打“甩手枪”的,有横着打的,有斜着打的,我以前也问过宣营长和班长还有德国教官,他们讲为什么说驳壳枪单手不好打(3)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枪管长,弹匣或弹仓前置,导致重心靠前,单手握持的时候枪管那头老是往下掉。撸子都不这样,撸子的弹匣在握把里面,就在枪的重心。柯尔特手枪就没这个问题,出枪就瞄准了。
二、握把形态不佳,硌手不利于握枪,只是用惯了倒没什么。
惠儿姐睁着大眼睛,似懂非懂:重心是什么?
又说:那你说这匣子枪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还卖得天贵,为什么都抢着要,当官才够格挎呢?
小三说:宣营长说过,咱们中国驳壳枪最多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当时不能进口其他枪支,自己只能生产老套筒;也是鬼子的原因,鬼子没有装备花机关那样的手提机关枪(4),近距离上驳壳枪可比拉一下放一枪的汉阳造和的三八大盖厉害多了(5)。
后记:
(1)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即每支枪配子弹为法币140元,当时一元法币兑换一个银元。
(2)即指向性不好。(3)现代讲叫人机工效不好。
(4)发射手枪子弹的全自动枪械,德国一战生产的伯格曼p18。
(5)驳壳枪不能代替步枪,在国军和八路军中是充当(单发半自动射击)和使用的。不是最好选择(德国选择p40,苏联选择波波沙,美国选择汤姆森,英国选择司登,中国呢?没得选,要么老式步枪,要么驳壳枪,近距离压制驳壳枪完胜手动步枪,你开一枪,我还三发甚至五发子弹,如果近距离拿手动步枪的没有先敌开火且命中对方,那么就没有机会开第二枪了,往往拉拴的时候就倒地了。说穿了就是半自动压制手动步枪,为什么不选其他便宜得多的撸子呢?也是半自动呀,驳壳枪威力大,弹匣容量高,射距远,驳壳枪上得战场,就没听说敢拿撸子去冲锋的。),但确实是当时最现实和最优选择。




抗战之老兵油子 第35章 .雷雨夜
1
小三边练驳壳枪边琢磨:
宣营长讲过,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中说:“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鬼子有炮火优势,步兵用三八大盖远距离射击jīng准,所以他们喜欢的战场环境就是视线开阔便于发挥射程优势的平原和丘陵,那我们就偏偏不去这些地方跟他们拼。
鬼子想远战,我们就贴近打!鬼子想一发一发jīng准射击,我们就抵近打快枪。
不过背崴队能把短枪打得又快又准的第一是班长,第二是自己,周班长和蛮牛铁师傅都还要差点,至于进突击小组的羊倌、姜天宝、二瓜这三个新兵蛋子,都配的驳壳枪,但他们的枪法烂得没法说。
我们两个突击小组有5支驳壳枪,一支捷克半自动步枪,那这5支驳壳枪就必须发挥好作用,三个新兵一定得把短枪练好用好才行,这样打遭遇战,打巷战才能快速压制住鬼子。
驳壳枪用枪盒抵肩射击都一个样,会用步枪的都没问题。但发生遭遇战哪里有时间去结合枪盒当?肯定是拔枪就打,但新兵们单手射击如何打得更准?
班长能甩手就打枪枪咬肉那是二三十年练出来的,是培养出枪感来的,新兵们才摸几天驳壳枪?慢慢瞄能上靶就不错了。
小三心想:不行,甩手出枪要慢慢练,但眼前也得让他们用好不接驳枪盒的打法。
接下来几天小三就整天沉迷在如何打好驳壳枪的单手射击上:
双手持枪,左手握于右手手腕。结果对于稳定据枪并没有多大帮助,手腕和胳膊力弱的还是枪管往下掉;
右手握住握把,左手再抓住弹仓前面,这种枪管倒是不往下掉了,但握法很别扭,如果结合枪盒抵肩就非常好了。
完全的单手持枪,就是老问题,枪又重又大,重心靠前,不易瞄准。
最后小三摸索总结出一种打法:略侧身出枪,身子稍向右转,左手握拳抬至与肩平,弯曲成直角,右手握枪将枪管置于左手腕上,再瞄准击发。(1)
小三决定回尖山就重新分组进行战术训练和基础训练。突击小组就演练掩护投弹手抵近投弹,火力组两挺机枪和铁师傅这只神枪手就演练火力掩护,突击组的新兵就加强投弹训练和驳壳枪射击训练,小三教结合枪盒射击和左手弯曲支撑右手射击,班长就教甩手出枪快打。
2
小三到底年轻身体素质好,何先生的伤药效果也确实不错,小三恢复得很快,不久就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
又过了几天,他可以丢掉拐杖在院子里慢慢走了。何先生又来看了一次,说不错,完全好后能跑能跳没有任何问题。
小三耐着性子又熬了两天,这天在院子里试着走了几圈,觉得没甚问题了,大腿上最大那处伤口虽然还隐隐有点疼痛,但是只要不太用力走慢点还是没事的。
他归心似箭,想尽快回尖山村去,他想班长他们,想牛牛,恨不得立马就动身。
他给惠儿姐说想当天就走,惠儿姐一听眼圈就红了:何先生说你还要休养两天才好呢。
似乎觉得这个理由不够,又说:明天我爹和我娘要去走亲戚呢,我一个人在家怕。
小三无奈之下就答应后天再走,惠儿姐脸色一下子又变得神采飞扬起来,唱着小调扭着身子就出门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安大叔就和安婶出门了,是很远的一个村子,要翻两座山呢。
小三就在院子里练驳壳枪,一会站着一会蹲着,一时把枪盒接在枪上,一会又卸下来。
惠儿姐就追着他给他擦汗:别累着了,出了汗渍着伤口。
吃过午饭,惠儿姐就把小三赶回屋里,要给他再搽一遍何先生自制的伤药。
小三就回屋把外裤脱了,趴在那里等惠儿姐搽药,等搽好了,就把腿晾在那里等药干。
惠儿姐又拿了鞋底过来纳,也不知道她哪有那么多鞋底的。
惠儿姐问他:那几个伤员说你拿刀砍过鬼子脑袋?你不怕吗?
