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张勇当然并没有效仿皮萨罗等人,也不打算玩那些花活。对于队伍来说再一次决定性的会战中给于对手不可承受的打击,很显然是震慑和控制对手最好的方法。因此见到对方的大军刚刚完成集结之后,就毫不客气以百门左右的轻炮以轻霰弹展开了猛烈的轰击,短短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以上千次开火发射的几十万发轻霰弹杀伤了万余名左右集结起来的对手。随后迅速以跟随船队过来,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恢复的骑兵展开了近距离上的攻击。在几乎标枪射程之外必然能够在马上命中对手的距离上再次以五千多支早就填装好的火器弹药杀伤了几万规模的中美洲武装。
这种震慑和压力之下,终究没有火地岛那些苦寒之地一带土著心理素养的印第安大军还是终究崩溃了。从来没有见过火器和马的很多人都觉得遇到了天神的下凡。
对手没有马匹而自己拥有马匹还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战略选择权上的主动,整个阿磁特克人的上层都没有逃出大军的扫荡。
在经过仔细的权衡之后,张勇最终决定改变策略,对于这种估计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国,最佳的方式是清理掉对方的上层就足够了,这会为以后的东方移民最大限度的消化此地创造条件。选择重创阿磁特克帝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众看起来有些并不顺从。
印加帝国是张小磊很早就对新军的官兵们提过的,因此在挥师沿着海岸线返回南下濒临临近印加帝国核心地带的时候,张勇并没有打算展开这样的清洗了。因为他希望得到当地人的帮助,这样或许可以在据说有大量白银还有硝石乃至其他一些重要药品作物的地方有更大的收获。
吸取在过去作战中的一些经验,就算不对对方的上层进行决定性的打击,也应该像当年对占城人那样展开一次”比武决斗威慑“
民风淳朴而且上层似乎也不那么精明,建国已经持续二百多年的印加帝国上层竟然在张勇面前出乎意料的拒绝了那似乎对外来的人似乎极端不公平的比武决斗方式。因此为了达到立威的效果,张勇只好在对方上层眼前展开了一次”绣球抽签“在对方不知道这是为对方选拔参加决斗兵员的情况下,在对方的眼前按照让对方感觉不出是专门挑选精锐勇士的方式抽选出了一百名官兵临时组成了一个参加决斗的步兵连。
敢于轻易的进行这种拿人不当人的连级决斗,也多少让张勇有些刮目相看,最终的结果当然也是毫无悬念的。尽管对方在提点之下专门准备了大盾,人员也都按照这个时代印加帝国的标准全副武装起来,可没有进入金属时代的印加帝国勇士终究无法抗衡六七十步以外火器接连不断的猛烈开火。
当然,这些人的箭术多少还是让人感觉到了这些文明时代早期的帝国精锐同新时期时代水平的土著巨大的区别,虽然面临全灭,但多少还是给参加决斗的新军带来了两人左右的负伤。
这样的结果是印加帝国国王从来没有料想到的,原来敌军拥有着这么强大的武力而没有直接展开暴力行动的结果,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队伍的信用。
就这样,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首先抵达南美的新军官兵那里培养出来的当地人翻译的帮助下,张勇也终究顺利而直接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条件,并拿出了一些样品。如果印加帝国能够发现拥有这些矿物矿脉的地方,并且在经过确认之后发现值得大规模开采。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特定的农作物、烟、还有一种能够治疗热带常见传染病药物的树木的树酯,新军就将向印加帝国提供一些铁器和火药以改善军力和经济能力,
这些要求中有一些在印加帝国国王看起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也有一些,经过上层有些有识之士的提点被发现是民间多少还十分重视的秘密,更是感觉到了一些惊讶:那独特口味的食物、能够治疗热带常见病树木的树酯都是这一带十分偏门的秘密,远道而来的外人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当然,在火药和铁器还有很多其他诸如丝绸、瓷器之类物品的诱惑之下,印加帝国国王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张勇提出的要求。
在拥有了懂得当地语言,勉强能够沟通的翻译的情况下,交换的原则也很快确定下来。
就这样:西方殖民者在历史上通过不少偶然因素才获得的技术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被新军要求并掌握了。特别是并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的烟草、治疗热带病的一些独特树木的树酯,还有树种。
为了获得更多可以转移到东方的作物,张勇也没有嫌弃繁琐,还是亲自派人深入内陆考察这些让新朝圣主很早就十分关注的东西。同时张勇对于张小磊的敬畏不又的由多了一层。毕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拥有先知之能的确凿证据,而不是随便吹嘘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419章 实验农场
因为了解到张小磊并不喜欢形式主义,因此在大军率领主力船队归来的时候,张世功并没有怎样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不过还是亲自带领着崇明岛上的不少主要官员在外海就上船而迎接。张小磊明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张世功显示自己诚意的一种手段。
自古以来,亲属哪怕直亲之间的猜忌很大程度上还要大于君臣。因为权臣篡位属于得国不正,自身的朝代也很有可能被别人效仿所篡。而皇亲之间那就完全不同了。而张世功却似乎并没有张小磊想象之中的那种野心。张小磊也没有太多的故作客套。此时代虽然多少讲究一些辈分,但辈分在很大程度上终究是无法和身份相提并论的。尤其是并不以儒家乃至传统读书人为统治根基的情况下
“这两年来海内的情况还好,没有什么人捣乱吧?“张小磊并不介意的询问国内的情况,虽然相关的消息自己也多少了解一二。
“还算好,几年前的叛乱中清理掉不少人,吃过不少人的大户之后,似乎没有太多的人敢于像数年前的时候那样胡作非为了。”张世功也没有太多的忌讳。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干政的打算,但对于数年前张小磊的一些做法,张世功却并不赞同。
“只是。。。只是石儿的胃口是不是有点儿太大了。如今全天下的税赋似乎因为负担六百多万几乎如同太学一般标准中央欧总督区学子的事情重新增加到一亿五千万贯的规模,如果照这个速度下去用不小几年,全天下的负担就会比过去分立的时候还要略重了。。。”
张小磊思索片刻后回答道:“今后五年或者十年,比一亿七千万贯多出的成本和费用就从国库里出吧,如果还是太紧张,我会想其他的一些办法。比如国债、赌马等博彩、还有尽可能的开放赌业。其实我相信民间剩余财富潜力应该不止这些。如硬通货带来物流更方便的情况下,浪费也会减少不少。。。”
张小磊穿越前在网络上也是政治与历史爱好者,在有关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谁发展的好,谁发展的坏的问题上,既当过“正方”争论过几年,也当过“反方“争论过几年。既同保守主义左派辩论过,也同右派辩论过。博采各家之长,对农业问题和民间经济承受力问题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样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剩余,在民间硬通货和商业活动相对合格,至少有清代水平的情况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浪费。比如说清代用兵西北,很多粮食甚至可以在西北当地采购,而不是千里运输。灾害程度不同带来粮价差异很大的情况下,畅通的硬通货和商业网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灾祸。民国时期并没有少闹饥荒,然而从太平天国到抗战之前的人口总的来说还是明显的增长状态。没有宋时那样不稳定,恐怕乞讨和逃荒带来的便利性、商业活动的广度不同都会有很大关系。因此并不担心这些积攒起来的硬通货过度的失散于民间。
同时更依靠货币资本来进行动员的情况下,至少在政府层面上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更容易监管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然而张小磊也知道,这些巧妙利用“五蟊”们需求和引导“五蟊”们需求的办法很大程度上属于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一个社会积累能力足够充足的根本还是人口与人均农业经济水平,还有各种脱产工匠的实际数量。就像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如果中国大陆工业领域高级技师增加到百万以上规模,高级技工扩充到千万以上的规模,就算管理依旧没有什么太大进步也依旧可以扩大经济总量一样。
因此这一次跟随亲眷们一起上岸之后,在大海上已经逍遥快活够了的张小磊没有如同以前远征回来之后那样急着去无忧殿内放松,而是自水路来到了苏北一带的一处实验农场。
早在这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征美洲之前,张小磊很早就惦记上美洲的一些新农作物了。因此在早于张勇等人征服南美之前,就已经依靠零星展开探险远征的一些队伍从西非到美洲各地都带来一些似乎是多少有一些价值的几种作物。
“甲乙丙等田内的收成怎么样儿?”张小磊来到实验农场之后不久就询问道。
“甲等田水浇地那种叫做玉米的作物算下来亩产大概一百五十斤,比麦似乎强一些,但也就是粟的水平。当然似乎口感上还是有些独特之处的。”负责管理这农场的一名桃花岛上的中年说道。
因为是靠张小磊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位中年看起来还算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
“亩产一百五十斤?”毫无疑问,这个数字距离张小磊的期望似乎是远了一点儿。自己虽然不知道现代玉米亩产是多少,但理论上的高产作物应该不比水稻差太多才对吧?否则还能叫高产作物吗?