小三很是诧异:我怕?是我砍鬼子脑袋,又不是鬼子砍我,我怕啥?
惠儿姐举着手里纳鞋底用的锥子说:用这个可以杀死人不?
小三看那锥子也就巴掌长,前面的熟铁圆锥才六七公分的样子,就说:这样短的锥子想杀死人,必须刺中要害,刺肚子一般不会死人,要刺中心口、肺部、腰子、脾脏这些地方才行。后腰这里脏器多,脾、肝、肾都在这块。
惠儿姐就过来坐在铺上说:已经干了,你坐起来吧。你摸摸看,指指这些地方。
小三手伸到惠儿姐圆润的腰间,迟疑着不敢去指,惠儿姐却一把抓住他的手按在腰间:腰子在哪里?脾脏呢?
小三就牵着她的手去指地方,惠儿姐却腰肢一扭,咯咯笑出声来:哎呀,好痒。
小三想缩回手,惠儿姐却一下子扑到他身上,把他压在床上,小三又想推开又舍不得推开,刚动了一下,怀里的女人却用力搂紧他:别乱动。
惠儿姐的头就伏在他xiōng口,头发抵在他下巴,有些发梢触到他鼻子,感觉痒痒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外面天色变暗,雨点开始砸起来,惠儿姐猫一样弓起身子:哎呀,我要去收拾东西。
一下子就出屋去了,留下小三躺在那里脑子一片空白。
好一阵惠儿姐才回来:好大的雨,我娘他们本来准备下午回来的,又没有带斗笠和蓑衣,今天怕是要在大舅家里住一宿了。
小三抬眼望去,惠儿姐脸上似乎有种打心底的高兴神色,为这场春末的雨还是为爹娘不能回来?
一直到晚上,惠儿姐都很高兴,一直到天黑尽,她去栓上院门。就早早让小三洗脸洗脚到铺上躺着,出去的时候还不让他把门闩上。
小三就乖乖听话躺铺上了,却睡不着。外面雨愈下愈大,还夹杂着闪电雷声。
也没过多久,雨声中,小三却听见了屋檐下的脚步声,听得出这细碎的脚步声是惠儿姐的,他在黑暗中睁眼看着,惠儿姐的身影进屋了,转身把门栓上,然后她的身影越来越近。
小三感觉心跳得厉害,一个热乎乎的柔软身子钻进了被子挨到他身边,耳边传来带着热气的女人气息:我怕,我怕夜里打雷。
小三想说点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的嘴被堵住了。
小三终于说出话来:惠儿姐,我唔唔唔。
惠儿姐很忙,她忙上忙下,手上没空,嘴里也没空顾不上说话。
这一夜,两人忙活了半宿,小三从此成了男人,惠儿姐又做回了女人。
惠儿姐早早就起床了,本来她很累压根不想动弹,连小手指尖都不想动,但因为他今天要赶路回尖山,她必须去给小三做吃的了,她不能让他饿着肚子赶路。
昨夜四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她也就是第一场取得完胜,让小三早早就认输投降了,但是没多久小三就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惠儿姐还是竭尽全力回击了的,无奈小三耐力强,心态好,不获全胜不收兵,最后惠儿姐认输作罢。半夜和凌晨不知道是谁先挑衅的,但结局都是惠儿姐认输称臣。
惠儿姐给小三烙了几张饼,让他吃了两张,还带两张路上做干粮,小三不要,回尖山不过就两三个钟头山路,不到晌午就到了,没有拗过惠儿姐只得收着。
小三的军裤早就扔掉了,现在穿的是安大叔的一条裤子,这次也换上了安大叔的一件褂子,军装脱下裹起来,和鬼子的翻毛皮靴、驳壳枪、子弹袋都打成一个包裹,头上还戴了顶草帽。
临出门的时候,惠儿姐塞了两双布鞋给他:给你班长大叔一双,感谢他收你带你。
小三脚上穿的这双就是惠儿姐做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就说:我会来看你。
惠儿姐说:你好好打鬼子,打仗的时候要小心,别伤着。
然后开门看看:没人,你走吧。
小三闪身出门,就往村外走,出村后看见一身红衣的惠儿姐提着篮子上了山坡。
1...1617181920...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