“番薯的情况如何?”张小磊又询问道
“那番薯亩产看起来很多,甲等田一千斤,乙等田八百斤,就算是脱水之后似乎也有二百斤以上,接近稻谷的程度。然而我们发现这东西似乎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十分独特可是长吃起来却不知道为什么口感变的差了。似乎更适合渡灾荒的时候食用。。。”
此时的张小磊也陷入了沉思之中,没有想到早期的玉米还有红薯产量这样差。如果仅仅是和粟差不多的亩产水平,那么似乎除了提供一些人口增长空间多利用一些地力以外也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张小磊可以确定,种植这些东西所花费的成本显然要超过寻常的北方作物的。这还不考虑可能现在还没有暴露出的一些独特问题。
当然,张小磊这个时候却想起了另外一种并非粮食的独特作物。如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广开来的话,似乎对增加粮食和热量需求也有不小的替代作用?




明初第一豪强 第420章 棕榈树
船队本来可以路过海南与爪哇一带的南方实验农场的时候,只是似乎漫长的海路急于归途的时候以往了。不过好在棕榈树相关的搜寻起步要更早,也更有收获一些。如今已经是第三年在海南与爪哇一带种植了。相关的农庄产量报告还是有的,张小磊相信在没有明显好坏参照的情况下,负责的人还不至于放卫星。
不过回到宫府内的张小磊还是有些大吃一惊,尤其是清点了从海路送过来的棕榈油还有出油情况之后。张小磊并不知道棕榈油的合理亩产是多少,可是爪哇每公顷种植的棕榈树出油一百五十公斤,海南一带的农场出油也达到一百公斤左右的规模还是让多少让人有些震惊。
在张小磊知道的不少食物相关的东西中,油料毫无疑问是热量最大的一种了。如果印象不算太差的话,那么同等重量的油料在热量上至少可以折算两公斤半成品粮。每亩一百五十公斤出油也就意味着相当于每亩四百公斤上下的口粮,六百公斤左右的粮食产量。似乎苏州湖州一带的最优等田地都没有这种水平的亩产。
人当然不可能靠油料过活,然而张小磊印象中现代中国食用油人均每年应该在五十公斤左右的样子,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即便这里会有很多餐饮业浪费之类。如果在这个时代平均每人口每年能够多二十多公斤的油料消费,那就意味着增加六十公斤左右的口粮,八十到一百公斤左右的粮食产量。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新朝的农业环境都会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更重要的似乎还在于:油料似乎在保存方面明显比粮食容易很多,成本也低很多?当然似乎也有一些问题。棕榈油在现代被认为是一种高胆固醇并且十分有害于健康的油料,因此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也在开始逐渐减少。但很显然在这个时代,这并不算是一个多大的问题。在农业问题还没有很充裕的解决的时候如果大量的国民出现“富贵症”征兆那高兴还来不及呢。
想到这里,张小磊决定开始扩大棕榈油在南洋一带的种植。
想起油料作物之后,张小磊也就开始想起了糖类作物,似乎这也是一种理论上热量很高的作物?只是糖的热量和一般谷物的对比,张小磊并没有什么概念。因为甘蔗不属于新作物,所以新朝也就没有专门的纪录。但因为张小磊对农业的相对重视,因此在宫府之内还是有相关专家的。
“甘蔗亩产大概如何?出糖情况又如何呢?”张小磊询问道。在这个时候张小磊似乎开始想到不能只从热量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糖在这个年代能够卖的上高价并且能够比较有效的保存,那么经济收益也是客观的。执政到此时,张小磊的觉悟也多了不少。所谓的经济收益,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让人自愿交税,且不引起太大反感和不满”的艺术。
“甘蔗高产的地方似乎并不多,甘蔗喜好长年湿热并且多雨的地方。而且这种东西在适合种植的地方榨糖之后十分不容易保存,因此只在雷州半岛比较多,此外海南也有一些。不过做为一种很早就有的作物。现在的亩产倒还是比较稳定,每亩的产量应该在两千斤左右。。。”
张小磊此时也在仔细权衡着这个数字,两千斤亩产甘蔗听起来很多,不过张小磊印象中似乎听说过这种东西在现代似乎是有着十吨田的。
“出糖率呢?”张小磊又询问道
“出糖率在百斤到百五十斤不等。”一名在南方农事上还算经验丰富的行家说道。
张小磊又问了许多甘蔗方面的习性,据说这种东西是降水越多越好。似乎没有过物极必反的地方。张小磊这个时候也似乎悟出些什么。似乎自己的风闻在后世海南乃至雷州一带并不是在这个方面很有名,台湾似乎有点儿名气。当然还有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越南了。这些地方都是亚热带,如果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或者比这些亚热地区的地方降水明显更多的地方种植是不是能够让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我听说德里苏丹国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有不少天天有大雨中雨降水很多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哪些地方土壤条件怎么样,气候能不能让人经常待得住。爪哇或者占城这些方面的条件怎么样,看起来还是应该在更多的地方种植这些作物才行,如果如此,也就能有更多的了解了。”张小磊虽然一时没有去询问这些作物的价格,但是很显而易见要比粮食赚的多。就算是每人每年按照现代中国十公斤上下的糖食量,带来的收益或许都能够接近人均一石?
只不过想起糖毕竟不是容易保存的盐,而且南方的距离还是终究过远,变数还是太大了。如果说海路几千里的粮食贩运很大程度上都会出现损耗的话,那糖就更没谱了。
原本张小磊决定对于不到两亿人口的新朝来说,人口增长的潜力空间应该还有很多才对,至少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时候人口似乎逼近过六亿。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了解张小磊才发现:增加人口或许还是能够靠新作物增加不少,然而增加人均农业产量最能立竿见影的办法似乎还是通过移民的方式减少人口压力,增加人均产出了。很多时候很显然不是人口越多,动员力就一定越多。张小磊也大致估算过:人均六百公斤粮食产量折算的富裕地方从养兵来看能十人养一兵,养脱产城镇可以达到一半左右的比例。如苏湖等不少地方就属于这类。而人均粮食产量如果只有三四百公斤维持能力就会下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这似乎是多一倍的人口都未必能弥补的。
因此想到这里,张小磊又开始调查了一些这两年以来军舰和一般商船之外可以备用的普通民船和新军范围内运输船的状况。




明初第一豪强 第421章 移民
很长时间以来张小磊在造船方面的关注重点都是体制内的军用船只,至少也是战时动员时可以用于内河航行与登陆作战的船只对民间贸易相比其他架空小说中的穿越者并不是很重视,数年以来的生活进一步强化了张小磊并不文青的性格。在古代,有什么商业活动比抢劫与殖民更有效率呢?就是在现代,最高端的产业也是军工科研与军工产值,如果军工以外其他方面与不是很二,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汇率乃至人才资本流向,是新殖民主义的核心。而这个时代显然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旧殖民时代的水平。换句话说:并不是什么国家和民族都值得“新殖民主义”的,现代世界没有重现旧殖民主义高潮,不过是越南战争和布尔战争带来的警示还有资源大开发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主流国家本土,没有特别有价值需要“旧殖民”的东西罢了。
然而在这个时候开始关注到民用船只的时候才发现此时的新朝很大程度上已经呈现了两个极端,一是云集在崇明岛并且已经开始初步完成了消化的十万以上造船、铁匠、军工相关工匠,文化产业相关,乃至云集在临近的宋江乃至崇明岛上有关军用高级食品加工、高端丝绸等准军需产业已经让本来就不逊色的松江乃至崇明岛一带代替了明后期苏州的地位成为了全国性的“先进制造中心”每年产出价值数百万贯的精品货物。而另一方面,民间其他各行行业因为很多有经验的工匠被抽调一空,或许在技术含量要求不那么高的文具相关、又或者张小磊并不是特别重视的泥瓦匠等方面受到的影响还并不是很大。并且各府在张小磊的要求之下还投入了不少资源扩充培训这方面的相关工匠与人才资源。
然而在造船方面显然就并非那么理想了,简单的内河船只还凑合,尤其是一些轻木制成的小船。然而大型海船制造方面的人工却明显都投入到了崇明岛及中央相关的造船中。
二十万吨左右的海船还有多达数万吨的配套登陆与近海内河船只就是全部家底了。大军远征的这两年,下水服役的船只规模并不是很理想。因为之前的大规模造船,很大程度上是用的很多拆除旧宫殿获得的的储备木料,在接连数年的造船之后,很多宫殿的木料已经都拆除的差不多了。造船工匠依靠带徒奖励指标以比传统速度快许多的程度在忙碌中提高了一倍,而且这些年来依靠金属工具的改良,伐木工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因为很多重木木料还没有完成风干,所用的木料就只有新朝刚刚夺取西南时准备的那些,造船能力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仍然是每年五万吨左右。其中很多还是没有来的及进行人力螺旋桨改装的船只。
总计三十万吨规模的海船在这个时代来说显然是个大越进,很有可能超过几百年后的明末包括朝廷官船还有各路亚太海盗在内的所有船只吨位。然而相比拿战时代整个欧洲所用于的上百万吨军舰四百万吨商船,却又是个连零头都不到的数字。
“如果不运太重的武器弹药,只运人,向爪哇等地运人,一年可以运送多少万人口?”张小磊书房查阅南洋等地的一些报告的时候像身边负责协助处理事务的天才组的孩子们询问道。
“考虑到全长江流域的人口动员征集时间、南下南洋返回的时间,总大致需要两个月或略多一些的时间一趟左右。拥有人力螺旋桨的船只除了风险太大的几个月外均可航行,一年四趟。只考虑离开海上这一个月的给养连同其他必要开拓的物资装备,平均每吨位至少可以携带三人,极限的情况下,三十万吨海船全部用于南洋运输一年可以运动四百万人。。。”
听到这个数字,张小磊感觉到有些惊讶,因为在自己的印象里,美洲的欧洲人口在很长时间里也就是几十万到几百万左右规模,难道在几千里的航程距离上,移民的能力竟然仅仅靠几十万吨的船就这样大?当然,张小磊也明白这其中的问题所在。整个满者伯夷及周边拥有比较好的原住民农业人口,蚊虫也不过过于肆虐的地方其实是有限的。如今的整个以前满者伯夷国乃至三佛齐国原本的人口大概只有不到千万人的规模,进行大规模开荒动员,也很显然无法每年接纳四百万人口,一百万足有的劳动力或者二百万左右的人口很可能就是一个极限了。
“折算德里苏丹国一带的运输效率呢?”这样说的时候,张小磊也不得不有些摇头。相比濒临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西欧地区,东亚的移民与殖民扩张条件实在是有点儿差。南洋某些地方乃至天竺虽然能勉强住人,没有传说中的瘴厉之地那样邪乎,但要吸引足够的人愿意去那里很显然还是要投入点儿本钱的。
其实算法并不难,只是张小磊一时懒得动手动笔罢了,但这些对于李辉来说显然不是问题。从长江流域到天竺一带的距离比南洋加倍,如果全力向天竺一带运输,动用全部的船每年应该可以有二百万人移民过去。因为很多给养可以在沿岸获得,平均每吨位还是可以携带至少三个人。只是要要跨越东洋去新大陆,即便沿着洋流很可能也要降低到每年不超过五十万了。。。
听到这样的话,张小磊的心中也就大致有底了。看来,欧洲历史向很长时间内向美洲移民的速度并不快的原因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强制做这些事情。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很显然很长时间内也并没有太大的人口压力。如果不需要贸易活动占据大量船只,则完全不同,就算完全以天竺方向为重点,每年可以移民的人口未必会少于每年增长的人口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422章 宣传与解释
经过几年的准备还有连续两年的西方远征,新朝元年的时候还是孩子们的近卫军普遍长大为可以肩负不少任务的少年,就算是新扩军后不久的新军主力部队,如今也从少年变成了轻年。
1...103104105106107...124
猜你喜欢